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范
来源:米筐投资(mikuangtouzi)
全文1941字,预计阅读需4分钟。
1
在最近的一档节目中,央视名嘴白岩松在镜头里紧锁眉头、忧心忡忡、一脸真诚的问专家:
老百姓有钱但是他也不敢花,不愿意花,您怎么看待让人愿意花钱?
不得不说,还得是人家白老师会问问题。
我想起了之前王朔对他的一个评价:个有着莫名优越感的肉喇叭,还总爱紧锁眉头,扮演社会良心。
关于刺激消费,我在之前的文章《经济学家吴晓求:不要再刺激内需了》中聊过,今天请允许我再唠叨两句。
这个问题问的实在可笑,前提和问题本身就很荒谬。
老百姓敢不敢花钱的大前提是得有钱。
下面这张图是申万对于疫情后我们居民工资、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一个推算。
图片来源:申万宏源宏观
还有一个数据,根据北师大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2021年发表的调查数据,我国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人口约为9.64亿。
就这经济状况,你能说老百姓有钱吗?
扣除吃喝拉撒这些基本生活开支,还有医疗、教育、养老等后顾之忧。
如果这些都不谈,就谈怎么让老百姓花钱,这跟耍流氓有区别吗?
2
有人说,我们有130万亿的居民存款呢!
这个就不得不聊一下,占总人口比重只有0.33%,财富占比67%,人均财富6300多万,人数大概460万的富裕阶层了。
这部分人的消费是往上的,往外的,他们本就不存在消费不足的问题,在他们身上还能再榨出花吗?
现实是:富人的消费状况是“饱和”的,穷人的消费是“透支”的。
不是说不能刺激消费,但刺激它不是常态,频繁刺激可能不仅解决不了眼前问题,时间长了,都能搞出一堆后遗症来。
刺激就好比做手术前打麻药,你干打麻药不做手术,时间久了,不仅麻药没用了,你的神经末梢可能也被打傻了。
内需消费要想起来,得让这9亿人的钱包鼓起来,这才是我们消费的基本盘和增量。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更全面的表述应该是,消费是收入、收入预期和财富存量的函数。
如果你一方面承认“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逻辑上是否是通的呢?
要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就必须首先增加居民收入。
收入提高了,财富增值了,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障,老百姓花钱这事真不用费尽心机去刺激。
3
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一段采访中说:
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要改成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我觉得提出这个看法的人呢,不是不懂经济就是故意误导中国。 
如果没有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带来的家庭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长不可持续,如果收入不增长而消费增长,开始消费靠储蓄,储蓄用光后变成家庭的负债,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变成家庭破产。
在网上林教授的观点也引来了一众所谓的经济学家和专家的批评。
他们的逻辑似乎也没太大毛病:我们生产的终极目标是消费,当百姓消费增加时,会刺激市场需求,推动企业扩大生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不断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但这是经济增长的目标,而非手段或经济逻辑。
尤其是当下很多家庭资产负债表受损的情况下,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可能适得其反。
发消费券,甚至是发钱我不反对,但仅仅是通过这种刺激消费是不行的,它不是主要手段,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源头上还是要提高民众的收入和购买力。
投资—消费是一个循环系统,但现在这个循环不畅了,或者坏了,堵了,怎么办?
需要有一个原始支点来打破它,让它逐步走上良性的循环,投资仍然是当下解决问题的原始终点。
我之前说过,居民70%的财富被锁死在房子上,资产负债表受损严重,企业不愿意借钱扩产,这个时候中央是最应该下场打破负循环的。
4
有人说,该修的路都修了,该盖的房子都盖的差不多了,该架的桥也都架了,投资过剩了。
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是公共产品,投资于公共产品一般既无商业回报,也难以产生现金流。
就拿近期大火特火的东北旅游热,冰雪世界那可是几天为哈尔滨带来了泼天的财富啊!
我国广义基础设施投资远远没有饱和,特别是在医疗、养老、教育、科研、地下管廊和信息等新基建领域,中国的基础设施存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甚至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
不少学者反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担心搞“面子”工程、“豆腐渣”工程,浪费资源,甚至滋长腐败。
这些担心不无道理,但这是如何把关进行投资,而不是应不应该投的问题。
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应该是这样的:
广义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各类投资增长——收入增长——消费增长——收入增长——投资、消费增长——收入增长。
这个循环中,收入增长是起点,当下情况财政扩张广义基础设施投资是原始支撑点。
只有这样,找到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的起点,启动投资、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才有可能。
为了防止读者朋友们走丢,
请大家关注我们的矩阵号“经济生活杂谈”
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 经济学人小助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