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论坛概要
  • 演讲嘉宾:
    何镜堂
    丹尼尔斯坦森(Daniel Statham)
  • 论坛主题:
    交叉小径
  • 时间:2022年7月30日 09:00-11:30
  • 地点:厦门国际会展中心·C馆4楼·国际会议厅
  • 主办: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厦门市建设局、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组委会
  • 协办: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厦门市规划协会、厦门勘察设计协会
全球建筑大师论坛创办于2014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论坛立足于全球化的语境,以“全球化与多样性”为总原则,致力于勾勒建筑界的时代画像。先后邀请到藤本壮介(Sou Fujimoto)、本纳道·霍(Bernardo Fort)、刘家琨、谢英俊、罗伯特·特拉达斯(Robert Terradas)、小岛一浩(Kazuhiro Kojima)、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承孝相(Seung H-sang)、马岩松、张永和、姚仁喜、黄声远、朱锫、Carlo Ratti、Vicente Guallart、徐卫国等国内外著名建筑师来厦。迄今为止,全球建筑大师论坛已成为建筑界颇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今年度论坛历经数次波折,先后两次延期,近期终于定档于7月30日举办。本届,论坛组委会邀请到了两位嘉宾: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英国知名建筑师Daniel Statham。受疫情影响,何镜堂院士将线上出席。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交叉小径”,取自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小说提出了偶然与必然的交叉、有限与无限的交叉、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交叉,让整本小说处在一张处处交织的大网之中。今日之建筑实践亦如此,多种学科在交叉,时代/地域/文化在交叉,原来分明的界限不断被打破。组委会希冀通过两位建筑师的视角看待这种“交叉”,并落脚于“小径”,透过作品的实践来诠释当下的创作语境。
02
演讲嘉宾
何镜堂
He Jingtang
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教授
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
国家教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何镜堂是中国建筑界公认的设计大师之一,他创立了"两观三性"建筑论,“两观”即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即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他主持设计的大量优秀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200多项奖项。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70周年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27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他曾带领团队多次在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标,打破国家标志建筑设计由外国建筑师垄断的局面,他曾经说过:“作为一名中国建筑师,有责任把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向全世界做一次自信而友好的表达。”
纪念性建筑和校园规划设计是何镜堂建筑生涯的两大主要门类。追溯他人生的第一个成名作品,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深圳科学馆,那也是深圳改革开放的时代印记。从深圳科学馆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国家公祭主场所)到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他的作品记录历史也记录当下。他共设计过两百多座校园,在他眼中,校园就是一个小城市,校园设计是一个群体设计,既有一定的功能分区,又不能有太严格的分区,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强调“环境育人”和“文化的传承”,创造出交流、交往、共享的空间和学习氛围。
他曾坦言,自己特别喜欢的三个作品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国家公祭主场所)、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和他的工作室(八十多年前曾是中山大学的一个教学住宅区,属历史老建筑改造),一个记录了民族的灾难、激起爱国主义的情怀,让我们不忘国耻、不忘历史;一个体现了民族的复兴;最后一个是他每天工作的地方,也像是他的“第二个家”,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三个地方代表了他从出生的年代到现今,国家从落后受难走向富强、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阶段历程。
迄今为止,何镜堂院士在《建筑学报》发表了五十余篇学术论文,曾先后受邀在哈佛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威尼斯建筑学院、奥克兰大学等以及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专业学术讲座。
“我的人生是建筑的人生。”他如此概括自己。
  何镜堂代表作品  
  •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国家公祭主场所)
