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萝卜妈
来源:阅读第一(ID:Readfirst)
年收入刚过百万,要不要送孩子上国际学校?
这是身边一位朋友遇到的现实困惑。
朋友在新一线城市工作,行业偏冷门,但抗周期性很高,只要公司不作妖,旱涝保收完全没问题。
职业发展上,朋友也很给力,40岁前就成为重点培养的高管候选人。
这些职业成就让她在子女教育上产生了更多想象,比如送孩子去上私立双语学校。
“主要是希望孩子能轻松点。有一说一,体制外孩子的气质真不一样,由内而外的自信。”
她这么感慨时,我彷佛已经看到穿着干练的职场丽人,下班开着车在校门口接孩子,跟外教谈笑风生的场景了。
但接下来,朋友的一番风险评估,又让人迅速跌入疑惑中。
朋友的老公是体制内公务员,收入占家庭总进账不到1/5。外加他们靠自己买房,如今还背着百来万的银行贷款。
这意味着,万一行业遭到什么变化,她的收入一旦断档,老公工资只能勉强支撑温饱。房贷、孩子教育、养老,随时可能压垮这个幸福家庭。
朋友一边找学校,规划着孩子怎么转学,插班,一边又心存恐惧,拉长规划期,迟迟不敢做决定。
到底怎么选?
最近读到一本书——《金钱心理学: 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书里就类似议题做出了犀利分析。
“我们看到富人花钱的一面,看到他们开的车,为孩子选择的学校。这激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渴望变得富有,渴望自由而有灵活度的生活。
但,我们却忽略了他们聚财的过程,以及自己脚下到底有什么。
作为知名基金公司合伙人和《华尔街日报》著名专栏作家,摩根·豪泽尔没有告诉读者到底该怎么理财,而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了人到中年,该有怎样的财富心态。
难得的是,在这本金融读物里,我看到中产家庭在子女教育价值观上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普通家庭,先完成原始积累
摩根是美国金融行业的老手,他自己是一家基金公司的合伙人,同时还在《华尔街日报》开有专栏。
与那些嗜财如命的同行不同,摩根从年轻时开始,就跟妻子达成了统一,过极简生活,并一直践行着看起来毫无特色的投资方式:
从20岁开始炒股,但主要持有低成本的指数基金,根本不在意是否跑赢大盘;
另外,将尽可能多的钱存入退休账户,并为子女的大学储蓄计划做准备。
目前,他们家所有金融净资产就是一套房子、一个支票账户和一些涨幅不高的指数基金。
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摩根一家也算是中产以上水平。最重要的是,他跟妻子都实现了时间自由,子女教育也不用愁。
“每天早上醒来时都能确定,我们一家子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做想做的任何事情。我们做的每一个财务决定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他半辈子最大的观察和实践就是——普通家庭,要先不遗余力的完成原始积累。
原因有两点:原始积累不只是对抗风险的唯一武器,还能为实现复利,争取更多留白空间。
很多人对“复利”的概念很熟悉,也经常提到富豪们的轶事。
比如沃伦·巴菲特目前持有845亿美元的金融净资产,其中有815亿是在65岁以后赚到的。
听完故事后,很多人会总结:哇,老年巴菲特可真会投,难怪那么多人抢着跟他共进午餐。
其实,如果算投资回报率,巴菲特可能会被一堆基金经理吊打。
实际上,时间,才是他最大的运气。
拆分成两点就是,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开始得早,以及他活得时间足够长。
很多人都想不到,这个人持续投资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真正实现了“活久见”。
有人可能会发问,我能坚持每天刷牙、每天健身、每天接小孩上下学。这样看来,坚持存钱,或投资指数基金,应该不是问题。
摩根发现,大多数人都高估了自己的耐性。
一些人只想要在股票市场上赚点零花;
一些人遇到生活中突发事件,买房、买车、筹钱看病、小孩上学等等,就会将理财资金全数取出;
一些人看到股票大涨,就想把钱取出,落袋为安;
还有一些人则正好相反,承受不住大跌,低价抛售,悻悻离场......
