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军老师在2020年参与了知乎的一场问答活动,回答了38个问题,留下了不少有启发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以下内容由公众号:刘言飞语  整理。
回答索引:
产品和创新
  1. 产品经理必须有创新能力吗
  2. 如何做一个好玩的功能
  3. 用户case从何而来
  4. 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
  5. 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6. 如何增强产品sense和同理心
  7. 洞察力可以训练吗
  8. 深度思考能力如何加强
  9. 如何更理解交易
  10. 如何有效建立用户模型
  11. 对哪款产品印象深刻
新人入门

  1. 应届生如何选择岗位
  2. 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3. 前几份工作会影响后面的工作领域吗
  4. 为什么没有面试邀请
  5. 职场会存在韩信这样的天才吗
工作中的困惑
  1. 怎么看待阶级固化
  2. 如何看待产品经理不重视产品运营的建议
  3. 初创团队如何积累首批用户
  4. 2B和2C产品经理哪个更受欢迎
  5. 新产品的用户case从何而来
  6. 如何提升长远规划能力
  7. 不喜欢行业怎么办
  8. 如何看待管理混乱的问题
  9. 用户价值能否量化
职业发展

  1. 如何看待跨界产品经理
  2. 是否认同儒家对人才的划分标准
  3. 产品总监的工作范式是什么
  4. 如何在被细分的状态里做好规划
  5. 3、5年的坎儿该怎么过
  6. 汽车产品经理如何转行
  7. 2020 年产品经理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行业认知

  1. 传统制造业产品经理如何应对
  2. 5G时代产品经理有什么机会
  3. 产品经理未来有没有可能进入大学课堂
  4. 如何看待直播行业
  5. 如何看待 AI 方向
  6. 为何在 2000 年对搜索情有独钟

1 关于产品和创新

Q1:想问个问题产品经理必须具有创新能力么?想转行,谢谢!

A:如果想一辈子做基础工作拿基础薪酬,不需要。
如果想成为优秀产品经理,答案是:必须的。
但创造力并不只取决于产品经理个人意愿。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创造力取决于这六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智商、知识、思维方式、人格、动机、环境。
智商:低于门槛就影响很大,但高于门槛后没有相关性。智商中等偏上、有正常读完大学的能力,然后,智商对创造力高低的影响就没有明显差别。
知识:创造力不能凭空出现,在某个领域创新所需的具体知识,你掌握的数量和质量,对创造力的影响很大。但是,掌握该领域的过多知识,有时反而会导致一个人观念顽固封闭,不能用新视角去看待问题。
另外,脱离具体问题,提前去学习记忆大量知识,对创造力影响很小,而且,就这个世界的信息和知识数量,你怎么掌握都只是一点点,尤其是那些在持续滚动产生的信息和知识。只有经典的自然科学常识和社会科学(含人文)常识,是有用概率较高的,事先学习也划算。
人格:先天基因和后天社会环境共同塑造养成,养成之后要改变较难。某些人格属性在一般情况下更有利于创造力的产生与实现,如自我效能、坚毅、不从众、理性冒险偏好、对模糊性的忍耐等。但人格对创造力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不同人格可能对不同情境下的创新、和创新的不同环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动机:一个人的内部动机,和是否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创造力影响很大。研究表明,一个人热爱工作不见得有创造力,但不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工作本身而不是因为外部因素),是不会有高创造力的。
环境:人类对于什么样的环境最有利创新,还处于理解粗浅的阶段,只确认了某些做法是阻碍创新的,比如强调控制、阻碍信息流动、庞大官僚层、不容忍歧见、不容忍犯错、过分短期金钱目标驱动等。
个体创造力和团体创造力是两回事。个体创造力也受环境影响很大,如果得不到环境支持,个人创造力就很难发挥。但产品经理个人能做的主要是选择环境(企业或团队),也许有时候能有限影响环境。
思维方式:产品经理的创造力,个人主观可控的、最有可能努力提升的,就是思维方式了,影响极大。具体如何提升,远非三言两语可解释,我的书中提到过一些思维相关的观念和书,可以作为参考起点,自己去修炼。最简单的,可以从理性三要素(理性的认知、理性的目标、理性的行动)和自省开始。
创造力是一个范围广泛的话题,研究结果还远未深刻洞察和标准化,甚至连创造力的概念都有丰富不同理解,但下面这个定义还是被较广泛认可的: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颖而有用的想法的能力。
要注意这个定义中,“有用”也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有些言论会把所有“新颖”的东西都当成创新,这是不对的,新颖只是创造力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最后,斯腾博格是研究创造力的最著名专家,他主编的老书《创造力手册》收录了这个领域二十多位杰出学者的文章,比较适合了解创造力入门。以上发言的核心理念即是源于此书。
Q2:请问俞军老师有没有哪本书能告诉说如何做一个好玩的功能?

