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人们生活并不富裕,
“诗与远方”就像一番空话,
填饱肚子才是顶要紧的事情。
可总有愿意追随梦想的人,
那时候,美国是发达的象征,
很多人在心里许下“美国梦”,
希望未来一片光明。
郑翠萍,
是一位美籍华裔女性,
因为一次偷渡,萌发了出国梦。
之后,她抓住了这次机会,
让无数人有机会奔赴远方,
因为这件事,人们称呼她为萍姐。
偶然一次偷走,改变了郑翠萍的生活
“蛇头”其实是一个贬义词,是指那些偷走案的带头人。数十年间,萍姐将无数人偷走出国,“蛇头之母”的名号也立了起来,她究竟是如何做到?
其实一切都来源于一个巧合。
1949年,郑翠萍出生在福州的一个小乡村,她的父亲郑济良是香港远洋货轮的一名海员。靠海吃海,村里大多数人靠打鱼为生。因为家境贫寒,她很小就辍学了,之后,一直跟随父亲打鱼勉以为继。
因为靠近海域,每天,港口都有数不尽的船只来往,大的货轮,小的渔船,都给郑翠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5岁那年,在父亲的带领下,两人踏上了一次难忘的旅程。那天,郑济良利用职务之便,带着郑翠萍登上了一艘开往纽约的货轮。到达纽约码头后,两人趁着工人卸载货物时,偷偷下了船,滞留在了美国。
当时的纽约繁华无比,霓虹灯光,喧闹人群,华美建筑,好像一束光照进了郑翠萍心中。后来,一家人又利用通往香港的货船再度转移,但国外的生活,仍旧让郑翠萍怀念无比。那时候,父亲在美国一个月的收入,都能抵上以前辛苦劳作一年。
也正因为如此,郑翠萍一家的生活改善了很多,也有了存款。到了香港后,他们在当地开了家百货商店,几年后,商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之后,郑翠萍又在深圳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但在美国的生活经历,让她久久不能忘怀,归国后,郑翠萍一直用各种方法偷走回美国,可惜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一个机会摆在了已经成婚的郑翠萍面前。
终于实现“美国梦”,
郑翠萍的“蛇头”之路
当时,一对美国夫妇来到香港旅游,恰好走进了郑翠萍家经营的服装店,一番交谈后,他们对郑翠萍的“美国梦”深感同情,并表示愿意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她实现梦想。
当时,政策虽然卡得很紧,但这对夫妇还是想出了个招,那就是让郑翠萍以保姆的身份,跟他们回到美国。可郑家的服装行业在香港越做越大,关键时刻抛下一切,真的值得吗,郑翠萍没有犹豫,毅然决然地跟随这对夫妇,去向梦寐以求的美国。
万事开头难,初来乍到的郑翠萍,发现一切并不那样简单。即便来到美国,生活仍旧平淡,没有英语基础,她也只能到唐人街居住。不过很快,靠着自己此前来过的经验,她很快融入了当地的福建人圈子,并且,开始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迫于国内压力,很多人选择从福建偷渡前往美国谋生。
因为自己在美国,平日里,也总有些亲戚好友让郑翠萍接应他们。这一商机,让郑翠萍格外注意。说干就干,一开始,每次的人数不超过10个,由郑翠萍和丈夫接应,靠着自己亲自检验的路线和方法,一路小心谨慎,郑翠萍这个“家庭作坊”,有了极高的偷走成功率。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人向郑翠萍请求帮忙偷走,还肯向她支付一笔钱作为报酬。慢慢地,偷走费从一万八千美元涨到三万美元,报名的人不减反增。就这样,她的名气越做越大,成了当时唐人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蛇头”萍姐。
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铺,
却是纽约唐人街的心脏
1982年,郑翠萍以每月1000美元的租金在喜士打街145B租下了一个狭小的门面,取名“德信百货”,里面摆满各式服装和杂物,这个不起眼的门面是郑翠萍摇身成为萍姐的起点。在正经合法生意的幌子之下,背后是人口走私的活动,中国人对美国的渴望成为了萍姐的牟利工具,并渐渐在全球建立了偷走网。某种意义上,她和德信百货,是整个唐人街的心脏。她不仅是这家不起眼商店的主人,还是这条街上最受尊重的人。
很多在唐人街打工的福建人会聚集在这里聊天叙旧,对这些背井离乡的人来说,美好幻象在落地美国的瞬间就灰飞烟灭了,等待他们的是困难和挑战。偷走客们为了来到美国,掏光了家里的存款,身负巨额债务,很多人完全不会英文,又没有一技之长,非法身份又无法找到正式工作,蛇头的售后服务就显得格外关键。萍姐会在德信百货店里给刚到的人提供贷款服务,虽然有高达30%的利息,但萍姐不像其他黑社会一样用武力逼债,加上良好的口碑,大家情愿找她借钱。
德信百货对他们来说就像另一个家,遇上问题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找萍姐。有的夫妻因为工作繁忙,无法照料在美国出生的孩子,萍姐便借着每年去香港进货的时间,顺手把这些拥有绿卡的孩子捎回中国,交给留守在福建村子里的长辈照顾,以至于有的村里只有老人和全是美国籍的小孩子。
