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周迅也偷偷嗑杨丞琳、李荣浩的爱情。
我是有看那个求婚的视频
你是真的完全不知道,对不对
一脸好奇且眼角bling bling的样子,像极了屏幕前搓手嗑糖的CP粉。
更没想到,阿雅也在前排吃瓜。
逛婚纱店时,借机试探杨丞琳啥时候办婚礼。对方也没躲闪:
目前没有(打算)
我其实觉得(这些婚纱)太华丽了
因为我们本身光芒已经有一点......
没端着,很好
以上明星放飞自我的片段,出自综艺《很高兴认识你》第二季。
很难得,如今充斥虚假人设的娱乐圈,还能有这样一档真性情节目——
#明星私下的那一面,
竟然,跟自己那么像。#
今年缺席了《奇遇·人间角落》,让粉丝日思夜想的阿雅。
原来,把心思都放在《很高兴认识你》这了。
两档真人秀前后脚上新,有一个共同点:以素人为主角
不同的是。
后者是真的把舞台交给素人,而前者更像拿素人做烟雾,把节目做成了明星版《变形记》,挂羊头卖狗肉。
在《奇遇》第一期,汪苏泷当跑腿员,帮客户买菜。
他的态度很积极,还以为客户见他这么热情,会感动到留他吃口饭再走。
太天真了,结果是......门都不给进。
很多年轻一辈的明星,打出道就被保护在娱乐圈的真空罩里,以为能靠明星光环走遍天下。

没经历过,自然也无从得知普通人讨生活的真实面貌。
和素人待一块儿,就暴露了不接地气的真相。
这种魔幻现实的场景,在《很高兴认识你》基本没有。
节目组首先做对了一件事:嘉宾选对了。
两位发起人:阿雅和周迅,在《奇遇》上一季就有过一次内容引起极度破防舒适的搭档经历。
到爱知县探访阿尔兹海默症老人
阿雅亲和,同时作为经验丰富的主持人,不失戳破现象看本质的敏锐。
有期聊“租房是不是家”,一群人到抖音up主杏仁家做客。
杏仁代表了当代部分年轻人的画像:
长期自我内耗,尽管已经实现现阶段经济自由,依然没法减轻生存焦虑(可能“病况”还越来越严重)。
他为自己寻找安全感的方式是——
在黄浦江边租一套豪华的两室一厅,豪华到能最优角度观赏东方明珠塔。
但被问这套房子是否让他找到“家”,他只是回答:能刺激自己为更好的生活奋斗。
始终没有安全感。
阿雅很快看穿了杏仁,试探着问他:
我可以这么说吗,你现在住的这个地方
你也并没有完全感觉这里是一个家
而是你在上海打拼的一个象征
明星和素人的对话不流于表面的客套,节目才有了可看性。
另一位发起人周迅,随性。
随时真性情,不介意暴露软肋,哪怕这一面可能会被当作话题消费。
最新一期聊爱情。
为了cue题,阿雅问周迅和杨丞琳:结婚是什么呢?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话周迅怎么应,节目播出后都会被拿来各种解读。
她干脆直肠直肚,毫不作态地说:
我没有资格(回答)
我很向往,我没有资格(回答)
节目里,周迅从不掩饰对真爱的向往。
当阿雅聊起老公。
那种两颗心足够靠近、以至于能战胜长期远距离的坚定爱情,让她很羡慕。
眼角都羡慕出了泪花。
素人分享生活见闻。
只一个相守到老的爱情故事,就让对面的周迅又红了眼眶。
周迅随性中带动氛围,阿雅亲和得来适时命中靶心。
她俩混搭出的神奇魔力,就奠定了这档节目的别样调性——
不像明星综艺。
更像朋友间的周末小聚。
午后暖阳,几杯咖啡,大家随意靠在沙发的一角,就扯个话头闲聊。
氛围惬意到嘉宾忘记镜头,总是很快交出自己。
这是节目组做对的另一件事:
拿掉明星和素人间的屏障,搭起一个舒适交流的磁场,让观众不自觉代入到对话当中。
聊着聊着,就窥见了自己。
毕竟,这档节目要剖白的从来不是明星,而是——
荧幕前的一个个观众。
节目的起源,来自俩人去爱知县的那趟旅途。
在老人经营的民宿里,周迅见到一个抛弃了城市生活的年轻人。
年轻人每天规律地为客人准备三餐。
闲暇时,便跑到大树下坐着吹风,脸上飘逸着满足的神情。
这幅画面触动了周迅,后来她跟阿雅说——
应该有一档节目让大家知道:
生活不是只有一种。
所以第一季俩人带嘉宾去山林、村落、草原等远离城市的地方,寻找正在实践另一种生活的年轻人。
但它的实验性,还是离大部分人太遥远。
于是,这一季把镜头移回城市,用不同样本治愈在钢筋水泥里挣扎的各位——
当代人的每一种焦虑,都有多重解法。
就看你愿不愿意审视困笼,换一个方向找出口。
情感焦虑,各位都有吧?
