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还俗后宣布结婚”消息,引爆了热搜。
可能很多妈妈还不知道这个柳智宇是谁。
柳智宇曾经是公认的数学天才,获得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却选择在24岁时在龙泉寺出家为僧。
清修了12年之后,因为一些事情打破了他对佛法的憧憬,他又决定下山还俗。
脱下僧袍之后的柳智宇,选择去了一家心理咨询公司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接着又火速步入婚姻
▽在新东方直播间公开了自己的婚讯
这段经历也让无数网友疑惑,按说北大的天才,智商应该也胜人一筹,怎么兜兜转转数十年,都还在原地打转?!
和尚做了12年,说佛门并非是自己所想的“灵魂的出口”;那等结婚生娃,感受完一波柴米油盐的琐碎之后,会不会再次大喊“人生不值得”?
虽然后续的发展现在还无人得知,但不得不说,柳智宇的故事,再一次打碎了普罗大众对“神童”,“天才少年”的滤镜。
更为扎心的真相是,大多数当年的神童,如今成年后,都像柳智宇一样销声匿迹在了人群中
柳智宇出家的寺庙,挤满了清北高材生👇
第一任神童宁铂出家;“最小博士生”张炘炀躺平啃老;还有位成功转型成月薪一万五的程序员,没想到才到中年就溘然长逝......前半场飞速前进的他们,后半场没有续上光芒。
想到之前某书上有个营销账号出的一期话题“通过这几点判定你家娃是不是天才”,底下有不少爸妈激动得对号入座,显然,一直以来,总有不少爸妈对于孩子的“天赋”抱有很强的执念。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
“早慧”、“天赋”这些字眼对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


01
兜兜转转后成为普通人才感受到活着的意义
上世纪末,全国流行起“神童热”,没有神童也要制造神童,最好10岁上大学,20岁博士毕业,然后直接成为科学家。比起现在的鸡娃,可疯狂太多了。
魏永康就是被卷入“神童热”的一员。
他从小就展示出了过人的才智,母亲曾学梅记得,两岁零三个月,魏永康就学会两位数的加减乘除法,后来上了小学,数学老师都叫他“小计算器”,七位数和七位数相乘,他从办公室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就能算出答案。
曾学梅觉得中了头号大奖,“是天上的神仙来到我们家了。”
魏永康也不负众望,一路开挂跳级,三年上完小学,13岁高考596分进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
当时,身边的人都觉得他前途无量,起码得是“金领”。可只有魏永康自己才知道,这“速通”的人生有多难。
跳级到初三那年,同班同学欺负他个子矮小,为了避免被打,他经常去办公室学习;到了高中,霸凌还在继续,直到高考霸凌才结束。
张妈妈不让他做家务,“将来如果读博士,读博士后,当了科学家有钱了,我可以请保姆帮忙给你搞,你搞你的事业,家务事你不要管。”所以魏永康的自理能力特别差。
上大学时,别人还把他当成“弟弟”看待,但到了中科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忙,没有人愿意花时间照顾他了,魏永康就变得很格格不入。比如非典时期,就他不去领口罩,零下的天气里,他还穿着一双拖鞋。
缺乏正常的社会能力带给他最大的影响是,忽视了提交论文时间变动的通知,这直接导致他失去了硕士学位证书。
此外,学校直接让曾学梅把魏永康接回去,其中一条理由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差。”
从此,魏永康开启了人生下半场。
“神童”对他带来的负面影响愈加明显,他不敢上网,怕看到网上“伤仲永”的评论;也不愿意再去考试,害怕考的不理想,又被全国媒体报道一遍;更难的是,他再也受不了别人揶揄的目光。朋友说他当时脸上经常带着一股“神经兮兮”的笑。
意识到学术这条路走不通,魏永康开始了由神童向普通人的转变。
他自学了能赚钱的编程,经朋友介绍进入一家公司,但不久后便被辞退,
“毕竟不是编程专业的,他这个自学水平,不能算是顶尖,人家如果要聘任他,当然对他有期望的,觉得他是个神童,估计他很厉害。
后来慢慢发现他和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能力,就不当一回事了,他们就换人。”
不过,他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掌控感,一些善良的长辈开始指出他的问题,要求他学会跟人打交道,学会炒菜、洗衣。
在上海工作的时候他认识了后来的妻子付碧,这也是他第一次谈恋爱,以前,母亲的教育可是“女人都是毒蛇。”
再后来,魏永康也没有再创造出一个奇迹,他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底的普通人。结了婚,跟妻子育有一儿一女,为还买房贷发愁。
但他却活得更真实了,以前就算吃饭,手里也会拿本书,后来他周末会和同事约着看电影,和妻子去菜市场散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不让自己的母亲再管自己孩子的教育,也禁止其他人拿孩子的成绩跟当年的自己比较。
人生的最后十年,他搬到了妻子的老家,他喜欢这里,因为在外边散步时,没有人能认出他。
如果说有遗憾,大概是去世的前一年,做房地产的同乡找到魏永康,答应给他投资一家科技公司,让他搞科研,后来同乡变卦,项目不了了之。
他这辈子可能也没有完全逃脱“神童”和普通人的巨大割裂。
02
狂飙突进的人生,最后走向了彻底摆烂
可以说魏永康兜兜转转之后,终于选择安分的过普通人的小日子,还算是“神童”大军中的幸运儿,因为有很多初代“神童”,至今还没有从那个浮华的梦中清醒过来。
10岁上大学,16岁考上博士,一个叫张炘炀的少年曾经在全国引起轰动。但没过多久,张炘炀就销声匿迹了。18年之后,他的现状却让所有人唏嘘不已,28岁的他居然没车没房没工作,还在采访中理直气壮的发表啃老宣言:
“真有什么需要的话,我给我爸打个电话就好了,他们还欠着我一套北京的房子。”
听到视频里的“好大儿”说的这句话,估计大多数爸妈都会气到咯血。
往昔的天之骄子,怎么活成了这个样子?
1995年,张忻炀出生在辽宁一个普通家庭,有着非一般的天赋。
看到张炘炀的智力比普通人高时,张爸爸便决定带着儿子创造一个神话。
他决定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去培养儿子,从小就对儿子严加看管,不给看动画片,没有玩耍的时间,校内吃不饱就自己来教。
儿子也没有辜负爸爸的苦心,从一年级开始就连续跳级,从小学跳到初中再到高中,一路跳到停不下来。10岁的张炘炀就已经考取了天津的一所大学,成为“全国最小大学生”。

