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头十年,是移民的黄金时期,美加澳三国每年移民接纳量相对稳定,平均都分布在19-20万每年。
在那个年代,一位东北老移民总结道:移民加拿大只需要把自己能耐夸大点就行了。
而同时期,移民澳洲只需要读个会计硕士,雅思考满四个5.5,甚至连工资单都不需要拉。
移民美国的路子更是野,去参加个民间剪纸大赛,然后在报纸上买下两版大规模报道,就可以申请美国杰出人才型绿卡(EB1),当时有许多“民间大师”就是这样移民美国的。
近些年,小特鲁多连任总理,于是加拿大疯狂发枫叶卡,而另一边的澳洲每年却减少了移民配额到16万,甚至有些财年还捂着上万张绿卡不发。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两国移民政策发生分歧,而又达到什么条件才可以顺利获得绿卡呢?
1
人口天花板
除了三年120万的移民任务之外,加拿大移民部长曾打出口号:本世纪末,加拿大要将总人口推上一个亿。
事实上,加拿大的国土面积和资源承载能力,确实可以养活一亿人口,除了阿尔伯塔储存的海量能源矿业,草原三省和安大略曾充当过大英帝国的小麦场。
同样的,澳洲资源也很丰富,除了众所周知的金矿、铁矿和煤矿之外,澳洲的农业潜力也十分可观。
但据估计,在不牺牲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加拿大人口承载能力超过两亿,而澳洲人在生活最舒适的情况下人口天花板大概是四千万到五千万。
很难有人会想到,澳洲加拿大有同级别的国土面积,同级别的经济资源价值,造成两国人口天花板差异的根源竟然是水资源。
大家去北美旅游时,看的都是大山大河,而澳洲最多的是连绵起伏的牧场和荒漠,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位于澳洲地理中心的大自流盆地。
关于澳洲缺水的传说有很多很多,除了广为流传的“限水令”,还限制居民浇花浇树,或对于过量用水的行为进行惩罚性收费。
笔者曾收到来自澳洲政府的信件,里面是一个塑料便签,用于贴在浴室里提醒居民节约洗澡用水。
在流放早期,悉尼的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均来自于Parramatta,那里曾是一片非常大的沼泽地,旁边是澳洲的大粮仓。时过境迁,Parramatta早已成了居民区,曾经新南威尔士州最大的流域也不复存在。
笔者通过内陆路线,从布里斯班前往堪培拉,途径连绵一千多公里的牧场,发现了一个规律,几乎所有牧场都建设了自己的蓄水池供牛羊饮用。澳洲缺乏河流,正是因此,内陆无法建设大城市,而堪培拉作为内陆第一城,也仅寥寥三四十万人口,其城内湖泊还是人工湖。
澳洲本土的生活用水,大部分来源于降雨蓄水,少部分来自海水淡化。虽然近年来,海水淡化技术有明显提升,但鉴于澳洲高昂的工业设计、设备建造维护、人工和能源成本,海水淡化的成本仍远高于提取地表水源。
相比之下,加拿大的境况要好得多。加拿大与美国平分五大湖,落基山脉和北部地区储藏着海量冰川融水,因此加拿大本土的淡水资源,可以轻轻松松抵得上一个大洲。
2
保守派力量
上一次大选时,所有澳洲人都以为左翼党派工党赢定了,就连澳洲最大的线上博彩公司Sportsbet也提前赔付给了压了工党的玩家。
谁承想,联盟党顺利上台。联盟党的全称为“澳大利亚自由—国家联盟党”,由两个右翼保守派——自由党和国家党组成,而国家党的前身是乡村党。
纽约永远是左翼党派民主党的口袋票仓。按常理,悉尼的地位相当于是南半球的纽约,其属于世界的程度,应当高于其属于本土的程度。不过,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确实是右翼党派在执政。
澳洲所有州的首府都成了“婴儿荒地”,生育率均不满1 ,而堪培拉市中心的生育率更是只有0.62。人口最多的新南威尔士州128个政府辖区中,只有25个生育率有所上升,且几乎都位于相当偏远的乡村。
澳洲境内的人口流动情况,大致是不断从乡村涌向城市。
一个澳洲乡村家庭,普遍拥有三四个子女,除了个别留下来继承家业,剩余的孩子都前往城市接受高等教育,并留下来工作。
由于城市生活压力显著高于乡村,所以进城的孩子也失去了高生育率,他们的初婚年龄推迟到了三十几岁,而且基于不乐观的经济前景,最终只敢要一个孩子。
