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经过两年半的不断变异,
已经衍生出数千种不同的毒株。
比如,不久前美国闹得很凶的BA.2.12.1毒株现在快被新毒株BA.5卷没了。
我国也在7月6日首次出现BA.5变异株的本土病例
目前,BA.5已经在全球近百个国家出现,取代BA.2成为欧美最主要的流行毒株
作为迄今为止传染性最强的新冠变种毒株,BA.5与自己的“兄弟”BA.4非常相似。
这两种毒株的不同之处,仅在结构蛋白N和M、非结构蛋白NSP4以及辅助蛋白Orf6和Orf7b中的一些突变。
而这些细微的突变给予了 BA.5毒株更多的复制优势,在北美和欧洲的传染速度如海啸般超过 BA.4。
BA.5最普遍的症状与其他变异毒株的症状比较相似,如流鼻涕、嗓子痛、持续咳嗽、头痛、疲劳、肌肉疼痛等。
但味觉和嗅觉失灵的症状在感染BA.5的患者中比较少见。
不到1/3的患者有短暂发烧的症状。
虽然症状听起来并不算严重,但BA.5毒株是迄今为止传染性最强、免疫逃逸能力最强的新冠变种毒株

医学界通常使用基本繁殖数(R0)来衡量病毒的传染性。

基本繁殖数(R0)的意思是,病毒在没有免疫力的人群中感染的平均人数。
让我们来看看几种新冠毒株的R0值:

  • 2020年初,武汉封城时流行的毒株R0为3.3

  • 德尔塔(Delta)毒株的R0为5.1

  • 奥密克戎BA.1的R0为9.5
  • 奥密克戎BA.2的R0为13.3
  • 奥密克戎BA.5的R0大约为18.6(数值来自一份南非的研究报告)
也就是说,目前新毒株BA.5的传播能力已经为武汉原始毒株的5.63倍

每一个感染该毒株的病例,能把病毒传染给大约18-19个人。
这个传播水平和麻疹类似,而麻疹病毒是到目前为止人类遇到的最易传染的一种病毒。
大家都知道,即使曾经感染过新冠,过一段时间还是有可能再次感染。
但两次、三次感染的几率并不是非常大,也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现象。

然而,BA.5可不是一般的毒株。
《卫报》给BA.5起了个新名字:
“逃避免疫系统的大师”
《自然》杂志于7月5日发表的一项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表明:
BA.4和BA.5对三种疫苗剂量的抗体的抵抗力是BA.2的4倍。
今天,《Science》发表了来自华盛顿大学新冠专家Veesler的重磅研究,鉴定了奥密克戎的刺突抗原特征和中和活性。
论文中还进一步评估了目前全球所有的主要疫苗对于各种变异株的作用,并与康复者血清作为对比。
图源:Science
各种疫苗2剂接种后血清均对原始毒株具有中和活性,但都对BA.5中和活性最低,这就再度证实了BA.5迅速流行是因为它拥有最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白宫新冠疫情发言人表示,奥密克戎BA.5迄今为止最具传染性也最具免疫逃避能力的变异毒株
如果人们在今年早些时候被感染,那么他/她再次感染的风险仍然很高。还有另一层含义:如果大家不是最近接种的疫苗,那么人们很有可能获得突破感染。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主任罗谢尔·瓦伦斯基博士说,感染过奥密克戎BA.1和BA.2痊愈并产生过抗体的人可能仍然面临感染BA.4和BA.5的风险。

目前的几种毒株对全美各地的影响不同,最重要的是,人们接种过几针疫苗以及此前感染所获得的免疫程度。
据CDC报告称,美国有67%符合接种条件的居民已全程接种了新冠疫苗。
还有大约48%的居民至少接种了一次加强针。
由于BA.5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超强,截至7月14日,CDC数据显示美国的7天平均每日新增病例大概是12万1千例。
这个新增数字显然不少,是5月初日增数字的两倍
白宫首席医疗顾问福奇博士还说,由于有些人无症状、症状不明显或者在家自测没有报告,感染人数显然超过CDC报告上的数字。
实际的日增病例数可能在每天30万——50万之间。
但是,美国最近的新冠死亡人数没有什么变化。
由于参与研究的人数还不算多,BA.5对健康状况、住院和致死率都还有待观察。
但它绝对不是普通的感冒。
美国Scripps Research的所长Eric Topol表示,BA.5是“目前所见过的最糟糕的病毒版本,它把已经很高的免疫逃逸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增强了传播性,远远超过了人类此前的认知。
另外,下一个主要流行变异株也在路上了。

“养蛊大国”印度发现的全新变异株BA.2.75正在悄悄开始流行。
7月6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表示,正对BA.2.75进行密切监测,但由于目前全球记录在案的BA.2.75病例数量不足,无法对它的传播性、严重程度和免疫逃逸程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但是6月刚刚发现这种毒株到7月初不到1个月的时间,BA.2.75已占印度样本的23%……
当地时间7月13日《卫报》报道,奥密克戎亚型BA.2.75在英国的传播速度明显快于BA.5。该报援引病毒学家的话称,BA.2.75可能成为下一个主要流行株
总之,关于新冠肺炎各种毒株对人类身体的影响,我们还有太多未知信息。
而全球的科学家们,都在为攻克这些难题,加快研究步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