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反刍」是在以往学术讲座翻译的基础上拓展而成的学术再生产板块。包括译前征集、讲座百科和编后对谈三部分。全球知识雷锋希望通过译、校、知识贡献者和评论者的历时性工作——翻译、阐释、关键词标注、结构化、注释、导读和圆桌对谈,帮助读者进入文本,深入理解内容;接着走出文本,探索更多当下、当时的思考。
本篇是随第208篇讲座「穿军装的建筑:为二战设计和建造发出的讲座百科,包含4部分:
【雷锋评论】针对每期讲座内容,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撰写短篇评论,提供系统性的知识背景,帮助读者确立某种理解框架。
【知识卡片】通过征集招募对讲座内容了解/感兴趣、来自不同领域/院校和学科的知识贡献者,为讲座内容补充人物、背景、书目等注释信息,这种知识共建模式与雷锋长期以来的知识生产模式相呼应。
【知识星期】在讲座发出一周内,无偿为读者提供与讲座相关的阅读资源,鼓励及时、互通的思考。
【译校时刻】译校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劳动、智慧和努力。所有后续解读/再解读都建立在其工作基础上。特设置该板块为其自由发挥空间。
板块A
雷锋评论
 特邀评论者:裴钊 
迈阿密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拉美建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拉丁美洲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近期出版《成为巴西:巴西中部三城现代建筑》和《白银之河:拉普拉塔河流域现代建筑》。
战争与建筑:
理论、史学和游离的故事
评科恩演讲《穿军装的建筑:为二战设计和建造》
展览、讲座和出版物被戏称为当今建筑学术活动的三大件。为了配合2011年让-路易·科恩(Jean-Louis Cohen)策展的《穿军装的建筑:为二战设计和建造》(Architecture in Uniform: Designing and Building for the Second World War),加拿大建筑中心(Canad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简称CCA)筹划了系列讲座,并出版了同名书籍。在诸多建筑历史著作中,二战期间的建筑状况总是被简单地一笔带过,一代代的建筑评论家、学者和历史学家对此有意或者无意地选择了沉默。而科恩敏锐地发现了这种沉默之下所隐藏的丰富性,其意义不仅是填充二战时期建筑历史的空白,更重要的是为考察二战至今的建筑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可能性,其所展示出来的内容对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英雄叙事、建筑史学史、甚至建筑学本身都构成了一种挑战。

左:Jean-Louis Cohen, Architecture in Uniform: Designing and Building for the Second World War, Editions Hazan, Paris,2011
中:Paul Virilio ,Bunker Archaeology,Histoire and Collections,1999
右:Paul Virilio,Speed and Politics,Semiotext(e),2006
但科恩讲座中充满了大量碎片信息,像文献卡片一样被放置在几个松散的主题下。相信大多数读者看完都会感到茫然和没有头绪,因此,对于这个讲座而言,我觉得最重要是如何进入科恩的语境,理解隐藏的脉络,然后就有了下面稍显奇怪的文字,一篇几乎没有涉及讲座中任何具体内容的读后感。
 1 背后的理论 
2003年,我选择了西安城墙作为毕业设计课题,讨论战争、防御基础设施、遗产、城市和建筑等问题。在此过程中,第二导师皮埃尔·贝兰格(Pierre Bélanger)向我推荐了法国建筑师和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的《地堡考古学》(Bunker Archéologie,1975)一书,而其中关于战争的理论分析正是进入科恩这场讲座的不二法门,借助维利里奥的一些关键概念,可看清讲座中看似无关主题之间的关系。
战争与速度 
与大多数人认为城市源于商业不同,维利里奥认为城市是战争的结果。在面对战争的种种威胁中,人类社会设法分配、运筹自身的地理空间,最早的城市则诞生于这一过程之中。
科恩讲座中第一个较为聚焦的主题是“战时城市和家园”,即从战争和城市的关系展开讨论,他也毫不避讳地指出源自于大都市文化的现代主义对于战争的渴望和热情拥抱,揭示了现代城市和战争之间的隐秘互动。
在战争空间组织方式的变更中,维利里奥认为速度的演进占据着关键地位,据此提出了“竞速学”(Dromology)理论。在古代的战争中,防御的目的是为了减速——减缓敌人的速度,保护自己的安全,城墙和地堡都是古代战争中组织空间的重要方式。但在现代战争中,随着新型运载工具和武器的速度不断提升,加速成为战争的关键,速度越快,穿透空间的能力越强大,与速度相对的是战争空间不断缩减和战争空间维度越来越复杂,从古代的单一陆地维度,工业革命时期增加了海洋维度,而到二战飞机的参战使得战争空间扩展到天空维度。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传统的地堡分割防御空间,减速敌人进攻的做法已经失效,但纳粹德国为什么依然费时费力地沿欧陆西海岸线修建一条绵延数千公里“大西洋壁垒”(Atlantikwall)?
知觉后勤学(Logistics of Perception)
维利里奥认为纳粹德国修建“大西洋壁垒”不单纯是为了防御,还有更重要的用途。维利里奥认为在传统军事后勤外,战争中还存在一种“知觉后勤学”,即关于“知觉”(包括视觉、听觉、心理等层面)的后勤。战争空间是一个综合的知觉场域,除物资、人员和武器的供应外,“知觉”供应也一样不可或缺。理解“大西洋壁垒”的存在需要从心理层面的知觉供应入手:首先,这条防线的视觉效果提供给纳粹帝国的士兵和民众一种安全感;其次,这条防线定义了一个空间的边界,为内部成员提供一种集体认同感,使纳粹帝国更具凝聚力。维利里奥称这些地堡要塞是某种“剧场”,通过视觉生产和供给影响参战双方的心理。
沿着这个思路——军事物资的生产运输和视觉心理生产被统一在战争后勤学之下,科恩讲座中最为“吊诡”的伪装和迷彩这部分内容就容易理解了。“战时工厂”“战争与机动性”两个主题以传统军事后勤学为线索,组织建造实践的内容,而“针对空中威胁的避难所和伪装”的主题则以“知觉后勤学”为线索,讨论建造实践如何进入战争空间,为战争提供知觉供给。
全面战争(Total War)和纯粹战争(Pure War)
讲座一开始科恩就提到:“在这里我想做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明确的声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有史以来不再有前线与后方之分野的战争,是一场飞机能够低空打击距离前线数百英里地区的战争,这彻底改变了城市和地区的参与。” 而这个陈述正是维利里奥的全面战争概念,他认为一战标志着全面战争的诞生,国家不再被分为民用和军事两个领域,当战争来临之时,整个国家都将动员起来,全面服务于战争,此时的国家变成一个军工复合体,而二战正是全面战争的一种极致状态。
此外,维利里奥还有一个惊世骇俗的论断:二战并没有结束。战后,总体战争在“核威慑”下消失了,但和平并未到来,整个世界进入纯粹战争,战争的内在逻辑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延续至今。纯粹战争既不是和平,也不是战争,而是一种军事的常备紧急待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现代军工复合体最担心的是陷入长时间的战争,因此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以缩短战争时间,并不断鼓吹零伤亡和快速战争,制造出一种战争无害的错觉,通过将战争控制在有限空间和时间,从而合法化战争(例如:仅用42天的海湾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况转播的战争,军工复合体充分利用了视觉和媒体影响舆论,完成局部和快速战争,而美国入侵阿富汗战争则陷入了军工复合体最不希望的持久战)。纯粹战争揭示了一个令人惊悚的事实,当原子弹爆炸那一刻,人类就永远处于一种战争状态,战争以不同的形式影响战后的世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二战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不仅是物质和技术层面,也包含制度、文化、甚至情感方面。
在讲座最后“战后时期:一个被改造的世界”主题中,科恩讨论了建筑师如何凭借在战争期间积累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在战后重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如科恩所说,胶合板、铝、塑料、钢筋混凝土、乙烯酸、新型橡胶以及彼时许多其他创新可以被认为是“最好的战争残余”。但重要的不是说出来的,而是没有言明的,既然有最好的残余,也就有不好的残余,科恩以暗示的方式提出问题。
维利里奥的理论和科恩的研究间的高度关联并非巧合,科恩在学校学习建筑学期间结识了维利里奥,并深受其影响。
 2 书写的结构 
科恩谈及这项研究有一个很重要的个人原因,就是自己父母在二战期间的经历, “同时涉及建筑史和个人命运的研究对我而言,实在不失为一种适度的生命调节”, 而维利里奥在作品中也强调了他对战争的研究也源自自己幼年经历——亲眼目睹南特城在空袭中被毁灭。这一相似点引申出史学研究的两个问题:
1)记忆创伤正是近年来史学界的讨论热点;
2)当代的研究常带入主体感受,个体的经验不一定催化出最好的成果,但在好的研究中主体一定不会缺席,套用当下流行的话 “以自己作为方法”。
卡罗琳·斯蒂德曼(Carolyn Steedman)认为这本书是一个罕见的例证:建筑史不仅是关于时间的; 相反,它可以将时间嵌入到自身的叙事结构中。科恩亦在书中引用巴赫金(M. M. Bakhtin)的“时空”概念,但从书中内容组织和书写方式来看,更接近于巴赫金所说的复调书写,不同的片段之间不依靠时间上的因果关联,而是以多重战争的空间逻辑展开。在这个意义上,科恩这本书或可被概括为以空间来阐释时间(这里空间显然不是建筑空间或者物理空间)。举一个不完全恰当的例子,《清明上河图》中的每一个小场景都是真实的,但整体场景是由处于不同时间下的小场景拼凑而成,严格来说这个整体图景并不存在于现实,但没有人会质疑其所描述的城市空间的真实性。好的绘画和文字再现不等同于绝对现实,但也不会伤害其真实性。
此外,这本书接近维基的开放结构,读者可以从任一线索延伸出去,自行生发出更多的内容。也因此,这本书最好的阅读方法也许是随机地“漫读”,从任何一页开始,随兴而停,或沿着线索寻找更多的内容。每个人都使用维基,但没有人会去通读维基。
 3 个体的挣扎 
我和科恩这本书之间有种奇妙的联系。最早为查询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筑师是谁知道这本书;后为写“现代建筑进入中国的一条隐蔽路径:1950年代的中国工业建筑”一文追查到维克托·维斯宁(Viktor Vesnin)和阿尔伯特·卡恩(Albert Kahn),再次遇到这本书;最后在写“遮蔽之窗”一文分析智利建筑师拉迪奇(Smiljan Radic)的混血餐厅项目(2005)时,因拉迪奇强调鲁贝特金(Berthold Lubetkin)所设计的高点2号公寓(1935)入口对其设计的影响,而搜索鲁贝特金的相关资料,又一次碰到科恩这本书。
Caryatid at the entrance,Highpoint Two, North Hill, Highgate, London
高点2号公寓的入口由一个简洁的现代混凝土雨棚和两个希腊女神柱组成。围绕着这个稍显奇怪的设计,产生了多重的阐释:

1)有人认为这是对古典主义的诙谐引用;
2)有人认为这是媚俗的表现,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背叛;
3)后有研究者指出女神柱和混凝土之间留有一道很小的缝隙,也就是说女神柱并不承重,仅提供一种视觉上的稳定感;
4)更有研究者从景观和视错觉展开分析,指出在特定的角度下看,女神柱更像传统英式园林中的雕塑,而非雨棚支柱……像剥洋葱一样,这个设计的意义被一层层剥离出来,直至最底层,这个近期才被披露的故事几乎浓缩了科恩和维利里奥讨论战争的全部议题:战争创伤、个体记忆、人的迁徙、物质流动、视觉象征和心理等,亦可被视为科恩这个开放研究架构中诸多线索的一个延伸。战争中的个体宛如历史飓风中的浮尘,黛博拉·莱维茨(Deborah Lewittes)这样讲述了一粒浮尘的挣扎:
作为犹太人的鲁贝特金,从俄国移民英国后,一直隐瞒自己的犹太人身份,直到去世。他的父母在二战期间死于奥斯威辛集中营。在他去世后,他的女儿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张鲁贝特金在二战后拍摄的照片,照片里是其祖父母在华沙被炸毁的家,残垣断壁中有一截毁坏的女神柱。
板块B
讲座知识卡片
1
人物 | 作品 | 事件背景
知识贡献者
@寒江
01
在众多试图总结上个世纪现代建筑史的材料当中,曼弗雷多·塔夫里与弗朗索瓦·达尔科这本是相对与众不同的选择。
曼弗雷多·塔夫里 (Manfredo Tafuri, 1935 -1994), 意大利著名建筑历史学家、评论家,毕生致力于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当代建筑的历史研究工作。其代表作《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球与迷宫:从皮拉内西到 1970 年代的前卫艺术和建筑》、《建筑与乌托邦:设计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威尼斯与文艺复兴》等有过多种语言译本,自1970年代起在国际上引发重大影响。自1961年起塔夫里开始在大学任教,先后工作于罗马一大、米兰理工、巴勒莫大学,最终在威尼斯建筑大学并担任建筑历史系主任一职直至去世。
弗朗索瓦·达尔科(Francesco Dal Co,1945-今 )是意大利建筑史学家。1970年毕业于威尼斯建筑大学,1994年以来一直担任该校建筑史系主任。1982-1991年担任耶鲁大学的建筑史教授,1996-2005年担任提挈诺大学的建筑史教授。1988-1991年间担任威双建筑展区负责人,1998年担任策展人。此外,自 1978 年以来一直担任Electa出版社的建筑部负责人,1996 年起担任《Casabella》的编辑。其代表作包括《建筑与思想人物》、《现代理论·建筑·德国 1880-1920》、《卡洛 · 斯卡帕作品全集》等。
这本书指的是《现代建筑》(Architettura contemporanea),详细描述了19世纪下半叶至1970年代建筑与城市设计的重大变革,涵盖了建筑领域在过去一百多年中快速而复杂的变化,从单体建筑到整个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国际式景观、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建筑,社会工程建设以及新艺术、立体派、风格派和未来派等风格对建筑的影响都在书中有所涉及。
书籍以编年史的方式进行论述,深入分析了欧美现代建筑景观形成的社会动力。从19世纪欧洲和北美城市规划开始,追溯了美国高层建筑兴起的历史,直至1970年代高技派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分为前十三章和后八章,探讨了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变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民族主义与极权主义建筑。同时,对二战后到70年代间城市和建筑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密斯、阿尔托等建筑师的作品。
