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羽逸尘
天下苦专家久矣。

不得不习惯996的年轻人,哼哧哼哧努力搬砖,好不容易离个人的“小目标”近了一点时,总会有一个“专家”从别的世界跳出来,像是埋伏已久,只为了给人一个痛击,把他打趴下。
这不,00后刚涌入职场,还没站稳脚跟,就受到专家的“伏击”。
专家建议,可以给00后增加工作强度。
理由满是阴阳怪气的味:
“00后的工作能力不可小觑,他们大多接受过良好教育,具备丰富的实习经验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工作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和目标,乐于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对于00后,可以给他们的工作强度适当可以加码。
听听这话,正常人说得出吗?
“能者多劳”,一个多好的词,在专家这全变味了。
更恰当的表述是,能者皆牛马,“耕”坏了后果自负。
年轻人熬坏了身体,实现的“个人价值”都跑哪去了,我都不好意思点破。
有网友切中要害:
“看到能力强的人,第一反应不是好好保护他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是想怎么能更高效地压榨他们。”
为什么?
因为专家希望世界如他们“建议”的那般运转,这样子他们才能高枕无忧,不怕丢了饭碗。
怪不得,专家口中的“人”,像是被剥夺了感受的棋子。
在“运筹帷幄”间,专家肆意享受着下“大棋”的快感,苦全给“棋子”咽下了。
于是,当专家听说中国经济遇到了两大难题时,瞬间生出一股莫名其妙的雄心壮志,桌子一拍,就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答案:
“可以让大学生付费上班,然后企业加强培训,让员工付费获得的经验物超所值。这样企业就有现金流度过难关了,大学生也都就业了,两全其美。”
明白了!
敢情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拿钱了,他们就应该自觉点,主动燃烧自己青春,去各企业充当免费劳动力。
听到这话的父母们,不得吐出一口老血。
我甚至能想象出该专家的“配套建议”:建议父母们主动给孩子啃老,好让孩子在“付费上班”的路上能越走越远,以贫带富......
毕竟,“低工资是我们的优势”,怎么能轻易放弃?
至于那些读书就是为了拿高薪的年轻人,显然“格局”不够大。
但专家总能一眼就看出问题所在,就问你服不服。
有专家看到物流需要人,机械性的制造业需要人时,满是忧虑,她“痛心疾首”地说:
“年轻人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放弃所谓享受型高工资或者福利型的这种想法。艰苦奋斗的这种想法在年轻人当中还是要重新反思一下。”
简而言之,这届年轻人,当韭菜的“觉悟”不够。
要不,这点“小事”,还用得着专家操心?
毕竟,年轻人再不“努力”,专家的孩子就得努力了。
孰轻孰重,专家看得很透彻。
↓ 前100名扫码即领百元券!↓
一言不合就提建议的专家,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却总能精准击打到年轻人的痛点。
看似忧国忧民,实则冷嘲热讽,让年轻人无地自容,增添无穷的精神内耗。
这是“天赋异禀”吗?还是单纯的坏?
冥冥之中,专家的形象,和王小波提到的“哲人王”的形象,几乎重合在一起。
王小波在杂文《理想国与哲人王》中说,他哥哥有一位同学,翻了几本哲学书就自以为掌握了真理,突发奇想要当“哲人王”。
他煞有介事地穿上蓝布大褂,托着红蓝铅笔,在世界地图前晃来晃去,“考虑起世界革命的战略问题”:
“设计一整套制度、价值观、生活方式,让大家在其中幸福地生活......”
美名其曰,乌托邦。
至于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哲人王”手中的一个“行货”,可以随意腾挪。
在王小波看来:
“哲人王藐视人类,比牢头禁子有过之无不及。主张信任哲人王的人会说:只有藐视人类的人才能给人类带来更大利益。我又要说:只有这种人才能给人类带来最大的祸害。从常理来说,倘若有人把你当作了nothing,你又怎能信任他们?”
是啊,这些时常挂在热搜上讨骂的专家,要是真了解年轻人的生活,年轻人的经济状况,怎么会说出“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人”让人血压飙升的话?
难道他们以为,年轻人不愿谈恋爱,不愿结婚,是因为压力太小了,工资太高了,需要他们再添一把火?
这位厦大的赵燕菁教授后来出来澄清,说他的原话被一些人曲解了。
看完他的回应,网友更不淡定了。
哪里是网友误解了,分明是这位专家没有自知之明。
赵燕菁解释,“如果你不生小孩,你实际上是靠别人家的小孩在供养的。”
所以,为了保障多子家庭的“公平”,只能惩罚那些不生孩子的人。
这脑回路,我着实看不明白。
网友懵了,向这位专家发出灵魂拷问:
“我父母每个月没有养老金,我是不是白养一堆人?”
“难道我领的养老金不是我年轻的时候交的吗?”
“那我要是多养孩子以后是不是等于给别人养老?”