张爸爸迷上了这种不断“跳级”,轻轻松松超越同龄人的快感,考研那一年,张炘炀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可以到德国留学,
但前提条件是他要在国内多复读一年,但张爸爸觉得这样会耽误儿子的时间,为了拼一个“全国最小博士生”的称号,他毅然决定帮儿子放弃了。

“我了解我的儿子,他学习有自己的节奏,旧知识对他来说太乏味了,复读会增加孩子的压力。”
张爸爸为了照顾他,甚至辞掉了体制内的工作,在大学还附近租了房子,专门陪读。
张爸爸出过一本书,说自己的核心理念是:先盖楼,再装修,把进度赶超上去,然后慢慢填补。
但育娃当真能这么“狂飙突进”?或许张炘炀就是答案。
由于跳级太多太快,张炘炀的基础知识其实掌握得不够扎实。导致他考上博士后,成绩一落千丈,整整用了8年才勉强毕业。
毕业后的他也一下子失去了人生的目标,他厌倦工作,没有追求,后来干脆就辞职安心啃老。每隔两三个月,父母都要给10000块钱接济他。
没有无来由的“畸形”三观,张炘炀的彻底摆烂,可能从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跳级”开始,就冥冥中早已注定。
03
“神童”的弊端,被这个亲历者说得明明白白
做为第一代“神童”的宁铂,34岁时参加过一档访谈,在节目中他痛斥速通的神童式教育:
“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不是做生意,做生意赔了没关系,但我觉得不能拿孩子做实验。”
“这种模式会害死人的。”
“教育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而不是我觉得是这样,或者听说是这样。”
他的语气有着明显的情绪,做为神童教育的亲历者,他在自己和“少年班”的神童同学身上看到太多不堪:
比如不善沟通交流,蔑视权威,连老师教授也看不起;
早慧的孩子也可能想早恋,但身边的女同学并不会在意这个长相和身高都是“弟弟”的小男孩;
因为小时候对浅显的知识一听就懂,可长大了反而无法探究更难的课题……
宁铂觉得,如果像自己这样智商稍微突出点的人,如果按正常的节奏成长,今天肯定会有个不一样的结果。
他还讲了一个寓言:

曾经有两个学生都是3岁开始学画,甲的爸爸妈妈不论孩子画了点什么东西,都说“画的好,你是个天才”,而乙的爸爸妈妈却会对孩子说,“孩子你画的不错,但是这个地方还不够细致”。
到了15岁,甲已经成了一个画家,乙还是一个绘画爱好者;
30岁,甲已经海内外闻名,乙还在默默作画;
50年后,甲的作品渐渐被人遗忘了,乙的画人们才刚刚意识到价值;
200年后,甲彻彻底底被人遗忘了,但乙成了艺术史上的大师。
把时间线拉长,好像早出名几年也没那么重要,时间会去伪存真,证明一个人的含金量。
但也有人说了,“你是神童才会这么觉得啊”,“比如数学,它肯定是学早学完越好。”
宁铂没有反驳这个观点,而是说了他进入社会后的真实感受:
“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除了学的东西要扎实,需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世界观、人生观。而这些东西是需要你在有足够的时间,对社会观察和体会后才能得到的
脱离神童身份后的宁铂,辞掉了教师职位,离开了校园,先是出家,后是考取心理证书,希望能帮自己和别人活得自洽一些。
他飞速度过的童年,和其他神童一样,需要用后半生所有的时间去回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