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豆瓣互动:@KidCoolAF
最近发现了一个宝藏好剧:《您好!母亲大人》,某酷现在播放到22集,不想等周更的小伙伴们其实可以看起来了。
一部克制不滥情的亲情好剧
《您好!母亲大人》绝对会收获一大群忠实的观众,但它的情感内核也注定了它很难成为一部能够引起现象级讨论的电视剧爆款,因为无论从剧本、镜头、剪辑还是演员表演,都太克制了。

克制的作品,或许与流量无缘,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上乘之作。
剧里可以撕逼化处理的情节太多太多,碧云和妈妈的冲突、傅强的出轨、碧云和梅众的相遇相知、小军和余雅的恋情和徐飞的兄弟情、小军的叛逆期,甚至是小军和梅众在异国他乡的偶遇……
每一段故事本可以大而化之地制造冲突或进行戏剧化处理,但都被导演淡然处理了。
单凭这一点,都不得不佩服创作团队的勇气和坚持。
它注重引起观众的共鸣,却完全不屑于煽动情绪。
现在的观众都太浮躁了,似乎都已经很难静下心来感受这种细水长流的感情,甚至连导演精心编排的剪辑风格也成为了诟病的焦点。
看过美剧《我们这一天》的小伙伴应该都很熟悉,这种主角相同、不同时间线穿插叠加的叙事风格,对于呈现家庭羁绊来说具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不同时间线的简单日常被巧妙地互相穿插(转场自然),回忆与现实交织,让观众对亲人之间的情感理解有一个更为立体的共情视角。
我就是被这种淡淡的、但不断交织的处理手法俘获的其中一个普通但又忠实的观众。
你了解过你的母亲吗?
《您好,母亲大人》的主题很明确:亲情。
但它之所以打动我,恰恰是因为故事和情感并没有架空在一些口号式的关系宣讲上,而是用那些我们最为寻常和熟悉的生活细节一砖一瓦地塑造出两个活生生的人。
先有两个独立的、令人共鸣的个体,继而来探讨他们之间的一切情感连结,这样的情感才会来得真实。
丁小军和丁碧云之间的母子亲情之所以动容,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导演通过丁小军的视角,塑造了一个非常具象的丁碧云。
丁小军看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妈妈,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一个叫丁碧云的女子。而他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伴随着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剧中丁小军外婆感叹说(第11集):这女人就是命苦,不是为男人活着,就是为孩子活着,什么时候也能为自己活着?
这里无意挑起性别对立,导演的用意更多的是希望我们从一个中立的、第三方的角度去看待女性多重身份之间的联系和平衡:母亲、女儿、妻子,继而带着大家探讨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
剥除这些相对于他人而存在的身份之外,在成为女人之前,她必须还是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这里想要问一下大家,母亲在你心里,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是一个具体的、有着鲜活个性的人,还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称呼?
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这个答案,可能常常与你的既有认知相反。
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是,你了解你的母亲吗?或者说,你有尝试过去真正了解母亲吗?
有时候你靠得太近,可能没有办法好好看清楚那个时刻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人。
你和一个人朝夕相对,并不代表着你了解这个人,因为你极有可能将他们的陪伴和存在,当成是理所当然的。
你知道她在照料着你的一日三餐,帮你收拾房间叠被子,帮你洗晾衣服让你每天都有干净整洁的衣服出门,在你生病时带你去医院给你探热盖被子呵护你……
但这些你对母亲的所谓的“知道”,都是基于“你”的需求。
那么,母亲的需求呢?
她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喜欢交往什么样的朋友,和她父母之间的关系如何?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丈夫(你的父亲),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这些你都了解过吗?
在成长的这些年来,你是否意识到,除了母亲这个角色,她还是一个有着自己喜怒哀乐的人?
或许,你真的了解你的母亲,但却对母亲这个称呼背后的那个女人,恐怕很多人会一无所知,而这就是我们作为子女的失职
我们常常抱怨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和限制,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好好了解这个被我们诸多嫌弃的人。
我们都会说,女子柔弱,为母则刚。
这句话里充满了母亲必须要保护我们的理所当然(这里暂不提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我们常常把母亲对我们的呵护、牺牲、忍耐和照顾当成她们生存意义的全部。
就好像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她们的人生没有一丝值得说的地方。
但在我们之前,她们已经生活了很多年了,她们也有自己的追求、也曾经憧憬着一段美好的爱情与婚姻、渴望着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女性的韧性
比起母亲这个人生角色,我(相信大部分观众也是)更爱丁碧云作为一个个体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和光芒。
母亲仅仅是她本体人格的一个延伸,她对儿子丁小军的爱,也是她宽厚本性的一个折射而已,正如她为了受伤工友挺身而出、为梅众引咎辞职一样,都是她真诚待人的所必然会作出的选择。
韧性,是丁碧云身上最为耀眼的特质,她很少有迷茫或者放弃的时候,她一直在对抗着生活。
少女时期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放弃了上学,但依然坚持着跟师傅学裁缝。
她爱上傅强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他尊重她的志向,即使是结了婚也仍然在师傅店里学习和工作,同时还要操持家务和照顾小孩。
离婚之后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努力的在制衣厂找了一份低薪工作,同时晚上还去剥小龙虾。
替朋友争取补偿被工厂辞退之后又自学日语,机缘巧合之下进入了日企做质检员。
因为和梅众传出绯闻引咎辞职,也能继续非常努力的摆摊赚钱养家。
即使是丈夫不愿意支付小军落户费、把电视机砸烂在路边的时候,她也只是默默地抱起屏幕破碎的电视机离开。
如果按照现在的生活幸福度标准,这个世界对丁碧云可真的太不公平了。
但她像海绵一样,把生活里面遇到的苦难全部都吸收成为增加自身重量的原料。董洁那薄弱的小小身躯,反而让丁碧云这个女性形象瞬间伟岸了起来。
丁碧云和梅众的爱情,是全剧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段,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在错误的时间里遇上对的人,令多少人唏嘘呀。
那时她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实在是让人意难平。
在他们身上,观众看到了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朋友之间这种淡淡交往的感情,比起那种看似浓烈实际浮夸爱得死去活来的感情,要来得更为细水长流、更值得为之好好守护。
在这种友情中诞生的爱情萌芽,才能真正成长为互尊互爱的、生命力长久的苍天大树。
当丁碧云在接近绝望的时候收到梅部长来自日本的汇款时,被感动的不仅仅是她,这一段也恰到好处地击中观众内心的软肋。
梅部长远在日本的那个独自行走的背影,碧云在落日余晖下略带泪光的面容,就算远隔重洋,两颗心却靠得比任何时候都要近。
时间的流动,(我觉得)是这个剧导演最想要向观众表达和呈现的(一部分要归功于精彩的剪辑)。而那些值得我们铭记的事情,确实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
丁小军感叹说,衰老和离开,比长大要快得多
小军成熟的步伐,远远要慢于丁碧云变老的速度,这也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状况。
年轻的时候,父母处于他们的青壮年,时间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并不明显。
等到我们长大了人到中年,不知道从哪个时刻开始,时间在父母的身上加速,妈妈染黑发的速度更快了,身板也挺立不起来,走在外面停下来歇息的频率增多了,这些都无时无刻地在提醒我们,他们正在加速衰老,他们正在加速离我们而去。
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珍惜当下,常回家看看,最起码也要常给爸妈打个电话,即使问的是一些老掉牙的俗套话,吃饭了吗在干嘛呢……
这些我们觉得非常没有必要的问候也常常有着想象不到的慰藉力量。
正如剧中所说的,春节每年都有,但家不是常常都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