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近年来
广州始终坚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讲好中国植物故事
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
广州的“朋友圈”太丰富了
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
广州是中国超大城市中少有的
兼备山、水、城、田、湖、海等
多种地形地貌的城市
华南国家植物园
海珠湿地、南沙湿地
白云山、帽峰山、火炉山、莲花山
广州动物园
以及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地
……
广州,已成为不少生物的乐园
飞到同学们身边的
猫头鹰

安居在广州城区里的白鹭
超会营业的
靓女“雅一”、靓仔“星一”
熊猫“雅一”。(图源/广州越秀发布)

广州动物园内大熊猫“雅一”。(资料图/视觉中国)

广州动物园大熊猫吸引了众多游客。

消失多年,它们回来了!

消匿60多年的珍稀植物

“飞瀑草”

重现流溪河源头山涧中

飞瀑草
发现飞瀑草的,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王瑞江研究团队。王瑞江介绍,飞瀑草虽然微小,但对研究植物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在植物演化中具有很重要的系统学位置,是不可缺失的一环。
目前,飞瀑草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易危(VU)。
南沙湿地的老朋友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水獭回归
前不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獭,再次回归广州南沙湿地。
作为淡水和沿海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和关键物种,水獭常被认为是湿地环境良好的重要生物指标。
截至2022年10月,在南沙湿地监测发现的鸟类多达185种,其中还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湿地发现亚欧水獭,也是湿地良好生态环境的印证,是多年以来保育生态的努力成果。
曾被认定在广州野外绝迹的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长鬣蜥
被市民拍到
南沙湿地:
打造大湾区人民共享绿色空间
碧波荡漾、绿树成荫、
荷花飘香、万鸟齐飞
……
多年来
南沙湿地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理念
加强对湿地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
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质量和稳定性
通过努力
湿地景区得到充分的保护和维护
造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
南沙湿地景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几何中心,地处广州最南端的南沙区万顷沙镇十八至十九涌之间,面积近万亩,是广州市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湿地,是珠三角地区保存较为完整、保护较为有力、生态较为良好的滨海河口湿地。
作为候鸟的重要迁徙路线之一
南沙湿地不但为候鸟打造了
一个五星级的“三室一厅”
同时通过定时放水、
河涌保洁、清除入侵植物
让它们在这里
吃得好、睡得好、住得好
截至目前
南沙湿地发现的鸟类有近200种
2022年,南沙湿地荣获
“广东最美湿地”
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广东省重要湿地名录”等称号
海珠湿地:
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重要湿地
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水果满枝……
近年来
海珠湿地作为
我国超大城市中心城区
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湿地
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使其发挥的
生态价值益发凸显
海珠湿地
位于我国候鸟迁徙路线上
其内几十条纵横交错的河涌直通珠江
湿地分布有丰富的鱼类
为水鸟提供了合适的觅食环境
海珠湿地不仅成为
多样生物的美好栖息地
而且变为汇聚发展新优势的
重要生态空间
“海珠斯萤叶甲”
“海珠珐轴甲”
都是近两年在
海珠湿地发现的世界新物种
通过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
恢复雨水花园、生物沟等
水敏性小微湿地,
海珠湿地形成多样化湿地生态系统,
推动物种多样性指数逐年上升。
截至2023年1月,
湿地率达79.4%,
海珠湿地鸟类种数
从72种增加到187种,
是原来的2.6倍
昆虫种类从66种增加到738种,
鱼类从36种增加到64种。
2023年2月2日,在世界湿地日中国主会场上,国家林草局公布了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海珠湿地)等18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成为普遍实践
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画卷
最动人之处
华南国家植物园: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一流植物园
姹紫嫣红,鹅黄嫩绿
熏风轻拂游人醉
华南国家植物园
靓爆镜!
作为“中国南方绿宝石”
广州这座宝藏植物园
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高质量发展美丽图景
在华南国家植物园获国务院批准设立一周年之际,该科研机构专家提出,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国家植物植物园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地球上的每个生命
都是这个星球珍贵的宝藏
让我们一起成为
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莫伟浓、杨耀烨 通讯员:万珺、谢惠强、李碧秋、谭如冰
海报设计/陆凯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陆凯声
右下角点个“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