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摄影 by 辉友Dora」

巴菲特无疑是个智者,他对一个合格投资者的定义可以用「能力圈」理论概括。他讲:
投资人真正需要具备的是对所选择的企业进行正确评估的能力,请特别注意「所选择」(selected)这个词,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或者许多家公司的专家。
你只需要能够评估在你能力圈范围之内的几家公司就足够了。能力圈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范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理解自己能力圈原点,能力圈的边界,尽量在能力圈内做事,避免在能力圈外做事,便能取得很高的胜率。
在这里,「每个人」包括所有人,从普通人到业界领袖。能力圈理论不仅仅适用于投资,也适用于职业。
根据我的观察,对行业领袖而言,在能力圈内,他们意气风发,所向披靡;离开能力圈太远,便举步维艰,甚至搁浅触礁。
普通人也有自己的能力圈。选择符合的能力圈,便能得心应手;超出能力圈,则会有很难看的吃相。普通人在职业和投资等方面受挫,皆因没有意识到能力圈的边界。
每个人最本源的能力圈是很难突破的。
举一个例子,一个做设计的朋友给我讲,设计师领域很难让大家敞开心扉,因为审美能力在幼年时就盖上了盖子,后面再怎么努力,审美能力很难突破这个盖子。审美能力的差异,决定了各位设计师的能力圈边界。所以如果让大家敞开来谈设计,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抱有防备心理,害怕暴露自己的审美力。
因此,个人最重要的挑战不是突破能力圈,而是认知自己的能力圈。在自己能力圈内深耕,同样也能取得斐然的成绩,这要比贸然跨出能力圈明智很多。
比如,我虽然从初三就开始接触电脑编程,大学学的是计算机软件,毕业后也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但是通过两三年的工作经验,我很快发现编写代码能力并非自己能力圈的核心区。我很难像其他同事一样写得既快又好。虽然后来改用Python后多少改善一点,但依然不改变实质:我比那些优秀的程序员要差很远。
在我开始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主动选择了与编程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作,比如做开发者社区的运营,做SDK等等,逐渐发掘了我的「布道」能力。后续十几年,一直到现在的工作基本都围绕「布道」展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借此在职场安身立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目前的写作和在知识星球的分享,其实也是「布道」能力的延伸。
如果我们必须面对能力圈之外的事情怎么办?答案是:与其他人结盟合作,依靠团队的力量。如果说能力圈定义了自己的优势,那么能力圈之外的区域则定义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知道自己的优势同样重要。如果完成事业所需要的能力恰好在我们的能力圈外,而这件事又不能轻易放弃,那么最好找到更擅长此事的人,与之结盟合作。
所以,人必须在知道自己不足的基础上,知道谁在这方面比你强。这没有什么难为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找终身伴侣也是一种结盟,如果你在某方面能力特别差,那么找一个可以互补的人,是明智的选择。有些人天生容易思虑过度,过于敏感,如果找一个大心脏,神经大条,天性乐观的人为伴侣,则日子会很幸福。
个人如此,组织更是需要通过招募和结盟的方式,弥补自己能力圈的关键不足。一个组织如果需要突破能力圈,最好的方法是请到认知水准高过组织天花板一大截的贤能。
比如占到腾讯半壁江山的微信,其创始人张小龙就是因为其早期作品Foxmail被收购而加入了腾讯。而腾讯方面的收获显然远远大于一个邮件客户端。
最后强调一下,能力圈很难被突破,这虽然看起来是一个遗憾,但却也指明了发展的道路 —— 花大力气去认知自己的能力圈,每个人都有还未被自己认知的能力圈区域,这是个好消息!
比如我,直到35岁,才发现自己有投资理财的能力,因为我总能着眼长远去思考问题,有耐心等待多年直到机会出现,有定力经历股市跌宕起伏而保持平静。与其说是说我培养了这个能力,不如说我发掘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潜力。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如何实现十倍成长」?
如果找到自己的能力圈,并专注于能力圈,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能力圈内的十倍成长——资产增长10倍,影响力提升10倍,认知提升10倍… 其实都是可能的。当我们以「10倍成长」的目标去审视自身,不仅能激发起自己的强大动力,也能逼迫我们彻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那究竟如何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个人的10倍成长呢?
在这篇语音中,我会告诉大家为什么每个人的潜力都被极大地抑制,到底什么是10倍成长,以及实现10倍成长的关键是什么。希望大家听完这篇语音后可以收获启发,并开始行动起来,在2023年实现十倍成长!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

(辉友听完语音的反馈)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4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