A:“好玩”是形容词,是主观评价,只有用户视角的评价能裁决是不是好玩。在产品被市场验证之前,在设计产品时就想提前知道这个产品是否好玩,关键是掌握用户模型,即你已经提前知道了目标用户视角会怎么判断这个功能。如果你要做的不是新功能,那么参考市场上已经被验证的“好玩”功能,这个比较简单和成功率高。
掌握用户模型没有捷径,滚动大量的用户使用case分析、数据分析、迭代验证是少不了的。也不可能按照哪一本书的方法照着做就能做出一一可以反证,如果有这样的书和方法,那么一定已经满世界全都是好玩的功能了。
Q3:若是新产品,大量用户case从何而来?
A:满足同类需求的的其它产品;以及通过任意产品总结底层人性。
Q4: 大学由于对编程感兴趣,于是码代码感觉很爽,但后来接触到了产品,结果也不赖,最后做了产品,我在想如何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并持之以恒呢?

A:自己想做什么,有优势做什么,有机会做什么?
一般来说,人不得不在三者间权衡。
如果只追求自己想做什么,这样的人很了不起,但多数时间可能碰壁居多,我只能表示祝福。
最重要的一点,什么是你真正的兴趣?这个兴趣在你身上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有没有认知偏误的因素?
有没有因为视野有限而错过的更真正的兴趣?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这是一个自我批判的过程,需要心力、智慧、和幸运。
Q5:刚刚看了您回答的关于产品经理下限的,由逻辑思维能力决定。除了看一些工具书《金字塔原理》《学会提问》,您觉得还有哪些具体可行的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呢?或者您平时是如何着重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谢谢!

A:看书,这两本够用很久了,主要是应用,可以尝试把书中知识应用于思考分析身边所有事物,包括用于分析知乎微博上各种争议话题。
Q6:俞军老师,如何增强产品sense,能用同理心去深刻理解用户,您觉得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也刻意训练,有何具体方法提高呢,看书学过的理论,感觉实际落地比较难
A:先天和后天共同塑造同理心。多用身边人锻炼吧,尝试推测他们做各种事的决策逻辑,反复验证校准。
Q7:洞察力是生来带有的属性,还是后天经过训练也可以培养的?如果后天可以培养,有比较好的、有效的方式吗?因为这太重要了,个人觉得洞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认知高低。
A:先天和后天都有影响。具体到某个事物,相关知识多寡也影响洞察力。
我不知道怎么培养洞察力。但我认为,熟练掌握《学会提问》中的批判性思维,思维能力已经能轻松吊打大部分人。
Q8:产品经理的深度思考能力如何加强,如何能够做到一语中的,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A:认真生活,读一些经典通识书,认真思考身边所有人和事,验证和反思
Q9:俞军老师,我想如何更理解交易?感觉在电商做交易,如果自己没有下场做交易的经验,很容易变成工具型产品经理~却很难获得电商交易底层的逻辑

