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云计算加快普及应用,作为催化剂和引擎之一,开源思想和开源软件功不可没。比如,国内很多大型头部企业当初就采用了开放开源的OpenStack作为其云的底座。时过境迁,随着人们对于云计算的认知和应用越来越成熟,OpenStack的使用方式、应用范围等也在发生变化,而OpenStack基金会和社区更是持续演进。成立于2012年的OpenStack基金会,于2020底正式更名为OpenInfra基金会,相比之前基金会的使命也有了一些改变,不再仅仅只专注于OpenStack,而是继续秉承开源的理念,聚焦在整个基础设施软件层,包括Iaas和Paas。
开源是战略也是方向
在我国,从国家到软件产业再到企业、个人,对于开源软件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2021年,开源被首次写入国家《“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将开源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也为未来开源软件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指引和遵循。
从技术和业务层面来看,开源软件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创新模式。一方面,大量创新的思想、理念和技术来自于开源;另一方面,开源协作共享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释放软件能力,同时降低创新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拥抱开源。据统计,全球97%的软件开发者,以及99%的企业都在使用开源软件。开源技术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逐渐成为主流,并且渗透进电信、金融、制造、交能、能源等众多行业领域,成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
当前,在保持开源技术创新活力的同时,加强和优化生态建设,兼顾开源社区成长与开源技术在更多行业领域落地,是最核心的任务。在中国,如何发挥开源的长处,提升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并加速实现国产化替代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提出,要加强开源发展顶层设计,广泛汇聚各方开源力量,推动开源托管平台、开源社区、开源协议等做强做优,培育一批优质开源项目,加速开源成果的成熟商用,营造良好开源文化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开源上游基金会、社区发展的思路、作法,更好地推动国内开源技术和项目的落地实施,为开源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坚守开源开放不动摇
从OpenStack到OpenInfra,虽然名字变了,策略和覆盖范围也有相应调整,但就像名字中始终有一个“Open”,这种开放的精神无论何时都不能变,也是其前进的最大动力和保障。OpenInfra亚洲区总监李昊阳强调说,基金会的Four Opens(四个开源准则)——开放代码、开放设计、开放开发、开放社区,是驱动整个项目从生态化开发到成熟化应用的核心,在软件开发应用的不同阶段都要保证开放的属性。另外,Collaboration without boundary(无边界协作)也是基金会始终奉行的宗旨,即除了聚焦在自己的软件领域之外,还会与其他社区的开源软件进行结合。

OpenInfra亚洲区总监李昊阳

正是在开源开放和无边界协作的基础之上,无论是在OpenStack时期,还是到了OpenInfra的阶段,基金会与社区都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从最初只有来自两家公司的150个成员,到现在OpenInfra社区成员已经超过11万,贡献代码者超过6000位,整个项目触及到700多个组织与企业,覆盖182个国家。
有人说,“开源是无国界的,但基金会是有国界的”。如今,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包括全球疫情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摩擦等,这些对开源未来的发展会不会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李昊阳解释说,美国对软件出口确实有相关的管制措施,但开源软件并没有在出口管制框架之下。像其他基金会一样,OpenInfra基金会也在相关管理机构进行了输出许可的认证。这个许可证会常年更新。当时,OpenInfra基金会还特意发表过一个声明,就是开源软件不受美国出口管制的限制。退一步说,即使以后出现管制,基金会也会考虑将一些机构转到中立地区或者做镜像,即将代码托管镜像出来。现在OpenInfra基金会成立了OpenInfra Asia和OpenInfra Europe,实际上就是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
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OpenInfra基金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OpenStack,到现在为止,它已经发展了13年。根据每年都会做的用户调查,截止到2022年,OpenStack管理着全球4000万个核心的基础设施、服务器;从2022年到2023年,OpenStack的整体部署规模在一年中增加了500万。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数据仅是对社区用户的一项调查,而非商业化指标。实际应用中,OpenStack的部署和应用规模有可能会更加庞大。
人们对OpenStack最早的认识,是Rackspace用它来搭建公有云,同时NASA也对它进行了深入研究。在OpenStack开源之后,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除了电信行业是应用的主要阵地之外,金融、娱乐、互联网行业的很多用户也都部署了大型OpenStack集群。除了OpenStack项目之外,从2017年开始,基金会不断吸收其他新的项目进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Kata Containers。Kata Containers是一个安全容器,能够无缝插入到Kubernetes的生态中,用于启动包裹在一个非常轻量级虚机中的容器工作负载。
