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本来应该放在四年前说,就是拼多多IPO那年。那时候,业内看得懂拼多多的人其实不多,有说微信红利的,有说拼团模式的,有说低价诱惑的,还有说“消费降级”的。
为什么拼多多能从电商红海中杀出来,引起这个话题的由头,其实是刚刚结束的第四届拼多多农货节。我忽然发现,这个由拼多多发起的电商节日,给了我们了解拼多多的一个极好的窗口和样本。

拼多多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生于移动年代,拼多多以农产品零售平台起家,深耕农业,开创了以拼为特色的农产品零售的新模式,逐步发展成为以农副产品为鲜明特色的全品类综合性电商平台,是全球唯一具备规模的纯移动电商平台。
拼多多称自己是“腿上有泥”的新电商,我觉得“腿上有泥”可能是理解拼多多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时钟回拨到2017年,拼多多彼时在业界已经小有名气,作为一个黄峥所说的“五环内”人士(其实是五环边人士),我虽偶尔在拼多多上买点什么,但当时并没打算把它当成我的主要购物平台来用。
那年春节前,黄峥建议我在拼多多上买点年货,他说拼多多的农产品又好又便宜,还特意抛了几个链接给我。可是我既不做饭,也没有囤年货的习惯,所以就没太在意黄峥的推荐。不过,黄峥当时承认,拼多多可能还不够好,无法完全满足我这样的用户,“但未来一定可以做好的,”他说。
后来,黄峥也这样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只不过我们还做得很差,还没有能力百分百满足像你这样的五环内人群。”
2018年,创办仅三年的拼多多成功IPO。在平台电商这片红海甚至血海中,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来路不明的拼多多一夜之间成了可以与阿里、京东比肩的电商新巨头。这把拼多多一下子推到了媒体和社会的聚光灯下,推到了各种目光的审视之下。
面对拼多多这头大象,无数只手在那里摸来摸去,但大多数人摸的可能都不是大象的尾巴或者腿,而是他们自己的电脑屏幕。我之前写拼多多的文章下面,总会出现类似这样的评论:明年这个时候,如果拼多多还活着,你再替它吹。
面对外界的不了解和不理解,黄峥有时候会有些激愤,“我们的核心就是五环内的人理解不了。”但这并不影响拼多多做事的方式。
在拼多多之前,黄峥先做了一个自营水果电商——拼好货。拼好货面向的是高品质新鲜水果的消费人群,通过拼团玩法汇聚需求,通过整合供应链和仓储物流资源,将原产地的优质水果直接送达五环内的消费者。8个月时间,拼好货从0做到了100万单。这是2015年,中国电商关心的还是服装、3C,沾着泥巴的农货,既代表着新鲜和价值,也代表着困难,和不经济、不划算。
拼好货后来并入了拼多多,拼好货腿上的泥也成为拼多多腿上的泥。拼多多发现,相比服装、3C,农货更需要技术平台的帮助,更需要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
2017年,拼多多就帮助全国农户销售了183.4万吨农货,超过9亿个扶贫订单扶持了730个贫困县的4.8万个商家。
2019年,拼多多正式设立了农货节,从第一届到第四届,参与农货节的涉农商户数量,从2万家增加到10万家,辐射的产区数量,从500个增加到2000个。
如果没有农货节,我压根不可能知道潍坊贝贝南瓜和枞阳土鸡蛋这样的农货如此受欢迎,更不会想到它们能排到非水果类农产品畅销榜的前十位。

如果没有农货节,我不可能知道,北上广深其实也是农货消费力最强的城市,五环内的人们更喜欢沾着泥土的农货。
拼多多创立了“农地云拼+产地直发”的模式,以稳定的需求重塑农产品流通链条,以产地直发取代层层分销的模式,从而为农货上行搭建起一条高速通路。2020年,拼多多成为中国最大的农(副)产品上行平台。
2021年8月,拼多多设立“百亿农研”专项,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以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劳动者进一步有动力和获得感为目标。
2020年,拼多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2021年,拼多多再次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表彰。
农货节,让我看到了一个腿上有泥的接地气的拼多多。这个接地气不光连接着土地和空气,还连接着乡村和城市,生产和消费,连接着产销需求和消费需求,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玩法”,各种全新的交互体验。
在我看来,拼多多能够杀出红海一点都不奇怪,对一个腿上有泥的新电商来说,红海根本不存在。你看到的是焦土,拼多多看到的是未开垦的处女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