A:身边熟悉的所有事都可以用交易思维去分析,这是很好的锻炼方式。
Q10:俞军老师您好,看了您的方法论,对建立用户模型的这个点感触很深,所以深入请教下这个问题。

但从我的实际工作上看,自己建立用户模型的素材大多来源于bad case和用户实际反馈,就算主动去看一些用户的漏斗和行为数据,但也感觉很浅薄。[问题]我的问题就是,在建立用户模型这件事情上,有哪些方法能让自己更有效和扎实的建立模型呢?(除了搜集badcase和用户基本行为数据梳理)
A:用户模型是产品经理头脑中对用户行为分布特征的主观理解,换句话说就是“你以为”用户是什么样的。
我认为,理解用户模型的的唯- -路径是: 滚动、大量地分析case (用户行为真实案例,如果能亲自体验的就多还原体验,但任何方式分析用户都可以,只要迭代验证准确率高就算有效)、 并利用数据分析其分布和趋势、并溯因其决策逻辑(认知、偏好、刺激)、并在迭代中验证和校准。你理解的用户模型是否正确,当然看预判产品迭代后用户行为变化的准确率。
Q11:俞军老师对哪款产品印象最深刻?原因是什么呢?能讲一讲产品的哪些点特别好/不好吗?

A:移动互联网早期,我在某个场合提过几个最喜欢的产品:搜索、淘宝、微博、微信、字幕组。
后来,也非常喜欢支付宝,虽然那是我能力圈之外的,没能在早期就意识到它的无上价值。我觉得如果它能自由发展,早就该是价值一万亿美元的产品了,创造的社会价值更是会无数倍于此。
现在,也很喜欢抖音/TikTok。我的印象深刻或喜欢,一般只会因为这个产品的社会价值有多大,至于我自己使用某个产品是否喜欢,说实话,这些产品就跟我的衣服一样,能穿就行,不讲究。

2 关于新人入门
Q1:对于应届生寻找细分产品岗位时,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什么?

A:首先要找得到,然后优先找大厂的,最后多做几次实习,就能发现自己适合或喜欢做什么产品
Q2:俞军老师,您认为产品经理的最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A:自省决定上限,逻辑决定下限。只有这两个的确定性高一点,其它很多能力素质,还是要看具体产品和环境的,既然是竞争力,一定要看跟谁竞争、竞争什么,所以没有标准答案。
Q3:有幸能在俞老师曾经奋斗过的百度工作,从事B端产品的产品经理实习生工作,学到了好多东西。想问一下俞老师一个粗浅的问题,产品经理的前几份工作会影响到后面的工作领域吗?对于产品经理这种没有专门的技能考核和证书的岗位,之后的工作是否会更看重经验,而不好跨领域。谢谢俞老师,求翻牌

A: 实习领域一般不影响后面找工作的领域。随着行业更成熟寡头化,看重经验的趋势在加强。但优秀产品经理还是稀缺,依然有机会跨领域。如果觉得自己竞争力一般,那么要跨领域就优先选快速扩张中的新领域,那里会缺人会接受跨领域。
Q4:专硕,刚入学就要找实习,但是很不顺利,投过咨询,西门子,索尼,各种互联网大厂至今也没收到一个面试邀请,因为没有什么技能,目前定的方向是产品经理,全力备战和学习。
但是想知道如果做战略或者商业分析会更顺利一些吗,而且想知道为什么中山硕士的学历体现不出优势来?
A:本质上,产品经理好坏跟学历没有因果关系。但涉及到供需就有相关性了,企业收到简历过多,就会从很多角度做粗晒,学历就是常见角度,也许因此会错漏某个低学历高能力,但企业用学历粗筛的总体成本回报比还是划算的。这个是基本的经济学规律,没办法。你如果特别想做产品经理,但进不了大厂,就只能从中厂小厂证明自己的才能。
Q5:俞军老师认为职场会存在像韩信这样的天才人物么?以前从未带过兵,但被拜为大将后却游刃有余,这样的天才会是怎样炼成的呢?我们普通人从中又可以学习什么呢?
A:不是0和1的没天才和有天才,而是人的潜力和学习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应该会有些人的潜力相对较高,如果又恰好遇到适合他的好机会,等成功后,在某些旁人看来就是天才和传奇了,但这里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误和夸张。
主要差异是有些人事先已经修炼好了洞察世界的思维方式,或者准备好了提升思维方式的基础,就像是准备好了一个更好的算法,等遇到好的大数据,就会更快的出结果。
每个人都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天才或许有基因之利,但和普通人一样都需要后天实践和思考来提升。在我看来,最简单的批判性思维,这个很多国家连小学生教育中都强调的东西,就能在思维方式上把人拉开巨大差距。远远不用考虑其它什么天才不天才的。
这里的关键点是:优秀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人性和世界的底层理解,是可以在做一件大事之前就能修炼出来的。生活中和其它更小的工作中,处处都可以修炼洞察人心和世事的能力。

