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摄影 by 辉友Ella」

之前住朝阳区望京,三年前搬到顺义,两地相距不过20公里,本以为都算北京地区。但没想到最近发生的几件事让我深切意识到,朝阳即异乡。
这几件事都与交通相关。
上周去地坛附近开会,跟着导航上了京承高速,下高速时错过一个出口,结果就直接到了北三环主路。在导航认为该转弯的地方(导航以为我已经在辅路),我还在三环的高架桥上堵着。于是又硬着头皮往前走,但又错过一个出口。最后终于在绕了三四公里之后终于回到正路,但也比预期迟了十五分钟。
到了开会的地方,我向城里人感慨:顺义是一个平面,而城里是立体的。很久没来城里,结果不会走高架桥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断然不敢相信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刚才提到的这些路曾是我在十年多的时间里京城活动最多的地方,如果统计我在地图上的数据,这片区域一定留下了我最多的痕迹。为什么才一两年时间,就如此生疏?
周末来北京西站接父母。说来坎坷,我们因为疫情原因,已经两年未见,其实高铁才6个多小时的路程。
去年11月中旬以前还处于严格的管控中,我们本以为今年也很难相见。但随后放开,我们又看到了希望。当时我对爱人讲,如果父母阳了、恢复了,就接他们过来过年。结果是他们「如期」感染,在恢复的时候,我和他们沟通过年的事宜。我父亲有一点担心,虽然抗原已经转阴,但自己胃口还未恢复,也有一些咳嗽,担心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我则劝他不要多想,可以过来慢慢恢复。再说,我们都有了保质期和保质范围有限的「抗体」,为什么不抓紧窗口时机相聚呢?
接他们之前,我原本想先洗洗车,再去迎接。但是看了路况,发现高速、环路以及车站前都比较拥堵。于是放弃了洗车,直接前往北京西站,路线有40多公里。
中间为了躲避拥堵,从西四环切到西三环。接近西三环的时候,我看到了导航显示要右转进入西三环辅路,但却无法判断该上桥还是下桥。不过这次赌对了,直接走了桥下。靠近三环的时候感慨,如果刚才选择了桥上,那么又得跨三环飞过去,绕一大圈才能回来。
上面是两次导航选路的问题,虽然一次选错、一次选对,但整体的感受不是去了熟悉的朝阳海淀西城,而是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
这更印证了我在北四环开车时候的感觉:周末途经北四环开车时,听着许巍的歌曲,窗外太阳还很高,从车窗的左前方斜射进来,暖暖的。我跟着车流巡航,好奇地看着窗外中关村一代的高楼大厦,看着两侧车道的车流,看着那些车内的司机和乘员,甚至在缓行路段,注意到一些司机的动作神情。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类似的体验发生在几年前自己一个人去美国出差的时候,当时先到了洛杉矶,从机场租了车去酒店。沿着城郊的高速公路前行时,正好有一辆银色的敞篷跑车,驾驶员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妇人,一个人悠然自得。她的状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于自己晚年的状态有了具体的想象元素。我在过去的文章、语音中曾经多次提到这个场景,可见印象之深。
也就是说,我在路过北四环中关村附近时,突然产生一种「我正在自驾游」的感觉,内心的愉悦难以言表。这种心流的体验过后,我仔细分析:到底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在到达北京西站之前,我大概有了线索:可能是2022年自己整年「禁锢」在北京顺义那一小块地方,集中于家、幼儿园、公司三点一面之间。所以,最严重的问题不是2022年没有踏出北京市界一步,而是自己很少走出这个方圆五十公里的区域。导致原本熟悉的朝阳海淀成了异乡。
想起了出发前看到讲述咸阳农村姑娘刘小样人生的视频。她在20年前接受央视记者采访,讲述了自己的希望、困惑与煎熬。其中最打动我的不是她说的「我宁愿痛苦而不是麻木」,而是她深处咸阳农村,西安城就在三十公里外,公交车就在门口,车票才9元,但西安对于她而言就仿佛异乡,一次也没去过。最后终于被老公带到西安,她矗立于鼓楼大街,在人群中茫然不知所措。虽然只是她的口述,但我的头脑内出现了非常生动的画面。
是什么使我熟悉的朝阳海淀成为异乡?我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固然有疫情的问题,但可能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层层加码。从一开始不出市,到不出区,到两点一线或者三点一面。慢慢地,原本熟悉的地方变得陌生,直到成为异乡。原本抬脚去逛街、拍照、找朋友聊天的路线,成了稀罕的自驾旅行。可能这就是过程,这就是原因,除此之外没有太复杂的逻辑和原因。
我是一个喜欢四处走走的人。而我所接触到的信息都告诉我:多出去走走有好处。两年前有个同事给我传授他的育儿经,他说当年他发现只要带自己的孩子去陌生的地区、走陌生的路线,孩子就会牢牢记住这些地方的特征。他发现孩子在成长的时候,大脑会对周边世界建模,把点连成线,把线聚成面,直到在大脑内出现一个立体的、丰富的世界。所以他建议我多带孩子去陌生的地方走走,这样能刺激他们的大脑发育。
我对他的独特育儿理念很赞同,因为我自己也有类似的体验。如果没有任何文字、图片作为记录,让我去回顾过去十多年的岁月,出现在我脑子中的画面并不是某次在办公室开会的场景,而是一次次旅行、出差的场景,画面非常具体,甚至还能回忆起空气的干燥和湿润程度。我猜想每当我们到了异乡,我们的全部感官都会被充分激活,去观察周边世界。这些观察的信息组合起来,沉淀下来,变成我们人生的回忆。
据说当我们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这些画面会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像过电影一样。我现在还无法证实这个说法,但我相信这样说法的合理性。
从这个角度,我理顺了自己的内在逻辑,如下:
人生的本质由回忆构成,回忆的存储空间有限,只能存储那些有差异的场景,而忽略每天重复的场景。因此为了创造更多的回忆,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立体、多维,也让我们体会到更多的幸福感,我们应该多从熟悉的地方走出去,去那些所谓的「异乡」走走。去晒晒太阳,去看看人流车流,去拍拍照,去和朋友喝喝咖啡、聊聊天,去拍拍照。
为了体验这些东西,我们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所谓的「安全感」,一点一点扩展自己的人生边界。每次扩一点,内心就会野三分。前些年我奶奶过世时,我曾感叹:她平安活到80多岁,但90%的足迹都在省道旁边的小乡村里。最远的距离是到30公里外的市里探望我们。没想到2022年我居然有类似这种深陷小乡村的感觉。
2023年,除了期待自己和家人、朋友都身体健康之外,还是期待多出去走走。走出办公室,走出顺义这片地方,去朝阳海淀西城东城,去广州、云南、贵州,去日本、美国、欧洲多走走,多看看。去那些曾经熟悉的地方,也去那些从未涉足的地方。
希望我们的人生,多出去走走,去更大的世界探索,去那些异乡走走,让「那里」成为「这里」。最终,把时间变成丰富的回忆,而不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迟钝、麻木,慢慢衰老。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给人生创造回忆」。
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大体如下:生命到底是什么?是一个过程、旅程,还是一个目标、结果?是一段段经历,还是一个个故事?是一条从A到B的直线,还是一个一个的点,或者一个一个的分叉?
不同于以往的语音,这篇语音提出了问题和我自己的思考,期待能引发更多辉友的思考,希望听到你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

(辉友听完语音的反馈)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4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