这些间歇性投资,让复利被迫中断,前期积累功亏一篑。
再来重新总结巴菲特的成功,另一版本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他没有让自己债务缠身。
在他经历过的14次经济衰退中,他始终没有惊慌失措地抛售自己的金融资产。
他没有做过让自己的商业声誉受损的事。
他不会依赖单一的策略、单一的世界观或某一种已经过时的风潮。
他不会依赖别人的资金(通过上市公司来管理投资意味着投资者是不能撤资的)。
他没有拼到精疲力竭,然后放弃或退休。
他生存了下来,而生存赋予了他的投资持久性。
这是全球顶级富豪的经验,而对普通人而言,可借鉴之处就是:任何时候都要存钱,存足够多,足到可以在风险中活下来
攀比,阻碍财富自由的灾难
回到朋友的例子,她之所以迟迟未做决定,还是因为“抵抗风险”的实力不够。
因为家庭没有足够存款,仅靠工资收入维持开销,导致她不可能像摩根那样,每天早上醒来,可以自由选择生活。
还因为,她没有控制欲望,对“美好生活”产生不切实际的向往。
当我问朋友,孩子在公立学校上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想转轨时,她这才透露,原来公司高管们的孩子都在私立就读,她因此而心生羡慕。
这一"心生羡慕"让她忽略了很多事
孩子在现在学校表现挺好,五年级奥数是可以参加比赛的水平;
语文成绩虽不咋样,但喜欢看书,尤其是四大名著等一些经典巨著。
转轨体制外,还真未必就能完全发挥孩子的兴趣特长。
回过头来看,她给孩子规划的转轨之路,实则是攀比心态在作祟。
摩根在书中详述了攀比,是如何将家庭财富置于危险境地的故事。
很多人知道麦肯锡咨询,但未必知道它曾经的一位首席执行官顾磊杰(Rajat Gupta)。
这位CEO的上位经历十分具有传奇色彩,他出生于印度低种姓家族,但40岁就成了麦肯锡的全球一把手。
本来退休后可以安享晚年,但,他不服老,仍活跃在金融圈。到2008年时,他的个人身家终于涨至1亿美元。
然而,他对财富积累还不满足,终于走了歪路。
2008年金融危机时,巴菲特准备出手救高盛集团。当时,顾磊杰是该集团董事会成员,提前知道了消息,并将其透露给一位对冲基金经理,对方反手就净赚100万美元。
利用身份倒卖一手信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盯上了顾磊杰,发现他原来是惯犯,总计谋求1700万美元的私利。
顾磊杰不仅晚节不保,最后还锒铛入狱,将自己毕生赚来的辛苦钱全赔给了“贪心”。
事后圈内人讨论此事,大家才发现,顾磊杰总想挤进更富有的圈子,之所以担任高盛董事会成员,也是因为高盛跟“亿万富豪圈”离得最近。
这跟很多鸡娃父母的心态类似。
当孩子小有成就时,鸡娃父母绝不会适可而止,要么在“我家娃不会是个天才”的盲目自信中,投身一轮更猛烈的资源托举,要么在“还没有赶上隔壁老李头的娃”中,继续挥舞鸡娃大鞭。
最终结果是,亲手鸡出的娃,要么被榨干,攒出一堆心理问题,要么就怎么闻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香。
“攀比没有天花板,就好像你想在拉斯维加斯赌赢,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刚进来的那一刻,转身离开。”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除了拼命攒钱,适量投资外,还有什么能达成财富自由呢?
