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小伦跟妈妈都要上演一场大战。“你有时间为什么不多看点书,就知道一直滑手机。”“我功课都写完啦!而且同学大家也都在滑啊!为什么不行?”看到小伦在滑手机,妈妈就觉得浑身不舒服。
为了这件事,妈妈还特别去买了一个笼子做为“养机场”,禁止孩子滑手机。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小伦常常趁妈妈不注意或洗澡的时候就偷偷打开笼子。在弟弟告状后才知道,原来妈妈一直没有发现塑胶笼子的盖子竟然是可拆的!
因为小伦去补习,为了方便和孩子联络才替他办了一支手机。没想到这下打开了潘朵拉的盒子,真是让妈妈好生苦恼。
如果要名列出孩子让父母最头痛的事,沉溺于3C产品绝对榜上有名。各种手游、抖音、社群媒体提供了许多直接且快速的刺激,能够让孩子立即得到回馈,满足需求。不定时跳出的讯息通知,不只是孩子,连大人们都很难对抗手机的诱惑。在孩子无法自控的情况下,有些爸妈会限制使用时间,或是干脆不给孩子手机,但这样的方式,又常常会引起双方的争执。而孩子沉迷其中,爸妈又无法坐视不理,究竟该怎么办呢?
成也手机,败也手机?
在疫情的推波助澜下,e化学习已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块。在教育部“生生有平板”的政策推动下,其实大部分的孩子在学校都有使用过平板的经验。3C及数位化的学习既已是时代的潮流,也很难一味禁止孩子。像是各种数位教学平台,可能还搭配许多游戏化的介面,特别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而在终身学习时代,他们能够透过许多网路资源,学习到自己需要或有兴趣的知识。我的学生也有不少人开始经营自己的影音频道,担任游戏实况主,甚至已经是网路商城卖家。很多连父母都不太了解的部分,孩子们能靠着各种影片教学无师之通,也是拜网路所赐。
与其把3C产品视为洪水猛兽,不如好好思考,如何引导孩子使用手机,他们才能培养起使用3C的好处,而不是每天被3C奴役了。也有不少人在国、高中时期,都是由父母管控手机,结果上了大学住校后,每天打游戏打到半夜三更,甚至差点被二一的例子亦时有所闻。
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科技
如果说孩子沉迷使用手机,有部分原因是想逃离和拖延需要做的事,不知道爸妈是否会同意?想想身为成人的我们,也常在下班后瘫坐沙发,只想滑滑手机,转转电视,就不难理解其中的原因了。
如果您觉得孩子有沉迷手机的问题,在限定使用时间之余,更应该先了解孩子是否有内心的困扰点:
1.拥有时间的掌控感
一天在学校七至八节课,放学后常常还需要补习。大部分的孩子们觉得自己的时间都是被安排好的。而在网路的世界中,他们能够感到自由,不受拘束。现在也有满多学校管束手机,所以孩子们都非常期待放学能拿到手机的那一刻。从校门口总是堆着满满滑手机的人潮,就可见一斑。
我和孩子们讨论过这件事,他们也承认当愈被限制不能滑手机时,心里更会一直期待能拿到手机的时刻。但自己也有过放假一整天都在滑手机,滑久了之后反而觉得空虚无聊的经验。所以我们该引导孩子的是“对手机使用的时间掌控权”,或许反倒能够让孩子放下对手机的渴望。
2.即时反馈的成就感
身为师长的我们,很常会觉得孩子既然有时间,为什么总是想着滑手机,却不多练习一些习题或念书,认为孩子应该是单纯对读书没兴趣。其实“兴趣”这件事是需要“培养”的,从无数小成就中逐渐累积。大部分的孩子都期待看到自己拥有更好的表现。但若在学习成效不如意,让自己失去了信心时,下意识就想选择逃避或拖延。
而网路世界不同的点,就在于能给予即时的反馈。我也看过学生一提到念书就提不起劲,却会为了游戏中自己所经营的球队规划战略与进步策略;或是很认真经营自己的社群媒体,因为发文的按赞和留言都是非常立即的。这当中的成就感,也趋使着孩子更认真投入其中。
3.与人连结的认同感
“这是现在最红的影片耶!你怎么会不知道?”“你连抖音都没看过?是什么原始人啊?”孩子们的对话,常围绕着最新的话题,也会靠着这些话题来结交朋友。也许是玩同一款游戏、追同一部剧,或是看同一个YouTuber。有不少人透过这样的方式,和朋友产生连结。甚至也有孩子跟我说过,他们会结交来自游戏或社群媒体的网友,因为共同的喜好,让他们不自觉地向网友吐露自己的心事。父母若只看到孩子花很多时间上网,却没有注意到背后的连结,自然就不太能理解这样的行为。
了解内在需求,试着加以引导
当我们能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后,就不会只着眼在行为的本身,而是能够看到后面深层的动机,对于行为的改变,也就更有方向了。那我们如何去引导孩子使用手机的方式呢?可以从几个部分来进行:
1.从禁止到接纳孩子使用手机
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可能会想着:“万一孩子想要无限上纲的使用手机怎么办?”但我询问过不少孩子,在实际的情境中,其实他们并不觉得没有限制的使用手机对自己来说是好事。甚至也觉得一整天泡在网路上很废,但因为没有更明确要做的事,所以最后就被手机偷走了所有的时间。
2.明白自己重要的价值观为何?
孩子们通常都明白最重要的事还是课业或专业技能上的学习,大多也会希望自己能够掌握手机的使用。当孩子说出自己的价値观时,也请爸妈不要给予过多的批判与指正,可以善用“你觉得呢?”的问句,引导他们一步步架构起自己做事的优先顺序。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和父母的想法有所差异,也可以试着先沟通看看,或是用孩子的方式实验过后,再加以讨论。
3.让孩子自己制订计划
讨论一天或一周内会在什么时间使用?可以逐步地建立孩子使用手机的原则。但请记住不是帮孩子决定,而是和他们一起讨论。当我们把决定权交给孩子时,孩子才可能确实往计划迈进,而不是时常阳奉阴违了。
同时也让孩子说说,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计划该怎么处理?例如停用手机一周?或是做其他调整。如果孩子真的无法约束自己,爸妈也要确实帮助孩子执行。若一开始成效不彰,也不用太过气馁,毕竟习惯的建立本来就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惯于使用手机消磨时间的孩子,除了协助他建立这样的计划,也要在生活中找到其他重心。可能是与同学去打球、跳舞等等,才能让孩子从虚拟世界跳出。
然而要训练孩子真正学会使用手机前,家长也必须放下某些坚持。如果爸妈和孩子讨论使用手机的时间,又加诸了很多自己的要求,或者在明定出可以休息的时间中,又忍不住去叨念他们多去运动、看书。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这样的订定其实是假自由,最后可能又会回到原点。
老师们也常开玩笑,没收学生的手机就像钉住他的魂魄。没收小说,学生不见得会来找老师拿;但没收手机,学生一定准时出现,使命必达。当孩子在现实中迷茫困惑时,沉溺于手机也就可想而知了。既然手机如此重要,如果生活中很明确地了解自己安排事务的优先顺序,也知道在认真学习,有一定的犒赏时间可以滑手机休闲,与朋友聊天,反而能促进孩子的效率。它可以是学习的神队友,是颓靡的避风港,也可以是生活的补给品,就端看我们怎么引导孩子使用手机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