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摘 要
在邓亚萍的运动生涯里,一共拿下18个世界冠军,连续八年称霸乒坛,是保持“世界第一”时间最久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这位“初代大魔王”退役22年之后,为人妻为人母,让我们来看看她的亲子观。
如果乒乓球的世界也有排位,那邓亚萍一定是当之无愧的“荣耀王者”。
16岁第一次参加世锦赛就拿下金牌,中国第一个拥有4枚奥运金牌的运动员,在她的运动生涯里,一共拿下18个世界冠军,连续八年称霸乒坛,是保持“世界第一”时间最久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
很多人也在好奇,当这位“初代大魔王”退役22年之后,挑战新领域,为人妻为人母,她的生活和普通人又会有什么不同。
聊过之后,我们会发现,不在赛场在家里的她,凌厉且温暖。冠军,不愧是冠军。
如果孩子脱离同伴世界,我觉得这个更糟糕
当被问到“很多人对孩子玩游戏这件事非常焦虑,你怎么看?”这个冠军妈妈异常淡定。在她看来,孩子如果不玩游戏,就会“和小伙伴没有共同语言”“脱离社会”,这个结果反而更糟糕。
孩子有自己的天性和自己的交流语言,“游戏,该玩就玩,但程度把控也是绝对有必要的”。而当面对“如果孩子希望把电竞当专业”的问题时,她的表现更是与众不同。
传统父母看到同学都找自己孩子玩游戏,可能当即就批评了,“不务正业!不好好学习天天就知道玩游戏!”,但邓亚萍的第一反应不是批评与否定。
相反,当她发现儿子身边的小伙伴,都来找他一起打游戏,甚至是朋友的朋友也“慕名而来”找他打游戏,她第一反应也不是阻止,反而是好奇,“为什么他们都来找你打游戏?”
儿子答,“因为我打得好,能带他们上分。”
邓亚萍的疑问随之而来:“打得好是打得多好?”
母子俩聊下来,邓亚萍才发现,自家儿子打游戏最好的成绩能拿到北京市第八!出于运动员的嗅觉,她果断去了两家电竞俱乐部实地考察,回来后,她把所观所感跟儿子详细聊了出来。
她很淡然,明确地告诉儿子,专业打电竞会很辛苦,比练乒乓球辛苦多了。但如果他想去,邓亚萍说,可以把他送到专业电竞俱乐部里尝试。“没关系,试一试,这事怕什么,人家也很欢迎啊。”
凡事多尝试,但如果是自己选择的,就要坚持到底。其实,邓亚萍对孩子的成长一直都是这个态度。
她一开始也试过“让孩子很早从事某项运动”,但当她发现儿子并不是特别喜欢之后,她就改变策略,“让他先玩起来”。
作为两个乒乓球国手的下一代,儿子从小被寄予厚望,但儿子年幼时表示“坚决不打”,邓亚萍就对孩子的选择表示尊重。儿子曾经想过要练篮球,邓亚萍细细观察儿子为什么喜欢篮球后,选择了平和地儿子沟通,详细地分析,给了中肯的建议和路径:
练篮球,需要的基本素质,身高和弹跳力,需要跟人去抢球,跟人有冲撞,如果你只想安安静静地呆着那里投球,那就不太适合这项运动,如果你真的想打篮球,那我也可以把你送到专业的球队里训练。
到后来,当儿子重新对乒乓球产生兴趣之后,邓亚萍和丈夫并没有横加干涉,而是继续保持平常心,结合孩子的个人条件,给出合适的建议和训练策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支持。
作为母亲的邓亚萍,身上少了点赛场上“死磕到底”的坚硬,多了“尊重孩子”的柔软。正是这种充满同理心的温柔,让人看到一个“好妈妈”的样子。
邓亚萍的儿子也打乒乓球,但他一开始并不在意输赢。在邓亚萍看来,儿子这种“很快能够把自己解脱出来”的心态,其实“也算本事”。
每一代人都不一样了,这一点,邓亚萍认识得比我们更清楚,甚至接受度也更高。但她更希望孩子意识到:如果一个人老是跟自己妥协,这样不大容易成事。
疫情期间,她和丈夫在家,2V1,两个世界冠军跟儿子对打,练球,她说“这是你最好的超车机会”;
暑假期间,她把儿子送到河南省队,跟专业队员一起训练,教练打电话告诉她“孩子快打‘崩’了”,原来,在队内大循环中,儿子跟20个人对打,就赢了两三场。
事实证明,邓亚萍对此的接受度也很高,她跟儿子说,“输了也很正常啊,人家是专业队,你是业余队,还能赢3场,那是你赚了。”
在锻炼孩子的抗压能力方面,邓亚萍的方法着实让我们肃然起敬。要学会输,才能学会赢。而学会输并不是把失败轻描淡写地划过,相反,琢磨每一次失败,接受失败带来的打击和崩溃,直到下一次赢为止。
邓亚萍说,“最终出来的人一定是死磕的人,是拼搏的人,一定是不会那么容易原谅自己的人,对自己极其要求严格的人。”
所以,一方面,她并没有执着于塑造“同款孩子”,让他复制自己的童年,另一方面,她又努力在宽松的氛围中,引导孩子用体育学会输与赢。
在邓亚萍身上,我们会看到,一个站上过世界巅峰的人,真的“拿得起,放得下”。
也许,“冠军妈妈”给我们最宝贵的教育经验就是,尊重孩子,平等对待,高效陪伴,找到能和孩子一起做的事,同时又在原则问题上一分不让。
来源:腾讯成长守护平台
更多文章推荐
广告
广告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若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小编微信ID:CanadaTodayMedia
今日加拿大严谨负责的新媒体
微信号:今日加拿大
英文ID:CanadaNewsToday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