该书是塔夫里与达尔科在威尼斯建筑大学建筑历史研究所合作调查的成果。塔夫里和达尔科分别负责了不同章节的初稿写作,而序言和最后一章则由两人合作完成。该书的中文版由刘先觉翻译,并作为《世界建筑史丛书》系列的一部分于2000年出版。
知识贡献者
@桌子
02
「左侧是朱塞普·特拉尼设计的特拉尼宫 (又名法西斯宫)
朱塞佩·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1904-1943),意大利建筑师,开创了以理性主义为标志的意大利现代运动。1927年,他与兄弟阿蒂利奥(Attilio Terragni)在科莫创立建筑事务所,与法西斯党合作,作品探讨了与政权相关的设计语言与哲学。他与其他建筑师共同创立了“七人组”(Gruppo Sette),致力于推动意大利现代运动。
在短短的13年职业生涯内,特拉尼创造了一系列伟大的设计作品,如法西斯宫、但丁纪念堂、罗马国会宫、圣埃利亚幼儿园等,这些作品成为意大利理性主义或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的核心。他的设计从依赖古典细节转向坚持现代主义,采用了自由组织平面的方式,受到密斯及柯布西耶的影响。然而,他的事业和生活在二战爆发时被迫中断,1939年被征召入伍。1943年因脑血栓在科莫去世。
法西斯宫于1936年建成,作为国家法西斯党的地方办事处。1945年法西斯主义垮台后,被民族解放委员会接管,1957年成为地方金融警察总部。
建筑底座尺寸为110x110英尺,高度为底座边长的一半。立面构图采用清晰几何比例,四个立面均由7x7x4的网格构成,底部三行矩形比例为4:5,顶部行矩形更接近正方形。特拉尼以逻辑方式组织建筑,所有房间沿外围布置以获得自然采光,并通过内部走廊和中庭相连,展现不同的外立面设计。入口处设有玻璃门将门厅与广场隔开,门厅连接着一个带玻璃罩的中庭,可用于活动和演讲。玻璃门可以打开或移除,将内部与外部广场无缝连接,适合大规模示威活动。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墙壁和地板铺有不同处理的大理石。大量的玻璃围护结构,给人一种建筑与外界融为一体的透明感,使这里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权力堡垒。
推荐阅读:
Marako Studio:纳粹时代的乌托邦之舟—朱塞佩·特拉尼 
有方经典再读110 | 特拉尼宫: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杰作
【资源】更多项目图纸和照片等资料。
知识贡献者
@桌子
03
「某种程度上算施佩尔受害者的另一位建筑师西蒙·瑟库斯,这位波兰在国际建筑师协会分支的创始人之一……成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犯,曾沦为施佩尔的手下。」
西蒙·瑟库斯(Szymon Syrkus,1893-1964)是波兰建筑师。曾在多地学习建筑和绘画。1925年加入了先锋建筑师和艺术家团体Blok。1929-1957年间,作为CIAM成员,他参与了几乎所有大会,与他人共同起草了《雅典宪章》。他与妻子设计了拉科维茨的华沙住宅公社示范区和一系列典型的钢结构住宅,还参与设计了“功能华沙”区域规划(1934)。在占领期间,他们共同提出了社会住宅区理论,制定了社会主义华沙计划和大板建筑分类法。1942 年,他被送往多处集中营,战后前往美国和英国讲学。后回到波兰,在华沙重建委员会和空间规划总部担任重建工作。自1949年起,开始在华沙理工学院任教。同时,作为波兰联合工党成员,继续从事政治和理论工作。
1926年,瑟库斯与妻子海伦娜创建了Praesens团体,并于1928年成为波兰CIAM分会。1926年出版了首期杂志《Praesens: revue Moderne》,瑟库斯强调建筑不仅是艺术性的,更是社会性的。他们于1926年在华沙的Zacheta画廊举办了首次展览。
瑟库斯合作编写了重要出版物《功能华沙》(Functional Warsaw),于1934年在CIRPAC(当代建筑问题实现国际委员会)上发表。这项工作引起了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争议,一些人担心这个模型具有乌托邦的性质。
施佩尔(纽伦堡审判)和西蒙·瑟库斯(关押集中营)的命运差异凸显了战争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在这两个极端的人物之间,我们可以发现数以万计的建筑师与交战国家所有公民有着共同的命运。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杂志》也在 1939 年呼吁其读者“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而奋斗”。他们发现自己被赋予了非常广泛的任务,这使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入伍公民。他们对战争的专业参与将永远标志着那些逃脱悲惨结局的人的命运。
推荐论文:
“追踪Praesens:波兰现代运动的根源和背景”(TRACING PRAESENS:Roots and Context of Modern Movement in Poland)
【资源】第1期和第2期出版物《Praesens》以及推荐论文
知识贡献者
@寒江
04
意大利建筑专业杂志《metron》
《Metron》是位于罗马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月刊杂志,由布鲁诺·泽维(Bruno Zevi)创立,旨在宣扬同样由其参与组建的意大利有机建筑协会(A.P.A.O.)的相关思想,包括反对理性主义、摆脱法西斯遗毒诸如形式主义及学术研究的相关影响,提倡在战后城市重建中采用具有连续性的设计方法。该杂志创刊时分为建筑与城市规划两个版块,分别由路易吉·皮奇纳托(Luigi Piccinato)与马里奥·里多菲担任主编(Mario Ridolfi),自24期后泽维也加入了主编队伍,发行时间为1945年8月-1954年12月,共计54期。特点是将建筑视为一种影响力巨大的社会活动,对于意大利战后重建工作及诸多建筑工程进行广泛评论与指导,并与当时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比较。该杂志的出版使得战前被法西斯主义隔离于国际视野之外的意大利文化重新受到关注。
自创刊起,投稿者既包括国际建筑与规划领域名宿如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赖特、阿尔托、芒福德、吉迪翁,也涵盖意大利本土相关领域的资深从业者。
《Metron》创刊号(1945.08)具有示范意义,以芒福德关于霍华德文章翻译开篇,接着是关于法国战后重建以及美国预制建筑的调研文章,随后是对于柯布《Destin de Pairs》有关纪念物及住宅重建相关主题评论,最终以对于泽维《走向有机建筑》一书的评论作为结束。
《Metron》31-32 期 (1949.05-06),封面是门德尔松、阿尔托、赖特、柯布、Roth、阿斯普朗德、格罗皮乌斯、密斯、诺伊特拉的肖像,作为 "关于建筑文化 "一文的插图:在这篇文章中,泽维建议国际现代建筑大会(CIAM)应将讨论范围扩大到包含 "有机建筑"趋势的建筑师。
知识贡献者
@桌子
05
埃里克·门德尔松
Erich Mendelsohn
讲座中三处提及:
1. 「十分著名的爱因斯坦天文观测站,由门德尔松于1943年设计。」
2. 「瓦克斯曼和门德尔松在美国犹他州、距离盐湖城80英里的杜格维建造了一座德国城市
3. 「门德尔松曾参与撰写有关德国城市屋顶技术的报告
埃里希·门德尔松(Erich Mendelsohn,1887-1953)是一位德国建筑师,因其在1920年代的表现主义建筑风格而闻名。1908 年他在柏林工大学习建筑;两年后转入慕尼黑工业大学。1912 -1914年间在慕尼黑担任独立建筑师。一战归国后,他便在柏林定居。1924年,他与密斯和格罗皮乌斯共同创建了进步建筑团体 "Der Ring"。
他的事务所在最辉煌时雇用了多达 40 名员工。1928年,门德尔松开始规划他在鲁本霍恩的住宅,占地近4000平方米,两年后全家入住。作为一名犹太人,他看到德国反犹主义倾向抬头,于1933年春移居英国。他的财产后来被纳粹没收,名字也从德国建筑师联盟的名单中删除。1934年初,他开始代表魏兹曼在英国统治下的委任统治以色列规划一系列项目,并于 1935年在耶路撒冷开设了办事处,对当地的耶路撒冷国际风格(所有外墙均采用石灰岩)产生了很大影响。1938年加入了英国国籍。去世前一直居住在美国,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二战前,因移民身份其活动仅限于演讲和出版著作。
1. 爱因斯坦天文观测站
爱因斯坦塔(德语:Einsteinturm)是德国表现主义建筑最著名的例子之一。钢筋混凝土的非晶结构是希望这座塔能够代表并促进爱因斯坦激进相对论(运动、光和空间的开创性定理)的研究。最初于 1917 年构思,于 1919-1921 年建成(尽管爱因斯坦从未在那里工作过)。如今它仍然是一个运行的太阳观测站,属于波茨坦莱布尼茨天体物理研究所的一部分。
由于复杂设计的施工困难和战争短缺,建筑大部分实际上用砖砌成,上覆灰泥。材料的变化导致了开裂和潮湿的问题。建造仅五年后,就在门德尔松本人的监督下完成了大规模修复工作。二战期间因盟军轰炸而严重受损。1999 年(成立 75 周年)进行了全面翻修。
据说,门德尔松带着爱因斯坦进行了一次漫长的参观,等待批准的迹象。该设计就像一艘“笨拙的宇宙飞船”一样引人注目。爱因斯坦什么也没说,几个小时后的会议上,他低声说出了“有机”。与门德尔松后期的作品相比,具有一种源自神秘宇宙情感的形式,他后来的建筑都没有再采用爱因斯坦塔的正式语言。
爱因斯坦天文观测站与“攻击”的关系:观测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门德尔松在一战战壕里绘制的草图。他的两点透视法和低地平线似乎是勇敢新时代的潜望镜,设计虽小,但其流畅的轮廓线往往能描绘出规模宏大的建筑。他最关注的始终是建筑的外立面,透视图的大胆曲线成为所有后续设计的显着特征。
门德尔松在 1918年致爱因斯坦助手欧文·弗罗因德利希博士的一封信中确信会接受这项委托,信中精确地规定了天文台的功能要求。在战争结束前的一系列交流中,在功能主义和美学这两点之间的主要细节上达成了一致。二战期间,该建筑因盟军轰炸而严重受损,讽刺的是,它比战前的结构更符合门德尔松的概念草图。
2.&3. “德国村” 实验German Village
德国村是美国陆军1943 年在犹他州杜格威试验场建造的仿真房屋群,该试验场位于盐湖城西南约 85 英里处,目的是用于针对纳粹德国的轰炸实验。美国陆军聘请了门德尔松等德国移民建筑师,尽可能准确地复制柏林人口稠密的贫困地区的住宅。德国住宅复制品在被故意烧毁后被反复重建。这个村庄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内部和外部的木材和油漆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包括正宗的德国重型家具、壁橱里挂的衣服和儿童玩具。参与德国村庄和日本村庄设计的建筑师还包括瓦克斯曼和雷蒙德 。
到 1945 年 5 月德国投降时,美、英的袭击摧毁了德国 45% 的房屋。戴维斯讽刺道:“盟军轰炸将 20 年代的社会主义和现代主义乌托邦炸成废墟,而不是纳粹别墅。” 这一试验“导致了 200 万轴心国平民的死亡”,而德国村仍然是“一座通过轰炸来惩罚‘坏地方’的自以为是的纪念碑”。
【资源】更多关于爱因斯坦塔、德国村、日本村、美军基地以及相关推荐论文
知识贡献者
@陈晨成
06
理查德·诺伊特拉
Richard Neutra
文中提及:
1.  「在圣佩德罗,现代建筑师诺伊特拉采用木制装配式单元的现代技术工法,实现了一种称之为“水道高地”的联排复式住宅形制。」
理查德·诺伊特拉 (1892-1970)是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师之一,他从做装饰性的建筑转向了满足各类人群需求的建筑,利用新技术进行经济实惠、适应气候的良好设计,并将自然和景观融入建筑环境。
他出生于维也纳,受到奥托·瓦格纳的影响,在维也纳理工学院学习。他与路斯和赖特有所接触,计划于1913年移民美国未果。1923年受雇于门德尔松,在柏林郊区负责四座实验性住宅,后一起移民美国。
他结识赖特后获得了半年的工作机会,参与了一些未建成的项目,后加入鲁道夫·辛德勒(Rudolf Schindler)在洛杉矶的工作,1927年提交了一份关于国际联盟的提案并参与展览,之后完成了一本德语书籍《Wie Baut Amerika》(美国是如何建设的),于1930年前往多个国家进行巡回演讲,并在包豪斯担任了两周的客座教授。1932年,其作品参加了"国际风格"展(MoMA)。同年他建立了VDL工作室。二战后,他提出垂直遮阳百叶等创新性建筑设计方法并引入美国,致力于低成本和预制房屋的设计,他完成了大量的住宅设计。60年代初期,他在法兰克福和汉堡设计了标准化街区和系列大型作品。
诺伊特拉注重神经系统与自然、建筑环境的互动,探讨设计如何提升幸福感和健康水平。他在1953年出版《通过设计求生存》(Survival Through Design)一书中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水道高地”(Channel Heights)
Julius Shulman photography archive, 1936-1997
Terraced housing blocks at the Channel Heights Housing Project in San Pedro in 1943. (Credit: USC Digital Library)
Channel Heights Housing Project, San Pedro, Calif., 1943
Channel Heights Housing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修建时间为1941-1942,现已拆除。客户是FPHA联邦公共住房管理局 (Federal Public Housing Authority)。
最初的设想是为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安吉拉诺斯人开发一个名为 "友好村 "(the Amity Village)的住房项目,但在珍珠港袭击后,该计划被重新制定,战争要求为国防工人增加住房。该计划包括 222 栋住宅建筑,集中在三个大街区,共容纳 600 户家庭。项目试图营造一种社区感和私密性,住宅由一层复式和两层四户住宅交替组成,采用灰泥和红木建造,内部色调柔和。此外还提供了社区会议场所、教学楼、手工艺中心以及市场和商店。
【资源】关于Channel Heights Housing项目的更多图片和《通过设计求生存》
知识贡献者
@王婉琳 / Jade
07
丹尼尔·凯利
Daniel Urban Kiley
讲座中提及:
「哈佛毕业、曾在美军战略展示部门担任上尉的景观建筑师丹尼尔·凯利所设计的装设了投影器材的纽伦堡审判法庭。
凯利于1912年在波士顿出生,并在1936年进入哈佛大学景观建筑专业之前,在Warren H. Manning那里做了四年的学徒。凯利在设计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留下了争议性设计,成果可以在1939-1940年发表在《建筑实录》上的三篇文章中看到。凯利在1938年离开哈佛,没有毕业。
1947年,他与埃罗·沙里宁合作赢得了杰斐逊国家扩张纪念比赛,设计出了被称为圣路易斯拱门的标志性建筑。1955年再次合作设计了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市的米勒花园。其作品展示了对法国巴洛克式花园极高的清晰度,同时也展示了战后早期美国建筑的空间感。他对树篱和墙壁的使用受到现代主义建筑师密斯作品的影响,他的树木网格更多地受到当代建筑的柱状网格影响,而不是Le Nôtre等早期设计师的影响。
与许多同时代的设计师不同,凯利从未从事写作或教学工作。据沃伦·曼宁的建议,他也从未加入过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
纽伦堡审判法庭设计
L-R Captain Daniel Kiley, Lieutenant James Johnson, and model-builder John Meyer discuss the model of redesigned Nuremberg Palace of Justice Courtroom 600.
