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缓缓君
首发 | 缓缓说
01
十年前,给存款一点震撼教育
十年,足以改变很多事。
身边的人来了又走,孙燕姿也成了“冷门歌手”,至于余额宝,也不过就是一款收益不高的平平无奇的货币基金。
但对经历过十年前余额宝开局的人们来说,它带来的观念上的冲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不比今天的ChatGPT低。
很多人可能都不记得(或者压根就不知道),当年的我们想买个理财有多麻烦:
那时候智能手机的保有量才3.2亿台,整个移动支付市场全年的规模也就1500亿,喜欢炒股的老年人还习惯于在证券营业厅买基金,时髦一点的年轻人在电脑上装上N个插件,然后插上U盾进行转账和选购理财产品……
彼时大部分的理财产品都有申购下限和封闭期,要想让手上的钱获得比存款更高的收益,你需要有足够的折腾劲。
直到2013年6月13日,余额宝出现了。
1元起购,随时可以赎回,以及,远比银行存款(无论是活期还是定期)要高得多的利息。
余额宝当时的收益率一度超过了6%,远高于五年期定存(如果你能攒下5万元,一年就能获得超过3000元的收益)。
更关键的是,收益不是月结,而是每天派发。
这在当时看来,简直就像是个魔法:不用做什么操作,只要手机上点一点,钱还是我的钱,但每1万块余额就能带来接近2块钱/天的收益。
这足够给自己的工作餐加个卤蛋,甚至是改变一些人的人生轨迹。
比如紫金陈,当年他就是攒了30万块钱后辞掉了工作,他把这30万全部放进了余额宝,然后靠着余额宝的利息,安心宅在家里写书,于是才有了《隐秘的角落》。
95后、00后的年轻人们,没有经历过余额宝之前的理财体验,所以对余额宝的划时代意义体感没那么强。
在当时,余额宝确实成为了许多人的理财启蒙,成为了他们人生中购买的第一只基金。
我自己就深有体会。
因为那个时候周围的同事们每天都在讨论,余额宝今天的收益是多少多少,搞得好像“买到了余额宝就等于薅到了羊毛”一样。
在那种氛围下,我也是每个月的工资一到账就放进了余额宝(那个时候余额宝可以随时转出全部资金,没有1万块钱以上要隔天的限制)
于是,短短一年时间,余额宝用户就飙升到了1个亿——要知道那可是在移动互联网才刚起步的2014年。
现在回过头来看,余额宝诞生的第一年就已经是高歌猛进、光鲜亮丽,但它的真实处境,可谓是十面埋伏、步步惊心。
因为它触动到了庞大的利益团体。
02
人民喜闻乐见,专家骂它“吸血”
有一个段子说:“对人类来说,20岁以前就存在的科技发明都是天经地义的生活必需品, 40岁以后才出现的科技发明都是毫无必要的邪恶异端。”
这句话放在移动互联网理财,也是如此。
2014年初,彼时余额宝成立不过才大半年,就有一批经济学家与银行业者“炮轰”余额宝。
这其中的典型,当属央视的某位知名记者(央视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他把余额宝比作“吸血鬼”,说它吸了银行的血。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当然不是。
余额宝的本质就是一款货币基金啊。
什么是货币基金?
这里简要介绍下:
银行和银行之间也会相互借钱,通常期限很短(隔天、三天、七天居多),但利率较高(尤其是年底),而且由于资金量巨大,于是就形成了一个“银行间货币市场”。
由于这个市场私人投资者无法进入,所以这块蛋糕最初仅仅是金融圈子里的独食,直到货币基金诞生。
货币基金通过吸收老百姓零散的资金,投入到利率较高的银行间货币市场,把原本属于银行业内部的蛋糕分出一部分让普通老百姓受益,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年化收益要远远高于银行的活期。
所以,余额宝并不是什么吸血鬼,它只不过是把银行从储户那儿赚取的利润拿回一部分还给了老百姓,而他们作为中间平台也能获取一部分的收益。
其实在余额宝诞生之前,货币基金就已经在国内已经合法合规存在了很多年。
只不过,那个时候没人去推广,也没有动力去推广(毕竟动了银行的蛋糕)
包括余额宝的诞生,也经历了一波三折。
在那个年代,“1元起购随时申赎”这个理念(在国内显得)过于先进,且当时的蚂蚁体量太小,再加上一些外部因素,导致没有任何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愿意来做这个项目。
好在,蚂蚁没有放弃。
在一次又一次地撞上南墙之后,蚂蚁总算是找到了当时同样是名不见经传的天弘基金
为了打消对方的疑虑,蚂蚁以入股形式和天弘展开合作——这样就算亏了,也是蚂蚁自己承担后果。
谁能想到,天弘基金竟因此成为了中国首个规模破万亿的公募基金公司。
真的是应了那一句:“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在余额宝饱受质疑之际,监管部门的多位重磅级人物站出来表达了支持。
2014年,参加两会的(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潘功胜和易纲三位全国政协委员一天之内被媒体四次追问,他们都明确表示:鼓励“宝宝类”产品,不会取缔。
余额宝这才算能安稳地存活下来,并不断成长,直到变成金融业的一棵参天大树。
