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的发展在一开始,
还是正常发展的。
但到后面就往奇怪的方向发展去了。
来一起看看都有什么奇人妙事~
 靠视频定位完成 KPI
答主@飞天小女警的猫(4.7w+ 赞同)
单位有个小伙子,特别爱看抖音快手内涵段子。网上说南抖音,北快手,智障界的两泰斗,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单位领导都觉得这小伙子走火入魔,没救了。
结果这小伙子,靠着看人家的段子啊直播啊,逮着了我们这边好几个犯事儿了的小流氓小混混。
尤其是快手上的同城附近,还有什么定位,都是暴露点,他关注的很多都是传说中的社会人。
这位大佬,一个组的任务量都让他一个人完成了。
 《1818黄金眼里的奇怪发展》
答主@风雨孙策(3.6w+ 赞同)
《1818黄金眼》几乎所有的爆款新闻,那简直就是奇怪的人带着奇怪的事,向更奇怪的地方发展。 

 1、理发被坑的小吴,找《1818黄金眼》维权,想要回自己被坑的钱,结果莫名其妙地就成了网红,上节目、接广告、做代言,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但最近,小吴就没什么消息了。可谁还记得,这件事的发端是小吴去理发店要钱?
2、正义的淘宝卖家李先生找到《1818 黄金眼》,控诉买家小黄买 18 件衣服穿过还退货的恶行。
这件事立马上了热搜。
知乎上讨论也很激烈。

万万没想到,到第三集的时候,李先生就变成了反派,其抄袭的行为遭到淘宝卖家小迟的控诉,并声称要告他:

这就完了?没有!据弹幕上反应,小迟店里的衣服也是抄某大牌的。这条目前未证实。

3、来杭州相亲的广西大叔相亲失败,找《1818 黄金眼》记者维权,希望婚介所能退钱,结果却被记者挖出这个大叔有老婆。
最后的最后,确定在婚介所找不到老婆后,这个大叔要记者给他介绍个女的,无语的记者给他发了婚姻法的短信。
 马拉松补给 
答主@运动分子(3.9k+ 赞同)
马拉松比赛的补给。从必需的「加油站」角色慢慢变得更像「流水宴」。

马拉松赛道补给点的最基础设计只是饮水点,为参赛者提供饮用水。而很多国内马拉松的补给点越发像一 个饮食点,很多组委会为提升赛事口碑和吸睛度,拼命想着去丰盛补给点的设置。
更多食品/餐饮类品牌赞助加入后,补给点还出现很多并不适合跑马拉松时吃/喝的食物。 
原本只是解决刚需的补水站,近几年不少马拉松却想着赛事服务、提升体验,将补给站变成了「外带餐厅」、「免费自助」、「菜色比拼」……多少违背了马拉松补给点的本意。 
跑者也分成两个阵营,一方认为这就像过度包装,显得非常不专业;另一方则觉得马拉松就应该是体育活动嘉年华,大众参与者需要更多有趣好玩的东西,丰富的补给也是赛事的亮点。 
某年上海马拉松,赞助商西贝在赛道旁提供了烤全羊。
武汉马拉松的热干面和小龙虾:
为何马拉松(尤其是国内马拉松)在补给这点会「向奇怪的地方发展过去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以日本马拉松为代表的「服务体验型」马拉松。中国马拉松 2014 年开始进入井喷状态,赛事主办方、比赛赞助商也飞速增加,他们发现赛事口碑提升、跑者传播很明显的一块就是赛道上的食物。

而日本的东京马拉松、各地方的小型马拉松赛道经常会有大量当地美食、民间私补精心为选手准备的美食出现,这些赛事内容在跑者中传播很广,很多补给有特色的马拉松被等同于优秀的马拉松。