虽然悉尼和墨尔本两大都市圈容纳了澳洲40%的人口,但生活在大城市不意味着政治倾向一定偏左,毕竟人的价值观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
那些从乡村来的孩子即便常年在城市工作生活,但他们的思想观念仍然具有保守主义色彩,这是澳洲移民政策紧缩的根源。
加拿大的情况恰恰相反。上世纪初,澳洲的发展目标是海外大不列颠,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所以至今英裔澳洲人占总人口的绝对多数。
而加拿大由英法双民族联合建立,英裔加拿大人一直在人口上未占据压倒性优势,如今加拿大有超过20%的亚裔,以及超过20%的法裔。在这种情况下,排外根本无从谈起,因为加拿大本身就是多民族联合的结果。
由于加拿大的白人生育率要远低于美国和澳洲,所以加拿大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发展成一个微缩版的“地球村”。
3
澳洲产业
澳洲有两大支柱产业,银行业和矿业。
矿业和银行业有什么特点?
首先,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力需求低,且行业利润非常可观。
澳洲除了农业之外,其他产业没有明显缺乏劳动力的表现。
事实上,在澳洲只有两种行业,一种是有人肯干的,另一种是没人肯干的,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薪资和劳动强度。
举个例子,相比于其他国家,澳洲的会计从业者不太赚钱,四大会计事务所在悉尼的经理,赚得还不如汽车销售多,初级会计只拿最低工资是很寻常的事情。
正是因为这样的行业生态,导致了澳洲很缺会计,会计职业是技术移民列表上的万年青。许多读会计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老老实实上一两年班,用来凑足移民分数,拿到绿卡之后就跳槽干别的行业。
那些轻松好赚钱的行业从不会缺人。例如“举棒棒糖”(道路施工时,会聘用安全员在路边举一个像棒棒糖一样的牌子,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只需要培训很短的时间就可以上岗,薪资自然是高得没话说,碰上公共节假日的翻倍薪水,每天轻轻松松赚一只iPhone。
4
技术移民
如上所述,澳洲缺两种技术移民:第一种是澳洲本土缺人的行业,第二种是拉伸社会生产力的行业。
缺人的行业基本都在189和190技术移民的职业清单上了,比如:
——护士,纯粹靠加班和体力劳动来赚钱。
——造价工程师、工程经理接受教育周期长,常常要下一线风吹日晒,收入不如工地上开吊车的技工多。
——IT码农,含基础工资、奖金和股票期权的工资包,只有大洋对岸北美的三分之一,毕业生起薪税前只有6-8万澳币,还比不了中国一线城市。
——专门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的社工,入职前不仅要接受相关专业至少三年的高等教育,还要通过严格的实习和从业资格考试。
总而言之,澳洲需要的技术移民类别,大多是本土人不爱干,工资又不够可观的工作。
偶尔会有些香饽饽职业(类似于金融经理)出现在移民列表上,其竞争也会非常激烈,至少比其他职业的移民邀请分高出15-20分。
5
天才移民
为了提高教育产业的营收规模,澳洲产生了一个天然短板,那就是高等教育对国际生的入学门槛太低,这导致境外流入人才的规模太小。
要知道,留学生移民是北美主要的人才流入方式,许多来自中国和印度最厉害的高材生都在往北美跑,这是北美永远是科技温床的原因。
为了应对人才厚度短缺的现状,澳洲今年拓展出一套高端的移民类别“GTI天才移民”,它所针对的目标客户有三类:
其一,澳洲所需要的八大行业顶端人才。
其二,技能型高收入中产阶级,年收入至少折合16万澳币以上。
其三,科研人才,主要面对博士和博后群体。
天才移民的审理周期非常短,且可以带家属一同移民,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低。
换种角度来看,澳洲天才移民项目,或许是国内百万年薪的996大厂码农的解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