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京彩--大师做小品”
工体东北部地块景观小品概念设计
李兴钢工作室方案专题报道
1959年,在一片芦苇声中,北京工人体育场落成,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随后,每一段工体历史都伴随着记忆的声音。到2019年,风雨激荡六十载的工体,在城市发展的潮流声中开始拆除改建,如今又经历着疫情的考验。在不久的未来,新工体即将落成,更多的声音将在这里发生。
/ 工体之声 /
过去的工体观众
过去的工体生活
过去的工体赛场
现在的工体周边
未来的声音--消失的芦苇荡
设计概念 /
景观概念解析--外折内曲、抬林造石
景观概念草图
原景观布局
外折:优化城市界面的空间尺度,疏解步行集散节点,补充市民日常使用功能。
内曲:延续场地内弧形动线,景观布置水平展开,呼应工体椭圆形体量。
抬林:调整填土种植池边界,形成台地景观,消隐地铁风亭体量。
造石:将箱体转化为镂空的砌筑形体,营造出自然山石效果,融入银杏林台地景观中。
景观概念解析图
用声音贯穿工体岁月,分为三个主题区域,分别对应过去、现在、未来的工体声音。
总体布局图
A. 过去的声音--工体六十年 
1959-1969 《脚步》
3号箱体: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1969-1979 《水浪》
4号箱体:1970年代工体体育生活
1979-1989 《欢笑》
5号箱体:1985年春晚及1986年“纪念世界和平年演唱会”
1989-1999 《擂鼓》
14号箱体:1990第十届亚洲运动会
1999-2009 《舞旗》
15号箱体:2004年第十三届亚洲杯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09-2019 《呐喊》
16号箱体:2009年北京国安夺冠比赛
《工体六十年》是由六个工体历史事件和场景组成。每个事件包含三个对象声音,分别对应事件发生的空间,且声音之间相互作用。从对象中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声音作为作品名称,也作为该立面效果控制的音效波形图。
景观概念模型
B. 现在的声音--工体画声墙 
9号箱体:互动LED装置
《工体画声墙》通过LED屏幕,将环境中的声音转化为视觉化的图形,产生实时互动。夸张的放大的处理,让人对“现在”的声音感知更强。
C. 未来的声音--工体留声器
13号箱体:互动艺术雕塑
《工体留声器》以“消失的芦苇荡”作为概念,主要由留声装置和发声装置组成,具有实时记录现在的声音和播放曾经的声音功能。通过处理进行不断循环,从而实现与“未来”的交互。
管道概念解析
管体构件主要由相互连通的发声器和扩音器组成。每一个扩音区对应每一个声音对象,声音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实现对象声音的空间化和在场感。
管体原理图&示意图
装置概念解析
声音装置安置在箱体内部,根据风井位置和环境条件确定管体的布置。管口分别对应不同的朝向,声音被包裹的体块产生突起和变形,使原本简单的形体产生丰富性和多义性。
装置概念解析图
表皮概念解析
每一个箱体对应一个具体的声音主题,将其声音波形提取出控制线,使表皮呈现出“声音化”的肌理。根据像素化的特性,使用陶土面砖作为立面材料,与光滑的铜质合金管体材料产生反差感。
声音表皮示意图
单体模型
听·见工体 /
北侧景观-外折
《工体六十年》--3-5号箱体,从右至左分别是《脚步》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水浪》1970年代工体体育生活;《欢笑》1985年工体春晚。
东侧景观-内曲
《工体六十年》--14-16号箱体,从左到右分别是《擂鼓》1990年亚运会;《舞旗》2004年亚洲杯和2008年奥运会;《呐喊》2009年北京国安夺冠。
4号箱体《水浪》北立面
9号箱体夜景
《工体画声墙》--9号箱体,位于东北广场电梯出入口,通过LED屏幕,对应现在的声音进行实时互动。装置为条形半透明砖和砖镶嵌,半透明砖内是发光屏。既统一了白天的整体效果,又满足LED互动的功能需求。
13号箱体
《工体留声器》--13号箱体,全透明的玻璃砖,轻盈通透,可与人互动,通过从现在传递给未来的喇叭实现与未来的“交互”。
北京工人体育场景观小品概念设计--李兴钢大师工作纪实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东北部地块景观小品
项目地点:北京工人体育场
设计时间:2022年
项目状态:方案设计
项目规模:593.2㎡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兴钢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李兴钢
设计人员:张音玄、袁智敏、叶梓
图文来源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兴钢工作室
编辑丨zy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