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河南人
为什么又被骂了?
-
“坐火车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到了河南?手上戴着手表,把手伸出车窗外,什么时候手表没了,就是到河南了。”
“诸葛亮出山,是因为锄头被偷,无法继续躬耕于南阳。”
“偷织女衣服的牛郎,也是南阳的。”

很多人一觉睡醒,发现网上多了不少针对河南人的段子,这是发生了什么?
最近,迷笛音乐节在河南南阳举办,音乐节有露营区,不少观众都在那里搭帐篷休息。
10月3日,音乐节结束次日,不少观众都反映,自己在露营区的财物被偷。
到底是谁偷的?是附近的村民。
一位失窃者王先生说,他损失了1000多元财物,发现营区有不少大爷大妈在翻东西;
另外一些网友就说,看到营区外不少人开着三轮车过来,上到70岁下到10岁,一个个虎视眈眈,直接往三轮车上搬货。
有公益组织发起了财物丢失登记接龙:
小到帐篷的支架,被村民们拆回去围猪圈;
大到手机、电脑、乐器,这些贵重物品更是在劫难逃。
甚至有些人的内衣内裤也被偷走。
有一位观众的描述,颇让人哭笑不得。
他看到一位阿姨在翻别人的包,阿姨翻到一台笔记本电脑,赶紧往自己的包里塞,他立刻提醒“阿姨,那是你的笔记本电脑吗?”,阿姨一边装傻“是我的电脑啊”,一边往外面走。
可以说,这些村民不仅偷东西,而且还心安理得,就像在自家超市进货那样。
警方立即出动,抓了不少村民,财物也追回了一部分,但这件事已经在网上刷屏了。
不少人看到这件事,第一反应都是“河南人不行”或者“南阳人素质低”,还编出了各种阴阳怪气的段子。
如果有人试着为河南人辩护几句,他们还会说“别洗白了,河南人素质就是低”。
那些偷窃财物的村民固然活该被骂,但如果上升到“全体河南人就是怎样怎样”,不仅是地域歧视,更是极其肤浅。
因为类似的事情,在人类社会中数不胜数,背后其实有着很复杂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原因,一味地指责河南人,对河南人并不公平,也无助于事情的解决。
今天,书单君就试着为河南人辩护几句吧。

#02
不分国内国外
哄抢事件都在发生
-
在网上随便搜一下,会发现类似的“哄抢”事件并不在少数。
江苏镇江,一处水果摊,摊主暂时离开,结果30箱水果被路人全部搬走。
广西防城港市,一辆装满榴莲的船只侧翻,榴莲全部掉到海里,被冲上海滩,周围的村民都跑来打捞,哪怕警方一再劝阻也无济于事。
你说这是中国人素质不高?别急,外国的案例也不少。
在美国,一辆运钞车在行驶途中,车门突然打开,里面的17.5万美元飞出,超过15辆车停下,哄抢这些钱。
警方呼吁捡到钱的人马上归还,但17.5万美元只追回了4400美元。
美国费城,大量群众直接闯入商店,把货架上的商品一扫而光。
美国有很多超市,甚至要用加强玻璃和铁锁,把商品保护起来。
甚至,“零元购”这个词语,就是起源于美国。
英国伦敦,一场马拉松赛中,附近20个居民跑过来,把供给运动员的矿泉水私自偷走。
有人用大塑料袋装,有人带着孩子一起来搬,还有人用手推车直接搬走一捆矿泉水。

前法国骚乱,超过2000辆车被砸,引发了4000起火灾,很多商家都被洗劫一空。

很多人说“仓禀实而知礼节”,河南人穷,所以不懂礼节,但这些欧美发达国家,群众也穷不了哪里去,同样哄抢财物。
列举这些事例,并不是为迷笛音乐节上的盗窃事件辩解,更不是说“别人都做了,所以我们也可以做”。
我只想说,类似的哄抢事件真的不分民族、不分国界,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并不能以此就上升到“河南人素质不行”。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03
羊群效应之下
所有人难以幸免
-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位货车司机,你的货车不小心侧翻,货物散落一地,你觉得你的货物会不会被周围的人哄抢而光?
不管你的回答是“会”还是“不会”,其实都不准确,因为你的货物会不会被哄抢,只是取决于一件事——
第一个做出反应的人,到底是怎么做的。
如果第一个做出反应的人,喊的是“乡亲们,有便宜捡了,不捡白不捡”,那么这批货物大概率就没了;
但如果这个人说的是,“这司机挺可怜的,大家跟我来,帮这位司机把他的东西收好”,那么这批货物就能保住。
这背后,其实是人类一个刻在骨髓里的本能,“羊群效应”。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很多行为都是靠着模仿他人而来的,为了融入群体,我们总会无意识地和群体保持一致。
特别是一件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很多人其实是处于迷茫状态,他们不知道要怎么处理,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所有人都在观望,等待别人做出反应,这样自己就可以跟随着群体一起行动,维系自己的安全感。
这时候,只要有一个人跳出来,第一个决定要怎么做,其他人就会松一口气,认为“我找到组织了”,纷纷跟着他去走。
对于群体中的个体来说,做的事情正确与否,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和群体的行动一致。
南京江宁,一辆满载可乐的货车在拐弯时,把车上的可乐洒落了一大半,跟着后面的小轿车司机最先反应过来,帮着收拾可乐。
周围的行人也纷纷过来帮忙,很快把可乐都找了回来,车上的3吨可乐一罐没少。

