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一个好的标题能够把任何事炸出圈。常关注留学信息或常刷抖音的朋友们,最近几天大概率已经被“140万留学回国月薪4500”的热点话题刷了屏。
下面是相关视频:
视频来源于网络
这名留学生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二年级末由自己擅长的商科转入计算机科学专业。没想到计算机难度大,编程技术学的很烂。
而他在美国留学五年花费140万,回国后,根据自身优势(留美)求职外贸工作,面试了十几家公司,基本都给他开出了4000左右的月薪。其中一家公司开出了4500元的工资,还是因为其海归背景。
那么,这个男生所说的究竟是不是真实的?现实中的留学生就业薪资真会像他这样吗?就业形势又是怎样的?
为此我们采访了ZoomIn的资深HR——Koos,来看看她是怎么说的。
介绍
Koos
香港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硕士,GPST国际心理咨询师。
10年外企人力资源工作经验,深度了解国内多行业招聘用人要求。ZI时间管理(GTD)课程讲师,发起职业导师计划(ZMP)。
日常生活中热衷研究汽车设计制造,谈话击中灵魂,开车驰骋疆场。
内容:Koos
编辑:Luca

01
非“哈耶普斯麻”或者TOP30学校毕业的留学生找到合适薪资的工作其实很难,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Luca:视频中提到主人公本人是爱荷华大学毕业的,这所学校在US News的美国大学排名只有88名,并非“哈耶普斯麻”或者TOP30等级学校。这一点其实让许多留学家庭和准留学家庭非常关心。即非“哈耶普斯麻”或者TOP30学校毕业的留学生找到合适薪资的工作其实很难,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Koos:这个点,我是不同意的。相反,我觉得不是藤校、名校和前30的应届生反而会更快的找到自己的定位。
当初求学阶段选择了出国,必然是希望在之后的求职道路上走的更通畅,拿到的薪酬也是高于其他人的,特别是那些在读书的时候出类拔萃的,这个时候的自我认知是非常高的,并不想自己在求职的过程中落后于人。
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心态会出现微妙的变化——如果在投完简历,参加完应聘会,甚至网申都结束了,也接到了很多的面试邀请,杀出重围,却卡在了谈薪酬的时候,自己的心理失衡,加上周边人的干扰和影响将直接导致工作的期望值没有被满足。也会给大家造成一个“难”的感觉。
02
那么你觉得是这个视频主人公的夸张还是现在的就业形势真的是这样,或者说并不是个例?
Koos:我个人觉得,这是case是个例,更像是为了拍视频而拍。
视频里的主人公在说出自己在爱荷华大学读了2年商科后,转了计算机专业。
HR看到这里一定会提问,既然商科的成绩很好,既然学起来比起计算机擅长很多,那么为什么会转了计算机?你转计算机专业的逻辑是什么?
而后他又说是自己非常了解美国的商业模式,了解美国文化。他又是如何体现给国内面试官的呢?
他还提到了自己擅长英语,且在过程中夹杂了数句不必要的英语。实话说,“英语好”应该算是留学生的必备素质了,但即使放在国内如狼似虎的就业环境也并不是一个突出的优势。现在国内的诸多行业都有着非常棒的英语人才,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英语极好的。这并不能成为一个炫耀或者自豪的点。
至于他提到美国大学的收费的问题。在施行留学美国计划之前,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了预估,不可能期待自己的孩子在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就能得到什么回报的。
总结一句:纵观整个视频,内容更多的是在哗众取宠,赚取流量。
03
作为一个资深HR,你如何看待这个话题的爆火?你觉得大家非常关注这个话题的原因是什么?
Koos:作为HR本身,我并不十分感兴趣这个话题,毕竟拍摄视频本身存在一定的社会性,也是期待自己通过网络出名,其意图并不讨喜。
至于话题的火,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今海归求职确实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与预期不符,比如不乏有一些家庭,全部的希望在送出国的孩子身上,对于他读书后的职业发展的忧虑,会无形当中堆积成为极高的压力。
所以,就视频里的话题而言,之所以能被讨论起来,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海归家庭和海外求学的学生本身对就业、职业、行业的期待和自己的认同有落差。
04
你接触过的有留学背景的同事和非留学背景的同事有哪些区别?
Koos:分开来说吧。
已入职、有留学背景的同事,语言能力和价值观多元是有优势的;由于去过海外,对于某一些行业和工种来说,是比较必须的(比如我们招聘的留学辅导老师,很大程度上来说,有过海外经验的,上手会更快,被客户接受的程度会更高)。
已入职、非留学背景的同事:优势是更努力,也更希望从工作中得到成长,自己会通过不同的路径去再学习、提升,已尽快达到和海外留过学的同事差不多的水平;对于企业来说,更大程度上,能更直接的看到没有留学过的同事的产出。
有留学背景的应届生:大多数的时候,面试的环节会更有优势,也更自信,当然,对于自己接下去要做的这份工作,期待值更高;薪酬要求也基本会同等幅度上升。
非留学背景的应届生:因为性价比和实操使用性,在某一些工作和行业中,会更快得到青睐。
05
Luca:那么你怎么看待最近和未来的就业形势?
Koos:从2020年开始,每个行业多少都因为疫情和很多国家政策的影响,在企业用人、岗位设置上做出了比较大的调整。
有些行业,选择缩减每年招人的人数,有些选择在用工设置上做调整,比如增加管培生和兼职员工数量,从而减少企业的用人成本,更多的放在一些有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上,以防万一。
而未来的就业形势,我觉得当然也不会真的有多少太大的改变,只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同用人方式的出现,每个企业都会灵活的采取招人的模式来迎合自己每一年的业务需求,毕竟大多数的企业还是业务为导向,只有产能和需求量上去了,公司才有可能招到更多适配自己的员工。
06
有什么话可以对想走国际化教育的家庭说的?
Koos:既然整个家庭选择了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国际化的教育,并且在适合的时间段已经实施,那就要做好这是一个历练和成长的过程的心理准备。
他们并没有和在国内读书的孩子有太大的不同,过程不同,或许更困难,或许更艰辛。但毕竟是孩子自己要去走的路。还是要放平理想和期待值,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去让孩子自己参与选择和亲身经历。而不是一味的告诉他,家庭为他付出了多少的金钱,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毕竟,虽然家长支付了费用,但孩子自己也是通过不同的经过,慢慢去付出时间和努力的,即使将来的方向和路程不一样,但是这不是家长的人生,也不是家长的替代,而是他的人生,让这个路该如何铺设的权利交到孩子自己的手上,哪怕那是一条艰难而坎坷的路。
写在最后
采访完Koos之后,她给我发来了一段话希望能作为本文的结语送给大家:
引用生涯叙事领域专家:黄素菲老师的话做个结语——“教育是愿意相信并鼓励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虽然筚路蓝缕,却能逐渐走出自己的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