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风
来源:北风雪林(beifengxuelin)
全文1841字,预计阅读需3分钟。
近日,在千呼万唤中,在雷军宣布小米造车【1000天】之后,小米终于举行了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

这次小米公布了第一款量产车型,C级轿车,命名为SU7。
在这场发布会上,雷军再次许下“造车”的超级宏愿,要成为“世界前五”的汽车公司。
虽然小米至今一辆量产车型都没拿出来,德国日本美国汽车工业领先全球太久,可是参照手机行业我国从“世界第一被倾销市场”,发展为除去苹果三星,几乎统治全球手机需求,也只花了20年时间。
因此只要电动车与智能驾驶取代传统燃油车的路线是正确的,一二十年后,奔驰宝马未尝没有成为诺基亚摩托罗拉的可能。
当然,更多关注小米造车的普通民众,他们可能无法与雷军“世界前五”的梦想共情,大家更希望的是向当年小米手机横空出世,扮演智能手机市场的价格屠夫模式复制到智能汽车上。
在小米造车发布会之前,对消费者诉求的调查中,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小米汽车能否将新能源C级轿车的价格打到9万9”.
雷军在这次发布会上,公开强调这次小米造车不会是“9万9或者14万9!”,显然和消费者最初的预期并不一样。
回顾小米的第一款手机发布会,以及最近几年小米手机的发布会,我们会发现最初的小米手机追求低价,极致性价比,这几年小米手机走高端化路线,发布会都谈配置和性能,全部是“给高售价找理由的发布会”。
普通消费者一想到小米汽车作为后来者切入市场,一定是像小米手机当年一样,以“低价”“性价比”打开市场,所以判断这次造车发布会,会像“最早小米手机的发布会”。
可是今天小米造车技术发布会的模式和路线,都像极了这两年小米手机高端发布会的风格。
所以小米造车的第一台车,就跳过了小米手机的最初低价路线,一入局就强调“中等价格高端性能”,整场发布会都强调“我的哪些技术值得买高价”。
这次发布会上,小米造车强调自身技术优势,在五大方面。
第一是驱动电机,第二是电池,第三是“大压铸”,第四是智能驾驶,第五是智能座舱。
在驱动电机方面,小米显然将特斯拉的Model3作为主要竞争对手,这是国内电动车的普遍手段,列出自己的性能优势强于特斯拉,然后特斯拉又强于“友商ABCD”等等。
在电池领域,小米造车强调是和宁德时代联合开发,主要强调了“冬季环境下的续航能力”,号称要做“新能源车冬季续航之王”,电池主打冬季低温续航是常规操作,每一家都说自己是“冬季之王”,小米最终能否实现,还要等到量产车上市才能对比。
相比较其他智能汽车的发布会,夸电机和电池是所有人的常规步骤,这次小米比较亮眼的是豪赌“大压铸”。
所谓大压铸,就是特斯拉引以为傲的降成本上产能利器——一体化车身。
一体化车身从提出的第一刻,就是优缺点都极其明显的技术路线。
一体化车身的优点,第一是空间布局更紧凑,第二是一体成型,量产速度快,第三是减少零部件,供应量技术保障更方便,第四是一体成型车身,压铸机一步到位,生产效率提高,产能快速上量。
既然“一体化车身”这么大优势,是不是就能将传统“模块化车身”给取代呢?实际上“非一体车身”在新能源车市场里,依旧是主流。
因为一体化车身也有逃不开的劣势:第一是模块车身小事故更换零件,一体车身需要整车维修,第二是模块化车身可以共享传统燃油车的部分技术,一体化车身却是完全自研,风险也自身承担。
当然这次小米造车在强调一体化车身的同事,特意强调“后段防撞特殊设计”,也是为了造遭一般撞击时,只撞坏后端特殊设计,一体化车身避免大面积受损。
当然,小米造车这次在最大亮点“大压铸”环节,特意强调“传统造车工艺路线”作为候补,很显然最终的量产车是不是“大压铸”,小米还留了口子。
最后两个优势环节,是大家期待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
大家很希望看到一些“颠覆性设计”,可是小米发布会后半段节奏明显加快,“PPT眼花缭乱”,但是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放出的优势,和其他新能源车品牌差别不大。
特别是智能座舱环节,是各家新能源车未来竞争的主要方向,可是作为传统司机,无论是我,还是更多普通消费者,大家是否需要汽车作为“手机一样的娱乐终端”?
汽车是否能够取代电视,成为未来智能设备最重要的端口?至少我和更多消费者还是把它作为代步工具的。
如果只是代步工具,那么一辆车的所有位置是不是能够接入类似小米PAD的平板大屏就显得并不重要。
总之,这场发布会能够看到小米不想做9万9低端车的野心,可是呈现的“五大优势”对比已经占据市场的主流陈品,并没体现任何亮点。
最终小米汽车能否成为世界前五,明年的第一款量产车大家就拭目以待了!
为了防止读者朋友们走丢,
请大家关注我们的矩阵号“经济生活杂谈”
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 经济学人小助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