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基金在国内得到了推广,老百姓多了一种安全又便捷的投资渠道,也倒逼传统银行业进行转型和提升服务质量。
事实证明,在竞争对手的刺激下,传统银行也是可以做出改变的。
在向余额宝“开战”的过程中,银行们纷纷拿出了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并用直销银行、移动银行等方式去顺应移动互联网的趋势。
结果就是,今天各家银行的APP里,1元起购随时申赎的货币基金已经是标配,“工资到账直接转成货币基金”的选项,也往往被置于醒目位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余额宝甚至让整个中国货币基金行业往前走了一大步——有它的存在,货币基金的用户体验就有了保障。
到了今天,中国货币基金整体规模已经超过7万亿(数据来自惠誉评级),仅次于美国。
03
重新评价蚂蚁
从余额宝诞生和成长的经历,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凡是创新,都存在着冲突,甚至是极为激烈的冲突。而蚂蚁恰恰就是一家在争议和冲突中成长起来的公司。
今天的年轻人恐怕已不太容易理解,跨银行转账有什么难的(毕竟我们早已司空见惯)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历史是:要不是因为支付宝,跨行转账可能直到今天都要收费的。
在互联网最热的那些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只是,随着时间的逝去和大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少人提起。
今天,移动互联网的战斗延续到了下半场,用户的金钱、精力与屏幕占用时间也似乎被压榨到了极限。
创新开始变得越来越难,真正意义上让用户感受到重要变化的创新,也似乎越来越罕见——与之相较的是,用于满足KPI的“创新”倒是层出不穷:从“六万精兵砍不下来的iPhone”,到“摇一摇跳转广告”,简直是对人性和手腕稳定性的考验。
这时候,重温余额宝的故事,会提醒我们真正带来巨大变化的创新是什么样的。
他们跟商业模式、上市估值、改变世界或许并没有多少关系,他们的出发点可能就是纯粹地想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想法。
一位在蚂蚁工作多年的资深员工向我透露,当初余额宝的产品经理在设计它的时候,没想着要做金融业务,也没有诸如要改变世界这样远大的抱负,他们最初只是单纯地觉得,大家放在支付宝余额里的钱就这样闲置了怪可惜的,要是给大家赚点收益就好了。
就是这么一个非常简单又朴素的想法。
但我觉得它非常务实。
不是吗?
后来,蚂蚁在做花呗的时候,也没想着要做信用卡,起初他们只是为了解决支付宝支付成功率的瓶颈。
因为在2014年前后,支付宝的支付成功率一直卡在90%左右,而用户支付失败的最大原因是账户钱不够或者没绑定银行卡。
这个问题,在“双11”这样的支付高峰,显得尤为棘手,还引发了大量的用户投诉。
于是,蚂蚁就做了花呗,折让支付宝的双11支付成功率,突破性地达到了99.99%。
只是,让产品经理没想到的是,支付宝+花呗的存在,如今已让中国变成了全世界支付成功率最高且支付成本最低的国家。
你看,真正的创新,并不一定是要带着改变世界这样的初衷去做某件事。
找到问题,然后脚踏实地地想办法去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然后不断的着手去做,去探索,有时候这样走着走着,不经意间也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和创造社会价值,并引发巨大的改变。
从余额宝和花呗的诞生过程来看,蚂蚁就是这样一家公司。
它会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踏上行程;
它有时高歌猛进,有时也曾跌跌撞撞,停下来反思。
它不完美,甚至饱受质疑。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余额宝诞生的这十年间,它的一些产品,确实把曾经的不可想象化作了我们如今的习以为常,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给了每一个普通老百姓更多的选择。
站在现在回头看,十年前专家们对它的谩骂,如今看来也更显得荒唐。
而我们期待的是,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能够出现更多像蚂蚁那样的公司,去做一些务实的事,去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也期待蚂蚁能够再做出像余额宝这样的产品,让人在十年后为之点赞。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还要继续加油啊!
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也有一点温度,已出版《我就喜欢这样的你》。公众号:缓缓说(huanhuanshuo52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