1943-1945 年间,凯利在美国陆军服役,担任战略服务办公室展示部门办公室主任。二战结束时设计了举行纽伦堡审判的法庭。
他规划了一个以证人席为中心的法庭,被告席和律师位于证人席右前侧,法官和工作人员的桌子位于证人席左前侧。证人面对提问者讲台,讲台后面是五个检察官的桌子。楼座上会有观众席,包括新闻区。法庭前角设有隔音箱,供口译员使用。摄影机会嵌入法庭墙壁内。
凯利的团队制作了一个模型,展示了法庭的外观。然后在德国战俘劳工的协助下进行了建筑工作。法庭在 1945 年 11 月 20 日审判开始前及时竣工,随后的十个月审判中一切进展顺利。
知识贡献者
@Xlou
08
「兴建防空避难设施的贝特洛·莱伯金

Design for a circular underground air raid shelter for Finsbury Borough Council, London
最初的提案是在布卢姆斯伯里广场下建造一个"宏伟的停车场",可以容纳40,000人 [《泰晤士报》1939年4月21日],还有一个提案是在罗塞尔广场下建造。然后,现代主义的Tecton建筑团队,包括伯莱伯金和丹尼斯·拉斯顿(Denys Lasdun),在奥雅纳的协助下,提出在芬斯的五个广场下建造一个大型的地下庇护所网络,其中一些将通过隧道连接起来。
Tecton Bomb Shelter Design 830 People

建筑设计显示了可容纳 830 人的防空洞的剖面图,被编号的细节突显了结构的功能和规模,包括入口坡道、排气口和进气口、污水坑、空调以及包含浴室设施和通风管道的中央竖井。入口坡道引导着寻求庇护的个体,而空气的抽排口确保了庇护所内新鲜空气的流通,一个水池随时准备在混乱中给人解渴,而空调则在危急情况下维持舒适的温度。核心有一个容纳卫生设施和通风管道的中央通道,强调了在危机时刻仍然注重卫生和实用性。其庞大容量充分说明了社会在不确定时期致力于保护生命的承诺。
知识贡献者
@HJ / 胡宇晴
09
康拉德·瓦克斯曼
Konrad Wachsmann
讲座中提及:
「瓦克斯曼则在距离观测站不远处为爱因斯坦设计了一栋风格迥异的周末乡间别墅
格罗皮乌斯与瓦克斯曼
爱因斯坦与瓦克斯曼在其位于勃兰登堡的家
康拉德·瓦克斯曼是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与结构工程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于1901年诞生于德国,于1980年离世,留下了大量的建筑遗产。瓦克斯曼以其卓越的结构工程贡献而闻名,他致力于推动工业化建筑和创新的结构系统。在包豪斯学派的影响下,他吸收了实验性与创新性的理念,这为他的设计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设计不仅强调标准化构件与工业生产的运用,更关注大跨度结构、木结构与钢结构的研究,对建筑技术和工程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美国的教育生涯中,瓦克斯曼通过教学传递他对于工业化建筑的热情,并留下了一系列在结构与创新方面的重要著作。康拉德·瓦克斯曼以其卓越的学术与实践贡献,为现代建筑领域树立了标杆,被视为现代主义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爱因斯坦乡间别墅
瓦克斯曼为爱因斯坦设计的避暑别墅
1925 年,瓦克斯曼开发了一种基于工业预制木结构建筑系统,并从1926年起,在当时欧洲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公司Christoph & Unmack AG担任首席建筑师以量产该建筑系统,其产品均为独户住宅,其中最著名的产品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波茨坦附近卡普斯(Caputh)的避暑别墅。
1929年春天,瓦克斯曼得知柏林市要送给爱因斯坦一件50岁生日礼物。他知道爱因斯坦一直对木屋很感兴趣,因此他提出建造一个木制别墅。在与爱因斯坦进行了交谈并得到了许多建议后,瓦克斯曼被任命建造这座房子。大约在同一时间,他辞去了Christoph & Unmack公司的职务,后来成为一名自由建筑师。爱因斯坦1941年帮瓦克斯曼移民到美国,之后他开始与格罗皮乌斯合作,并在芝加哥设计学院、伊利诺伊大学与洛杉矶南加州大学任教,致力于进一步开发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建筑系统。在1978-1979年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之际,瓦克斯曼又帮助修复了爱因斯坦在卡普斯的避暑别墅。
知识贡献者
@寒江
10
「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师朱塞普·帕加诺被捕而遭囚禁,最终在茂特豪森-古森集中营葬送生命。」
朱塞佩·帕加诺(Giuseppe Pagano,1896- 1945)意大利知名建筑师、建筑评论家,曾深度参与了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运动。1933年成为了《La Casa Bella》杂志的编辑,将其更名为《Casabella》,并担任长期编辑和主编。
知名作品包括都灵瓜利诺宫(Palazzo Gualino,1928-1930),罗马一大物理系研究所(l'Istituto di Fisica della Città universitaria di Roma,1934)以及博科尼大学校区(Università Luigi Bocconi,1936-42)。他还涉及城市规划、展陈布置、家具和室内设计、摄影等领域。
瓜利诺宫
罗马一大物理系研究所
 米兰博科尼大学
作为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运动的旗手,帕加诺最初支持法西斯政府。他和其他理性主义建筑师希望通过专业技能服务政权,参与法西斯时代的国家建设。为了争夺话语权,他们与身处罗马更倾向于传承古典风格的建筑师团体展开了论战,然而这种缘木求鱼的思路无疑是可悲的。无法基于公正、民主的社会组织架构所产生的建筑形式是注定要失败的探索,况且当时意大利的统治者也并不在乎建筑的风格究竟要如何。
好在帕加诺逐渐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明白了民主社会的愿景与法西斯主义是无法调和的,并开始积极参与反法西斯运动。1943年11月,由于收到错误的活动指令,他在卡拉拉法西斯民兵营附近被捕,随后关押在布雷西亚的监狱中。在该段时间内他通过信件、绘画和阅读来重新考虑自己作为建筑师和知识分子的立场,直至1944年7月越狱成功。此后他返回米兰继续参加反法西斯活动,1944年9月遭到出卖再次被捕,法西斯统治者由于战事的节节败退将其转移至毛特豪森集中营,1945年不幸去世。
知识贡献者
@寒江
11
「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创始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对于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时的赞美之词。」
20世纪初意大利兴起的未来主义是跨越文化、艺术、文学等领域的先锋运动之一。其兴起与意大利的国情息息相关。相对于其他早已完成统一、工业革命的国家,意大利发展滞后,直到20世纪初才迈入工业化。这种迅速的转变,特别是新型工业产品如无线电、飞机、相机等的涌现,激发了社会的强烈冲击,唤起了原本保守的民族意识。
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是一位意大利诗人、剧作家,他与未来主义结缘源自一场小型车祸。1908年,马里内蒂在米兰驾车时避让自行车而翻车,幸运地并未受重伤。这次事故却彻底改变了他的思维,激发了他对工业、机械和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深入思考。马里内蒂于1909年2月20日在费加罗报刊上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Manifesto del Futurismo),开启了未来主义运动的序幕。
马里内蒂和他的菲亚特座驾
事故现场
《未来主义宣言(Manifesto del Futurismo)》
科技的快速发展、光影、动态等因素构成了未来主义的主要表现题材。未来主义者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这种探索。马里内蒂是唯一一位赞美战争的未来主义者。他强烈主张意大利参与一战,自愿入伍并领导自行车战斗队游走于意大利和奥地利边境。后来,他通过演讲、新闻报道和戏剧作品等形式鼓舞军队士气,1917年他作为军官重返前线,并积极参与多场战争。
未来主义思想既包含了无政府主义,也与法西斯主义有着紧密联系。马里内蒂于1918年创建了未来主义政党,一年后与墨索里尼的意大利法西斯战斗党合并,成为法西斯党的早期成员之一。他参与起草了最初的《法西斯宣言》。在法西斯政权统治期间,马里内蒂试图将未来主义确立为国家官方艺术形式,但并未成功。墨索里尼虽然对艺术不感兴趣,但为了确保艺术家忠于政权,选择资助各种风格和形式的艺术。这也是墨索里尼支持多种艺术形式而不是特定建筑流派的原因。
知识贡献者
@
12
「这幅影像在柯布西耶1935年于伦敦出版的《飞行器》一书出现」
柯布西耶于1935年1月16日受英国装饰艺术杂志The Studio的邀请,撰写了《飞行器》(Aircraft)一书。该杂志的社长查尔斯·杰弗里·霍姆建议“新视野”系列中的每本书都专注于当代设计行业的一个特色部分,探讨工程师、建筑师、设计师和技术人员所努力创造的新形式。柯布以超然的角度,着重于飞机这一主题,运用想象力和对未来进步的感觉,从更广泛的角度探讨航空现象,呈现了他作为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愿景,并提出了关于全新视野和相关设备的奇妙现象。
该书包括一些历史照片,展示飞机的早期发展,以及许多展示飞机制造国的最新改进和最新设计的照片,在技术上是非常可靠的。
柯布不断表达他对技术发展的迷恋,还颂扬了空气机器的美丽及其元素的功能简朴。同时《飞行器》也证明了他作为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的身份。因为他说道:“突然之间,通过一代人的努力和本世纪发现的累积效应,我们被赋予了鸟瞰图”。
【资源】《飞行器》(Aircraft)一书以及一篇研究论文(Marta Sequeira:Aircraftby Le Corbusier)
知识贡献者
@贝壳
13
实际上制作该草图的并非密斯本人,而是在他办公室担任了12年经理、身为巴塞罗那馆主设计者的塞尔古斯·鲁根博格」
塞尔古斯·鲁根博格(Sergius Ruegenberg) 1903年出 生于圣彼得堡,1925-1934年他在密斯的办公室工作,参与了布尔诺Stimmehat 别墅的构思以及柏林Neue Wache战争纪念馆的设计,并且是德国馆的建筑经理。二战后为Hans Scharoun工作了十年。他更喜欢“感性的、充满活力的沙隆”的建筑,而不是“晶莹剔透、智慧的密斯”的建筑。
鲁根博格绘制的Mies靠在巴塞罗那馆的墙上的草图
鲁根博格绘制的Mies设计玻璃塔的草图
鲁根博格与密斯的关系非常亲密,会跟着密斯去各个场所,也为密斯画了很多工作与生活时的草图。
鲁根博格全程深度参与了德国馆的各阶段,以草图和模型推动了设计的演进。在草图创作过程中,他首次提出了“freestanding wall”,并根据这一概念制定了指导设计的原则。通过模型测试不同的材料、照明方案,以及墙体与柱子的布局。他与密斯一同前往工厂挑选各种材料,并在建设过程中与Mario Ciammetti保持密切的信函往来,讨论施工技术等方面的事宜。在二战结束后,他还亲自重新绘制了二战末期所有建筑图纸。
知识贡献者
@HJ
14
卡罗尔·马里诺……将房子和飞机直接分开的灵感,来自于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乔治·弗雷德·凯克设计的样板房“明日之屋”。
©️Museo Casa Mollino
卡罗尔·马里诺(Carole Malino)于1905年出生于都灵,193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建筑学专业,并在家居设计、建筑设计和摄影等多个领域活动。他设计和制造了一系列品类繁多的家具,还有飞机和汽车。其建筑作品主要位于意大利。
关于讲座中提及的马里诺设计的带有飞机库的房子,科恩认为其灵感来源是下方的“明日之屋”。
乔治·弗雷德·凯克(George Fred Keck)
明日之屋(House of Tomorrow)
图  明日之屋©️芝加哥历史博物馆
明日之屋(摄于1933年,摘自乔治·拉尔森(George A. Larson)和杰伊·普里德莫尔(Jay Pridmore)的《芝加哥建筑与设计》(Chicago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位于比佛利海岸的明日之屋是芝加哥建筑师乔治·弗雷德·凯克为1933-34年芝加哥世博会创作的12面房屋(平面呈现12边形)。博览会的主题是“进步的世纪”,作为展览的内容之一,一共建造了五座创新住宅,以激发对未来的想象。明日之屋的一楼被设计为服务区,最初包含车库和飞机机库,世博会的乐观主义者认为,未来的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架飞机。二、三楼是精髓,包含主要的生活空间和日光浴室。凯克没有听从机械工程师的劝告,这座三层楼的钢结构建筑立面用玻璃覆盖,导致夏季空调系统无法满足室内的热负荷而无法被使用。
知识贡献者
@ZWL
15
阿尔伯特·卡恩
Albert Kahn
讲座中提及两处:
1. 「卡恩在底特律设计的克赖斯勒坦克兵工厂,这座长达400米、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玻璃幕墙建筑」
2. 「卡恩设计的道奇芝加哥飞机发动机厂与曼哈顿市中心被叠加在一起,让我们清楚地解读这些宏伟项目的雄心壮志。」