肉叔前两天看了韦斯·安德森的新片《法兰西特派》,里面有场戏谑“孤独”的戏很有意思。
科恩嫂再次出演单身老女人,她口中依然那句话:我是故意保持单身的
直到被人戳中要害:
孤独也是一种贫穷
她终于一边逞强说:“我并不难过,只是觉得眼睛疼”,一边眼角滴下混合睫毛膏的黑色眼泪。
孤独是个好东西,但没人接得住终生的“贫穷”。
我们一生的情感课题,都在与孤独交锋。
有时我们太渴望“富有”,于是暂且把爱情放一边,只想找个人作伴。
但一次打开心的靠近,或许就换来另一颗真心的奔赴。
转个弯,竟发现那个奔现后是“照骗”的人,莫名聊得来。
成为相伴余生的爱人。
有时我们以为自己很耐受“贫穷”,于是渐渐失去奔赴爱情的勇气。
有人嗑CP,从“景观式爱情”里获取快感;
也有人像杨丞琳,不婚主义。
但一旦对的人出现,不过是刚相遇,那些从前的“不相信”都变成了说不完的“我喜欢”。
有时我们得到“富有”,却在“饱腹”后惊觉——
孤独没有走远。
当爱情在每天四小时通勤、孩子的纸尿布等生活琐碎里一遍遍被冲洗。
相互理解可能中止,爱情可能会向死亡走去。
这个过程如同积沙成塔。
生活里一次又一次的“算了”、“不了”,最终促成感情大崩塌。
可能只是微信的已阅不回,可能只是不再过二人世界。
睡前聊会儿天、周末看个电影、下班后楼下撸个串......
听起来不难的事情,都变得特别难。
当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后才发现
要通过“现实”这位严厉的导师的磨练
才能为家人们挡风遮雨
武大心理学教授喻丰,把这称为双方“自我展露”的不匹配。
这四个字换种说法,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分享欲。
我想说的,你不理解;我想理解你,你却在往后退。
久而久之便同床异梦、无话可说了。
这样的难题是否无解?答案是残酷的。
很多的爱情,就这样画上句点。
但你也可以选择按下重启的按钮,看看对方是否愿意一起再次出发。
假如那个答案是“我愿意”呢?
爱情没有范式,只是两颗愿意或不愿靠近的心。
而孤独,从来不曾远去。
我们与它交锋,也在学习与它共存。
在访谈录《把自己作为方法》里,人类学家项飙提出“个人经验问题化”的研究方法。
不是鼓励人人去当做题家,而是——
把个人自己的经历问题化,就是一个了解世界的具体的开始。
我对自己不满意,看自己的成长经历,同时也要看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别人怎么会想到这些事情而自己看不到,这样才能不断地看到很具体的世界。
说得通俗些,向外看见具体的世界更多,也是向内了解自己更多。
两者相互成就。
这套方法用在生活里,同样是缓解焦虑的良方。
《很高兴认识你》在做的,某程度上和它不谋而合——
带你去逛具体的世界,也许就能在观众心里播下一粒种子。
长出枝丫,延伸向一束光。
一种适合你的活法。
比如当代年轻人的困惑一:
被快节奏的工作“绑架”,只能顺着人群被推着向前,怎么办?
有人实践Plan A:
抽出上班前的俩小时,和陌生人来几场飞盘比赛。
抓住时间的缝隙,按下工作暂停键。
明白,运动这事儿因人而异。
有人能获得愉悦,但有人刚动起来就像把一天的“燃料值”归零。
直接宕机。
肉叔摸了摸不见腰的肚子......懂,还是看看Plan B:
有人用积蓄盘下一家小酒吧。
把它造成一块自在的地儿,下了班的996社畜在这抱团取暖。
喝酒交朋友、唱歌聊音乐、躺路边看月亮......
大城市的角落里,有了生活诗意的一隅。
(这活法,除了积蓄,其他都很适合本肉)
还有人在实践Plan C:
把周末耗在舞池里动次打次。
用肢体摆动刺激多巴胺分泌,卸下灵魂和身体一周的负重。
或许大部分人像井柏然,更喜欢Plan D:宅。
在独属自己的小小天地内,琢磨一些自得其乐的恶趣味。
井柏然这招,估计能排个前十——
冻大冰块儿。
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冰箱看冰块儿冻出啥形了。
也挺好。
每个人都有一套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最重要是找到适合自己那种。
如果以上选项你都嫌费事,那不如只做一件事——
走下楼去和大爷下盘棋,和邻居唠个嗑。
从你的周围开始。
这就是打通个人经历和具体世界最便捷的起点。
当你尝试这么做的时候,会发现生活里一个微小动作也能消解焦虑。
就说社交焦虑。
社恐的说法变得流行,人人都自个儿对号入座。
但很少人真的往根源上想过这事儿:
你是真的社恐吗?
或许,你根本从来就没找对过社交方式?
实际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社恐也能秒变社牛。
在多于十个人的场合,有人玩得很high。
有人就像李雪琴,浑身觉着不自在,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但换作只有四五个人的场合,她就能把身上的盔甲卸下。
因为她恐惧的不是社交,是那种聊天当作唯一任务的社交。
恐惧的根源,是她害怕在公共场合表现坦诚。
和陌生人组局玩狼人杀,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的社交方式。
周迅却被它难倒了。
在舞池里明明很自在,玩狼人杀却直呼“救命”:
不想玩了
不想再继续了
她恐惧的也不是社交,是没有安全感的社交环境。
和李雪琴恰恰相反。
周迅恐惧的根源,是她不能接受自己或别人一丁点的不坦诚。
这些答案,都是自我与世界交手后得到的馈赠。
我是谁?我的性格由什么组成
解开它们,也就拿到了打开焦虑门锁的密码。
《很高兴认识你》带着一种反焦虑的奇效。
它摘掉生活被影视强加的滤镜,呈现每个人正在应付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有人自如,有人棘手。
但都在逐点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解法。
它带你去看别人的做题。
让你发现在常规的选项外,还有Plan A/B/C......
说不定,其中就有一个答案。
碰巧回答了你的难题
今日打工人:假章刻制中心科长
还没看爽?来瞅瞅这几篇呗:
她俩一直搭档下去吧
就很舒服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