3 关于行业困惑

Q1:俞军老师您怎么看互联网行业现在也存在的阶级固化现象,和几位前辈交流,拥有同等经验的人现在取得的成就和多年前相比明显要小。如何在这种相对固化的层级中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找到方法突破层级?
A:行业成熟后寡头化,产品更稳定,后来者机会小,这很正常,不仅是互联网,以前的其它崛起行业也一样。但反过来,后来者的风险也小,可以直接踩在前人肩膀上前进。你看到的成功前辈都是偏差幸存者,跟他们一样冒险过的很多人,早已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后的万骨。
在新形势下找突破,要么自己多去冒险,新机会多少永远还是有的;要么按更成熟产品状态下新的人才标准是发展自己。
Q2:为什么很多产品经理都不重视产品运营提出的建议?运营该如何增加在产品功能上的话语权?
A:用职业来区分话语权、来判断怎么办,这是没法给出有效答案的。
具体的事、具体的两边参与人、公司和大环境都影响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一事一议,然后从做事过程中去总结有用知识和规律性特征,用于下次做参考,但下次也还是无法直接利用这次总结的规律来推导出怎么办,也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变化做岀新決策,但因为有了上次的经验总结,下一次的決策效率可能高点
看完上述内容,一定会有人说,能不能说人话?好吧:产品经理不重视运营提的建议,不定错;运营增加话语权,也不一定对;正确做法是:谁对就听谁的。所以问题变成,怎么判断某个建议谁是对的? 这个问题没有简单方法,只能用上述第一段中的方法去慢慢练习提高。
以前內部讲解这个必答题时,说过简单方法是按顺序“摆事实、讲道理、比职级",即:能用数据和事实说服的就用数据和事实,不能就比逻辑讲道理,讲道理都不能达成一致,那就比职级或权限,谁高听谁的,这样做事成本最低。
一定会有人问:如果职级或权限更高的人的其实才是错的,怎么办?
我的观点是:你怎么这么能肯定你是对的他是错的呢?即使他是错的,一次两次偶尔错几次不说明什么问题,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假如他错的概率太高,或者在关键决策上错得太离谱而不迭代,那就是系统可题,即这个企业为什么会给这么个人更高职级和更高权限?系统问题,不是产品经理方法论能解決的范畴,可以用准备简历的方法论去解決。
Q3:您觉得在初创团队没什么资源的情况下怎么做好积累首批用户的工作?
A:我的习惯是先尽量确认用户需求,如果所做产品能较好满足用户需求,并有市场优势,用户自然会爱用。拉用户的事,不是我关注的重点,不重点依赖这个,只期待常规操作常规结果。你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技巧总结,市场上应该有不少。
Q4:2B产品经理和2C产品经理哪个更受市场欢迎?对业务能力有什么需求的差别?
A:首先,toB和toC是一种粗略分法,边界是模糊的,不少产品可能不同程度兼有另一种属性,有些产品则不适合这么分。
然后,从简化角度,最大的差别是:toC 产品,每个用户都是自己的決策人,自己決策用不用你的产品。
而toB产品,可能只有一个或几个关键人物决策几百几干几万人用不用你的产品,所以产品经理需要优先考虑那几个关键决策人的利益诉求。
至于那些“被代表”的几百几千几万人,他们究竟算不算用户、他们的利益诉求怎么处理,一般来说,一是保底线为主;二是看这些投入对背后決策者的影响有多大,即这些真实使用者的使用体验等利益诉求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决策者,同等资源如果投入在其它地方会不会影响更大?
所以,对产品经理来说,最大的差别是:做toC产品,必须理解市场上的无数用户差异化的利益诉求,即理解用户模型(异质性和情境性的无数用户的行为分布模型),如果要进一步,则需要理解交易模型,即理解产品价值链上各方的复杂利益诉求。
以上能力对于做toB产品当然也有价值,但不是必须的,要求没那么高,而是可以更侧重流程逻辑梳理和谈判协调等更有利于toB产品的能力。
toG产品,是比toB产品更toB的产品,产品经理其它能力的权重更低,找到关键決策人利益诉求的权重更高(可能是隐性的,需要高难度能力)。
哪个更受市场欢迎?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并且怀疑用这种视角去选择职业发展道路不是一种好方法,可能还不如最简陋的方法:哪个工资高选哪个。
毕竟,一般来说,相当程度上,市场用价格表达供需关系。
Q5:若是新产品,大量用户case从何而来?

