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Y同学,Jackie
编辑:Luca

6月23日,高考成绩放榜公布,Y同学高中三年的生活与学习阶段的最后一点延续也在这天结束了,毫无悬念的,她的成绩足够被昆山杜克大学(以下简称昆杜)录取了。
01
一个想法
回想整个申请季,Y同学似乎并没有那种“松一口气”式的放松感,她展现的似乎:这些都不是事儿。
从初中开始,她就有了想去中外合办大学的想法。
我们问她,为什么想要去昆杜和上海纽约大学(以下简称“上纽”)这种中外合办大学,毕竟以她的分数在国内的211和985院校中是可以来回挑的。
“通识教育”,简单的四个字,一阵见血的描述出了她最直接的想法。她还没有想好自己要选择什么方向,学习什么专业:只是对人文和艺术感兴趣,只是感觉自己没有学理科的脑子并不足以让她做决定,毕竟了解的太少了。
而上纽和昆杜的“通识教育”是让她能够通过大一大二两年的时间,完成不同学科的课程,并对这些学科方向的内容、前景以及是否符合自身特点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之后,再做一个相对成熟且自信的决定。
02
一个选择
择校,一旦做出了的决定,就要贯彻到底。
那时Y同学想去上纽昆杜的目标很明确,一直都是这两个学校从未改变,而她的爸爸妈妈也非常的支持和认同。
此时的她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自己准备,自己申请;第二个是,找机构。
“我自己申请没什么不可以,但是找机构,我的申请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Y同学自信的说。
但苦于信息收集的困难,她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机构。
对于女儿择校和选机构的决定,Y同学的爸爸妈妈一直都持着认同和支持的态度。
就在高中准备托福的时候,托福老师向她推荐了ZoomIn,这也成为了我们相遇的起点。
03
一个难点
 “上纽和昆杜这种合办大学本质上来说也是美式的大学,他们更看重人的成熟度,要求的水平更高,甚至很多成年人也难以达到。”Jackie老师说。
在体制内的学校,长期高强度的学习让Y同学的成绩足够优秀,但同时也让她缺少了很多应有的社会经历,大部分只是校园里的经历,这算是她申请中的一个难点:没素材。
客观上,她的经历很少,比较难整理出好的素材;但更重要的是,她对文书有了自己的预设。
不分体制内外,和很多同学一样,Y同学对于文书要写的内容都有一个预设。
要么觉得文书就应该是夸耀自己,不应该写一些他们认为的“无意义的事”;
要么觉得文书就可以捏造故事,写一些自己从没经历过的事,以为可以骗过招生官。
而Y同学就是前者。
但其实像美国的大学包括中外合办大学,都想从你的文书里看到——你通过一些事情获得了成长与改变,你跟这个社会的联系是什么,你想为这个社会做什么等等。看到这些,他们才愿意把资源给你。
准备写文书时,PSS(文书工作坊)已经结束了,于是Jackie老师单独为她做了一次。
Y同学单独的PSS开始之后,老师带着她做了一些测试、QL,让她写一写关于自己的50 Facts以及个人经历,从成长中的事物挖掘特点:
她比较在意且讨论较多的是“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相关的内容。
而这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毕竟人际关系和交往涉及到人的社会性,这些也能在大学里得到很好的体现。
于是,在她的主文书中,通过讲述人际交往对自己的影响,让自己有了新的反思,产生了“意识觉醒”的感觉。
而在她给昆杜的why school中,她还特地写到了自己的观察:昆杜的Community是怎样的;又是如何跟她个人的价值观等如何匹配的等等。
04
录取,不只因我们的参与
和美本申请季差不多,上纽昆杜文书修改的也是一项大工程。

多次修改文书的操作,繁琐且反复的挖掘自己的过程,Y同学一直都很积极,也很配合,一点即通,让整个过程的效率和文书的质量有了快速的提升。
“我完全不知道写什么。Jackie老师鼓励说‘其实每个人刚开始都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写的,但最终都写出来了,并写的很好。’我是一个比较喜欢‘看别人’的人,如果其他人一开始都不知道写什么,最后却都写出来了,那我也一定可以!”
除了考试,她几乎每个星期就来ZoomIn的办公室一次,非常认真。
“高三上学期,课业非常忙,同时文书的写作也开始了。一边要上课备考,一边要准备文书,还是有些累的。但我每周末都至少会有两个小时在这里;在写文书的最后阶段,我每天晚上都会练习。老师也很有耐心的帮我找了很多资料,辅导我完成。”
后来准备昆杜剑桥领思的面试时,正巧碰上她模考。如此忙碌的学习生活,Y同学都没有放弃,她依然每天坚持来这里练习。
像Y同学一样,录取不只因我们的参与,至关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坚持,认真,打破预设,认识自己。
写在最后
越来越多的家长想让自家孩子接受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大学招生官的选择标准,在给学生规划道路的时候容易弄巧成拙。申请美本也好,中外合办大学也好,不仅仅关注考试的成绩,更要了解学生,关注TA们独一无二的发展方式。
其他相关文章:

近期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