阿尔伯特·卡恩(Albert Kahn,1869-1942),美国工业建筑师,毕业于底特律公立学校,1902年与朱利叶斯创立了合伙企业,后者发明了一种用钢加固混凝土的方法。1903年获得“卡恩系统”(Kahn System )建筑专利,到1905年,美国境内数百座建筑物正在使用卡恩系统建造。
卡恩的公司能适应一战不断变化的需求,并在战争期间为美国政府设计了众多陆军机场和海军基地。二战期间负责美国政府的几个重要建设项目,包括航空和坦克兵工厂。他拥有 600 名员工,致力于使底特律工业成为美国民主军械库的一部分。该办公室设计了底特律兵工厂坦克厂和位于密歇根州伊普西兰蒂的威洛朗轰炸机厂,福特汽车公司在这里批量生产联合 B-24 解放者轰炸机。1937 年,公司负责设计了美国所有由建筑师设计的工厂建筑的 19%。1929在莫斯科建立了一个设计和培训办公室,派遣25名员工前往那里培训苏联建筑师和工程师,并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设计数百座工业建筑,卡恩系统培训了4000多名建筑师和工程师。
克赖斯勒坦克兵工厂(Detroit Arsenal,简称DTA)
卡恩被称为“底特律建筑师”,设计了该市近 900 栋建筑。讲座中提及的克莱斯勒坦克兵工厂也位于底特律。
底特律兵工厂是美国第一家大规模生产坦克的制造厂。成立于 1940 年,由政府所有,克莱斯勒公司运营,于1966年关闭。二战期间,底特律兵工厂生产了美国坦克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建筑仍在建造期间,就生产了 M3 Lee 坦克,并于1942年转产 M4 Sherman 坦克。朝鲜战争时首次提高了产量;每次战争结束后政府都会暂停坦克生产。
该建筑最初被设计为“双重生产设施”,以便平时可制造军备并转为和平生产。结构经过精心设计,能够抵御当时武器的轰炸。它的某些区域有0.9 m厚的混凝土墙,以及将炸弹引走的带有板条的加固屋顶,防止脆弱的窗户和排气扇受到攻击。
道奇芝加哥飞机发动机厂(The Dodge Chicago Aircraft Engine Plant)
道奇芝加哥飞机发动机厂是一家二战时期的国防工厂,大部分用于对日本的战略轰炸行动的 B-29 轰炸机发动机均由该工厂生产。它是二战中服役的最大的美国飞机。每架 B-29 均使用四台在此制造的大型发动机。1960年代,B-29退役时,该地共生产了近 4000 架此类飞机。
该工厂于 1942 年开始建设,1944 年初全面投入运营,卡恩在此之前便去世了,这是他最后的项目。主楼占地82英亩,占据了30多个街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建筑。该建筑挖掘了很多隧道,以井字的形式贯穿工厂,以便交通和运输。战后短暂成为塔克公司所在地,然后成为福特装配厂。如今,糖果制造商 Tootsie Roll Industries 和福特城购物中心占据了这座巨大建筑的一部分。
知识贡献者
@陈晨成
16
「赖特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西部城市匹兹菲配置的“尤松尼亚” 住宅区,这应该是他在美国唯一为公共部门设计的方案,不过从未完全建成。」
其中一座住宅,Zimmerman House
Usonia概念可追溯至赖特在1900年左右提出的设计理念,直到1930年代得以发展。赖特在经历经济大萧条后开始寻求一种既能满足中产阶级对经济适用房的需求,又能采用简洁设计的方法,最终设计了被称为"Usonian"的建筑。
这种建筑通常比其草原风格住宅要小,几乎没有装饰,也没有地下室或阁楼,采用如混凝土块和木材等简单材料,开放式平面布局,通常单层、低坡屋顶,注重自然采光。常建于乡村,与环境和谐相融。
赖特强调"有机"概念,认为住宅布局应根据土地自然轮廓塑造,主张民主、开放、灵活和多用途空间。这种设计与传统方盒子式房屋迥异,更注重室内外融合,强调室内暖色调和天然材料。
Usonia风格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采用和改编,代表了赖特为创造经济实惠、美观、可持续的住宅而做出的努力。不过由于超出预算,最终共建成六十座(赖特设计了1000多座)。
Usonia关乎的不仅是房屋设计,也涉及社区规划和简约设计,代表了赖特对分散式社区的探索和关注。虽然未完全实现,但许多概念已在全国部分地区应用。

常见元素:
占据主导地位的水平线条、大悬挑的平屋顶、一体化窗户、选址(一面私密,一面开放,通常朝南)、车棚、分区规划(三个主要区域:起居室、位于交汇处的厨房和餐厅以及小卧室)、开放式起居区、水泥板地面,整体重力供暖、内置组件、内墙-外墙、中央壁炉
知识贡献者
@贝壳
17
格罗皮乌斯和马塞尔·布劳耶在宾夕法尼亚州的金斯顿的最后一次合作。……称之为铝城的项目中,将标准化的设计融入山地坡度的自然地景。」
铝城露台(aluminum city terrace)位于匹兹堡附近新肯辛顿,拥有250个住宅单元,是联邦工程局国防住房部为工人设计的经济适用房,根据 1940 年《拉纳姆法案》,该部门负责解决国防相关生产中心的住房短缺问题。“铝城”作为首个项目起到了制定规范的作用因此被国防住房部尤为重视,《建筑与房地产杂志》在1941年9月给格罗皮乌斯与布劳耶的信中提到:该杂志正将“铝城”中的方法、材料及摄影资料编辑成书分发给全国,作为国防住房技术手册。
1941.9.18《建筑与房地产杂志》写给格罗皮乌斯与布劳耶的信件
在“铝城”中,几户家庭共享一栋建筑,并且这个项目包括儿童游乐区,洗衣房,体育设施,学校等共享设施,这培养了社区意识,即使现在曾在那里居住的人还会定期举办聚会来重温时光。
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tph633ynY
左右滑动查看
从技术图纸可以看出“标准化设计”
在“铝城”之前,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只设计过家庭住房,这是他对集体住房的第一次尝试。由于没有足够资金平整土地,他将标准化设计融入地形之中:从总平面来看,建筑全都遵循土地的自然轮廓放置,间距被有意设计得像是随意放置进场地;从单体来看,建筑底部与地形的接触区为砖结构挡土墙,正面是砖块且窗口较小,另一侧是垂直雪松板条且窗口较大。同时,拉利柱(Lally column)在建筑内部支撑楼板,来适应不同的地形高低变化。正是由于预算与场地的特殊性使得“铝城”的有机布局与格罗皮乌斯在德国的系列集体住宅项目(如德绍住宅,卡尔斯鲁厄等)不同。
【资源】更多关于铝城项目的照片和技术图纸。
知识贡献者
@叶子风
18
「……SOM建筑事务所首度承接的大型委托,可以容纳四万居民的K25秘密基地只花大约一年的时间就建成。」
‘核弹生产车间规划用地’,1942
核弹生产车间鸟瞰图,1948
橡树岭(Oak Ridge)是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镇,作为曼哈顿计划原子弹研发的载体由美国陆军工程兵团于1942年成立。K25起初是生产浓缩铀的车间地块的代号,后逐渐被用以指代整个项目。
该地理位置十分适合机密工程,因其偏远但接近公路与铁路,人口稀少且便于集体征购。兵团代表联邦政府征购了约24000公顷的土地,在数日内驱逐了全镇居民,以确保曼哈顿计划的秘密。SOM规划了新镇,包括480千米道路、89千米铁路、17个餐馆、13个超市、10所学校和7个剧院,可容纳75000居民。最初计划容量是13000人,据传与SOM某位创始人的老家人口相近——于是依葫芦画瓢式地敲定了橡树岭最初的公共建筑数量。
橡树岭住宅
黑人居住的 Hutments
这座新城也难免种族隔离的命运。SOM起初的设想是为黑人居民设立一个质量对标白人居民的聚居区,在小镇人口超计划飞升的过程中逐渐破产,黑人居民也被安排进了‘hutments’——大约强于帐篷的单人住木板小屋。
1945年Architectural Forum对橡树岭的报道
Architectural Forum一篇1945年的报道精确描绘了橡树岭的复杂历史意义:“为确保广岛与长崎的全面摧毁,一座无中生有的城市已在地球的另一面全面建成。”
橡树岭施工过程
广场鸟瞰图
SOM创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创始人Louis Skidmore和Nathaniel Owings曾为芝加哥世界博览会(1933-1934)工作,从而确立了该公司的声誉。后来,SOM设计了一系列专注于最大化空间和经济价值的实验性住宅项目。随着二战爆发,美国军工企业扩大规模,如Glenn L. Martin Company计划建造员工宿舍。这引进SOM参与,并为Oak Ridge的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
SOM的知名作品以高楼为主,但橡树岭项目展示了事务所与现代建筑技术的高度契合,体现了模数化和工业化生产原则以及理性的结构设计。该项目被自称为“事务所及美国城市规划演化的重要一步”,一说SOM乃至美国战后的建筑风格甚至可以认为是来自于战时在极端效率要求下的建造技术进步——以重复最单一的结构达成最大、最经济、最多变的建筑体而适应一切功能需求,如“设计”一类却是非必要的。
【资源】拓展阅读论文 “ORGANIZATION AND ABSTRACTION:   THE ARCHITECTURE OF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FROM 1936 TO 1956 ”
知识贡献者
@ZWL
19
「美国五角大楼是由洛杉矶建筑师乔治·贝格斯特罗姆在历时一年多的时间里再华盛顿特区为美国国防部建造的。」
乔治·贝格斯特罗姆(George Edwin Bergstrom,1876-1955)出生于美国,于1899年获得MIT建筑学学位,后搬到洛杉矶,并迅速成为西海岸首屈一指的建筑师。他在洛杉矶及其周边地区设计了许多重要建筑,包括帕萨迪纳市民礼堂、格劳曼大都会剧院和洛杉矶体育俱乐部。他后来担任美国建筑师协会(AIA)主席,最出名的是他最后的建筑设计,即五角大楼。
五角大楼是美国国防部总部大楼,是世界最大单体行政建筑,总建筑面积达60.4万平方米,占地面积是美国国会的5倍。分为地上五层,地下两层,每层由内至外共有5个环状走廊,走廊总长度达28.2公里。其中心有一个总面积为20000平方米的中央广场,其非正式地被称为“原爆点”,此名称来源于冷战时期,当时曾假设苏联会对美国进行核打击,而五角大楼即为假定的打击目标之一。
五角大楼建成前,美国战争部(1949年改名为国防部)总部设在军需大楼,这是一战期间的临时建筑。二战爆发以后,原办公空间无法满足战争部规模的迅速扩充和工作需要。1941年5月时任战争部长亨利·史汀生向罗斯福提出扩充空间的需求。7月,战争部代表递交建设议案,指出需要兴建新建筑而不是再换临时建筑,五天之内战争部办公大楼的建设就被提上日程。
由于钢铁短缺,建筑高不得超过四层。这意味着新的办公大楼要占用很大的面积,其外形因最初选址在阿灵顿农场而被限定为五边形,而罗斯福最终决定在胡佛飞行场旧址处修建。虽然地点发生了变化,但是却保留了原来的设计。
除了政府用地外,工程还耗资220万美元,额外征用了287英亩土地。围绕弗吉尼亚州244号公路两侧分布的建筑物及其中居住的社会底层贫苦市民,都统统被“清理”。
建筑用掉了波托马克河河床内的68万吨沙子来建造混凝土结构,在下游形成了该地区的一个泻湖。为减少钢材使用,内部层与层之间更多地采用坡道连接,减少电梯的安装量。
受珍珠港事件影响,该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大大提速。1942年4月1日,萨默维尔将军要求新增加93000平方米的建筑空间。4月11日,在贝格斯特罗姆因酬金问题和政府发生分歧而辞职之后,AIA会长戴维·韦特默(David J. Witmer)取代他成为新一任的总设计师。
2001年9月11日,五角大楼动土起建60年纪念日当天,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共计189人丧生。
【资源】推荐阅读书籍《五角大楼的前50年》(The Pentagon The First Fifty Years)
知识贡献者
@韦豪
20
「这是一本法国军方建筑师沃蒂耶关于 1930 年空中危险和城市未来的预言书。」
城市规划师沃蒂耶(Paul Vauthier,1885-1979)首次在著作《空中危险与国家未来》(Le Danger Aérien et L’Avenir du Pays,1930)中提出关于建筑和城市规划的论点。沃蒂耶1909年加入军队,刚好赶上航空成为在军事中观察和打击目标的重要手段的时期。沃蒂耶是最早实践这两种目标的军官之一。
一战后,他很快被任命为防空作战研究中心指挥官,1920年进入航空部队总部。后加入陆军总参谋部的第三局,在制定领土抵御空袭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7年,他进入了巴黎军事总督戈罗将军的总参谋部,负责保卫首都巴黎。在此期间,他在军事期刊上发表的两部著作和多篇文章进一步巩固了其技术权威。他意识到空中进攻的优势。他在1927年了解到意大利将军朱利奥·杜埃特(Giulio Douhet,1869-1930)的观念后,找到了将航空力量的研究系统化的方法,成为杜埃特思想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并在30年代的法国进行广泛讨论。
《空中危险和国家未来》强调航空力量的有效性,支持建立强大的军用航空力量和组织统一的军队指挥部。沃蒂耶试图唤起当局和大众的警觉,反复提及加强预防措施的必要性。这本书展示了空中进攻的优势,通过审视军方内部的防御措施包括警报网络、防空手段、被动防御后,提出了一系列可以减少风险、削弱威胁的方法(Vauthier,1930,第75页)。
该书最后一部分致力于一项被当时新闻界称为“创新性”的措施:防空威胁下的城市规划。对沃蒂耶来说,恰当的城市规划也是一种规避敌人空中袭击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实现他的另一项军人使命——保卫领土。
勒·柯布西耶,《光辉城市》第17页(1930)
光辉城市的图纸在布鲁塞尔第三届CIAM会议中展出。起初以适应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而构想,最终此提案演变成为对现代空战的回应。
‘What about Aerial Warfare?’ Le Corbusier, La Ville Radieuse (1935).
Drawing by Le Corbusier: a city designed for war.