华人评说,对萍姐毁誉参半。
有人说,萍姐索要偷渡费,无所不用其极。
萍姐答应上船前,先付定金,人到美国后,付所剩款项。她的通常做法是,先把人蛇控制起来,让家属或家人寄钱给偷渡组织者,不交钱,这些偷渡客就别想出去。


但也有一些人物特写,描述萍姐是慈眉善目的“女菩萨”。她说:她只是帮助自己的亲戚、亲戚的亲戚来美国,从来没有帮其他村的人。“我只给要来美国的乡亲做担保”。


“萍姐“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一箩筐。有媒体形容郑翠萍是蛇头之母,偷走皇后,也有偷走客称其为“女菩萨”。
金色冒险号,真的是在冒险
1991年的一天,翁玉辉走进德信百货店,他拿出3万美元现金递到萍姐面前,要把这些钱寄到曼谷。这与以往他给家里寄的钱太悬殊,萍姐想起翁玉辉最近对蛇头生意很好奇,而曼谷如今是偷走产业中的关键位置。
翁玉辉的偷走生意,碰巧在发展最快的时候赶上了美国派人到泰国机场加强证件检查。萍姐也在为此事发愁,1993年初她有20名客人在泰国等待登机前往美国。两人商议后决定用船将滞留泰国的偷走客送到美国,他们找到了一艘名为Najd II的船,翁玉辉占了其中的30个位置,而萍姐占20个位置,剩下的空间租给其他蛇头。
一艘将各家蛇头客源打包的船起航了。在穿越非洲肯尼亚的蒙巴萨港口时Najd II抛锚了,没有燃油,没有食物补给,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抵达美国,焦躁不安的情绪开始在狭小的船舱内蔓延。争执和打架成了家常便饭,偷走客们甚至撕下船舱墙壁上的铁皮,打磨锋利作为防身的匕首。
萍姐和翁玉辉商议后决定用一艘铁锈斑斑看上去早应报废的货船去接Najd II上的偷走客。
几天后,萍姐接到翁玉辉的电话,萍姐的20个客户,只有2个人上了船,其他人都拒绝上船,他们担心这么小的船根本不能穿越大西洋。萍姐很愤怒,认为翁玉辉无能,坏了自己“偷走女王”的名声。
这艘载有286名偷走客的船就这样启程了。在航行途中,船员用白色油漆在船身上写下“金色冒险号”。按计划此时福青帮的小渔船应该开始准备迎接“金色冒险号”了,但福青帮发生了叛乱,阿琪离开纽约回到福建老家避风头,把福青帮交给了他25岁的弟弟管理。离开前他再三嘱咐弟弟记得去接金色冒险号,萍姐和其他蛇头还指望着福青帮来“卸货”。
在金色冒险号靠近美国领海的五月份,阿琪弟弟被叛变的帮会成员闯入家中枪杀。失去首领的福青帮一片混乱,没人有心思去顾及已经接近美国东海岸的金色冒险号。
翁玉辉不顾一切地想找一个能派船接驳的人,但此时他才发现,福青帮已经垄断了东海岸所有的接驳生意,没人可以接替。他冲进萍姐的商店请求支援,萍姐只淡淡地回了句:“我只有2个人在船上,帮不上忙。”
一周后,从东海岸出发的金色冒险号抵达了北大西洋一个预先安排好的航海坐标。船长联系不到福青帮的渔船,他们找到了翁玉辉才得知福青帮已经陷入混乱,没有人来接船了。翁玉辉建议金色冒险号先掉头,但此时的金色冒险号已经在海上漂泊了4个月,乘客们焦躁不安,船上的一个小蛇头从乘客中召集了盟友,趁着午饭时间他们冲进驾驶舱,把船长和船员锁进了甲板下面的小屋。
上岸——这是他们唯一的想法,小蛇头
最后一次尝试和翁玉辉联系,无人回应。
6月6日凌晨2点,载有286名中国偷渡客的金色冒险号,闯入美国。
病死狱中,一代传奇蛇头的黯然谢幕
1993年秋,秘密调查萍姐的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发现萍姐从美国本土人间蒸发。1994年-2000年间,萍姐化名“Lilly Zhang”长居于老家盛美村和香港。2000年4月17日,萍姐在香港国际机场被捕。
2003年,萍姐被引渡至美国受审,同样收押在美国的昔日福青帮大佬阿凯作为污点证人指证萍姐。2005年6月22日,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认定郑翠萍有共谋走私、洗钱、向非法移民家属收取敲诈赎金三项罪名成立。
2006年3月17日,郑翠萍被判有期徒刑35年,而背负数条人命的阿凯仅仅获刑10年。
2014年4月24日,郑翠萍因罹患胰腺癌抢救无效,在德州联邦监狱辖下的医院病逝。同年5月23日萍姐的灵柩出殡,沿途聚集了数千福建乡民和超过百辆林肯轿车为萍姐送行。
不论如何,在警方的严厉打击下,立足于偷渡的华人帮派已经逐渐式微,他们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就像金色冒险号上那些遇难的同胞,被埋葬在异乡的土地,有些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蛇头萍姐”传奇人生,华人评说毁誉参半,你怎么看?
本文由海外超人整理,图片及信息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文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否则将追究责任。
关注我们|海外超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