一些主打美食补给的马拉松,比如法国的波尔多红酒马拉松(提供了红酒和生蚝等补给),尽管在马拉松里「地位」并不高,但跑者们却都耳熟能详。
于是逐渐的,国内马拉松,特别是名额不那么紧俏、还需要推广招徕参赛者的中小型比赛,就纷纷把「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赛道上出现西瓜、苹果、饼干、各种汤、能量胶、小番茄,赞助商的加入后,还出现了馍、咖啡、蛋糕、肉类……即便很多食品事实上根本不适合跑步途中吃。
考虑到赞助商利益,组委会对赞助商可以/绝对不能提供哪些食品并没有规定。
马拉松补给点就从「加油站」的角色慢慢变得更像「请客吃饭」,参赛者更像消费者——他们是上帝,他们的口碑对赛事对品牌很重要。 
不少人对「过度补给」意见很大,认为这很不专业,正确的马拉松补给,应该是「轻赛中,重赛后」。
比赛途中只要解决基本饮水即可,补充食物容易导致身体不适,赛后身体消耗很大也进入非运动状态,才应该多进食补充能量。
「招牌菜」
答主@韩德雨(3.7k+ 赞同)
过去,好吃的菜叫招牌菜。现在如果一道菜不能发光,着火,冒烟,出声,吹泡,蠕动,转动,以及伪装成食物以外的东西,那它是担不起招牌菜这三个字的。
 妇女节变成买买买
答主@胭脂与黑石榴(4.8k+ 赞同)
妇女节啊。妇女节的全称是国际劳动妇女节,是用来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同时也是对妇女地位的一种肯定。

在过去,能过妇女节虽然算不上是一件光荣的事,但是也绝对不会让人觉得羞耻。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妇女节开始慢慢变质了。

年轻的女孩不愿意过妇女节,觉得妇女两个字把她们说老了,于是创造了一个女生节来过。

 一些轻熟女也不愿意过妇女节,觉得过了这个节就证明自己老了,从内心上不肯承认自己青春不再的事实。 

于是精明的商家为了商机,就把妇女节盖头换脸,换成女神节,女王节来过,于是一个庆祝妇女贡献的节日,就这样被扭曲成了买买买的节日。
 买自己承担不起的消费品 
答主@喵精 面带桃花(1.5w+ 赞同)
鼓吹消费主义—— 「必须买名牌口红,才能叫精致的女孩」,「3000 工资,买 2 万的包,是对生活的尊重」,「虽然她每天挤两个小时地铁上班,但她依旧画着用限定版化妆品的妆」。

铺天盖地的软广,鸡汤,广告,都暗示年轻的消费者们,花费更多的金钱耗费在物质享受上 (物质享受是应该的,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为什么鼓动刚毕业的,工薪家庭的孩子超前消费?) 

我刚毕业的好朋友,因为穿地摊货,被几位年长几岁的同事嘲笑,孤立,觉得她穷,LOW;而她的同事,其实也是没房没车的农村出来打拼没几年的女孩。

她特别难过,第二天去商场买了条七百块的丝巾,那天上班一直带着没放下来。(实习工资底薪 1300,去掉房租,吃饭,且她没问家里要钱,那个月过得挺艰难)

呼吁女生用好东西没错,我认为是大大的进步!小时候,我家那些老亲戚给我灌输,女孩子要干净整洁,不要衣妖(方言,花枝招展的意思)打扮,不要买化妆品,像我,一件衣服可以穿 30 年!

以至于每次家族聚会,长辈们都很关心,「这个女孩子是不是长大变臭美了?」如果我打扮很学生,扎个马尾辫(刘海一定要梳起来),她们就很满意,并叮嘱我不要变坏。 

看到我打扮得很时髦(她们眼里),就会组织进行批评教育,我并不赞同,但可以理解,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一切用在吃饱穿暖的花费,都是浪费。

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有多余的钱了,当然是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花钱化妆,打扮,爱玩手办,音乐,自己的钱爱怎么花怎么花。 

可是,忽然有一天,媒体们开始导向「这是看脸的世界」「女生如果不精致,就会被世界嫌弃」。

诚然,我们都知道一分钱一分货,我也想背质感好的包包,买大牌彩妆,那些要靠我们的双手努力,世上没有白掉的馅饼,没有经济能力实现它们之前,继续努力,好好生活, 而不是超越能力的界限,借钱,逾越底线, 只为了享受本不属于自己的虚荣。

支持合理的营销,应该面对适合的人群,把商品以合理的价格(品牌也有价值,服务也是价值,不是说成本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更多内容 前往「知乎」搜索
 互动话题 
你还见过哪些事情往奇怪的方向发展了?
赶快留言分享给我们~
知乎实验室热门文章

文末彩蛋
长按扫码进入「知乎实验室」,回复「读书」即可免费领取知乎周刊一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