浙江湖州,一辆小轿车和电动车发生碰撞,电动车上的2人被卷入车底,驾驶员立马下车求救。
一个外卖小哥首先停了下来,试图把车抬起来。
紧接着,过往的司机、路上的行人,大家纷纷跑过来帮忙抬车,仅用54秒就把2人救了出来。
而这一次的迷笛音乐节盗窃事件,起因就是有人发视频说“音乐节结束了,东西没人要了,大家快去拿”。
大家一看,有人带头呼吁去拿了,那我也去拿,不拿白不拿。
哪怕有人出来劝阻,他们也不会停下来,因为他们想的是,“别人都能拿,为什么我不能拿?”
相似的场景,有些时候会变成“哄抢财物”,有些时候会变成“见义勇为”,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领头羊的反应”。
这一点,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就已经有过详细介绍: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作者勒庞在当时就意识到,群体非常容易被煽动,但既可以往好的方面煽动,也可以往坏的方向煽动,一切只取决于外界的环境如何。
说白了,我们绝大部分的人,不是什么好人,也不是什么坏人,就是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
我们骨子里面,会有一种非理性,总想着融入环境“随大流”,如果发现自己和群体的大部分人不一样,就会备受压力,担心被边缘化,觉得没有安全感。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会无意识地放弃自己的想法,努力和群体一致,这就是“从众”。
明明不想闯红灯,但看到别人都闯红灯,自己还站在原地等绿灯,就觉得自己很傻,便跟着闯红灯了;
看到一家餐厅,本来不想进去,但发现里面人潮汹涌,就也想进去看看。
这和道德无关,和对错无关,这就是人的本性,因此光靠道德上的批判,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
将其归因于“某个地方的人素质低”,更是无稽之谈。
问题的关键,还是完善法治,把犯罪的人一网打尽,不能有“法不责众”的想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在群体里产生的“平庸之恶”。

#04
河南人好样的!
-
仔细想想,还是挺替河南同胞不值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窝粥,少部分人做了坏事,最后恶名要让全体河南人来承担。
这次迷笛音乐节,南阳人民都做了不少努力,但最后都淹没在舆论里面,无人理会。
书记和市长,亲自到火车站迎接客人;
全市都是指示牌、海报;免费雨衣、免费公交专线;15个免费停车场上万个免费停车位;
每隔几米就是志愿者,所有的景区半价。
当地老百姓辛辛苦苦,竭尽全力打造好这次音乐节,想趁这次机会出圈,让家乡像淄博一样打响名堂,促进家乡发展。
但这些努力,最后都化为泡影。
盗窃事件发生后,南阳警方很快出动,把盗窃者都抓捕归案,财物也在追缴之中。
但网络上各种对于河南人地域歧视的段子,恐怕依然会持续下去。
以前就有这样的段子:
十个河南九个骗,总部设在驻马店;
九个河南八个偷,机关总部在郑州。
对于河南人,大家的普遍印象就是“偷井盖”、“不爱洗澡”。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河南人做错了什么,立马会被全网疯传,但河南人做的好事,就没什么人会知道。
但中原之地,人才辈出,古道热肠的河南人,其实真的做了不少好事。
之前疫情期间,河南人出粮食、捐蔬菜,捐赠数量都是最多的。
全国爱心捐款总额,河南人也是高居榜首。

不仅如此,河南是全国户籍人口最多的省份,为全国各地输出了最多的劳动力资源;
河南更是粮食大省,2022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1357亿斤,仅次于黑龙江省,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养活了全国十分之一人口,保障了全国人民的粮食安全。
可以说,国家这几十年的经济腾飞,河南出粮食出人力,功劳确实不小。
总有人觉得河南落后、土,只会种地,比不上沿海省份先进,但河南人守的,不是老旧的思维,而是国家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全中国人吃饭的饭碗。
有人说:河南之于中国,就像中国之于世界。
河南最辉煌的唐宋朝代,中国也处于世界的顶峰;
但河南失落的这些年,中国也在世界失落了许多年。
河南,是中原之地,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
河南人虽然没有什么资源去宣传自己,但每一个河南人都在默默努力,用憨厚又有点笨拙的方式,去扭转外界对于河南人的偏见。
所以,我们也不要带着老眼光去看待河南了,哪怕里面发生过一些不好的事情,但也不能代表所有的河南人。
抛开地域歧视和粗俗的段子吧,你会发现,河南人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相处的。

 -END-
撰稿:唐一
主编:左页

图片来源:《人间课堂
《胜者即正义》,部分来源于网络。
精选阅读
​​​
​​​
​​​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