建议这位专家再出来走两步。
很显然,解答这些问题,远远比他提出“建议”要有价值得多。
↓ 前100名扫码即领百元券!↓
不知从何时起,“专家皆祸害”这一判断已深入网友骨髓。
我们所看见的魔幻是,何不食肉糜的专家不需要拥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能力,便能活跃在网络的各个角落。
这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会使那些真正的专家蒙尘。
如王小波所总结:
“这哲人王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他必须是品格高洁之士,而且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此我举中国古代的哲人王为例——这只是为了举例方便,毫无影射之意——孔子是圣人,也很有学问。”
从这个角度看,提出“贱议”的专家,辱没了专家之名。
他们沽名钓誉,贪慕权势,站在既得利益者那边,站在金钱那边,在网络上发声就是在为祸人间。
真信了他们的话,那些真正的“大多数”,将会被少数人给“平均”掉。
有专家说过如此脱离现实的话:
“中国人没那么穷,中国人现在平均家庭资产300万。”
照这么算,“普通家庭”资产都有300万,专家的资产岂不是天文数字?
怪不得胡口乱诌的专家多如狗,他们在对人指手画脚时,根本需要讲证据。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当然,听到有人还买不起房,又有专家觉得,买房的压力都是“自找”的,于是“针对性”提出建议:
“取消房贷,让买不起房的人别买,省得压力太大。”
这几乎是在戳年轻人的脊梁骨了:
没有全款买房能力的人,就等于无能,就不配结婚?
别问,问就是那些被称为“停车场乞丐”的人是自找的。
为了保住工作,每天极限通勤来回6.5小时的人也是自找的。
难,是一种处境,可自带优越感的专家没眼看。
网友一听专家的“贱言贱语”,纷纷拍案而起:
“专家一句话直接把我开除国籍了,我不配当中国人,我家没有50万。”
“不够50万,是不是专家给补齐。”
“经济学家有,其他就不好说。”
原来,在专家的世界里,“周公子”遍地,已没有“二舅”的容身之地。
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周公子”,应该好好反思反思。
至于如何“反思”,专家没说。
他们只会认为,年轻人再穷也有闲置的房子可以出租,有车子可以拉活。
他们只会说,“把钱花光,为国争光。”
当然,怎么挣钱专家不会说。
这就是专家掌握流量密码的秘诀:
永远不说人话。
对付这种人,只能用魔法打败魔法。
正如网友提出的重磅建议:
“把专家的收入都降到低保水平,不出半年,就能提出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了。”
什么时候,专家不在“神坛”之上,什么时候,专家不再胡言乱语。
不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专家”二字自带光环,大部分都是捧出,或骂出来的。
如教授、博士之流,不必“自证身份”,就让人高看一等,或忍不住踩两脚。
无他,这和学历崇拜类似。
“专家”二字,为什么屡试不爽?
因为他们被贴上了“权威”属性,一开口,就有了传播的土壤。
如早些年大行其道的“鲁迅语录”、“莫言语录”一样,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说。
泼妇骂街没人看,但如果冠以“专家”的名号,热搜就有了。
前阵子,储殷说了一大段话,掐头去尾,剩下一句极具“爹味”的话后,被骂惨了:
“专家建议30岁未经济独立女性尽早回老家。”
在网络传播中,越极端、越讨骂的言论,越有“市场”。
骂着骂着,“一不小心”就刷屏全网。
我不是为储殷洗白,没必要。
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他讲的其实是“北漂”女性普遍的困境。
骂他的人,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就代入其中,冷静没有了,只剩下情绪,于是急着反驳:
“一个负责任的年轻人,是不会对他人的生活指指点点的。”
这话当然没有毛病,但重要吗?
好为人师是人的本性,没有人“抹杀”得了。
最根本的是,我们应有自己的人生准则,并勇于“策划”自己未来的蓝图。
活明白了,“专家”说得唾沫横飞,也不去辩驳,而是一笑而过。
那时我们将会明白,为何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本文为国馆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
作者:羽逸尘
/

↓ 前100名扫码即领百元券!↓


 国馆商务合作联系电话:

18029314123

好看的人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国馆商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