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摄影 by 辉友Sharon」

虽然年轻的朋友并不属于新冠疫情的高危人群,但是如果不注意,还是会有一些意外发生。这里结合身边发生的事情,给年轻朋友们提一些醒。

第一、阳康之后避免过早剧烈运动

上周某天早晨突然收到一个同事的信息,说心脏不舒服,要请假居家。她上周康复之后已经返回公司,这次请假着实令我意外。我又追问了一句:「是不是运动了」,她说前两天感觉没事,运动了一下,这证实了我的猜想:与新冠刚刚康复有关。
结合昨天和一个老同事聊天,他也提醒我,阳康之后不要剧烈活动。和他一起踢球的朋友中已经有人出意外离世了。
之前看到有人发新冠疫情中心肌炎病患增多的新闻,并没有具体的感觉。但如今在身边看到真实的案例,才有真切的体会。我又搜了一下,看到如下的数据:
(来源见文末参考文章第2篇)
而且更需要关注的是,这批心肌炎患者的平均年龄是38岁,正值壮年。所以这里给大家的第一个提醒是:新冠之后避免过早的剧烈运动。多早算早,多剧烈算剧烈运动,其实还没有看到进一步的数据。
但大家先要有这个意识,同时如果有健康手环、手表之类能持续监测自己的静息心率和运动心率,保持相对较低的运动强度,把心率控制得足够低,足够安全,慢慢恢复节奏和强度,会有长期好处。
举一个例子,比如我平日4-5层楼都是靠爬楼梯,而且速度比较快。一般心率会上升到120以上,快的话到130以上了。但刚康复这段时间,我估计自己会尽量避免这样爬楼梯,一两层可以缓缓地走,超过三层就先借助电梯了。
特殊时期,我们示弱,不丢人。

第二、注意防风保暖,减少复阳的几率

有个朋友发朋友圈,说自己复阳了。我问了一下,她刚康复不久,就去南方出差。南方宾馆没有暖气,火车上温度也比较低,她因此着凉。这可能是导致她复阳的一个重要诱因。
另一个朋友虽然还没有复阳,但在阳康一周后身心各种不适,几乎要打120求救。问了一下,也是前几日在外面吹了十几分钟寒风,受凉了。
关于患病期间洗澡的问题,我也思考了一下,可能还是南北有别。在北方,家里一般都有暖气,所以洗澡在我看来问题并不大,我在感染期间,还是保持每天洗澡,而且感觉会缓解身体的不适感。而在南方,如果家里没有暖气,洗澡之后难免会经历一定程度的寒凉,很可能会影响恢复。所以到底能不能洗澡,还是要看看家里的温度。
其实刚康复这段时间,大家都能感觉到自己「身体变虚了」。最简单的表现是:爬一层楼梯都会喘。而刚转阴时,身体各脏器都曾受到不小的冲击,免疫力更是处于恢复期,减少风寒的侵扰,确保身体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能大大减少病情反复的可能。

第三、年轻人也要注意血氧

看了一些海外朋友的感染经历,发现海外医生判断是否重症,是否求医的关键指标并非体温,而是血氧。基本上血氧低于93%就必须求医,这是大家共识的底线。而血氧的监测,并非只有老年人需要。最简单的原因是:因为年轻人也可能有肺部感染的情况。
上周看到有个年轻朋友说自己嘴唇发紫,我提醒她测一下血氧,但她家里没有相关设备。
昨天看到一个互联网圈的年轻朋友(80后)正好在中日友好就医,他说自己一直不怎么烧,但发展成了肺炎,刚做了CT检查。因为没有医疗资源,无法进一步诊疗,所以又换了一家私立医院,不过急诊同样爆满,于是预约了下周一的科室检查(看到消息的时候是周六)。我问他是否测血氧,并且提示他最近两年的Apple Watch有测血氧的能力。他说回家测,周日早晨测的结果是97%,还算正常,能相对安心地等到周一去正式检查诊疗。
除了Apple Watch,还有其他智能手表也加入了测血氧的能力,这是一项非常简单和成熟的技术,但的确属于未来很多年的刚需。鉴于奥密克戎病毒的复杂性,我们要做好与之长期相处的心理准备。所以,还是希望每家至少准备一个测血氧的设备,关键的时候能救命。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疫情当下的自我心理干预」。
我注意到不少朋友心理上也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或焦虑或抑郁,也许问题还不太严重,但已经需要引起我们自己的重视。如果觉察到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可以主动发出来向更多朋友求助,通过大家的帮助和我自己的调节,能相对比较快走出不良情绪。
如果我们能在不良情绪刚刚萌芽的状态下就能觉察,并做主动干预,就极有可能把这些不良情绪消解在萌芽状态。借这个语音,我把自己的观察、思考、实践、体会与大家一一分享,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

(辉友如是说…)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4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