在摩根看来,关键不在财富数字到底是多少,而就在于对“富足”的理解
“如果说我的家庭理财计划中有哪一部分是我引以为傲的,那便是我们在年轻时就已经决定,我们对生活方式的欲望不会随着收入水涨船高。
比如,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美好’——散步、阅读、听播客——都不需要花多少钱,所以我们很少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
在负担得起的范围内舒适地生活,不产生过多欲望,承受住消费主义的诱惑,尤其是身边朋友的干扰,财富积累就能形成正能量场。
鸡娃,注定失败的教育投资
其实,摩根的很多理念,简化起来都很“老派”,比如劝人存钱、适量投资,以及管好自己的欲望,不要攀比,是很典型的中产——努力生活,有闲工夫也不作妖。
但他展开论证的过程,却非常有说服力。
比如劝人存钱的理由是,你只有存足够多的钱,才能保证做投资的筹码不在任何时候被收掉。
存钱,是为风险筑造缓冲空间。
比如劝人不要攀比,是因为每个人情况不同,在场内玩的游戏也不同。如果一个长线投资者被短线操盘手带偏,只会沦为资本炮灰。
而整本书最精髓的部分,是对信念到底在投资中有多大力量的剖析。
这甚至让我顿悟了,鸡娃,为什么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教育投资。
先从一个也门人的故事讲起。
阿里·哈贾吉的儿子生病了,村庄里的长老们提出了一种民间偏方:用一根燃烧的棍子刺穿他儿子的胸膛,把他体内的顽疾排出来。
在这样做之后,哈贾吉告诉《纽约时报》:“如果你是个穷光蛋,你的孩子又生病了,你什么都会信的。”
看上去很疯狂,但当你迫切需要解决问题,却又找不到方法时,很多人都会变成哈贾吉,什么都愿意试一试。
你不只愿意尝试,而且会全盘相信。
这不就是父母对待孩子教育难题的态度么?
自从公民同招,民办学校摇号后,发展出一个灰色产业——摇号包过。
据说,这一产业之所以还能有市场,不是因为有什么通天的手腕,而是拿捏住了一部分父母的赌徒心态
凭运气摇上的人,会误以为是中间商的手腕起作用了,继而推给后来者。
鸡娃也是类似的。
很多父母走上鸡娃之路,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恐惧和无措害怕阶层滑落,害怕五五分流,害怕学历普通找不到工作......
但最近又出现另一种论调:鸡娃对中产来说,变成了一门赔本生意。因为,高学历也不work,清北娇子延迟毕业的,不再少数。
持这一看法的人认为,未来学历≠劳动力,父母们还不如去研究未来产业发展,社会分工,再行决定要不要继续卷孩子。
且不说到底鸡娃性价比如何,但摩根指出了“信念”可能在投资中失效:
当你太希望某件事成真的时候,你的预测可能从一开始就完全脱离了现实,而风险就在你看不见的“盲区”里,伺机而动。
鸡娃可能存在的最大风险,不是娃最后没有被鸡出来,没有从清北复交、哈耶普斯麻或牛剑毕业,而是娃,作为活生生的人,是否可以像物品一样被投资。
对于这一问题,我能想到的答案是,只有一种鸡娃,最终能获得成功——就是父母能激发孩子的自驱力,让他们能完全自发地学习、探索,并自主地在社会丛林中活下来。
而为什么大多数鸡娃会注定失败呢?
就像摩根所提醒的那样,无论潜在收益有多大,世界上很多事都不值得冒险。包括孩子的成长,包括无价的亲情。
最后,奉上摩根对于所有投资的几点建议:
1、当事态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时,要保持谦逊;当事态朝错误的方向发展时,要心怀谅解或同情。
2、虚荣越少,财富越多。
3、用能让你睡踏实的方式来投资。
4、如果你想提高投资回报,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拉长时间。时间是投资中最强大的力量,它能让微不足道的事物成长壮大,而让重大错误的影响渐渐消失。
5、就算很多事出了错,也不要心态失衡。
6、利用财富来获取对时间的掌握。
7、多一些善意,少一些奢侈。比起豪车和名表,你可能更容易通过善良和谦虚获得这些。
8、存钱。存就是了,不需要什么特定理由。
9、明确成功需要付出的代价。
10、重视容错空间。
11、避免设定极端的财务目标。
12、你应该喜欢风险,因为长期看它能带给你回报。
13、明确你所玩游戏的性质。
14、尊重每一个人。尤其在金融投资领域,不存在统一的正确答案,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资标的。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任何时候和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而且想做多久就做多久,享受财富带给来的最大红利!
“阅读第一”,50万中国精英家庭成长聚集地。由崇尚“终身学习”,爱阅读爱分享的妈妈Bonnie创办,专注于英文学习、阅读以及思维素养。一家不端、不装、有趣、有料、有观点的教育新媒体。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