知识贡献者
@ZWL
21
其中一位是德国纳粹工程师汉斯·肖斯伯格……展示了俄罗斯线性城市宣传者米柳廷的工作,以表明线性城市在预防空袭损害方面比现有城市更加有效。」
汉斯·肖斯伯格(Hans Schoszberger,1907-1997),德国建筑师,毕业于维也纳科技大学和布尔诺德国技术大学。他的建筑作品有柏林希尔顿酒店、汉堡易北河购物中心等等。
米柳廷(Nikolay Alexandrovich Milyutin,1889-1942),俄罗斯布尔什维克活动家、彼得格勒十月革命的参与者、苏联政治家和建筑师。自1928 年起,米柳廷担任新城规划委员会主席,并与理论家 Moisei Ginzburg 和 Mikhail Okhitovich 合作制定住房规划和开发政策。自1930年起,他担任共产主义学院住房委员会主席,并编辑《苏联建筑》杂志。
米柳廷在《社会主义城市》(Sotsgorod,1930)中概述了城市发展概念“线性城市”(linear city)。与以前以工业为中心的线性城市米理念不同,柳廷非常清楚快速工业化时期的建设成本和资金短缺,并仔细权衡了现有增长方案的成本和收益。他的概念基于工业的分散化,理想情况下,工业需要沿着主线铁路线以细线形式分布,根据从原材料供应到成品的自然生产流程。住宅区与工业区被公园地带隔开,并同时开发,理想情况下,居民将直接在其雇主对面定居,从而消除对私人或公共交通的需求。与以往线性城市理论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坚持在连续的条带上建造住房,相反,米柳廷提出了一种成本较低的模型,最初是孤立的住房中心沿着主线分布,最终可能合并成一个连续的住房带。
知识贡献者
@韦豪
22
奥维·奥雅纳为伦敦芬斯伯里管理局设计的方案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项目……因为它提供了过大规模的集体避难所,被官方当局加以否决。」
Scheme for an air raid shelter for Finsbury Borough Council designed to hold 830 people: sectional view, 1939
该方案叫做芬斯伯里自治市议会楼防空洞(Finsbury Borough Council)。在1938年9月的慕尼黑协定后,英国社会的每个人都意识到战争即将来临。当时芬斯伯里区议会赞助的一场关于该区居民对建造防空洞诉求的展览在芬斯伯里市政厅举行,并且最终推出了建造15个大型多层防空庇护所的方案。这种建造深层防空洞的想法在当时的报纸、公共场合和议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约翰·安德森爵士和内政部也参与其中。
平面图和剖面图
在德国全面进攻英国之前,该防空洞已经开始施工,但战争造成财政困难,导致工程暂停。这座庇护所设计容纳6200人,但考虑到睡眠的空间需求,可能减少至4500人。项目总费用85450英镑,包括通风、卫生设备、照明、应急发电机和抽水泵等设备,其中4500英镑用于加速建设,承诺的完成时间为20周。该防空洞可用作停车场,顶部钢筋混凝土厚度达10英尺,是市政规定抵抗500磅炸弹的两倍。虽然成本相对较低,但填满防空洞的时间过长,尽管增加楼梯以符合规定,最终还是停工了。
【资源】THE  ARUP JOURNAL(OVE  ARUP 'S 90th  BIRTHDAY  ISSUE SPRING 1985)这本书包含对奥雅纳充分的介绍,其中14-15页可查看这一项目。
知识贡献者
@胡宇晴
23
这幅慧黠的草图,是后来因其城镇景观图画而闻名的戈登·卡伦
创作的,他通过插图和制作精彩的漫画來传播这些想法。」

戈登·卡伦(Gordon Cullen)是20世纪英国城市设计与规划领域的杰出学者,其贡献主要体现在其经典著作《简明城镇景观设计》(The concise Townscape)中。卡伦在其理论框架中引入了对城市形态的感性认知,并强调了城市空间的艺术性和情感维度。
卡伦的工作集中于城市景观的主观体验,通过独特的图形表达手法,揭示了城市环境的视觉结构和空间序列。其“城市的演绎”理论强调了人们在城市环境中的情感漫步,着重于感知、情感和体验的视角,而非单纯的形式和功能。
戈登·卡伦一系列城镇景观手绘图
在专业领域中,其理论框架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设计和规划实践中。“视觉漫游者”理论不仅为城市规划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城市形态的方式,同时也为创造具有人文关怀和美感的城市环境提供了理论支持。其工作推动了城市设计领域从单一实用性考量向注重居民主观体验的转变,使城市规划更加注重人类感知、互动和情感反馈的方面。
知识贡献者
@刘传奇
24
康斯坦丁·古乔夫在汉堡设计的一座堡垒,这座城市基于堡垒制定了大量防御机制。」
科恩讲座中提及的图片为上图,为汉堡巴姆贝克火车站的宗贝克塔(Zombeck-Turm am Bahnhof Barmbek in Hamburg,1939)。这种防空塔类型在二战时由德国建筑师Paul Zombeck发明,并以其名字命名。图中为二战时汉堡市12座宗贝克塔之一。康斯坦丁·古乔夫为当时汉堡市一系列防空洞工程的负责建筑师。
宗贝克的特点是塔内坡道围绕圆柱芯呈螺旋状排列,没有台阶,既可作为通道,也可作为住宿地。盥洗室和厕所位于筒体核心内。这意味着与通过楼梯井进入的高层掩体相比,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容纳更多人。宗贝克塔主要建在火车站和桥梁等交通枢纽,当空袭警报响起时,它们会接待寻求保护的火车乘客。
宗贝克塔由混凝土建造,但立面通常由熟料砖制成。圆锥形的混凝土屋顶是为了抵御炸弹而覆盖的,屋顶上也覆盖着瓦片,在空袭期间可以使防空塔混淆在住宅区中。主入口上方通常有一只带有纳粹十字记号的帝国鹰。
康斯坦丁·古乔夫(Konstanty Gutschow),1933 年加入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冲锋队,因一个小型城市住房项目逐渐在当地积累声誉。1937年,他申请加入纳粹党,同年应希特勒个人要求,受邀参加汉堡易北河北岸的设计竞赛并获胜。1941年,他被授予“汉堡汉萨城重新设计建筑师”称号。根据国家社会主义领导人原则,可直接越级向州长报告。
他为汉堡制定了第一个总体发展计划,设想将汉堡扩建为一座所谓的“元首城”—— 250 米高的高楼、人民大厅、易北河高桥和港口扩建。然而这些庞大计划很快就被放弃。此间,他雇佣了众多汉堡建筑师参与竞赛与城市各区域发展计划,以及宗贝克塔的建设。
1941 年,随着二战愈演愈烈,古乔夫成为新成立的战争使用办公室 (AKE) 的负责人,组织废墟清理、空袭防护措施和采购替代居住空间,并协调使用强迫劳工或这些地区的集中营囚犯。1943 年夏天的轰炸袭击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为更彻底的城市重建提供了可能性。古乔夫在 1944 年以易北河沿岸的有机城市发展模式制定了新的计划。1943年底被施佩尔任命为“城市重建工作人员”的组织负责人,制定了汉堡、威廉港和卡塞尔的重建计划。
二战后,他继续在汉堡当地负责规划,因纳粹党员的身份受到排挤,于1978在汉堡去世。
知识贡献者
@贝壳
25
「有着强力主张的弗雷德里克·谭姆斯是当年的纳粹建筑师之一,有趣的是,他致力于研究战后建筑转型。」
弗雷德里克·谭姆斯(Friedrich Tamms)1904 年出生于什未,1924 年开始在慕尼黑工大学习,1926 年转到柏林工大。1929 -1934 年在柏林大桥建筑部门工作;后担任德国高速公路建设和加油站设备的咨询建筑师,1939被任命为军事高级计划设计师,1948年被任命为杜塞尔多夫项目规划办公室主管,并在次年创立了杜塞尔多夫建筑师圈。
在《帝国高速公路是包罗万象的建筑奇迹》(The Reichsautobahn as All-Encompassing Architectural Marvel,1937)的文章中谭姆斯指出:帝国高速路的独特之处在于建筑师与工程师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使其不仅达到纪念性的设计要求,同时在整体与局部呈现出协调一致的美感并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融共生。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谭姆斯一开始对具有严格比例和对称性的确定性的建筑的追求。然而,随着职业发展,特别是战后,他开始寻求新的设计“法则”:更加轻盈与有机的建筑形式。尽管建筑理念发生了变化,但在规划方面,仍保持对城市与景观融合以及对车行城市的关注。
推荐阅读《Friedrich Tamms. Architektur und Städtebau 1933-1973》,通过访谈来解释其风格的变化
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项目了解其在桥梁及建筑设计上的风格变化:
1.尼伯龙根桥(1938-1940)
尼伯龙根大桥连接市中心和乌尔法尔区。它沿南北方向横跨多瑙河水道,长 250 米,宽 30 米,支撑在两根巨大的混凝土柱上。标准层桥梁柱间净空宽度90.1米,净空7.52米。
2.防空塔-Flaktürme(1942-1944)

维也纳炮台 及 位置地图
维也纳防空塔 和 柏林防空塔
在战争期间,为了抵御空袭威胁,希特勒下令在维也纳兴建防空塔,谭姆斯负责设计与规划防空塔的位置:柏林和汉堡各一对,维也纳则建设三对,它们被布置在一个边长为20公里的三角形的顶点上,中心是圣斯蒂芬大教堂。这些防空塔不仅担负着防空的任务,还内设医院和制造设施等功能,同时也作为当地居民的防空洞。
3.千足虫(tausendfüßler)高架公路
(1961-1962)

“千足虫”高架桥与周围场地的关系
从底部看“千足虫”高架桥-有机的桥板底部与纤细的柱子
千足虫高架公路作为市中心大规模翻修工程(1954-1962)的一部分于1961-1962年被建造。此后,它一直是贯穿市中心的南北公路路线的重要纽带。其显著特点是,尽管交通负荷很高,但视觉上却很精致——街板相对较薄,中间由高跷状的柱子支撑。
4.莱茵体育场(1968–1974)

莱茵体育场是 1974 年德国世界杯的九个比赛场地之一。世界杯期间,体育场在 1968 -1975 年间进行了大规模重建和现代化改造,耗资 4,630 万德国马克。观众容量从40,000个扩大到68,400个。整个体育场由重复的框架构成,延伸出的部分吊起观众席上的遮阳棚使建筑在观感上更加轻盈。
【资源】FRIEDRICH TAMMS-The Reichsautobahn as All-Encompassing Architectural Marvel
知识贡献者
@陈晨成
26
「上图是休·卡森的一幅画作,他为空军做了三年的伪装工作,真是非常美丽的画作。」
卡森的另一幅图画,他通过创建虚假的阴影来产生混乱,伪装一系列非常显眼的建筑。」
休-卡森(Hugh Casson,1910-1999)出生于英国伦敦,曾在剑桥和伦敦大学学习建筑,38岁时担任过英国艺术节建筑总监,从此一举成名。后自己作为高级合伙人城市卡森-康德(Casson Conder)建筑事务所,该公司负责设计了剑桥大学艺术学院大楼和伦敦动物园大象馆(the Elephant House at London Zoo)等著名建筑。
休是杰出的作家、播音员和演说家,也是专业传教士。他活跃于电视节目,并在剧院设计布景。他创立并管理了皇家艺术学院的室内设计学院。他还为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艇、白金汉宫、巴尔莫勒尔宫和温莎城堡设计室内装饰。
他最为人熟知的还是水彩画。尽管没有受过正规训练,但他用水彩画捕捉地方特色的能力在他轻松写就的书的插图中得到了就可见一斑。其绘画的独特性源于对周围环境细枝末节的热情。每幅作品都从根本上体现了他的个人风格,充满了他深情的感知。
Camouflaged building, c.1940-1944
Sir Hugh Casson PRA (1910 - 1999)
Military airfield with flags, c.1940-1943
Sir Hugh Casson PRA (1910 - 1999)
关于休的空军经历:二战期间,他曾帮助伪装皇家空军机库(camouflage Royal Air Force hangars),并在城乡规划部任职。他的职责是制定伪装策略,以隐藏包括飞机库在内的重要军事设施,防止敌方空袭。卡森和他的团队利用各种艺术手法来伪装这些建筑,使用油漆、网布和其他材料将其融入周围环境,使其在空中侦察时不那么显眼。
【资源】一篇V&A Museum中关于休的文章,详细介绍了他的生平和作品。
知识贡献者
@ZWL
27
「这是一战期间最疯狂的计划——创作一个假巴黎——的起源,该项目已开始但从未完成。」
「该项目的设计师系长于照明领域、在1920年代中期设计了雪铁龙资助的埃菲尔铁塔照明方案而声名大噪的工程师费尔南多·雅各布奇。」
假巴黎平面图
一战期间,自1915年起,德军的齐柏林飞艇轰炸了巴黎及其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伤亡,摧毁了巴黎多座重要建筑。由于此时的飞机是没有雷达的,导航全靠人眼来辨别,空袭的精确度不高,所以法国当局想出了一系列“障眼法”的防空方案,建造假巴黎便是其中之一。
该项目需要找到一个与塞纳河沿岸的巴黎平面大致相似且无人居住的区域。费尔南多·雅各布奇负责进行规划、照明设计、“诱饵”布置。
雅各布奇带领的团队规划了三个区域:1.在城市的东北方复制两座大型车站;2.在市中心西北11英里处,利用塞纳河的一处转弯,复制市中心所有的标志性建筑物;3.在巴黎正东方建造一个工业区,伪造工厂和其他战时生产的标志。假城内的大多数建筑是用塑料、木头和布做成的,俯瞰效果逼真。这座精心设计的假巴黎才建成了包括“火车站”和“工厂”在内的一小部分区域,一战就结束了。巴黎市政府迅速拆除了已建成的部分,并将有关假城的消息严密封锁,这是后世对此知之甚少的缘由。
费尔南多·雅各布奇(Fernando Jacopozzi ,1877-1932),出生于佛罗伦萨,企业家、照明设计师、电气工程师。他于 1900 年定居于正处在全面城市化和现代化、经济技术蓬勃发展的巴黎,1903年创立了一家从事橱窗装饰和商店招牌的公司,并于次年被照明领域的先驱Paz&Silva公司收购。1907年,他又创立了Jacopozzi Facilities照明装饰公司。
一战期间,为减少德军对巴黎的攻击,时任总理与陆军部长克列孟梭提出“假巴黎”方案,即在郊外复制巴黎的火车站、地标建筑和工业建筑。雅各布奇拿下了这份合同。由于夜间是德军发起攻击的主要时段,所以城市灯光的设计是重中之重。雅各布奇提出对真正的巴黎进行灯火管制,对复制品布置尽可能逼真的照明设施,他测试了各种光源和发光的效果:窗帘后透出的柔和灯光、奔驰的火车里射出的光,还有燃烧的煤炉释放出的烟雾……这也为他之后点亮真正的巴黎打下了基础。
1925年,国际现代装饰和工业艺术博览会在巴黎举行,管理者聘请雅各布奇为埃菲尔铁塔设计灯光。他说服安德烈·雪铁龙提供资金,以换取将埃菲尔铁塔变成一个巨大广告牌的机会。该项目使雅各布奇名声大噪。除此之外,他还设计了一战后1919 年胜利游行时市政厅和卢浮宫百货商店的外立面照明、香榭丽舍大街照明、1930年浪漫主义一百周年之际巴黎圣母院的照明、以及数家商场的外墙装饰……被誉为“光的魔术师”。
知识贡献者
@你怎么还在玩手机
28
「我们来看一个原德国汉堡的城镇规划图……德国人用木筏、木头、帆布等建造的东西掩盖住了宾纳尔斯特,然后在远处重新制作了它。」
这张图片是二战期间德国汉堡的航拍图像。
位于汉堡城市中心的Binnenalster湖被纳粹用一块彩绘防水布覆盖,使其看起来像是城市里的建筑和街区,然后在原本的湖以北的另一座人工湖Außenalster上,用木头、金属丝和茅草制做了一座假的跨湖大桥,来掩盖真实的“Lombardsbrücke” (伦巴第桥:真实的跨湖大桥)。这样一来,一个假的Binnenalster湖就在真实的湖北部被创造了。
除此之外,纳粹还涂装了中央火车站的顶部,使其看起来像城市的道路,铁路线也被伪装处理过。这样大规模的城市伪装行动被纳粹称为“Tarnkappe ”(隐形斗篷行动),目的是为了欺骗盟军的轰炸机,使其轰炸目标转移该城市战略上不太重要的地区。
知识贡献者
@RH
29
「一个1941年的项目,名为穆朗丹之家
,在这个项目中,柯布西耶使用泥砖和粗糙的树干,提出了替代混凝土工法的施工方法。」

一栋以“murondins” 的方式为六口之家设计的临时住宅
这种名为“Murondins”的自助建造构思于1940年4月,当时欧洲正深陷第二次世界大战,难民纷纷逃离家园前往法国寻求庇护。这些避难所的建造速度不足以解决这场危机,因此勒·柯布西耶提出了以下实际想法:这些避难所应该由将要居住在其中的人们使用当地现成的材料建造。例如,他们可以使用木材、原木、沙子或泥土等(这解释了“Murondins”这个名字,它是由“墙”和“原木”组成的合成词。)不需要专业的工匠,便可以像林中的伐木工人一样建造栖居之所。
不幸的是,这个项目从未得到政府的批准,也没有得到推行。
建造方式
特点:房子的宽度被屋顶分开。前半部分有两层楼高,后半部分只有一层。因此,屋顶向上移动并切成两部分以覆盖两个部分,并让光线通过沿着建筑物整个长度的大窗户进入。
  1. 处处可以射入阳光,建筑的布置可以是任何朝向;不再有见不到太阳的房间。 
  2. 暴风预防措施:(A)使暴风的方向或者与建筑物的纵向平行;或者(B)迎着较大的屋面。这样可以避免屋面被掀翻。
【资源】《勒·柯布西耶全集 第4卷 1938-1946》(建工,2005)以及Mary McLeod的一篇关于Murondins的论文
知识贡献者
@ZWL
30
恩斯特·诺伊费特
Ernst Neufert
文中提及三处:
1. 「1936年出版的《建筑师数据手册》是世界上建筑类书籍最畅销的作品」
2. 「诺伊费特也参与了……这个大型集合住房项目……它并不符合我们对纳粹时期建筑的刻板印象。」
3. 「右边这座建筑……是诺伊费特于1943年设计的电气设备工厂。」
恩斯特·诺伊弗特(Ernst Neufert,1900-1986)17 岁时进入了魏玛建筑学院。1919年被老师推荐给格罗皮乌斯,成为他在包豪斯的第一批学生。1920年完成学业并去西班牙游学一年。1921年回到包豪斯,成为魏玛共和国最著名的建筑工作室之一的首席建筑师。1930年后,他在柏林的Itten学校教授建筑学,并担任自由建筑师。1936年,他出版了《建筑师数据手册》,一直致力于建筑行业的标准化发展。1953 年,他与儿子 Peter 一起开设了自己的 Neufert und Neufert 事务所,并实现了许多项目。
1. 《建筑师数据手册》(Architects’ Data,德语:Bauentwurfslehre)
如果你有关于2中提及的“大型集合住房项目”的任何信息,欢迎给我们留言。
3. 柏林电气工程公司电气设备工厂
科恩提到的项目指的是上图,这是一座建于二战期间的工厂,于1941年至1942年间为柏林电气工程公司Heinrich List建造。主楼为填充红砖的钢筋混凝土。关闭于1944年。
【资源】Ernst Neufert 建筑师数据手册 1936
知识贡献者
@你怎么还在玩手机
31
塞特……的关键著作《我们的城市能否存续?》……有一系列出色的住房案例,譬如1942年在巴黎开发的德朗西姆埃特城
1. 《我们的城市能否存续?》(Can Our Cities Survive?)