A:满足同类需求的的其它产品;以及通过任意产品总结底层人性。
Q6:目前是在校实习生,想请教了解:

1、提升产品长远规划能力和商业化能力的习惯和途径。您在今年的计划是什么?
2、您有哪些糟糕的产品体验?
A:
1.理解人心,理解世界。在承担产品工作之前,一样可以提升这两方面能力,认真生活,读通识书,认真思考身边人和事的规律性。
2.现在所有网上发言的体验都很糟糕。这是一个不能说错一句话的时代,每每想起二十年前初识互联网时人们的狂欢,就感觉现在所有的交流产品体验都糟糕。
Q7:俞军老师我很迷茫,我是一个产品小白,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方向,不知道自己更加适合什么?目前从事的c端教育行业, 感觉自己不是很喜欢这个行业,如果转行的话!该从何做起?该如何找到自己适合的行业?谢谢俞军老师

A: 没关系,还没找到就继续找。我26周岁之后,才发现了自己想做搜索引擎,之前三年,不也是随波逐流,也换过多个工作。
Q8:另外请问俞军老师怎么看待国内互联网司普遍管理上比较混乱的问题呢?尤其是对那些规模快速增长组织建设没跟上的司,在这些公司里会存在一些德不配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作为有理想有坚持的人该怎么更好去应对呢?
A: 发展快的公司,管理混乱是正常现象,管理不混乱的才是特殊现象。
毕竟,有机会快跑当然选择快跑,如果停下来完善管理后再跑,很可能别人就超车了。
公司里存在一些劣币,那也是常见现象,可以重点看两点:一是最高决策者的认知进化能力能否让你有信心;二是看公司的招聘吸引力和淘汰机制,是否能让公司的人才质量持续上升。
Q9:用户价值能否量化?
A:我认为是个个体主观矢量,即可以围绕用户自己比较大小,但无法定量,也无法跟别人比。

4 关于职业发展
Q1:如何看待跨界产品经理(前后端等跨界、行业跨界)?是否会影响职业发展?有什么好的职业发展路径?
A:天赋好的产品经理,多换领域有可能创造更大价值。天赋一般的,机会成本相对的风险收益,同等条件下换领域可能更不值得。但这个问题既因人而异,又取決于具体遇到的环境和问题,所以最优解只跟你个人面临选择时的具体情况有关,别人没法给出最优答案。跨领域和跨界的道理是相似的。
Q2:关于管理而言,俞军老师是否认同儒家对于人才的划分标准:一等人才有德有才,二等人才有德无才,三等人才无德无才,四等人才无德有才呢?或者更具体的将这个德等同于对管理者的忠诚度,您怎么看待这个划分标准呢?

