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是一年。

2022年的院线片回顾里,化繁为简只一句:不容易。到2023年,尽管电影行业仍然面临种种不易,但市场在艰难局面下缓缓前行。不管是主动的或被动的,都值得我们乐观一些,因为一切“在复苏”
眼下,最珍贵也最缺乏的情绪是乐观。电影创作与现实氛围交相呼应,就好像《流浪地球2》的台词,拿出来仍然鼓舞人心:“我相信,人类的勇气可以跨越时间,历史,当下和未来。”
情绪之外的变化,也值得欣喜。截至2023年12月26日,中国电影票房为534亿元,这是2020年以来,全国票房再度回到500亿门槛以上,尽管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最高位,但市场水温在升高。另一个数据,是今年票房前十名全部是国产片,撇去主观审美和客观的进口因素,观众实实在在用钱在投票。
数据截图来自:猫眼专业版
年关岁末,我们借十部电影回顾2023年,这不是一份十佳国产片指南,而是我们对一个行业的片刻停留和记录,以及又一年变化的参照
以下影片,按上映日期先后排序。

01《流浪地球2》,1月22日上映

2019年的春节,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横空出世,它享受到极高的赞美和期待,被推到中国历史票房第五,行业内和评论者更是兴奋,认为它将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作为电影工业最重要的类型之一,科幻片的意义不限于电影本身,它更是行业硬实力的成果展示。因此,《流浪地球》之于行业的意义,超出电影本身。
然而,元年之后,一片狼藉。
时隔4年,郭帆导演的续作背负着更高的期待压力,却稳稳地接住了。在豆瓣上,《流浪地球2》的评分甚至高过前作。我无法拆分原因,哪些是续作的优秀,哪些是同行的衬托。
在更充分的资源支持下,立足本土原创的郭帆团队,发挥出更大的想象力。无论是太空电梯,或者是月球瓦解,恢弘壮阔的科幻奇观一个个落实在银幕上。
关照到戏外的社会情绪,比科幻元年更大的共鸣,来自复苏元年的乐观鼓舞,我想这也是续作高分的原因之一吧。

02《深海》,1月22日上映

假如2023年只介绍一部动画电影,相比《长安三万里》,我更想选择《深海》。
作为一部动画电影,《深海》完全不是“合家欢”。春节档带孩子一起看的观众,可能会因为期待错位而感到不悦,这确实不是《熊出没》或者《冰雪奇缘》。
绚丽奇诡的画面下,是松散的故事,抽象的主题,但它的内核简单纯净。这只是一个关于“爱和治愈”的故事,仅此而已。
不止一位患有抑郁症的朋友,向我表达了对《深海》的喜爱和感动。其实扔掉似是而非的观影门槛讨论,它并没那么复杂,一个小女孩的痛和治愈之旅,每个人放下心防,都容易代入。
所以对于《深海》,不用把它当成解密游戏,去研究想象和现实的映射关系。看电影不是写作文,不需要提炼主题思想,就是简简单单,看就好了。

03《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2月17日上映

倒不是恶趣味爆发,相较于那些“有水准”或“有噱头”的前排选手,中国电影少不了《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这类的角色。
它们的定位很飘忽,制作上没有多优秀,但又不至于太差;阵容上总有宣传亮点,但又不拔尖;题材上能蹭热度就不客气,但又不咸不淡点到为止……
这类电影硬要点评,最大的两个字写在脑门上,即是“平庸”。问题在于,要填充一个巨大市场,每年我们都需要大量这样“平庸”的电影。就好像大场面里的士兵、看客和路人甲,少一个没啥关系,但你得知道,他们很重要。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是很规矩的体育励志片,好莱坞式的体育励志,是围绕着“人”。片中人物的困境和成长一条线,赛事提供的娱乐性是另一条线,两条线交织向前,在赛事的胜利的同时,人物也蜕变成长,观众获得双份的满足。
具体到这部电影,你会发现它什么都不缺,就好像规矩的类型作业。片中角色,碰到困难便解决困难,没有人性的弧光。

04《宇宙探索编辑部》,4月1日上映

在宏大叙事或现实题材的主流之下,我们似乎缺一些活泼情趣,《宇宙探索编辑部》就显得清新可人。
这是一部煞有介事的科幻片,但没人把科幻当一回事,它没有人类史诗的宏大叙事,也不解决“要不要回答”的使命责任。孔大山导演写下巨大的题目,但其实拍的是很小的故事,他关注到的是很具体的人。
中年主编唐志军在寻找外星生命,这事情就像听起来一样荒诞,但妙的是,人到中年的观众很容易在他身上找到共鸣。谁没在某个时刻突发奇梦过,幻想下仗剑走天涯去干点大事?人生况味,其一就是求而不得。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是因为求而不得;喜剧的高级形式是自嘲,是因为知而不得已。《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出圈,来自它精彩的创意和执行,也来自电影观众的类型需要。在有趣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是唤起共情。
别老那么严肃板正,我们也需要跳脱有趣的喜剧。

05《消失的她》,6月22日上映

尽管谈不上喜欢,但我有点佩服陈思诚。与其说他是导演,不如说是互联网产品经理——他们的工作方法,首先不是创作,而是洞察和满足用户需求。
具体到《消失的她》,它就像是为“热搜”量身定制的。自带热度的真实案件,激起争议的两性题目,故弄玄虚的解密游戏,换取尺度的异域环境……把它们装到悬疑类型里,天生就带着流量而来,赢在起跑线上。
从某种角度说,《消失的她》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就好像抖音快手的流量密码,创作者抓住要素,制造反转,激发争议,吸引流量。目标非常明确,路径也通畅,进而票房标达成
论者指责剧作漏洞或者制作问题,都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人家忙着完成KPI,而你谈论电影本身的优劣,认真你就输了。