该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版,并在战后重建过程中被广泛引用。该书以C.I.A.M针对城市规划制定的综合建议为基础,包括居住区要求、城市休闲、周末/假期休闲、工作场所、交通、城市街道系统、城市全景,并指出了主要障碍到大规模规划。
2. “Cité de la Muette à Drancy” 
德朗西姆埃特城 
德朗西姆埃特城(1932-1936),被誉为当时技术最先进的社会住房项目之一。其位于德朗西郊区,距巴黎市中心约10公里,由建筑师Marcel Lods和Eugène Beaudouin设计,是一座高层和低层建筑混合构成的花园城市,运用了钢结构框架和预制混凝土板系统等新的建筑技术。
项目由五座十五层的塔楼组成,每座塔楼的脚下都有两座长而低的建筑,被称为“梳子”。建筑群的西端是一座向南开放的大型U形建筑,包含公寓、商店和社区空间。这座建筑的庭院被指定用作西边两所学校的运动场。除了1,250套住房,建筑师还规划了社会、体育和文化设施,比如托儿所、小学、电影院、会议室、健身房、图书馆、药房、杂货店、教堂和集市。1935年初,受美国经济危机影响,该住宅项目资金被冻结,最终只有学校被建成了。1940年,德朗西姆埃特城里未建完的U形庭院被征用和改建为集中营,即Camp de Drancy(德朗西营)。
【资源】《我们的城市能否存续?》(Can Our Cities Survive?)
知识贡献者
@韦豪
32
安东尼·雷蒙德,他用火车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运送装配式组件建造了一个日本小镇。」
雷蒙德于1888年生于波西米亚(今捷克共和国),毕业后赴美,1916年他受雇于赖特的塔里埃森(Taliesin)工作室,共赴东京完成帝国酒店的设计。然而他觉得该建筑与日本的传统、文化、人民及气候毫无关联。另外赖特较偏好以砖与石为建筑素材,不如吉尔伯给予混凝土运用的自由。直到1921年初,雷蒙德离开赖特自行于东京成立建筑与工程公司。
成立设计事务所后,他对外以“钢筋混凝土专家”自居。1921年他在日本东京兴建了有史以来第一栋钢筋混凝土建筑——星之药学院(Hoshi Pharmaceutical School )。他利用预制混凝土板作成窗的格框,同时运用包覆混凝土的木模板表面纹理,印涂于混凝土墙的表面上。这也是日后日本“清水混凝土工法”的起源。
雷蒙德于1976年病逝于美国宾州,他在东京所成立的雷蒙德建筑设计事务所(Raymo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fice)至今仍在运作中。
The Japanese Village at Dugway Proving Ground
达格威试验场成立于1942年,罗斯福总统从犹他州盐湖城西南部的公共设施用地中特批126720英亩土地供国防部使用。当年夏天,这里就进行了燃烧弹、化学武器、洗消试剂的试验工作。之后这里一直担负各种化学、生物、放射性、高级爆炸武器的生产、杀伤、防护、试验等相关工作。
该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在二战期间对日本城市进行的燃烧弹轰炸战术。这种结果同时校正了美国陆军航空兵对日本的真实轰炸,并在二战期间验证了平民作为空战目标的合理性。
日本村庄的内饰(包括桌子、蒲团、收音机、柜子、火盆炉等)全都精确模仿了当时日本住房的样式。此外,在1923年东京火灾上写过报告的鲍里斯·莱明(Boris Laiming)也为此做出了贡献。在测试中,爆炸和燃烧对村庄的影响同时也被详细记录下来。
联动阅读【知识卡片5】,门德尔松参与的德国小镇建设,用处和日本小镇一样。
知识贡献
@韦豪
33
「在1944年让诺曼底登陆成功的桑椹港,由许多分别在不同办公室里工作、彼此几乎不认识的数十名工程师们共同设计。」
背景:1942年迪耶普战役失败使盟军认识到突破大西洋壁垒夺取法国北部海岸港口的困难。大型远洋船舶需水深、码头起重机等设施,法国港口基本不具备。因此,Mulberry人工港应运而生。这些人工港先在英国建造,然后分段运至诺曼底海岸组装。整个建造和组装都是1944年盟军登陆行动的一部分,并持续使用直至安特卫普港被攻陷。
设计的过程:丘吉尔在1915年给劳埃德·乔治 (Lloyd George) 的一封信中就有了建立临时港口的想法。当时是为了在德国博尔库姆岛和叙尔特岛附近建造人工港口。但并没有后续发展的相关材料流传下来。
1940 年,土木工程师盖伊·莫恩塞尔 (Guy Maunsell) 写信给陆军部,提出建造人工港口的方案,最初并未被采纳。丘吉尔于1942年5月30日发表了一份题为“用于海岸的码头”的备忘录,对在解决临时港口这一问题上的进展不足感到沮丧。1942年6月17日到8月6日,休斯·艾奥利斯·休斯(Hugh Iorys Hughes)再次向陆军部提交了人工港的设计概念方案。8月19日迪耶普战役后的会议上,皇家海军海军中将哈利特(John Hughes-Hallett)称,如无法占领港口,就必须在英吉利海峡上建一个,得到了丘吉尔的支持。当哈利特成为诺曼底登陆海军参谋长时,Mulberry港口的概念开始形成。
当年建成后的样子
1942 年秋,联合作战负责人路易斯·蒙巴顿中将提出了至少一英里(1.6公里)长的码头的需求,以便处理连续不断的物资。1943 年 7 月,土木工程委员会成立,以就如何将如何在法国海岸线上选定的几个地点进行建设提供建议。该委员会最初调查了使用压缩空气防波堤的可能性,最终决定采用分段船和沉箱(blockships and caissons)来建造临时港。
知识贡献者
@韦豪
34
倍力桥,是由英国工程师唐纳德·贝利发明的,这不仅是土木方面的成功,也得益于预制构件。」
倍力桥也称贝利桥(Bailey bridge),是一种便携式预制桁架桥,用于二战期间的军事用途,并被英、加、美国的军事工程师广泛使用。优点是不需要特殊工具或重型设备进行组装,其模块化的应用更为便捷、广泛。这种桥以高强钢材制成轻便的标准化桁架单元构件,包括了横梁、纵梁、桥面板、桥座和连接件等,用专门的安装设备可就地迅速拼装成适用于各种跨径、荷载的桁架梁桥,木制和钢制桥梁构件又小又轻,可以用卡车运输,无需使用起重机仅仅人工就可以组装到位。当年战时应用时这种桥非常坚固,甚至可以承载坦克。现在倍力桥还被作为临时桥梁广泛应用于各类场景下。
唐纳德·贝利(Donald Bailey,1901-1985),英国工程师,曾在谢菲尔德大学攻读工程学学士学位。于1928年加入战争部,担任克里斯特彻奇的军事工程实验机构的土木工程设计师。该机构的任务之一是为当时逐渐机械化的军队开发改进可移动桥梁。贝利于1946年因桥梁设计被封为爵士。1946年晋升为首席科学官,并成为军事工程实验室的助理主任,1952年成为供应部副首席科学家。
知识贡献者
@韦豪
35
「……为美国战略情报局设计的流动安置站,出自在芝加哥以建造大型结构著称的建筑师伯特兰·戈德伯格。
建筑师伯特兰·戈德伯格(Bertrand Goldberg),1913年出生于芝加哥,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德国包豪斯。1937年,在乔治·弗雷德·凯克(1935)和保罗·施韦克尔(1935-36)的办公室工作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早期主要做小型项目,例如住宅设计、工业设计和小型商业建筑。
流动安置站图纸
1942年,受富勒鼓励,戈德堡加入了美国战略情报局。第一个项目就是设计流动安置站以应对非洲爆发的流行病。该安置站采用了皮质胶合板制成的折叠建筑,顶部悬挂在一个支架上,包括注册区、男女分开的入口区、设施区,以及提供给工作人员床铺和露台的伙食区。然而,随着杀死携带伤寒虱的化学剂DDT的引入,这种设计很快就不再需要了。戈德堡后来改进了这一设计,创造了一个移动青霉素实验室。
1959年,他开始着手芝加哥河畔一个住宅与商业综合体Marina City的设计,作为一个建筑地标,它开启了戈德伯格的后期职业生涯,包含了许多大型项目,像Raymond Hillard Homes和River City,以及许多教育和医疗建筑。回顾他的职业生涯,他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对技术的创新应用在美国和欧洲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之后戈德伯格于1997年在芝加哥去世。
知识贡献
@韦豪
36
「柯布西耶也从事移动系统的设计,在此我们看到他使用让·普鲁维所提出,可以跟随全国难民迁徙移动的飞行学校概念和方案。」
ÉCOLES VOLANTES(Flying School)的背景
在二战期间,对新建筑的紧迫需求促使像柯布西耶或普鲁维这样的建筑师寻找高效、经济且快速的建筑系统。该项目始于1932年,当时在法国Suresnes市由Eugène Baudoin和Marcel Lods设计的“露天”学校正处于建设中,之后普鲁维邀请柯布提出新的临时学校的解决方案,并已经想好了整体结构。实际上,这是一系列在二战初期为难民建造学校的计划之一。当时柯布发现在许多学校都设在老旧、破败且昏暗的建筑中,不适合“现代教育”。为此他首先提出了一个规划方案,构思了在村庄郊区的学校综合体,包括新学校、果园和花园、为青少年而设的活动空间、为小学提供手工课的车间、运动场和游泳池。然后与普鲁维合作设计了不同的学校建筑。
在战争冲突的背景下,柯布将学校与战争中的兵营进行了比较,他提出这类设计能够满足轻松拆卸和重新组装的需求,也因此可以适应任何地形。其中一个建筑呈矩形有两层,一层是教室,其中一些地方为通高,两端设有更衣室、淋浴间和中央通道空间,并且有宿舍。另一个建筑在一层设有食堂(同样,部分为通高),通过侧面的室外门廊进入,由轴向廊柱支撑;厨房和卫生间位于另一端。楼上有五个宿舍、厕所和其他房间。整个学校还包含了其他针对员工的住宅空间。

两个主要建筑统一为8米宽,食堂和教室的楼宇分别为19米长和28米长;屋顶高度可变,介于2.20米和4.50米之间。这得益于普鲁维设计的巧妙结构。这是一种复杂的结构,大的支撑结构在内部以支撑主梁。木制面板形成隔墙,耐候金属板形成屋顶。这个概念在1938年由普鲁维首次发明,并用于“la maison démontable 8×8”项目中。
1939年,随着二战爆发,首次用于伊苏瓦尔(Issoire)的SCAL项目中,该项目主要是用于生产武器和军用飞机的轧机。这种“V形倒置”的金属支撑结构,可以形成几乎没有柱子穿过的灵活空间。同样这种结构也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需求,例如学校、工厂或住宅。
让·普鲁维(Jean Prouvé)
普鲁维出生于巴黎,父亲是新艺术流派L'École de Nancy的成员,对其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L'École de Nancy强调工业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将艺术视为产业并强调产品的普及。普鲁维在南锡美术学校接受教育,并在巴黎的铁匠和金属加工厂学习。1924年他开设了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室,并开始制作灯具、吊灯和扶手。他的第一件家具作品是La Chaise Inclinable,使用了他开发的扁平钢管技术,使椅子具有折叠和叠放的功能。
随后,他的工作室扩大规模并更名为 "Ateliers Jean Prouvé",开始为建筑业生产高度工业化的作品和量产的家具。在这一时期,他发明了许多著名的家具作品,到了1936年,他已经拥有了医院、办公室和学校的标准家具。在接下来的一年,他与柯布合作设计了一个浴室单元,并发布了第一个独立预制结构BLPS。这个结构被用作度假屋,组装和拆卸都非常简单,四五个工人只需四五个小时就可以完成。
二战期间,其工作室受命为法国军队设计预制营房,这使他能够开发出他标志性的结构系统,成为后来建筑设计的关键。为了使建筑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开发了更强的结构件——大型的A型柱子,可以将屋脊梁开槽支撑屋顶和墙壁。
普鲁维与皮埃尔·让纳雷合作,开发了首个可拆卸式住宅,结合了军队营房的结构完整性和BLPS易于组装的特点,为战争中的无家可归者提供了坚固耐用、快速建造的住宅。这个系列有三种尺寸:6×6米、8×8米和6×9米。其中一座代表作是Ferembal Demountable住宅(1948),最初用作一家锡制品制造商的办公室。门框与建筑的长轴线对齐,形成一个空间走廊。2007年,努维尔对这座建筑进行了恢复,使其重现辉煌。
知识贡献者
@寒江
37
1940年代早期轴心国建筑师们参与的国际性竞赛项目:在德国控制下的斯洛伐克境内,为布拉迪斯拉发大学开发一个宏大的蓝图,意大利建筑师阿蒂利奥·拉帕杜拉的提案获得优胜。图片上是来自德国的卢卡兄弟的提案。」
竞赛背景:在《慕尼黑协定》和《维也纳裁订》后,纳粹德国威胁吞并斯洛伐克领土,迫使其独立并结盟,成立了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斯洛伐克政府受德国影响成为傀儡政权,但幸运地避免了战火,开始了战后的复苏。在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的发展计划中,政府着重关注战后建筑和城市规划。除了推动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外,决策者还计划将大学城和国家机关作为建筑群组,通过国际竞赛寻求解决方案。
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的城堡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战火摧毁并重建。拿破仑战争造成了严重破坏,后来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城堡仍部分发挥了军事作用。政府计划将城堡遗址作为大学城的建设用地,这样一来可以解决城堡废墟的问题,同时拆除该地区多处历史建筑的卫生和结构问题,也可以清除老的犹太居住区。
关于布拉迪斯拉发城堡及其郊区大学城的国际竞赛(1940-1941 年),由时任总理的沃伊泰奇·图卡(当时兼任斯洛伐克大学校长)直接推动,旨在解决斯洛伐克大学和斯洛伐克技术大学的空间需求,要求以匿名的形式递交成果并接受评选,雅利安血统的专家均可参加(鉴于其亲纳粹傀儡政府的特质)。
获胜方案 (来自意大利建筑师 Ernesto Bruno Lapadula和Attilio Lapadula)
竞赛的获胜者是罗马意大利建筑师阿蒂利奥·拉帕杜拉(Ernesto Bruno Lapadula),与其弟Attilio Lapadula。他们的方案以意大利法西斯的现代主义古典风格为基础,结合了理性主义风格。方案的焦点是大学城的中心建筑,取代了城堡宫殿,通过一系列连续的楼梯和坡道与市中心相连,而其他大学城建筑则分布在两侧。在二战结束后,该项目搁置了多年。直到1950年代初,政府决定重建城堡,这导致了大学城项目最终的放弃。
讲座中展示的二等奖方案是德国柏林建筑师Bratia Luckhardt的成果,如图所示。
知识贡献
@刘传奇
38
「来自科隆的天主教徒、身为密斯挚友的建筑师鲁道夫·施瓦茨(Rudolf Schwarz)设计的。这种都城可以视作为一个巨大的、富有产能的景观。