A: 首先,“德”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人们对此有不同理解,文化差异、地区差异、时代差异立场差异都会有影响,需要先校准“德”的含义,才能展开有效讨论。
然后,儒家并非天然正确,只是被统治者选中的统治辅助工具,并且被不同时代的统治者按需取舍和按需解释。但又不止是统治者,随着时间,社会也会适应和重新解释儒家的“德”,有些年代则影响很深。这个时代,有的企业家和其他人也会出自个人理念或利益去做自己的解释和推广。
所以,企业里应该考虑的“德”,是儒家那个德(是哪一个人解释的儒家哪些德?),还是当今“新时代”的德,这是个问题。
如果要讨论某些企业倡导的这个强调忠诚的德才之分(确定只看重忠诚吗?仁义礼智信那些占的权重如何?冲突时的取舍如何?),我觉得还是要先看企业所处具体背景,私营企业,不违法就有自由,但如果这种做法使得该企业竞争力变低(比如不符合更普遍的社会道德要求,比如导致优秀人才的逆选择),那就是它应该承担的代价,物竞天择。
我个人一般观点:越大的企业,自己越需要尊重当时当地的社会道德底线,否则市场反作用力会越来越强。越大的企业,也越需要坚持员工不突破道德底线,并且在选拔管理者时的道德要求更高,低道德管理者既增加内部交易成本也增加企业出事概率。
忠诚这个东西,对每个企业管理者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取决于该企业面临的具体环境,以及该管理者自己面临的具体环境。所以没有标准答案,也许对某些管理者来说,超级强调忠诚,超级反感无德有才就是正确的,但对另个企业或同一个企业换了一个管理者,也许忠诚这个点的权重就大幅降低了,才的权重就上升了,或者对不同岗位的要求也不同。
Q3:产品总监的工作范式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A:一千个公司有一千种产品经理的定义,产品经理很难说有工作范式,产品总监也一样,大概需要良好的产品经验、一定的领导力、对产品的全局思考。其它的,还是看个人和环境
Q4:在产品岗位如此细分的当下,把做一款牛逼的产品或者开创一家软件产品为主导的公司作为职业生涯最终理想的年轻人来说,如何在一个大系统里“被细分”的状态里做好自我发展规划呢?作为分工系统里某个细分劳动力的年轻人,在个人知识、能力和经验的深度和广度二者之间,该如何取舍平衡?

A:你想做的事,最需要的,除了机遇,可能就是创新了。除了留心机遇,可以注重多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是在大系统的细分状态下也能努力自我发展的。
知识、能力和经验的深度与广度平衡,这个不可能有标准答案,是由约束条件决定最优解的,仍然取决于具体的人和环境。
Q5:对于任何岗位3、5年基本是一个阶段或者是(坎儿),对于产品经理的发展和提升,3年、5年,或更多的年的经验,尝试变化和出圈后,可能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是继续多维度提升,还是转型?您对于产品经理这个职位走向和未来长期的话,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想法?

A:首先,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而且这个具体情况往往不是几句话能讲完整讲透彻的,所以我其实无法给你较有把握的建议。然后,如果一定要听建议的话,既然按你所说,尝试各种变化后,也没有太大变化,那么,可能还是按工资找工作更好,这是跟着市场走。
Q6:汽车产品经理如何转行互联网产品经理?像汽车这种迭代很慢的行业,知识经验积累对产品经理非常重要,跨行业门槛是很高的。
A:我觉得,迭代越慢的行业,跨行业门槛可能越高。但另一方面,如果这个行业変化很少、产品很成熟了,产品经理的重心偏向营销,可能又反而降低了跨行业门槛。
同质化严重的成熟行业,想要做出优秀新产品,的确对产品经理的要求更高,但是,这里要求最高的往往不是理解用户和市场,而是能推动创新的实现,这个门槛过滤了大部分机会。
汽车行业的产品经理,跳槽到互联网行业的沉没成本大小,有两点影响较大。
一是取決于你个人潜力,如果潜力好又找到合适的产品机会,那就不高。二是旧体验即留在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如果传统汽车行业未来几年进入长期快速下降通道,那么这个沉没成本也不算高。我是从化学行业跳槽到互联网的。
Q7: 2020 年的大环境下,产品经理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A:如果是指产品经理职业在当前环境下的发展趋势,我在书里有表达过大致观点:入行者越来越多,大型新产品机会减少,低水平产品经理竞争越来越激烈,但优秀产品经理还是远远供不应求。如果相信自己有成为优秀产品经理的潜质,那就多做产品多思考多读书,前路光明;
如果觉得自己潜力普通,我在书中提到过五年产品经理的几个可能方向,包括出海、做早期产品、ToB、管理等;如果是对自己信心不高的新人,还是先降低要求,努力争取实习或实践的机会,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去发现和验证自己做产品的优势劣势和判断长期发展方向。

