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按惯例刷了一遍各大微信群。
发现有个第一财经讲房地产的社论,叫“积极做好风险资产价值重估的准备“,大家转得蛮多的。
一开始我以为是讲股市,看完才发现讲的房地产。
这篇社论的核心观点我给大家提炼如下:
提醒民众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将褪去,以后将更加注重居住属性。房子价值的估值体系,将从以前的房价上涨预期回归住房内在价值。投资者需要做不动产定价重估的积极准备。地方政府应把握政策激励的头寸,避免过犹不及的诱多。
这些观点并不新鲜,大家都在讨论,包括我在公众号几年前就反复提及。
放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举国上下都在热火朝天学习最新会议精神,第一财经这个上海(现在的上海和之前比可能更加特殊)主管的媒体,发出这样的社论,也值得大家玩味。
无论是媒体自身的立场,还是带有某些其他导向,在时间节点特殊的当下,都当引起各位注意。
房地产的问题,我已经说了很多很多很多次。
如果一定要再重复的话,我依然维持两三年以前的观点:
在中国居民资产配置里,房子已经不再是合适的选择。
更直白地说,投资不要买房。
刚需的情况,另作考虑。不过,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在房价低迷的周期里,很多刚需也被证明是“伪刚需”。
一个分歧特别大的话题在于:
“一线城市的房子是否值得投资?”
深圳今年的房价走势,已经很能说明问题。这个世界上,绝不存在只涨不跌的资产。
投资既要考虑价值,更要考虑价格。如果价格已经溢价太多,从投资的风险收益比来讲,即使是最优质的白马股票,最核心的一线城市地段,在某些时间范围,依然可以下跌非常多。
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在于:
“买了放着,即便短暂下跌,也是输了时间不输钱。”
且不论一线之外的房产,究竟能不能在你可忍受的时间范围内,回归到某些时间的顶峰。只讨论一线的房产,正如某些时段优质股票的大幅下跌一样,投资者应该理性反问自己:
能否承受价格的巨额波动?尤其是激进的加了杠杆的投资者?
投资不是一句简单的“买了就放着,五年十年后再看”。
Buy-and-hold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其实极为考验人性的事情。
大多数人低估了反人性的事情要经年累月坚持下去的难度。如若不然,为何巴菲特的投资策略看似如此简单,全世界其效仿者众,却绝大多数都沦为了“巴韭特”?
想想那些高举“价值投资”大旗,急匆匆买入中概股的人们,现在在经受怎样的内心煎熬。
最后,对于依然沉浸在过去十年“买房致富”经验的人,我认为最应该做的事情是:
坚定果断决绝地放弃最后一丝幻想。
投资永远面向未来,这句话我也说了一百遍。它不仅适用于金融市场,同样适用于不动产投资。
“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几年前,我就说过不要低估决心和意志。现在,更不要低估决心和意志。
哪些是“新时代”所欢迎的,哪些是不受欢迎的,哪些又是决心要改变甚至放弃的。现在看来,已经一目了然。
记住,任何投资,永远不要和大势作对。
个人能做的,其实很少。不要总以为个人的经验和能力可以“逆天改命”,这不过是尚不成熟的人一厢情愿的偏见罢了。
宏观大势,永远决定主要收益。
Beta,always comes first.
ps,下一篇我打算写一写,新时代的新方向,欢迎关注。
想看更多文章,读完记得点个赞点亮“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