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筱恬

本文授权转载
自公众号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11月28日,查理·芒格去世,享年99岁。
提到他,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当代最伟大的投资家之一,也是股神巴菲特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但事实上,芒格在教育方面同样有着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家长不该过多干预孩子的成长。他曾说:
“我认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在某种程度上是命中注定的。作为一个家长,你只需要坐在那里看着,除了坦然接受,别无他法。”
他还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孩子无须做父母的复制品,而是应该成为“他自己”:
“我不会要求他们完全照着我做,他们可以把我当做参考,如果他们不愿意,当然可以探索其他的路。”
芒格的教育观,让人不禁想到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其中,包含着智慧的哲理——“不管”即最好的管教。
这样的理念,有很多值得当代家长借鉴的地方。
事实上,教育也分等级,而真正高段位的家长,从来都不会“管”孩子。
01

初级的教育:靠情绪“管”孩子
不久前,读到一个让人无限唏嘘的新闻——“父母双双患癌,失联17年的留德女儿拒绝相见”。
大连有一对老夫妻,含辛茹苦将女儿拉扯长大,并送去德国留学。
没想到,女儿去德国以后,却跟父母渐行渐远,后来干脆断了联系,这一断就是17年。
后来,老夫妻俩都得了绝症。在生命的倒计时里,他们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在有生之年再见女儿一面。
在多方帮助下,女儿终于被找到。她早就改名换姓定居德国,并已成家立业。然而,她却拒绝与父母相见,理由是“与家人当年矛盾太深,不想再联系了”。
原来,从小到大,女儿一直过得很压抑。老夫妻只关心她的成绩,并且对她的管束到了夸张的地步。
她的一举一动被严格要求,不可以单独出去玩、作息时间必须按大人规定执行、每天去哪里必须经得同意……高考填报志愿时,老夫妻更是擅作主张,直接更改了她的选择。
这份令人窒息的掌控,让女儿忍无可忍,决绝逃离。以至于时隔多年,当被问起和父母究竟有什么矛盾时,她依然情绪激动地的表示:
“是他们的控制欲让我想逃得远远的,如果可以,我希望再也不要待在这个家!”
就这样,直到老夫妻双双病重去世,女儿始终没有出现。
费尽心血培养的孩子,最后却跟自己形同陌路、隔阂重重。这样的悲剧,任何一个做父母的都无法接受。
可在这令人遗憾的故事背后,却藏着一个扎心的真相——养育路上,我们对孩子管得越多,就会把他们推得越远。
这是因为,很多父母搞错了一件事——管孩子是过程,而不是目的。
一旦本末倒置,“管”就变成了家长权威对孩子的裹挟。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大人预期时,家长就会通过一系列强硬手段来逼迫孩子顺从听话。
本质上来说,这已经不是教育,而是一种控制;并且它往往受情绪主导,一旦没达成目的,家长便会怒不可遏。
由此带给孩子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
此前,华中师大心理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父母越想控制孩子,孩子的行为问题越多。”
一个在没有个人空间的亲子关系中长大的孩子,不仅是自卑的、信心全失的,而且多项能力是被剥夺的。
正如《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中所写的: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
初级的教育靠控制。大人使劲儿管孩子,结果孩子却越管越反。
那些令人窒息的管控,终将变成孩子生命灰暗的底色,让他用一生的时间去修复自己。
02

中级的教育:用方法“管理”孩子
女儿班上有一个男生,此前一直成绩倒数、调皮捣蛋,是妥妥的后进生。
没想到,他在这学期进步巨大,不仅课堂表现优秀,多次获得老师表扬,甚至期中考试英语还拿到了满分,一跃成为班级的黑马。
在上周的家长会上,男生的妈妈受邀分享了教育经验。她开口第一句话,就把全班家长都逗乐了:
“我发现,自从把养孩子当成做项目以后,事情变得顺利很多。”
这位妈妈解释到,在此之前她因为工作忙忽略了儿子,导致孩子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为此,她也曾采取过打骂、惩罚、约束等方法,但儿子反而变得越发叛逆。
意识到这些没效果后,这位妈妈果断进行了调整。她提到,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学会了管理孩子。
具体来说,她采取了以下措施:
1、亲子共同制定成长规则
在尊重儿子的前提下,跟他商量和约定彼此都认可的规则,内容涉及生活起居、学习习惯、行为准则、情绪心理等方方面面,并落实到了具体的细节上。
2、利用奖惩机制巩固强化
在一个周期内统计孩子表现,根据分数来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比如,规定每项规则做得好可以拿十分。一周内如果拿90分以上,可以去游乐园玩;拿70-80分,可以得到一个玩具,60分以下没有奖励。
由此不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并及时复盘总结。
3、坚持“非暴力沟通”原则
在孩子的行为不符合大人预期时,杜绝打骂等暴力手段,而是运用沟通、倾听、引导等方式,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错误所在,及时纠正。
男生妈妈坦言:
“这个过程一开始确实磨人,因为很多情况之前打一顿孩子就乖乖听话了,现在却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做好他的心理建设。但这个基础只要打牢,步入正轨以后就会特别轻松。”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
相比充满掌控欲去“管”孩子,“管理”孩子显然更加合理。
中级的教育靠管理。这需要家长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因此对我们的智慧和耐心都提出了更多的考验。
03

高级的教育:用影响力驱动孩子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提到:“没有自律原则作为后盾的管教,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相反父母若能自律,无需管教孩子自然言传身教。”
事实上,真正高段位的家长,从来都不“管”孩子。
看过这样一个新闻。杭州女生王之晨,小学就读的是家门口名不见经传的“菜小”,后来却被耶鲁大学录取。
而她如此优秀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受了父母的影响。
王之晨曾在采访中透露,她家学习氛围很浓厚:
“爸爸很喜欢阅读,经常看历史、地理书,我就坐他旁边看我喜欢的书。爸妈不禁止我看电视,但会约法三章,定好规矩,严格执行。爸妈工作很忙,但一有空了就会带我一起运动,去户外,也会陪我一起看动画片。”
与此同时,父母在女儿面前,也时时刻刻做好了表率。
比如,晨爸原本是个急性子,但和孩子相处时,意识到了控制情绪的重要性。于是,他买了很多教育图书来阅读,由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渐渐的,他变得愈发心平气和。
而父亲榜样的作用,让王之晨也成为了内心强大、情绪稳定的人。
正是在这份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这个女孩变得越来越优秀,最终成功收获了顶级名校的青睐。
王之晨的经历,生动诠释了一句话: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并不是学区房,而是家里的书房。
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而最高级的教育,是可以对孩子“放手不管”的。因为家长本身已经活成了孩子向往的标杆。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拿到教育上来讲,家长如果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也会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变成更好的自己。
正如德国哲学家思贝尓斯的那句经典名言: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