鲁道夫·施瓦茨(Rudolf Schwarz),德国建筑师,以其亚琛圣弗隆莱希南教堂 (Kirche St. Fronleichnam) 的作品而闻名。他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隆的重建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947 年至 1952 年间,他领导了科隆的重建工作,并用自己的建筑为这座城市的重建做出了贡献。其中包括瓦尔拉夫-里夏茨博物馆(Wallraf-Richartz Museum,1956 年),现为应用艺术博物馆。他还重建了亚琛附近迪伦的圣安妮朝圣教堂,这可能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施瓦茨与德国铁匠卡尔·怀兰(Carl Wyland)合作,并与当地的神父密切合作。罗马诺·瓜尔迪尼 (Romano Guardini) 在罗滕费尔斯堡 (Burg Rothenfels) 为奎克博恩 (Quickborn) 设计了教堂,这是一个由瓜尔迪尼 (Guardini) 领导的大型德国天主教青年运动。他的妻子玛丽亚·施瓦茨 (Maria Schwarz) 与他一起从事建筑师工作。
Rudolf Schwarz, plan for the extension of Thionville, 1943
总平面图
概念图
模型
科恩提及的都城项目:Thionville为是法国东北部摩泽尔省的一座城市。该市位于摩泽尔河左岸尤茨相对。本案为施瓦茨为该市做的新城规划。体现了施瓦茨城市规划理念中重要的一点:反对图像式的乡愁,从更本质的空间结构上去组织家园(Heimat)的社区关系。
知识贡献者
@王立杰
39
前川国男在被占领的泰国曼谷设计了一个文化中心,丹下健三也参与了相关工作
科恩指的是前川国男参与日泰文化中心(Japan-Thailand Cultural Centre)竞赛的入围方案(1943,上)以及丹下健三参与大东亚共荣圈纪念馆设计竞赛的方案(下)。
前川国男(1905-1986),日本建筑师。1928年从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毕业。前川出生在技术官僚之家。前川的舅父佐藤尚武有外交官的工作经历,后前川赴法学艺,即仰仗这位舅父的提掖,因其当时正担任国际联盟帝国事务局长而长驻巴黎。
前川国男与勒·柯布西耶
图源:《前川國男作品集―建築の方法》
在佐野利器所带领的学习风潮中,大部分的学生对德国表现主义与包豪斯有浓厚的兴趣。前川却通过法国杂志L'Architectrue Vivant接触了柯布西耶的作品,其几何学的抽象美、简洁的纯粹主义造型让他印象深刻。
1920年代正是日本开始认知柯布的时期。前川国男深受这一潮流的影响。大二时,在老师岸田日出刀的介绍下接触了柯布,甚至毕业论文也与其相关。前川对于《今日的装饰艺术》( L'art decoratif d'aujourd'hui) 有深刻的感动与共鸣,因此下定决心赴法拜师。
1928年,前川从神户出发前往大连,并从长春搭乘西伯利亚铁路前往巴黎,成为第一位进入柯布事务所的日本人。此后两年间参与的工作有救世军的船屋改造、CIAM第二次会议的最小限住宅、萨伏伊别墅等。同时,前川也造访了西欧各国,了解当时的建筑思想和作品。
1930年4月,前川回国,8月进入雷蒙德事务所工作。同年10月将《今日的装饰艺术》译成日文。1935年独立开业,并在战后柯布设计的国立西洋美术馆的建设过程中,与坂仓准三、吉阪隆正一起担任施工监理。
前川在欧的两年间,持续吸收现代建筑思想。虽然名声不及其弟子丹下健三,但他在日本的系列作品,确实给日本近代建筑提供了养分,建立了脉络。他开启了对现代建筑在日本落地的探索,可以说是20世纪日本现代建筑的先驱之一。
前川国男代表方案,从上至下:晴海高层公寓(1958) 前川国男邸(1942)世田谷区役所·区民会馆( 1959、1960、1969)
知识贡献者
@RH
40
「希腊建筑师康斯坦丁诺斯·多克希亚迪斯……运用图形技巧在战后为希腊的破坏情况作出大量记录。」
康斯坦丁诺斯·多克希亚迪斯(Constantinos A. Doxiadis,1913-1975)是一位希腊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被誉为巴基斯坦新首都伊斯兰堡的首席建筑师。他因提出创新的城市景观组织建议而备受瞩目,是战后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之一。尽管他在许多现有城市提出了许多建议,但受到不断变化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影响,这些计划难以得到充分实施。然而,他最著名的城市规划作品之一是伊斯兰堡。这座新城市的设计允许了汽车和行人的分离,提供了轻松使用公共交通和公用事业的条件,同时也允许了低成本的逐步扩张和增长,保持着“社区”的人文规模。他的公司还参与设计了费城伊斯特威克社区的重建计划。
1965 年,多克希亚迪斯因其显着的成果、创意和创新概念以及对工业设计行业、其教育职能和整个社会的长期利益而被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授予特别奖。
在记录方面的贡献:多克希亚迪斯的职业生涯充满了详实信息的收集和分类。在战争期间,他将城市规划师的职位转变为为希腊抵抗运动搜集情报的途径。他组建了一个“地下建筑师”团队,在希腊各地部署了数百名建筑师和工程师,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搜集数据和情报。同时,他在雅典主持了一系列秘密会议,即“科学家圈”,讨论“技术主题”,由他的亲密伙伴组成。
科学的抵抗运动详细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腊的牺牲”,记录了战时损失的文物以及橄榄、小麦、家畜和饥饿的儿童。这使得数据和数字不再仅仅是记录,而是复杂的视觉信息。多西亚迪斯一生致力于保存和分类事实,这一使命是在战时抵抗时期发展起来的,这使他的工作具有特殊的紧迫性。
The Sacrifices of Greece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希腊的彩色地图,显示人口密度。还显示了国际政治边界、城市、湖泊、海岸线和岛屿。
代表希腊的彩色图表,显示 1941-44 年间牲畜数量的减少。题为“二战占领期间牲畜数量的减少”。
本文作者提供的《The Sacrifices of Greece in the Second World War》书籍扫描版在线链接:
https://www.davidrumsey.com/luna/servlet/view/search?q=pub_list_no%3D%2214295.000%22&qvq=sort%3APub_List_No_InitialSort%2CPub_Date%2CPub_List_No%2CSeries_No%3Blc%3ARUMSEY%7E8%7E1&sort=series_no&pgs=100&res=1&mi=1&trs=108316
知识贡献者
@HJ
41
右图这个购物中心出自一位叫维克多·格伦鲍姆的奥地利建筑师,他战后在美国易名为维克多·格鲁恩,是许多大型购物中心的设计者。」
维克多·格鲁恩(Victor David Gruen),原名Viktor David Grünbaum(1903—1980),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在维也纳美术学院学习建筑,于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时移民美国。他是美国购物中心设计的先驱,并以城市振兴提议而著称,并将其应用于德克萨斯州沃思堡(1955)、密歇根州卡拉马祖(1958)和加利福尼亚州弗雷斯诺(1965)等总体规划中。他提倡城市核心区中行人优先于汽车,他也是美国第一个市中心户外步行街卡拉马祖购物中心的设计师。
Architectural Forum (May 1943): 101.
科恩所指的购物中心愿景以及这张图片,为格鲁恩为建筑杂志《建筑论坛》撰写了一篇名为“194X 的新建筑”的文章,发表在 1943 年 5 月的特刊上(这个数字表示战争结束的年份)。该杂志邀请了著名建筑师用文字和图片展示他们对未来的愿景。文字是格鲁恩所写,插图由Elsie Krummeck绘制。在这篇文章中Victor Gruen第一次提出“购物中心”的想法。
【资源】《SHOPPING TOWN-Designing the City in Suburban America by Victor Gruen》
知识贡献者
@王立杰
42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由路易·康和奥斯卡·斯托罗诺夫为该新城镇设计的一种在美国前所未有的酒店。」
1. Hotel for 194X
《Architectural Forum》是一本面向住宅建筑与工业领域的美国杂志。杂志于1892年在波士顿成立,于1974年停刊。194X是1943年5月号中首次使用的术语。这期刊物关注战后城市和城市规划,“X”代表假定的战争结束日期。这期刊物内容包括根据人口需求和规模制定购物中心、住宅和学校的计划。这是美国文化更大转变的一部分,因为许多人认为战后将迎来一个因战争而放缓的建筑和城市化的新时代。
2. 194X-康&斯托罗诺夫设计图
3. 奥斯卡·斯托诺罗夫
奥斯卡·斯托诺罗夫(Oscar Gregory Stonorov,1905-1970)是现代主义建筑师、建筑作家、历史学家和档案管理员,于1929年从德国移民到美国,通常名字拼写为“Oskar”。他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1924/25)和瑞士苏黎世大学(1925-1928)接受教育,师从法国雕塑家Aristide Maillol。1928年在法国巴黎André Lurçat的办公室工作。与Willy Boesiger合作研究并共同编辑了柯布西耶的作品出版物,囊括了1910-1929年间的作品,成为了柯布西耶的权威八卷集,首卷于1969年完成,并多次以不同标题和语言再版。
Oscar Stonorov(中间)和Frank Lloyd Wright、Bruno Zev、Carlo Scarpa在Venini Glassworks工厂,1962
1940年,奥斯卡与George Howe和Louis Kahn共同设计了宾夕法尼亚州的住宅开发项目。随后与Kahn合作完成了54个已知的建筑和结构物。他们合作撰写了1943年的《为何城市规划是你的责任》和1944年的《你和你的社区...社区规划入门指南》。在1950年至1954年期间,文丘里(后来直接为Kahn工作)在奥斯卡的办公室工作。1957年,他成立了Stonorov & Haws合伙企业。奥斯卡设计的现代主义公共住宅如Carl Mackley Houses于1982年被列入费城历史名胜名录,并于1998年被列入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国家历史名胜名录。因为奥斯卡当时未在美国注册为建筑师,William Pope Barney被指定为首席建筑师。
奥斯卡与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主席Walter P. Reuther一同遭遇了空难,飞往密歇根州进行黑湖的工会娱乐和教育设施最后检查的途中发生了坠机事故。
其代表作:
Carl Mackley Houses(1933)
Hopkinson House(1962)
Casa-studio di Jorio Vivarelli(1969)
【资源】更多194x项目图片和奥斯卡·斯托诺罗夫的代表作图片
知识贡献者
@你怎么还在玩手机
43
密斯为这座小城镇设计的博物馆,是他最重要的项目之一,也是他对“明天世界将会如何”的思考做出的回应。」
密斯设计的这座博物馆项目即是“小城博物馆”(Museum for a Small City)。
1942 年,受《建筑论坛》(Architectural Forum)杂志的委托,密斯完成了小城博物馆(Museum for a Small City)的概念设计, 他以一张前所未有的拼贴呈现了想象中的博物馆室内空间 :抹去之前的全部建筑绘图元素,整张拼贴由风景(水面、树林)、 毕加索的反战绘画《格尔尼卡》(Guernica)、 阿里斯蒂德 · 马约尔(Aristide Mailllol)的 两座雕塑照片构成,风景照片中的白缝暗 示着落地玻璃的存在,也暗示着室内与室 外的分界。尽管没有任何建筑构件,但由绘画(艺术)、雕像(人)、 风景(自然)构成的空间叠加依然产生了 强烈的透视感。这张拼贴融合了自然、艺术、空间,将影像艺术的片段构成空间元素之叠加,既混合了抽象表现主义的内涵 和施维特斯拼贴的某些特征,也构成了密 斯“通用空间”的早期萌芽。
【资源】推荐论文:从视觉到空间-现代艺术语境中的密斯·凡·德·罗与拼贴
知识贡献者
@RH
44
「以英国为例,1946年,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V&A)举办了一场名为“英国可以制造”的工业和产品设计展览会。」
《英国可以制造》,海报,Ashley Havinden,1946 年,英国。博物馆编号 CIRC.459-1971©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该展览由工业设计委员会组织,于 1946 年 9 月至 12 月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空荡荡的底层画廊举行。这是一次开创性的、鼓舞士气的展览,展示了英国的设计和制造。尽管展览时间很短,但它却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 150 万参观者,并且仍然是 V&A 举办过的参观人数最多的展览之一
“British Can Make It”展览的目的既是为了支持英国的制造业,也是为了提升英国公众的“设计意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留下的沉重债务,以及持续的配给 ——直至 1952 年才有所缓解 — — 意味着通过贸易(尤其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收入对于恢复英国受损的经济至关重要。政府认为,为国内和出口市场精心设计的消费品将代表英国工业的现代化、前瞻性和高品质。该展览强调了工业设计对经济复兴的内在作用。
来自“Britain Can Make It No.12”(1946 Crown © / BFI 提供),展示了参观者正在欣赏带家具的客房展览。
来自“Britain Can Make It No.12”(1946 Crown © / BFI 提供),展示了一位女士正在演示便携式“手提包”收音机。
知识贡献者
@刘传奇
45
「……下图这个项目也停留在想象中,由苏联军事家格里戈里·扎哈罗夫为庆祝斯大林格勒战役所做。」
伟大卫国战争万神殿(Пантеон Герое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Конкурсный проект. 1943 г.)
