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摄影 by 辉友Ella」

最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你的时间到底属于谁」,或者自问「我的时间到底属于谁」。
这似乎是一个极为愚蠢的问题,时间是每个人仅有的个人专属资源,甚至没有之一。如果是个人专属,那么为什么还要讨论个人时间的归属问题呢?
原因很简单,一个原则层面没有任何问题的事情,在实操层面却出现了重大的问题。比如如果让你回顾自己昨天或者过去7天,你会发现所谓「你的时间」会有很大比例属于公司和家庭,留给个人支配的时间极少。尤其是30岁以上,有家庭和孩子的朋友,可能在每天的24小时中,找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一两小时,并不容易。
以我自己为案例,无论梳理过去一天或者过去七天的时间,其中大部分时间实质上是属于公司或者家庭的,留给自己的自由可支配时间极少。我的大部分时间是两点一线,走入家门时,时间归属于家庭。驶入公司大门时,时间属于公司。进公司,会自动check in,出公司,会自动check out。这期间甚至没有人刻意与你交互,但一切都通过技术手段自动记录。在两点之间,是稍显自由的一线,但在这条线上,我的大部分精力用于安全驾驶。
所以,停车后的那几分钟,就变得极为特殊。我经常选择把没有听完的歌曲听完,或者冥想一会,或者看一篇白天没有看完的文章。但后来发现,对于这段时间的使用,其实也要解释。因为车子驶入小区大门的一瞬间,家人的手机上会有自动提醒。所以,如果从车子驶入小区到自己走入家门的时间稍长一些,比如10分钟,就需要想一个理由解释自己在干啥。显而易见,这是来自家人的善意关心,但每当要去解释这段时间花在哪里时,又会变得「不自由」。所以,有时候如果我想找一个无需解释的时段,便会提前把车子停在路边,挂上P档,安静待一会,然后再重新挂上D档,按照常规的程序进入小区。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仔细分析,有两重问题。
第一重是「被监管」的问题,第二重是自己的责任心问题。
先来说说第一重问题。「被监管」的问题是随着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持续不断地产生。
一开始是电子邮件、手机。随着手机越来越智能,拥有更多的传感器,拥有更快的网速。这让我们的「断网离线」时间越来越少,从理论上讲,那些能影响你时间使用的人逐渐拥有一种能力,可以随时随地找到你,而你需要不断响应他们的需求,这逐渐构成一种「应答系统」。
随着技术进步,这种「应答」体系进一步发展,甚至越来越自动,越来越无感。比如小区门口的「自动停车计费系统」,进小区,出小区,都是识别车牌,自动抬起,自动落下,自动计时计费,而所有统计信息,又会自动发到手机上。同理,公司的停车系统,门禁系统,也是加持各种技术手段的产物。
我们熟悉的「门卫三问」甚至都不再发生,但我们个人的行踪,却随时都记录在云端。而这些数据的使用,就有了各种可能。所以,客观上,无论我们是移动还是静止,我们持续自动汇报「我在哪里」甚至「我在做什么」。
第二重问题是责任心问题。这让我想起一个40+的同事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这代人啊,基本上就是为他人而活」,当初听到时,并没有特别的感慨,但是这句话却不知为何,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深处。后来有了更丰富的人生境遇,便不时想起这句话,深感有道理。
团队最近两年来了很多年轻人,我们在1 on 1沟通的时候,都会谈到个人生活的话题。每当看到这些年轻的面孔,40+的我都会有些许的羡慕,同时又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对他们说:「要珍惜现在的时光,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这都是你生命中难得的自由时光。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个人在公司和家庭的责任越来越重,这种自由时光会越来越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就是生命到了一定阶段,必须付出的代价。」
个体和他人之间,个人与公共之间的界限基本消失,我们与周边逐渐产生各种链接,这些链接自动发生。我们与周边世界逐渐融合,一个完全属于我们自己,可以自由支配,拥有绝对隐私的空间逐渐消失。
这让我突然想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大巴司机威廉·西米洛的真实经历。1947年,他37岁,过去的17年,他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按照固定的路线,驾驶一辆大巴,在纽约街头接送乘客。突然某一天,在一个本该右转的路口,他决定左转,这样,就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本该熟悉的纽约街头,他看到了一生中从未看到的景色,于是他沿着「错误」的路线继续走行驶下去。当10天之后人们再次发现他时,他已经出现在1300公里之外。
公交公司起初以盗窃罪起诉他,但他的同事和各界群众都以英雄相待,最后公交公司撤诉,而他也在之后接受了各方的采访。人们为何支持他,为何有广泛传播他的故事,原因很简单,对他而言只是无意之举,而对其他那些每天在固定时间,固定路线,做固定事情的人们而言,这就是他们每天都想做而未做的事情。以至于媒体对他直言:「你做了每个人都想做的事情」。
在工业化时代,这是个体努力摆脱规则和流水线束缚,追求个人空间和自由的隐喻。而到了数字化时代,这种争取会有新的含义,但也会越来越难。
当然,每个中年人都可能问过自己一句话:某一天早晨,你会不会关掉手机,逃离各种责任,突然消失一段时间呢?也许会的,哪怕只有4-8小时,也会弥足珍贵。相信我,你一定要保有这种自由,甚至哪怕只是心里想想的自由 —— 换言之,白日梦可能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最后自由,珍惜它!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第三空间与人生要事」。
人世间最可怕的事情是,自己的人生被其他人和事所掌控。但大部分人平时工作忙碌,生活中琐事繁多,很难掌控自己的生活。
我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创造自己的私属空间,也是我曾经提倡的「第三空间」,每天哪怕只有半小时。在你的第三空间里,去做自己认为除了工作之外最重要的事情,比如写作阅读,比如投资理财,比如健身跑步,比如自己的其他兴趣爱好。我公众号上的每篇文章都写于我的「第三空间」。别看每天只有半小时,日积月累也会产生让你惊讶的效果。
第三空间其实有些像「平行世界」,在找到第三空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生活的节奏和乐趣,也可以重新去审视工作本身。长久下来,你会逐渐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掌控感,并会让你在忙碌而焦虑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希望,拥抱慢慢变好的人生。
那到底什么是第三空间,如何打造自己的第三空间?欢迎大家收听这篇语音。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

(辉友听完语音的反馈)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4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