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什么?
这座伟大的建筑对于中国人有特别的意义。
它出现在国歌里、出现在警徽里、出现在硬币上……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
但是,我们又对长城了解多少呢?
● 长城到底有多长
● 古人是如何修长城的
 长城都分布在什么地方
● 长城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
《地图上的地理故事·长城》这本书详解了长城的过去与现在、诞生与发展,以及发生在长城上的故事。
翻开书的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张长城地理分布图,在一张图上理清各个朝代的长城分别都分布在哪里。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长城的空间分布以及与中国地形特点之间的关系,更多的科技手段被运用在长城的展示上,比方说高清卫星遥感影像呈现出长城依山而建、顺山而行的特点,如何通过城墙、关隘与自然地形的充分结合形成最佳的防御工事。
这种绘制精美、科普性强的地图在书中比比皆是。
平时说到长城,可能我们会自然地想起著名的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这些著名的、已经成为旅游景点的部分。但其实“长城”这个概念非常广,涵盖许多专业知识,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类的城墙、烽火台、城砖、关隘等等。
书中以图画和图表的方式化专业为易懂,通过生动的语言呈现丰富的专业知识丰富,并且是用孩子的视角去呈现有关于长城的方方面面,进而了解祖国文化根源、培育恢宏家国情感的契机。
了解长城,我们可从多个角度入手,例如时间角度。从先秦时期到明朝,长城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形式与作用,通过梳理上千年的长城发展演变,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大历史”的脉络感。
比如秦朝,我们可以从地图上看出来,长城是北边的国界。
到了汉朝,版图延伸到了河西走廊,这里也修建起了长城。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部分长城,都是明朝修筑的。
长城有古建筑之美。在岁月的长河里,建筑们伫立着,任由时间消逝。它们就是一部凝固的史书,一个民族的回忆录。
又如空间角度,展现从西部的嘉峪关到东部的山海关、形态迥异的长城。增加孩子对长城的空间“地理感”,一看这张卫星影像图就知道这本书有多硬核,长城沿线有名的关隘都在这张地图上展现出来。
嘉峪关的建筑之美一直都被世人称赞,书里用近景大插画展现出嘉峪关城墙与城楼的细节之美。
大名鼎鼎的雁门关是怎样扼守住勾注山的山脊,阻断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通道?插画十分形象画出这种地理要素。
全景的大插画让孩子很容易就理解山海关这个名字的由来,山、海和关组成这个天下第一关,是长城全段中少有的类型,扼守着辽西走廊这一关键要道。
遇到河流,长城利用天堑之外,也会修筑一道“铜墙铁壁”来阻挡敌人的侵扰。这个由九个门洞组成的九门口就是这个作用。
除了宏观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关于长城的各种有趣知识也被囊括其中。
长城,长城,那么长城到底有多长呢?
长城上用的砖有多种形式,以配合不同的建造用途。那么这些长城砖到底是怎么烧制出来的呢?
在古代,长城砖的烧制是一条流水生产线,有明确的分工和工艺标准,甚至还实行了责任制,制砖工匠的名字要被印到每一块砖上,以便出现质量问题后的追责。
长城墙体上总有一些高出墙体的台子,这些台子叫什么名字,又有什么作用?
其实它们叫“敌台”,有各种样貌。它们的作用相当于瞭望岗哨,在这里守军可以安全地观察和攻击来犯之敌。根据敌楼上的开孔数量,它们还被称为“几孔敌楼”。
我们常说的烽火台有什么作用,真的是烧狼粪的吗?
我们都知道烽火台是传递消息的,它的信号系统实际上非常复杂,通过不同的声光信号传递不同的信息。比如说汉代的基本烽火信号有6种,通过不同的组合传递不同的信息内容,其中包括敌人数量,己方情况等等。
这些有趣的知识在书里都有详细且生动的讲解,而且是文图搭配展示,有知识有情景还很写实。
通过这样一本书,长城基本就能读透了,从中理解为什么长城会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不光是因为它伴随了中华民族的主要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由它衍生出来的故事与文化塑造了民族的特征。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孩子最需要亲近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