  • 钱学森图书馆
  •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地(映秀震中纪念地)
  • 大厂民族宫
  •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
  • 深圳科学馆
  • 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白鹅潭大湾区文化中心)
  • 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国深博物馆)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 安阳殷墟遗址博物馆新馆
  •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馆
  • 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纪念馆
  •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 安徽省博物馆
  • 天津博物馆
  • 南京明清城墙博物馆
  •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始祖殿及中轴配套建筑
    及黄帝纪念馆郑韩博物馆
  • 重庆理工大学
  • 中国资本市场学院
  • 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
  • 中山大学深圳分校
  • 华南理工大学的大学城校区
  • 广州珠江首座跨江人行桥海心桥
  • 深圳香蜜湖国际交流中心
部分代表作品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2010)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2007)
钱学森图书馆(2011)
大厂民族宫(2015)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2018)
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白鹅潭大湾区文化中心)
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国深博物馆)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2017)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2017)
天津博物馆(2012)
泰州民俗文化展示中心(2011)
济宁图书馆(2014-2016)
珠江新城西塔(2010)
广州长隆大厦(2018)
图片来源:何镜堂工作室
丹尼尔斯坦森
Daniel Statham
丹尼尔斯坦森事务所Daniel Statham Studio创始人
英国皇家建筑学会理事
英国皇家建筑协会成员
THINK IN特聘专家
威斯敏斯特大学客座教授
英国艺术学院教授
同济大学客座教授
获英国BUILD2021设计奖
美国建筑大师MASTER PRIZE2021
世界设计奖TAC 2021
丹尼尔斯坦森于2007年在伦敦成立丹尼尔斯坦森事务所,专注设计创新及研究,所设计的项目从大型规划设计到建筑设计、从娱乐体验空间到艺术装置,遍布亚洲、美国及欧洲的众多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已成功设计上百个项目。
成立事务所之前,他先后曾工作于伦敦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 + Partners、结构工程事务所Atelier One、格林沙尔建筑事务所Grimshaw,主要负责和参与亚洲、欧洲项目,协助设计创新及施工工艺研发,并与众多当代艺术家有过丰富的合作经验,包括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雕塑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造型艺术家朗兰兹与贝尔(Langlands & Bell)、雕塑家胡安·穆尼奥兹(Juan Muñoz)和艺术家马克·奎恩(Marc Quinn)等。
他认为,建筑和艺术有着相同的DNA,都精于设计研究,且建筑师和艺术家都有着极大的热情,会不遗余力地完成作品。建筑和艺术最大的区别是,建筑是人们居住和使用的空间,是实用的艺术,因此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多;而艺术创作则拥有更大的创意和自由。在创意的世界里,很多界限没有那么分明,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工作在构思阶段非常相似,建筑师也会“跨界”创作艺术。建筑师能从艺术家身上汲取很多灵感,比如杭州未来停车公园项目在设计时就受安尼施·卡普尔的艺术启发。
他关注绿色与可持续,认为设计即是“无界”(Borderless),主张既给予建筑可持续性,也让它充满美感,不同的设计学科的交叉,开辟不同的设计途径,让建筑和艺术不断融合,实现建筑、社会以及知性上的统一。
  丹尼尔斯坦森代表作品(部分为参与作品)  
  • 纽约联合国总部与时代广场重建项目
  • 上海世博会新加坡馆
  • 新加坡国土规划总局总部
  • 大英博物馆“秦始皇:中国兵马俑”展览设计
  • 伦敦巴特西发电站重建项目
  • 纽约富尔顿街地铁站项目
  • 马来西亚石油大学
  • 瑞士保险大楼
  • 圣地亚哥卡拉斯特拉瓦美国芝加哥旋转塔立面设计
  • 安东尼葛姆雷爵士雕塑项目落地
  • 杭州未来停车公园
  • 汾湖星舰超级园区
  • 奉贤云桥
  • 太平鸟时尚中心
  • 上海时尚周末
部分代表作品及参与作品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大英博物馆“秦始皇:中国兵马俑”展览设计(2006)
伦敦帕丁顿人行天桥(2007)
喇叭声Taratantara(与艺术家Anish Kapoor合作,参与项目建造)
上海奉贤云桥
杭州未来停车公园(2019)
汾湖星舰超级园区
图片来源:丹尼尔斯坦森事务所
传播统筹:林蔚芳
文字:林蔚芳
视觉:冰和设计(ICE&DESIGN)
--------------- 论  坛  回  顾 ---------------
滑动查看历届论坛海报
动查看历届论坛现场
图文来源丨全球建筑大师论坛
编辑丨zy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