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眼中的“做题家”们

正在不断为国家争光!
到奥赛,可能又有人要说“中国人是做题机器了”
只要是外国人拿到国际奥赛冠军,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拼不过人家”
如果是中国人拿到国际奥赛冠军,这帮人又说“在小镇里做题做到极致有什么用,不还是很多技术被人卡脖子?”

事实上,国际奥赛,尤其是国际数学奥赛,还真不是只会做题就能成功的。
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中国队6名队员以全员满分的成绩,拿下了国际奥赛的冠军。

全满分的成绩,只有在1994年美国人曾经创造过。

中国队也成为了IMO历史上第二个全满分的参赛队。
和很多人印象中的情况不一样的是,中国队在国际数学奥赛上,并非是一路开挂,一路爽文大男主的剧情,也遭遇过低谷和挫折。

2019年,国际数学奥赛,中国队再次拿到冠军,但此前他们已经连续四年无缘冠军了。
而长期以来,中国奥赛队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美国队,而美国队的画风是这样的:

美国奥赛队里超高的华裔亚裔比例,让很多人吐槽说是“以华人对付华人”。

2019年,在过去几年里最强组合的中国数学队,竟然在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
(简称RMM)
中惨败。

最终成绩,美国代表队获得3块金牌,中国队无一人获得金牌,最好的个人成绩是获得银牌15名,总成绩排名第6
(2019RMM团队排名)
当时有媒体就感叹,
遍地奥赛班的中国队怎么会输?
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是面向全球中学生的顶级数学赛事,试题难度和质量非常高,被认为是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难度最高的一项
“天生数学好”的华裔群体基本上从不会缺席此类赛事。
在成绩上,被认为是“天生数学就不好”的美国人,自2015年起,基本揽获所有冠军
(2019RMM个人排名)
可问题是,中国选手集体失力的场面还是头一次出现。
要知道,数学和乒乓球一样,一直是国人的骄傲。
而美国人却经常被嘲笑说人均数学水平差、科学常识普遍低
美国人数学的确是差,单说超市找零就是一大问题:
“每次给收银员多一点零钱就是想让他找一张整的给我。然而她会用关爱智障的眼神,默默退回我多给的钱,然后再找我一把硬币......”
而美国人普遍科学常识低,更是低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最新公布的皮尤调查显示,约49%受过高中教育的美国人不知道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的重要原因
许多人甚至认为,手机能充电是非常神秘的事情。
(不知道,不会百度一下吗?)
但就是这样一个数学素养不是很高的国家,却连续5年在
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
中稳坐第一;

就是这样一个民众科学常识匮乏的国家,百年间共有324人获得诺贝尔奖;
就是这样一个被认为“贪玩”、“涣散”的教育体系中,培养了微软、苹果等一些列缔造行业革命的人物;
就是这样一个天天被媒体吵得沸反盈天的国家,几乎占据了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一半以上......
(图源:微博)
面对这种情况,国家也在做出改变,对奥赛和教育人才选拔政策方面做出一系列调整,以求增强国家科学人才整体实力。
2018年2月,一道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整治校外补习培训的禁令彻底摧毁了,畅行中国30年无阻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班”。
先是“华杯赛”全国组委会暂停开赛,再是“希望杯”、“学而思杯”、“走美杯”等等一系列赛事终止。
最后,教育部连高考加分也取消了。
难道,苦了几代中小学生的数学竞赛真的会就此偃旗息鼓?
可惜,即使没有奥数竞赛,巧立名目,展开各种培训的机构也不会就此作罢。大批的拥护者又会将其他的项目拥向神坛。
一个“奥数”竞赛倒下了,千千万万个“奥数”竞赛又站起来了。
(纪录片《中国门》,图源:豆瓣)
这根本不是一个数学竞赛能背的锅,一方面,家长和学生整天哭天喊地数学难;另一方面,挤破头又要给孩子报上课外班。
不管能不能学会,先要装作一幅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样子。
在家长焦虑孩子前途,学生焦虑考试的时候,补习班焦虑卖课业绩的时候,我们都忽略了一个普遍缺乏的常识——
真正在数学上有天赋的人,不会靠着一个“奥赛班”学有所成,他需要的是整个逻辑思维和专业性的系统培训,这是市面上热销的“课外班”力所不及的;
而一个没有天赋,对数学无知无觉的人,也不会靠着一个“奥赛班”学有所成,他需要的是对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的探索,这不是“课外班”可以做到的。
(图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长此以往下去,“聪明人”固化了“聪明人”的认知,“愚蠢人”始终认为自己技不如人。
这真的是我们所希望的“理想型”教育吗?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曾在节目中坦言,儿子曾对她说:
“妈妈,学习不是一天,是12年,连周六日也要被你们占上,人不疯才怪。”
其实,数学竞赛没有任何错,它不需要为那些贩卖焦虑的家长和机构买单。
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兴趣,才是驱使人类往前一步步迈进的重要原因。
研究的本质是兴趣,而不是“功利”。
想必大家都听过电影《美丽心灵》吧,里面的主人公的原型的就是普林斯顿数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
纳什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并且伴随他的余生,他所面对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面对这个更疯狂的宏观世界。
(著名数学家约翰纳什)
尽管,他所研究博弈论已经成为学术前沿,但纳什从来没有以荣誉为主导,去从事任何数学研究。
纳什的一生就像是亚伯拉罕献祭一样,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数学”,数学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他在笔记本上写道:“理性的思维阻隔了人与宇宙的亲近”( Rational thoughts impose a limit on a person’s relation to the cosmos.)
(电影《美丽心灵》,图源:豆瓣)
与其说,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不如说是诺贝尔奖主动找到了他。
中国唯一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屠呦呦,在诺贝尔奖找到她之前,默默从事疟疾研究数十年。
在此之前,没有热点和流量,屠呦呦的名字最多是在“语言阅读理解”中出现过
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更没有院士头衔,就是这样以为没有任何荣誉加身的研究者,拯救了全球上万人的生命。
希望大家正确看待奥赛夺冠这件事,我们希望有最聪明的大脑,也希望有最具实力的科研土壤。
背后是整个教育系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诺贝尔奖得主买不来,基础学科的研究也买不来,荣誉和奖项更是无法用钱砸。
“奥赛”,终有一天会向更远的地方迈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