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衲曰”
1956年7月6日,上海理发、照相、洗染业部分员工迁往北京
图为20世纪80年代,位于金鱼胡同的四联美发厅
原载:《看历史》2012年第10期
作者:萧婷
一件西服连改21次仍不合身。1956年初春,印度新任驻华大使小尼赫鲁一纸“投诉信”递到了外交部。这已经不是外交部第一次接到类似的投诉了。作为一国之都,北京的服务业确实差强人意。当时,北京的服务业仅有两万多家,其中一半是饮食业。鸡毛小店、通铺大炕、食品担子、剃头挑子和提篮叫卖的串街小贩,支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为了挽回影响,外交部派人陪小尼赫鲁专程到上海改西服。清嘉庆年间,上海就有专门的西服店。当年国人称外国人为“红毛”,为“红毛”做衣服的裁缝就被称为“红帮裁缝”。上海市政府特意找到有“西服圣手”之称的余元芳为小尼赫鲁改衣。余师傅不负众望,只花了两天时间就把西服改好了。
小尼赫鲁非常满意,当场要余师傅再做一套,并且为他的妻子、儿子、兄弟、岳父也都各做一套。后来,小尼赫鲁在给外交部的表扬信中说,他到过很多国家,也买过很多西服,但从来没有这么漂亮、舒适、挺括的。
“红帮裁缝”为新中国挽回了面子,但偌大一个北京城竟做不好一套西服,引起了高层的关注。1956年为了“繁荣首都服务行业”,中央决定迁上海名店进京。
“北京是首都啊,谁不愿意来?”
1956年3月的一天,上海南京路上的蓝天时装店来了两男一女三位顾客。女顾客拿来四块料子想做裤子。营业员一看其中两块浅蓝色的料子不适合做裤子,可女顾客执意要做,而且要求做成“吸腰”“落臀”的。取衣的时候,她穿着新做的裤子蹲下、站起,照着镜子来回打量,非常满意。后来,店方才知道,这三位顾客是北京服装公司经理连方、副经理兼上海迁京联络组组长方华和业务科长万家骥。他们远道而来当然不是为了做裤子,而是来考察上海服装店的。
接到中央指示后,北京市政府马上责成北京市第二商业局与上海市第一商业局接洽,研究上海服装店迁京事宜。经过明查暗访,北京方面开列了包括“鸿霞”“造寸”“万国”“波纬”“雷蒙”“蓝天”等在内的21家服装店的名单。这些都是上海一流的服装店,而且无一例外都开在上海的核心商业区。
当时在张丰记服装店做店员的郑祖芳记得,3月14日晚上,他与许多上海同业一起,被集合到上海新成区区工会开动员大会。会上,区领导动员说:“北京作为首都需要大量的服务业,希望大家踊跃报名,繁荣北京服务业。”
当时,北京开出的条件相当优厚。至今保存在北京市档案馆的“上海市一商局与北京市服装公司签订的调用商业人员协议书”上写着,北京方面不但负担上海来京人员的路费、提供来京后的住宿,而且保证来京人员原有工资不变,家属一年之内全部调入北京。
面对如此优厚的待遇,“红帮裁缝”踊跃报名。虽然,他们也听说北京风沙大,气候干燥,冬天只有白菜豆腐吃。“但北京是首都啊!谁不愿意来?”当年在万国服装店工作的张永福说,“刚解放,大家心气高,能被挑上都感到很光荣的。”
迁京工作进展神速,仅仅一周之后,区政府工作人员就帮各家店铺打点好了行装。21家上海服装店、208名从业人员,分两批乘着火车浩浩荡荡来到北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