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的下半年就像是一场Drama,或者说自18年之后所有的事情都像一个又一个的drama,绝大部分事情都要在最后一刻被figure out,即使结果都没有太差。但很多时候,如果没有在最理想的时间段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就算之后得到了,心里也不再会有任何波澜。就仿佛小孩子想吃草莓味的棒棒糖,但你非要给她香蕉葡萄水蜜桃味的,当尝遍其他味道之后之后,再品尝当初最期待的草莓味,便也不过如此。
MBA开学进教室的第一个瞬间,便被教室里的热情洋溢和叽叽喳喳所包围,大家忙着左邻右舍前后左右的搭讪,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刚好被安排在暂时还没有人入座的一排,让偶尔社恐的我松了一口气,可刚坐下没多久,便被后排的小姐姐戳戳后背邀请加入她们的聊天,于是不免落入俗套的循环着两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随后Orientation开始,在教室为数不多的时间里有1个小时都花在了calling statement。我简单把它理解成看似哲学又不哲学的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这里并非一定要清晰的说出你是谁,毕竟要到哪里去从侧面就涵盖了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为什么在这里。一开始并不理解为什么在开学伊始就让大家深度思考这些问题,直到MBA开学一段时间,日子步入正轨,各种喝酒吹水活动日益兴起,Recruiting逐渐繁忙,我才理解开学时,学校让我们在思维还没有被干扰时写下的“人生宣言/生命初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你是谁?
你的名字,家庭,家乡,教育背景,过往经历是永远无法被更改的事实。但你的自我认知和未来的经历都将在每一个阶段有所更新。
人到二十几岁后半段,没有了十几岁的天真,也没有了二十出头的不自量力的鲁莽,多了几分自谦和自嘲。经历过的开心和痛苦,高潮和低谷早已融入在性格,形成了现在的自己。也曾被贴上过很多标签,但在过去的一年我把它们一一撕下,重新归零。
我是谁,出生长大在中俄边境靠房价上微博热搜的鹤岗,十八岁出国读书,过去十年辗转中美。是记者,是撰稿人,是滞销书作者,是个十八线博主。2021年,我只是个学生,是个艰难转型的前媒体人。
相比前几年的波澜壮阔,2021年实则平淡,没什么壮举,也没有人生转折,读书是早在2016年写在五年计划里的,而想方设法的回美国也是过去两年的主旋律。上半年除去酒店隔离就是两点一线的实习,下半年除去往返纽约的颠簸就是两点一线的上课。
走到更高的地方时,难免会遇见更加绚丽的别人的人生。MBA班上70几个人,有演员,有美国著名政要之女,也有商业大亨之子,当然更不乏一些即将继承家族企业的精英。但也听了太多心酸的故事,听了许多艰难的奋斗历程,与此同时,介绍自己的次数越多,就越会提醒自己,自己是谁。
毕竟,无论经历任何事情,每个人最终都得返回自身。
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因为曾是记者,从开学到现在收到了无数“wow”。作为一个非传统背景中的非传统,很难找到过去的数据去研究前辈们来自哪里,又去了哪里。于是靠着对自己长期目标的规划,一步步独立摸索。
开学第一天的calling statement在迷失时无数次的提醒我,20年后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一只生鸡蛋和一群茶叶蛋一起碰着石头过河,难免的蛋清蛋黄流了一地。而此时也就更加明白,从来没有一场游戏是公平的,但更重要的是在每一场不公平的游戏中可以全身而入,也可以抽身而退,成年人的赌博游戏不允许有情绪逗留,我来如云,我去如风,再来将是龙卷风。
香港之后,我很坚定的不再想做全职记者,但我依然爱这个行业,也是在前段时间才真正意识到长达五年的记者生涯给我带来的独特的能力到底都有什么,即使这些都是soft skills,但很多时候soft skills hard skills学习起来更难。我没有想过要彻底离开媒体,即使中间可能会短暂转行到其他领域或者其他functionality,但最终我还是想要回来。
这半年里跟着大部队准备了一段时间recruiting,过程堪比科举。按部就班的做ABCDE,面试等于考试,中标等于金榜题名。如果没有在最合适的时间等到最想要的东西,过了甜蜜期,就再也不会有当初的心境。
读书前,曾经最想去的公司终于在我工作五年后伸来橄榄枝,但在当时的情境,也只能聊聊天然后挥手告别。而最近,终于又看到他们开放了一个我在毕业后最想做的职位,即使当下只开放全职,还是想尽办法建立了联系,不论结果,这才是从开学到现在唯一让我兴奋起跳的事情。
总是会在面试中被问到345年后希望职业上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抛去那些不太真实的冠冕堂皇的为面试而生的答案,我一直以来的希望都是,可以让我深爱的行业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让有能力有天分的记者在这个行业里待的再久一点,再多产出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作品,再多写出一些调查性新闻。
这一年,在很多事情上变得成熟了,变得更加变通了,可唯独在这件事上,我依然天真又固执。
每一个人天生都会有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又或者有一个自己没有很多天分但想要去深耕的领域。天分和机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概率小之又小,喜欢的事和想去的地方重合的概率渺渺而已。
但我仍然相信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本命,它将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完美贯穿。本命能量最大化除了顺应指引,主观能动也必将积极推动。
实现的过程未必顺利,或翻山越岭,或上山下海。不擅探险或高海拔缺氧,但总会化险为夷,不善水性或暂时溺水,但总会找到腰舟。
我们终将上岸,晴空万里。

--- E N D ---
往期文章:
思睿说:25岁,更自由
思睿说Threeshow
Sirui SHAO
沃顿MBA在读 | 前外媒财经记者 
很开心遇见你,不如交个朋友
微博@邵思睿_Daisy微信threeshow33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