06《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7月20日上映

从西游题材的泛滥,再到封神演义的崛起,用宽泛一点的眼光看,也能被当作国风版的“神话宇宙”。
考虑到乌尔善导演有三部曲的长度,单独看《封神》系列的第一部,显得有些单薄——我知道你有宏大的故事要展开,有人物群像要刻画,有多线交织的剧情要铺垫。
但是,我们是不是,先讲好一个故事?
这部电影充斥着亮相式的人物,配角们匆匆出场,赶赶剧情,转眼消失。在片尾魔家四将的亮相,乌尔善导演更是把意图推到观众眼前:人物刚刚出场,故事尚未展开,大家别着急,精彩都在后面。
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看2个多小时的预告片?

07《前任4:英年早婚》,9月28日上映

作为喜剧类型片,把《前任4》扔到2023年片单里,它平庸到不值一提。但是,我不知道有多少观众,像我一样把这系列看下来,一部部拍下来,时间也有了力量。
在戏里,韩庚也开始发福了,脸上也有褶了,从风流的渣男,变成了恐婚的中年人。在戏外,10年的跨度对每个人,也都会有些变化吧。
可能恋人成为了爱人,爱人又变成陌生人,曾经一起看电影的人,改了容颜或者换了新人。就好像戏里的韩庚和前任们,大家挥手再见。只在某一刻,不同时间里的同一家小店里,吃一碗小面,回忆起曾经的点滴。
涓流不止,缓缓向前,这是横跨10年的系列电影,在戏里戏外的参照,也是电影额外给到的温度。

08《坚如磐石》,9月28日上映

在《满江红》与《坚如磐石》之间,我选择了后者。原因简单,前者是张艺谋电影,而后者却不那么像。
当一位知名导演走到某个程度,创新就比守旧的难度更大。这不是出于观众的喜好立场,而是创作难易程度的出发,我们总是期待导演能不断突破自己,带来新意。
有瑕疵的创新,也比完美的守旧更值得称赞。而《坚如磐石》,从题材到创作上,都称得上“癫狂”,偏激的色彩运用,动荡的镜头语言,复杂又黑暗的剧情……观众很少在院线看到这么“绿与蓝”的激进拍法,官商勾结的现实隐喻,即便在剧情删改之后,仍然尺度颇大。
如果说2023年有哪部电影,值得期待导演剪辑版,也就它了。

09《河边的错误》,10月21日上映

相较于余华的原著,魏书钧导演做了更激进的改编,整部电影充斥着晦涩的暗喻。这么做的结果,是电影丰富性颇高,值得解读的细节很多,代价则是娱乐性很差。即便对那些乐于解密的观众而言,“没有真相”的开放式结局,也让人一脚踩空,很是不爽。
在余华的原著中,写幺四婆婆被害前的心理活动:“在这个只有几千人的小镇里,没有不似曾相识的脸。”
感到熟悉吗?《杀人回忆》的结尾,宋康昊的角色在多年之后,重回案发现场,碰到一个小女孩。女孩碰上了当年的真凶,那个人长啥样:没啥特别,普普通通。
魏书钧淡化了案件真相,真凶不重要,寻找的过程才重要,在办案中的人物群像和社会截面才是真正的主角。抽象点说,什么是一个时代,就是它普普通通但确实存在,它在随机地伤害每一个人。
朱一龙扮演的马哲,不是类型角色。他在烦躁地寻找真相,起初是履行职责,渐渐地代入了,他感受到了,也就找不到真凶了。真相是,被家暴的老人,爱而不得的诗人,被摧毁的异装癖者,被忽视的怪小孩,每个人都很苦,每个人像赶着去死。

10《涉过愤怒的海》,11月25日上映

曹保平导演不会让人失望,《涉过愤怒的海》从很多个角度看,都值得大书特书。
故事的主线是复仇,但曹保平利用了类型反转,观众代入黄渤父亲的复仇视角,完全没有复仇宣泄的爽感,全程狂飙一脚油门踩到底,终点原来是坠落到无底的悬崖。
对父权和教育的反思,曹保平早在《狗十三》就有涉及,《涉过愤怒的海》则更为激烈,黄渤和周迅两个角色始终处于暴躁的疯癫状态。他们有清楚的行动逻辑,是完全意义上的理性人,但他们也像仓鼠,被困在囚牢里撞到头破血流。
为什么?复仇的利刃刺出去,最终发现施害者是自己。你下手有多狠,自己就有多疼。而疼痛感,恰恰是曹保平在整部电影里,用不停歇的激烈镜头指向的终点。
当然了,我不喜欢曹保平镜头下的二次元和Cosplay,它们被暗示是不当的、危险的。这是新时代的成年人误解,就好像当年的喇叭裤或者染头发。考虑到曹导的身份和年龄,这多少让人出戏,就好像看到成年男性一边反思检讨,一边制造新的伤害。
从2022年的“不容易”,到2023年的“在复苏”,电影行业缓缓向上爬坡,走过了不容易的一年。
希望明年我们继续相约,还是那句话,最值得推荐的电影,永远是下一部。
作者 | 半辈子
编辑 | 楼   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