到泰国已经一周了。

每次,只要是冬天来泰国,刚刚到的那几天,我总是感觉特别容易疲劳。毕竟,从国内西南地区的寒冷,一下跳跃到热带地区的酷热,身体容易进入应激状态。
不知道是因为身体原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复旦留美流浪博士的新闻出来的时候,有的读者让我写篇文章,谈谈看法,我就是提不起评论的兴趣。
新闻已经出来五六天了,仍然有读者建议我写点文字,他们很想听听我是否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其实,与其说是我提不起评价的兴趣,不如说是我真心认为,复旦留美博士在美国到处流浪这件事本身,实在是不值得给予太多的关注和评价。
若一定要写点什么,我反倒想从“中国国内为何把这件事炒得太热”这个角度,边缘性地切入这个话题。
至于博士的人生为何从“辉煌”跌入“低谷”,我觉得,真的没啥稀奇,不值得过多评价。
所以,这篇文章的评论,我就从“天才少年”和“博士流浪”这两个关键词切入吧。
高中三年,我是全班和全年级倒数第一第二的学渣,大家都暗暗看不起我,几乎是谁都可以欺负我。
高考成绩,我拿了全班倒数第一。生物、物理、化学三门课的成绩加起来,合计不到一百分。
高考成绩出来,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领成绩单。那时候,考大学非常难,每一届只有不到5%的学生,能够考上中专或大学。
对于落榜的同学,班主任几乎都会关心地问一句:“这一次落榜了,下一步什么打算?接着到一中补习?” 
然而,他唯独问都没有问我一句。从纸堆里找出我的成绩单,再抽出递给我,他始终低着头,全程看都没有看我一眼。
也许是因为,在他看来,我这种学渣,补习再多年,也不可能考上大学或中专。
那三年被鄙视和被欺凌的经历,对于我来说,是终身难忘、刻骨铭心的。
也许,是因为内心的痛,还没有完全消失,我至今对“天才少年”这四个字,总是特别反感。
我一直觉得,高中成绩差,不代表我渣。我拥有其他方面的天赋,我同样应该得到尊重。
唯有不健康的教育体系,才会在中学,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硬要人为地分出“天才”和普通人,并且给予“天才” 们特别的优待。
然而,事实如何呢?看看对中国科大少年班那些天才的成长追踪吧。在他们当中,最终成才的人,真的没有几个。成年之后,大多数天才,都淹没在了芸芸众生中。
但凡一个健康的教育体系,都不会提倡这种划分,而是平等地尊重所有学生,鼓励遵循天性的自然成长,以此向所有学生潜移默化地传递这样一种价值观:所有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有职业都是平等的。未来,不管是当厨师,还是修车,或是在大学教书,或是搞科研学术,只要自己适合,自己喜欢,自己擅长,那就OK。总是,大家都既是天才,也是普通人。

这种价值观占据主流的社会,不会太卷,没有攀比,大家不至于活得太累,人与人之间因妒忌而生的敌意,不会太多......
从近期国内这方面的新闻中,我揪出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博士流浪”。
也许是我的价值观太超前了,我非常纳闷:为什么博士就不能流浪呢?在一阵阵热搜中,这个问题,可曾有人问过?
博士成为流浪汉,之所以在中国国内成为新闻,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掺杂了太多功利成分,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教育等同于导向某种职业的阶梯。
读了本科之后,应该从事什么职业;读了硕士之后,应该干些什么工作;读了博士之后,应该进入什么行业......这一类认知,从升入高中的那一刻起,就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脑子里,打下了钢印。
其实,在欧美和多数发达国家,无论追求什么层次的教育,都应该是基于兴趣的个人追求,与未来的职业不应该存在太多的关联。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对物理学,或化学、或哲学、或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读完了本科,我仍感意犹未尽,才决定继续在这个领域钻研,接着攻读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之后,我未必一定要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因为博士学位到手之时,有可能就是我的兴趣耗尽之日。我已经疲倦 了,觉得在这个领域,已经没有什么问题,值得我继续深挖了。
此时,我完全有可能选择不那么费脑的自由职业Uber司机,或者自己开一家小咖啡厅,专营自制饮料和小美食。总之,既可以顾及兴趣,又可以拥抱自由,还可以让读了那么多年书的大脑,得到尽情的休息。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写过,在日本东京浅草附近,有一家东京大学毕业的历史学博士夫妻开的小面馆。他们每天自己和面,自己下厨,日子过得开开心心、淡定从容、知足恬淡。那才是真正的岁月静好。
在美国,没有媒体会愿意过多关注博士是否流浪,因为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
第一、四肢健全的中年人壮年人流浪,与其说是穷困潦倒,不如说是生活方式;
第二、教育与职业选择和生活方式之间,不应该存在太多的关联;
第三、只要不杀人放火,只要不违法犯罪,无论什么学历的人,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成年人自主选择的结果,不值得大惊小怪。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堂堂复旦天才少年、留美博士,在美国流浪了二十多年,从未成为美国的轰动新闻,却在二十多年之后的某一天,突然在中国的网络登上了热搜,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天才少年”和留美博士寄予太高的期望了。当多年之后,意外得知“天才”已经陨落, 博士沦为街头流浪汉之时,大家才会对此一惊一乍,瞠目结舌。
在国民价值观健康的社会,无论是“天才少年”,还是“博士流浪”,都是原本不应该上热搜的关键词。
这位复旦留美博士可是真的病了,但是,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价值观,是否也病得不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