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摄影 by 辉友彭莫山」
曾与一位老友聊天,她打算换工作,谈到职业方向时,我们不约而同谈到一个共同点:做时间的朋友。
如果一份职业是时间的朋友,那是可以考虑的;如果一份职业是时间的敌人,那么要避开。
比如她在和团队的年轻人沟通择业观时,他们都会不理解:为什么不选择回大厂(指大互联网公司)?在年轻人眼中,大厂稳定、收入高,是职业的最佳选择。
她的回应是:在这个不安定的时代,大厂对于年轻人而言也许是一种好的选择,但是对她这样的职场中年人而言,却并非最佳去处。为了拿到大厂的高薪,她需要放弃的东西实在太多。尤其孩子现在还小,她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而去大厂搬砖,无论是在哪个层次搬砖,都意味着要放弃更多与孩子相伴的时间。
并且从长远来看,大厂并非职场中年的容身之地,有越来越多的大厂青年熬成了中年,最终还是选择走出大厂,因为看不到自己所追求的自由,而且竞争力随着年龄渐长而下降。
成为大厂高管貌似是一条可选的道路,但这条路太窄,越走越窄,竞争过于激烈,牺牲更大。从朋友圈内容判断,很多大厂VP在职时,大部分时候缄默不语,偶尔发声就是宣传自家产品,或表露对大Boss的忠心;而当Ta离开大厂高管位置之后,朋友圈会立刻鲜活起来,像一个活生生的人。
基于上述因素,她最终的职业选择肯定需要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有更多的自由时间;第二、发挥她的长处;第三、所选领域为时间的朋友。
职场中年择业的第一考虑因素不是眼前的薪水,也不是所谓的稳定,而是所选的职业要成为时间的朋友。
如果在某个领域,年龄大变成一种明显的劣势,则不适合职场中年进入。比如产品经理一岗,一般而言,更适合年轻人,而非职场中年。此外,虽然海外有些明星程序员年龄也不小,但是从国内的就业氛围而言,程序员这个领域也是更欢迎年轻人。
如果你千辛万苦进入一个领域,未做几年之后就有人对你双手一摊说:「你什么都没做错,就是年龄大了」,这是何等悲哀?
那么哪些工作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第一、非常珍视专业经验积累的领域,比如医生、软硬件架构师;

第二、非常依赖人脉整合的领域,比如商务、保险;

第三、非常在意创意的领域,比如艺术家。
哪些领域是时间的敌人?
第一、非常拼体力的领域,比如低级别的运营和客服工作;

第二、年轻人进入门槛很低的领域,比如外卖骑手;

第三、知识迭代更新快,经验很容易过时的领域,比如程序员;

第四、新技术(比如AI)能很容易取代人力的领域,任何每日重复、纯粹体力劳动的领域。
其实很容易按照「是时间的朋友还是时间的敌人」,来判断任何工作领域的前景。大家在过了30岁之后择业,就不要只盯着眼前的薪水,而是要尽可能从长期的角度来判断。这一思考过程虽然艰难,有时甚至是痛苦。但是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就会做出一个又一个明智的决策。你在职场的每一天,都是更加靠近自己的终极梦想,而非远离。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职业的第二曲线」。
无论我们在哪种类型的公司,因为个人终身福祉和企业成功之间存在着错配,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思考「职业的第二曲线」。而且建议大家在职业发展比较顺利的时候就开始思考第二曲线,因为你不知道第一曲线的顶点何时到来。而在第一曲线尚有动能时,你可以有资源、精力和时间来承受探索第二曲线时的投入。
今天的语音,我和大家分享三部分内容:
第一、为什么要探索职业的第二曲线;

第二、什么是职业的第二曲线;

第三、怎样开始探索自己的职业第二曲线的五六条建议。
这些建议包含了我对过去二十年选择经验的总结,请辉友们收下这份价值千金的厚礼。也希望大家可以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对探索职业第二曲线的思考 —— 因为分享本身就是在创造价值。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

(辉友听完语音的反馈)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4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