1942 年初,由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群众期待战争出现转折。红军在莫斯科附近的整个战线上发动了成功的反攻,将德军赶出了首都,解放了莫斯科、图拉以及加里宁和斯摩棱斯克地区的几个地区。
因此,1942年春天,苏联建筑师联盟(美国)宣布举办一场友好竞赛,征集纪念战争英雄和战争事件的纪念碑设计草图。组织者列出了暂定的主题清单,包括为祖国献身的英雄纪念碑、卫国战争战士和28名卫兵——伟大卫国英雄的纪念碑。大约有70个项目参加了比赛,作品在特别组织的展览上展出,展览多次延长。纪念碑的主题是烈士和游击队的万神殿;除此之外,内容包括英雄捍卫者纪念碑以及万人坑和个人墓地纪念碑。
1943年4月,比赛结果发布,一等奖被授予由G. Zakharov、Z. Chernysheva和雕塑家I. Rabinovich设计的战争英雄万神殿方案——一座带有内部空间的土丘纪念馆。
格里戈里·扎哈罗夫(Grigory Zakharov):1910年11月29日 生于卡卢加州德米特洛夫斯基农场 ,1982年9月30日逝于莫斯科 -,苏联建筑师和教师。苏联建筑学院通讯院士(1950)和苏联艺术学院通讯院士(1979),库尔斯克亚科利采瓦亚地铁站建筑设计一等斯大林奖获得者(1950)。莫斯科高等艺术与工业学校校长(1967-1982)。
知识贡献者
@王立杰
46
「左图是位于罗马的阿尔代坦大屠杀纪念馆,……右图则是位于米兰、由BBPR提出的一个抽象三维构成,这是战前的意大利理性主义所认为的最佳形式。」
阿尔代坦大屠杀纪念馆(the Fosse Ardeatine,1944-1949)
建筑师:Nello Aprile , Cino Calcaprina , Aldo Cardelli , Mario Fiorentino , Giuseppe Perugini
雕塑家:Francesco Coccia , Mirko Basaldella
左右滑动查看
1944年3月24日,德国占领军在罗马附近的Ardeatine Caves(Fosse Ardeatine,一个废旧的采石场地)将335名意大利犹太人进行大屠杀。这个事件促成了Ardeatine Caves遗址作为一个纪念公墓的建立。
作为二战后意大利的第一批现代主义建筑之一,这个作品反映了国际先锋主义对意大利建筑的影响,但也融入了罗马丰富的历史文化。它更多地探讨了空间的精神层面、场所的象征意义以及生与死的对话。可以看出,即使战后环境恶劣,意大利当代建筑的发轫始终是以艺术向建筑渗透,或者以某一方作为导向且兼有两者特点的方式进行的,这也源于意大利自古就将建筑看成是艺术大门类的职业传统,回首20世纪的多个十年阶段性成果,莫不如此。
左右滑动查看
入口处推拉门由雕塑家Mirko Basaldella设计,灵感源自二战战场上散落的尸体,用青铜雕塑了毛骨悚然的骸骨,编制成一段镂空的黑色纪念。在入口左侧,有一座混凝土雕塑人像,是由雕塑家Francesco Coccia创作的。雕像展示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年龄从15岁到70岁不等,他们的表情呈现出三个时代人在战争中遭受破坏的复杂心理状态。
另两个入口不是很显眼,但同样很重要,这两个隧道尽头,一个通向大屠杀纪念堂,一个通向纪念堂前开放的大空地。作品将当年通过隧道发现这个屠杀坑时候的恐惧与绝望同样带给了观者。
米兰墓纳粹集中营死难者纪念碑
Monumento ai Caduti nei campi di sterminio nazisti

米兰墓纳粹集中营死难者纪念碑是由BBPR完成的标志性作品,由国家驱逐出境者协会委托,在一周内构思、设计并施工,由佩瑞苏蒂单独操刀。
该纪念碑位于米兰公墓入口小广场的中心,四方道路汇聚于此。主体是由漆成白色的金属杆构成的立方体,底座是石材筑成的十字形基座。金属杆按照黄金比例划分,形成镂空的希腊十字图案,并配以黑白两色的石板作为装饰,石板上镶嵌了圣经中的内容《山中圣训》。
中心处有一个玻璃盒子,内放有一陶坛,装有茂森特集中营的土壤,象征着纪念遇难者。纪念碑基座使用了米兰周边的朴素石材,砌块朴素的纹理配合整体造型设计,展现了作者反对装饰的意图。整体设计简约肃穆,与周围华丽墓碑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纪念碑的建造恰恰展现了里格尔所说的纪念性价值中,除却历史价值、岁月价值以外的第三种价值——有意为之的纪念。
BBPR
位于米兰的圣辛普利安工作室的匾额
BBPR源自四位合伙人名字首字母的缩写,分别是Gian Luigi Banfi(1910 - 1945)、Lodovico Barbiano di Belgiojoso(1909-2004),Enrico Peressutti,(1908-1976)以及Ernesto Nathan Rogers(1909 - 1969)。皆毕业于米兰理工大学,尽管未曾参与MIAR的相关活动,但最初的建筑风格仍然受到了理性主义风潮的影响。
Torre Velasca,milan
1938年7月,意大利法西斯政府发布了种族主义宣言(涵盖废除意大利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婚姻,禁止犹太人在银行、政府和教育领域任职,没收犹太人财产等内容)。犹太裔的罗杰斯不得不逃往瑞士避难,BBPR自此开始逐步参与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工作室甚至成为了米兰抵抗运动的据点之一。班菲、佩瑞苏蒂、贝尔焦约索参与创立了正义与自由组织(Giustizia e Libertà),后又加入了民族解放委员会。1944年3月,班菲与贝尔焦约索被德国纳粹所控制的意大利傀儡政府以从事间谍活动和传播秘密新闻遭逮捕并被判驱逐出境,此后关押于毛特豪森-古森集中营。1945年4月,班菲牺牲,此时距集中营解放不足一月,令人唏嘘不已。值得庆幸的是贝尔焦约索得以保全性命,并在盟军解放集中营后返回意大利。为纪念牺牲的伙伴,工作室决定仍然保留BBPR这一名称。
板块C
知识星期
知识贡献者
@张晋维 / 施展/ F
47
Cohen, Jean-Louis. Architecture in Uniform: Designing and Building for the Second World War. Montréal: Canad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 (CCA), 2011.
这本科恩教授的书是这场演讲必须搭配的参考工具书,它围绕着讲座中十大主题的讨论,考察了战争年代建筑动员的各个方面以及建筑师个体的轨迹;它也分析了世界各地的建筑发展,并考虑了战争的每个主要参与者,包括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和苏联。这本书不仅关注规划、建筑和技术发明,还研究了用于战争目的的多种视觉表现形式,并透过超乎CCA展览现场多达三百多幅丰富的插图强化学习成效。
Hartcup, Guy. The Effect of Science on the Second World War. London: MacMillan, 2000.
科学的最新进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充分利用,本书对于柯恩教授在演讲中提及的雷达、声纳、改进的无线电、减少疾病的方法、原始计算机、运筹学的新科学,以及最后的原子弹等作了系统性的介绍,并说明它们如何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
Bevan, Robert. The Destruction of Memory: Architecture at War.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6.
这本书可以做为讲座的延伸阅读,把侧重技术面和规格现代化的理性内容升华到一个文化研究甚至人类学/民族志的感性层次。罗伯特·贝文认为,战争带来的破坏不仅会粉碎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士气,也是一种故意消除文化记忆并最终消除其存在的行为。不乏和柯恩教授重复的战事案例,最终提议将文化种族灭绝提升为应受国际法惩罚的犯罪行为。本书有中译本,书名为记忆的毁灭︰战争中的建筑,由魏欣翻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2010年发行。
Planned A.R.P.: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Structural Protection Against Air Attack in the Metropolitan Borough of Finsbury,1939
本书出版于1939,主针对战时的空袭提供了从导弹影响到防空策略的解释与战略规划。伴有来自戈登·卡伦(Gordon Cullen所绘制的诸多非常生动的漫画图解,对于有兴趣了解会是非常有价值同时有趣的史料。
ARCHITECTURAL RECORD
 (Vol.91,No.6, June,1942)


本书作为建筑纪录19426月份的期刊,碎片但是直观的反应了战时建筑领域的社会关注与彼时的建筑行业的部分构成。讲座中提到的生产工厂的工厂——阿尔伯特康的设计事务所,在此期刊中也有更加具体详细的阐释。
本文仅作学术交流使用
由于篇幅限制和平台规定
未能罗列所有资料来源和图片出处

非常抱歉!
知识星期,一周即焚
后台回复战争建筑,获取本期书籍资源
及扩展阅读材料
一周即焚,获取知识请勤奋!
 感谢本期知识贡献者 !
@寒江
(POLIMI)
@桌子
(SCUT)
@贝壳
(WKU)
@ZWL
(CAFA)
@韦豪
(IAAC)
@王立杰
(Cloud Architects)
@RH
(UCL)
@你怎么还在玩手机
(MSA)
@叶子风
(AHMM)
@刘传奇
(南林)
@意
(SU)
@胡宇晴
(fox)
@陈晨成
(XJTLU)
@Xlou
(CAFA)
@Jade
(CQU)
@粤荣
(奥特迅)
排名不分先后,另感谢@HJ(THU)和@F(RMIT)对本期讲座的帮助
板块D
译/校时刻
 译/张晋维 
UCL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建筑暨都市历史与理论博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中国艺术实验室研究员 建筑史学者/评论作家/策展人
起心动念,源自多年前我在洛杉矶与让-路易·科恩(Jean-Louis Cohen)教授一次会晤,当时我正考虑从建筑史领域转向艺术史范畴,打算从西岸向东岸(正是在纽约大学的美术研究所,科恩教授自2005带学生开始这个项目的研讨课)移动。未果后来,我终于在英国伦敦完成学业,回首却难以想象当年百忙中拨允的科恩教授,怎能有如此善意与耐性,慷慨而敦厚地面对我天真且无知的谈话?正当举世惋惜他的骤然离去,我不得不思索自己能为遥不可及的他做点什么,会比起那些空洞的theoryspeak抑或archibabble有意义得多了?诚挚地感激全球知识雷锋,让我有机缘参与科恩教授这场与他多舛出身与专业养成都密不可分的AA讲座(2010)。
即使录像与录音的质量都为翻译工作带来极其严峻的考验,但是相较于那些在二战前后动荡局势与烟硝战火中、竭力图存与犯难救亡的设计师与建筑师们来说,让我们坚持下去的充其量不过是全新作战型态掩护下、攻击边界不再时空具像的“太平盛世”里头,试图摆脱资产阶级的现代史学之史观与史学方法的抽象思考。重估二战以降西欧现代建筑论述和美利坚形式主义建构,是科恩教授的未竟之业,钩沉这场演说,那怕我们无缘理解他对政治与专业结合的孜孜初衷,但求今后也不要再从现在的语境与世界观中,曲解了他的凡尘不凡的赤子之心吧?
博士论文:
https://discovery.ucl.ac.uk/id/eprint/10173893/
电子邮箱:
 校/施展
UCL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建筑算法在读,永远的建筑学新生
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是很高兴可以参与到这篇讲座的校对中。我个人的专业方向是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与建筑的交叉领域,可以视作一种当代。在各领域研究学者都更致力于当代的现今,弥足珍贵之处在于,回顾与思索这种当代对于我们以及学科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这正是科恩教授以及所有致力于史学研究的学者、老师的研究之意义所在。科恩教授于此篇及他所有相关的研究中非常细腻地从战时各个层面、角度、社会角色等,来对于战时所发展的各类建筑形式进行梳理,与战时的社会结构形态进行联系,足以让我们思考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建筑师,而是作为一个以建筑师为工作职业的人,在每一个当下的生活困境与探索。
编辑/排版:王婉琳
知识雷锋执行主编,「知识反刍」学术策划
清华大学建筑理论博士在读
研究日本战后建筑思潮
知识反刍交流群
如果你对本期讲座议题感兴趣
可以在后台回复“208”获得进群二维码
 圆桌预告
我们将邀请到朱涛老师、裴钊老师
一起讨论“建筑师与政治、战争”的话题
具体时间请关注公众号后续信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