Kata Containers项目于2017年由Hyper.sh(现已加入蚂蚁集团)与英特尔联合创立。目前,来自蚂蚁集团、英特尔、阿里云、微软、英伟达等公司的开发者正积极推动项目的发展。蚂蚁集团是国内最主要的Kata Containers上游技术输出方,同时也是最大的使用方之一。2022年,蚂蚁集团发布了基于Kata Containers在支付宝系统中提供安全容器服务的白皮书。这个用例在当年获得了OpenInfra的超级用户大奖。2023年,Kata Containers的一个代表性用户是Microsoft。Microsoft在其AKS(Azure Kubernetse Service)中集成了Kata Containers,更好地支撑多租户场景,并确保其安全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阿里云也一直在使用Kata Containers并持续进行升级,从Kata Containers 3.0开始,阿里云更是加大了上游技术投入。
从OpenStack到OpenInfra,基金会一直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开源项目逐渐增加,覆盖领域逐步扩大,在客户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随着算力时代的到来,李昊阳介绍说,2023年,中国移动推动了算力网络工作组的成立。成立该工作组的初衷,是希望利用电信运营商已经建好的网络来平衡算力,最终目标是响应国家“东数西算”的战略,把东部的数据转移到西部,基于西部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提供更强大的算力。当前,华为、中兴和中国移动等是工作组主要的技术贡献方,2023年已经在算力卸载、算力迁移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年,算力网络工作组还处于蓝图设计,以及软件架构的设计阶段。预计在今年年底会发布一些代码,但还不足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版本进行发布。所以目前它还不是一个开源项目。”李昊阳表示,“我们将继续推进算力网络工作组的成长,或许未来可以将它发展成一个新的项目,吸引更多全球化的供应商加入进来。”
谈到未来基金会关注的技术发展方向,李昊阳谈到了以下几点。第一,安全与隐私会变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Kubernetes容器时代,安全性被更多提及,所以安全容器是基金会主要的规划方向之一,也是明年重点发力的领域之一。第二,人工智能(AI)。众所周知,AI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对数据和数据处理的需求,这就对于底层基础设施以及底层资源的调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基金会也在积极探索,如何重塑基础设施软件,使其更好地满足AI算力和AI数据负载的需求。第三,环境可持续发展也是基础设施软件关注的方向之一,就是要探讨如何让基础设施更好地使用和匹配环境的需求。第四,实现基础设施软件与硬件更好的集成,即在异构计算的大背景下,更好地适配更多新型的硬件和架构。举例来说,关注AI的用户对GPU、DPU的应用十分感兴趣。英伟达在6月举行的OpenInfra峰会上,介绍了如何使用OpenStack Swift对AI存储工作负载进行管理。另外,英伟达近期还分享了如何使用Kata Containers加上CoCo(Confidential Containers)机密容器,来实现安全容器。
区域协作 本地化发展
随着基金会和开源社区不断发展壮大,OpenInfra在全球更多区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初,基金会的项目只覆盖了三个国家和地区,而现在则延伸到182个国家与地区。中国社区的规模堪称亚洲地区最大。
“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我们发现,区域性的需求以及协作变得特别重要。我们希望在不同区域内成立区域性的Hub,更好地支持本地社区与本地项目的发展。因此,在今年6月举行的OpenInfra峰会上,正式宣布成立OpenInfra Europe和Openinfra Asia。”李昊阳如是说。
在亚洲,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在开源技术的应用,以及开源社区的建设上,水平和发展阶段是有差异的。中国相对来说起步较早也比较成熟,在韩国或越南这样的地区,目前还属于调研和使用开源软件的阶段,而中国已经开始积极回馈开源社区,并做了一部分技术引领的工作。
Openinfra Asia主要是面向亚洲的成员伙伴,其所有创始的参与方均是来自全球OpenInfra基金会的白金、黄金和白银成员。近期,Openinfra Asia首届咨询委员会宣告成立,它在促进和保护开源社区及相关技术的同时,将适时发声,为OpenInfra区域性生态提供指导策略。
据了解,Openinfra Asia将致力于推动开源基础设施在当地的发展;针对区域性战略问题进行研讨;收集区域反馈,提高本土成员声量;协调当地社区事务与活动;主导区域性业务的开发及市场调研;孵化本土项目,培养下一代开源贡献者。
“我们注意到,中国的很多社区成员有强烈的‘走出去’的意愿,希望自己开源的技术能够被更加广泛的地区所认知、部署和使用,并在某个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李昊阳表示,”这也是Openinfra Asia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即促进亚洲地区之间的交流,使得亚洲地区的输出方和使用方,能够借由地区的便捷性更快速地发展。”
OpenInfra Summit ASIA已经在筹划之中,预计将于明年举办。通过这样的活动,搭建一个平台,使得亚洲各个地区OpenInfra的社区能够交流共同的需求,并分享各个地区好的技术和案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