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火了,药盒也跟着火了。这两天,短视频网友“神还原”各种布洛芬包装盒图案,给人们带来欢笑的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一个迷惑:布洛芬包装盒上的示意图动作不同,代表的疗效也不同吗?
12月18日,中国药科大学国家执业药师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康震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视频中展示的包装盒图案动作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处于运动状态的动作,而且重点肌肉部位都用‘点’或‘星’等标识进行了标注。不同‘布洛芬’作用不同,缓释胶囊强项在镇痛,不是退烧。
康震提示,如果再认真看,会发现视频中展示的包装盒药品化学名都是布洛芬缓释胶囊”, 布洛芬缓释胶囊/片与布洛芬胶囊/片功效上是有区别的,布洛芬胶囊/片主要用于退烧,而且布洛芬缓释胶囊/片则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尤其是由运动产生的肌肉疼痛,比如运动中拉伤、长时间不运动突然运动导致的肌肉酸疼等。这也是为什么不同厂家生产的布洛芬缓释胶囊包装盒上都会用到运动类的示意图的原因所在。当然,也不排除企业间相互模仿。
“当然,如果感染新冠出现了身体的疼痛,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片也是可以的。需要提醒的是,它没有或者说只有很弱的退烧功效”。康震教授解释,因不懂二者的区别,误将布洛芬缓释胶囊/片用于退烧,又嫌效果太慢,加大剂量,导致胃肠道刺激或造成胃溃疡的情况并不少见。
记者查阅发现,除布洛芬缓释胶囊外,布洛芬制剂种类还包括布洛芬混悬液、布洛芬片、布洛芬颗粒等,那么不同的剂型有什么区别?我们在居家治疗中应当如何选用呢?
混悬液、颗粒主要是用于儿童(6个月以上)的剂型,一是便于吞咽,二是内含布洛芬的剂量少;成年患者则适合选用胶囊及片剂等剂型。需要注意的是,混悬剂需要摇匀后再使用。”康震教授提醒,“无论使用哪种剂型,购买前首先要看清楚药品外包装上的适合症说明,明确是用于退烧,还是镇痛抗炎。

今起,南京每日投放退烧药200万片!

根据南京市政府要求,为缓解近期购买退热药难的问题,今日(19日)起,南京市每日持续向市场投放退烧药200万片。12月19日起,153家零售药店统一拆零销售,每个顾客限6粒,可凭医保购买。

几片布洛芬下肚,

一阳性患者被紧急送医!

近日,四川成都市民李先生,因为乱吃药,把自己吃进了医院……
降温求快,加量吃药
他把自己吃进了急诊
46岁的李先生一直有慢性胃炎,因为感染新冠病毒,出现全身酸痛症状,并发烧至39.5℃,于是在家自行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
在用药之后,李先生的体温有了明显下降。为了尽快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李先生将该布洛芬说明书上的服药时间从12小时一次,缩短到6小时一次,服药剂量也从一颗增加到两颗。
令李先生没有想到的是,体温虽然降下来了,但是却出现了胃痛、腹痛,更为严重的是,还出现了黑便的情况。他一下子慌了神,赶紧到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
接诊的是急诊科主任于圣会医生,经过血常规检查后发现,李先生血色素降低,而且还有黑便,考虑是消化道出血。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因为李先生有胃病史,加上不正确使用退烧药。
李先生的经历不是个例,据于圣会医生介绍,最近,医院急诊科已经收治了十多例因为不正确使用降温退烧类药物,而引起消化道疾病的患者。
“常用的退烧药,例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会给肠道带来一定的刺激,对于过去有过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来说,就可能有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性溃疡及出血等症状。”于圣会医生说,不正确服用退烧药物,给身体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消化道疾病,还有可能引起荨麻疹等皮肤疾病,头痛、眩晕、视物模糊、耳鸣、抑郁、困倦、失眠、水肿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造成肾功能损害等。
退烧“神药”布洛芬
这4种人慎用
于圣会医生提醒,这4类人群慎用布洛芬:

严重的冠心病、心衰病史患者;
严重的消化道溃疡、出血病史患者;
因慢性病治疗,需要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患者;
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
这些人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替代布洛芬,但对乙酰氨基酚每天的剂量要控制在两克以内,确保安全性,特别是合并使用复方感冒药物治疗期间。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有何区别?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是市面上常见的两种退烧药
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如果发烧
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来看视频
↓↓↓
专家介绍,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而起到退热的效果,它们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起效时间
布洛芬1小时左右起效,对乙酰氨基酚30分钟至1小时内起效;
作用持续时间
布洛芬6~8小时,对乙酰氨基酚4~6小时;
适用年龄
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孩子和大人,对乙酰氨基酚一般用于2个月以上人群;
给药途径
布洛芬可以口服、栓剂、静脉,对乙酰氨基酚一般用于口服、栓剂。
专家提醒,吃了布洛芬以后不推荐再吃其他退热药,因为两种药共同使用,没有显著的临床意义,还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此外,市面上常见的复方“感冒药”(如白加黑、泰诺等),它们的药品通用名中含有“氨酚”或“酚”,即对乙酰氨基酚成分,也可以起到退烧作用。

来源 | 综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央视新闻、成都商报、潇湘晨报
编辑 | 周颖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