5 关于行业认知


Q1:传统制造业产品经理应如何面对互联网+时代
A: 既然是传统行业,你想做真正的产品经理——对产品结果负责,多半是没戏了,除非有特别机遇。建议把自己定位为营销产品经理,从更好利用新媒体开始。
Q2:从有线网络到无线网络的时代,解放了空间约束,是笔记本电脑作为了介质;3G转4G的时代,解放了质量约束,智能手机作为了介质; 4G转5G的时代,解放了什么的约束呢,又是否有产生新的介质,会不会是智能眼镜,毕竟AR技术可以解放双手,是否会产生强烈的需求,用户的需求到底是原本存在的,还是产品经理灌输的,或者说产品经理放大的,作为产品经理在5G时代会有什么新的机会吗?

A:我不思考这种预言下一代产品的问题,也不看这类文章,因为我不相信有人能预言----或者说我相信也许某个人能预言,但反正我也没有能力辨别哪一个人是那个能准确预言的。至于用户需求,你说的两者都有,既有天生的欲望衍生需求,也有第三方通过信念灌输和情境刺激激发的需求。
Q3:产品经理专业未来有没有可能进入大学课堂?技术研发和交互设计一定程度上已经进入,产品经理有机会吗?
A:追热点借名声设立的产品经理大学专业,可能已经有了。真正有点用的,如果未来设置产品经理专业,可能是中欧MBA式的,即不适合招应届高中生和本科生来读,而是从有良好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中选拔进入,且兼职读书的。
Q4:目前直播行业很火,按照现在形势已经基本占了市场大半江山,未来会不会留给传统媒介的份额越来越少?您是如何看待现在的直播的?

A:无数个企业都曾提过自己要做中国版COSTCO,印象中甚至包括雷军小米和黄峥拼多多。最近,我有一个想法(自信度还不高) :品牌主播离中国版COSTCO可能更近。
至少在适合他们的品类上,市场效率和节约的交易成本,优势太明显了。
Q5:虽然AI最近几年大热,但是实际应用相当有限,局限于图像识别、语言识别、机器人客服等少数领域,基本停留在人工智障的水平。如何看待 AI 方向?

A:我从未关心过人工智能。幸运地省下了不少时间。
怕引起误会,解释一下,我不是说人工智能不好,而是我自己只关心我能想明白一两年内能给创造什么用户价值的产品(或技术等),如果我想不明白这东西马上能给用户创造什么价值,我就毫无兴趣。
Q6:俞老师,您在2000年时为何对搜索情有独钟?当时有考虑搜索未来的发展吗?
A: 看《搜索研究院》页首页尾的那句话,“我们若能更妥善地搜寻资料,实在已经改变世界。”
我在2000年时喜欢搜索,是因为那时觉得,搜索对人类,尤其对中国人的帮助会很大,在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又ー次极大地降低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成本。
至于对搜索行业的发展,利润和市值能多大,坦白说我以前从来不想这些,最近几年才意识到也需要一并考虑
↘好文推荐:
👇欢迎关注:
点个“在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