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留余地,明天呢?
这段时间,“租房平台自如,禁止40岁以上租客合租”的话题在网上争议很大。
前有35岁住青旅被拒,后有40岁以上禁止合租。留给“弱龄中年人”买房置业、在大城市落脚的窗口期:
足有5年时间。
斯基查了下,自如平台这条年龄限制规定,不是这两天才有,关于自如是不是“年龄歧视”,已经吵了两三年了。
自如方面向来的解释都是,合租的租客以青年为主,年龄差距大了住在一起,生活矛盾太多。
他们也是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广大的租客反映,才把40岁以上群体挡在门外的。
自如这个说法,斯基是不认同的,你自如又不是在拍《爱情公寓》,讲究那么多的大团圆。
租客间闹矛盾,那原因可太多了,别说年龄差距大,性别、学历、地域……有差异,住在一起都可能有摩擦。
有人粽子吃咸的,有人豆花吃甜的,有人追梅西,有人爱肖战,他们住一起都不一定相安无事。
这些细则要不要都写在明面上?
住在一起闹矛盾,和年龄无关,和人品有关。没有谁39岁的时候正直善良,一过40岁生日就小肚鸡肠了。
上来就一刀切“挑客户”,不给40岁以上的人提供服务。
不仅商业道德上有瑕,商业逻辑上也难以自洽。
但斯基翻了一圈下来,似乎有点明白了,自如不给40岁以上的人提供合租服务:
其实是在心疼这帮中年人。
2018年,有篇《阿里P7员工得白血病身故,生前租了自如甲醛房》的热帖在网上流传很广。
帖子讲的是,一个阿里p7员工租了自如的房间,短短半年患白血病身故,事后其妻检测所住房间,发现了甲醛超标。
在此之前,有央媒跟进过自如“甲醛房”的线索,原因指向了自如为了快速装修出租,用料差、通风时间短。
自如当时的反应是,下架所有首次出租房源,待空气检测合格后重新上架。
结果5年过去了,斯基还时不时能在媒体上看到,自如因为房子里有没有甲醛,和租户之间扯皮。
在网络投诉平台上,自如有关“甲醛”的投诉还有上百条结果,最新的一条投诉就提交于前两天。
斯基记得,当年那位阿里员工,从健康到身故,只用了6个月,他年纪大概是:
37岁。
所以说,身体状况高危群体,差不多就在这个年龄分界线。
就像你去银行办贷款、保险公司买保险,他们对年龄一样咬得紧、卡得严。
倒不是歧视人一把年纪,而是因为年龄是风险来源。
生龙活虎的小年轻,可能还可以仗着身体机能强,住进甲醛房里硬吃一波伤害。身上出点疹子、咳出点血,没啥大碍。
人到40岁还要去挤自如的合租房,就得掂量掂量,自己这副被996掏得半空的身板,还能经得住几级大风。
上班抬不起头,下班直不起腰,回到出租屋里躺在床上,哪哪儿都感觉不对劲。
都不知道究竟是加班熬得心律不齐,还是甲醛让人呼吸紊乱。
大伙可以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但自如会心疼。
俗话说“杀头的生意抢着做,赔本的买卖没人干”。斯基相信,像自如这样专业的大平台,决策都是有数据支撑的。
可能不同年龄段的租客,后台都对应着一本账,有些群体服务下来,实在不划算。
40岁以上的人,还要去和别人挤在一起合租,至少经济状况方面,不见得比刚毕业的年轻人好。
但有一样,他们比小年轻们多挨了十几年社会的毒打,多走了十几年的弯路。
有些生意说好听点是租房大平台,说白了还是干二房东的买卖。
互联网上,有关二房东在押金、租期、水电费上挖空心思黑租客钱的案例比比皆是。
那些刚出校门的小年轻,没背景没阅历,还带点小知识分子的骄矜,遇上青皮无赖,吃了亏也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
有些996的小年轻,干脆连维权的时间和精力都挤不出来。
对付这帮小年轻,什么趁火打劫涨租金、五级能耗古董空调、赖着押金不给退,连唬带骗都能蒙混过关。
但一群不惑之年的人,就算混得再差,谁还没点明白朋友,谁还没点人生经验?
这帮人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想割他们韭菜得多费几把镰刀。今天骗了他们,明天肯定想办法找平台吐出来。
想要跟他们耍无赖,他真的敢卷了铺盖卷躺到自如总部大楼前。
活了小半辈子了,还要豁出去不要这张脸,为了一点租金,闹到大庭广众之下。
中年人太苦了,自如这是心疼他们半生归来,风尘满面:
给他们保留一些仅剩不多的尊严。
一个主打“省心”的租房平台,省不省心不清楚,但肯定是不省钱的。
因为从商业模式上讲,从来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服务溢价要对应着付费来源。
为了省钱选择了合租,为了合租又选了相对不那么省钱的自如大品牌。
这是那些十指不沾阳春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小年轻们要踩的坑。
年轻人没见过世面,没什么租房的经验,没有这个坑,他们迟早也要踩别的坑,然后再跳回来踩这个坑。
小年轻不懂,当了冤大头,但40岁的人也要去当一回吗?
四十不惑的意思是,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早就活明白了。
四十不惑的人不会被那些华而不实的调调忽悠,讲究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实在东西,谁偷奸耍滑就让谁干不下去。
所以从反向的角度看,自如不让40岁以上的人合租,也是把事情挑明了:
我绝不让中年人吃这个亏。
虽然斯基觉得,自如其实是在心疼中年人,但“禁止40岁以上合租”这条规定,究竟属不属于“年龄歧视”?
在这方面,有两个事例可以对比起来讨论。
这两年,在咱们隔壁韩国,一些餐厅、咖啡馆特别流行放个牌子在门口,上面写:
“无儿童区!”
意思是小孩不准进店,拒绝为带孩子的家长提供服务。
这些店公然这样规定,明显是在讨好年轻人这个主流消费群体,他们普遍无孩,甚至不喜欢孩子。
从这部分顾客身上赚的利润,足以弥补拒绝另一部分顾客造成的损失。
“无孩区”“合租禁止40岁以上”可能都是基于这个商业逻辑,一个群体嫌弃另一个群体,商家有取有舍。
每个年轻人将来不一定都有小孩,但肯定都有40岁。
今天不留余地,明天呢?
另一个事例是,前段时间,深圳搞城中村统租改造,动静闹得很大。
期间网上流传出一张租房合同,说是负责这次公租项目的大国企,也规定租房年龄在18-40周岁,被外界解读为:
深圳城中村统租改造房,超40岁无租房资格。
很快,这件事也被澄清为误读,但网上仍有很多人表示担忧。
如果有人发起一件事并因此获利,且舆论毫无反应,会不会有其他人加码跟进?
就像我们不清楚:
35岁职场危机的现象,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波旁斯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最后一座大山瑟瑟发抖
掏空家底也得搞面子工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