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者:慕溪
孩子很难带,至少有时是这样。他们可能是易怒的、不理性的、不负责任的、情绪化的,有时还有点邪恶。父母的工作就是保护、支持和引导他们的成长过程。这是一个疯狂的旅程,有时是快乐的任务,有时又是令人困惑的负担。但我们在所有时候都有一个秘密武器:同理心。
1、我们会首先感觉事物
尽管我们认为自己是按着理性生活的,但事实是我们通常在理性思考前会有感觉。当我们看到喜欢的人时,我们会感到高兴,然后才会想,"这是我的朋友"。当坏事发生时,我们首先感到愤怒、恐惧或悲伤,然后才想到接下来该说什么话或做什么事。我们的感觉是诚实的反应。虽然成熟的人试图隐藏情感,避免冲动的反应,但它仍存在。我们没有必要一有感受就说出来,甚至不必总是表达我们的感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时不伤心、不失望、不愤怒。孩子们也会首先感受事物。不管他们是否学会自我控制,但他们的感受总是真实的。
2、同理心重视经历
同理心是关注并帮助孩子表达感受。这是对他们生活现实的认可。如果你的孩子生气了,你可以说出这个事实。如果他们感到悲伤、生气或高兴,你可以帮助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你的孩子看起来很失望,你可以说,"你看起来很失望"。这样做可以表达他们心中的真实感受,他们会觉得你花时间注意和关心他们的经历。如果他们显得焦虑和恐惧,或兴奋和激动,或无聊得要命,说出他们的感受,这将始终传达出你已经注意到他们的内心状态。这是教养孩子的关键一步。
3、同理心是一种观察
要想说出你所看到的孩子情绪,需要你刻意的留意和关注,但这只是一种观察。你只是在陈述,甚至是猜测,你所认为孩子此刻的感受。如果你说错了,他们很可能纠正你的说法,并试图更准确地说出他们的感受。"我不生气,只是失望 "或 "我感到放松,并不难过!" 你不一定要完全准确,也不一定要认可他们的感受。你当然不希望告诉他们,他们应该有不同的感受。在谈话的开始,你可以只试着说出他们的内心感受。
4、同理心的秘密武器
作为父母,教养的秘诀在于,在所有反应前,首先展现同理心。如果你的孩子在游戏中获胜,你可以说出这种快乐。如果你的孩子第一次做某件事情,你可以说出他的期待和焦虑。如果你的孩子行为不端,甚至在你重新引导的时候,你可以说出他们的愿望。如果你的孩子在发脾气,在你对他们的行为加以限制前,你可以说出他们的愤怒。在好的时候和坏的时候,甚至是需要干预和管教的时候,以同理心开始,会表达这样的信息:你看到了并承认他们的真实感受(很可能是导致他们行为的感受)。然后,你就可以开始处理一些可能更棘手的事情,比如斥责或纠正,但这些处理都是在关系和联结中进行的。
5、同理心是一种选择
你可以专横跋扈,简单地发号施令。但通过关注他们的内心,你首先表明你关心他们的经历。如果他们表现得很糟糕,你如果直接说"别这样!" 可能会使他们受到打击,但你也可以选择问:"你怎么了?你看起来很烦躁"。富有同情心的反应打开了沟通的大门。如果父母使用同理心,而不是简单地发号施令,那些想让自己有掌控感的父母往往会有更大的影响力,并与孩子建立联系。即使你没有时间与孩子谈话,简单的同理心也能化解琐碎的争吵。例如,对待孩子在睡觉时间不想睡觉的问题,你可以说:"我明白你很失望,你不想睡觉,但该睡觉了"。你仍然设定了限制,但你已经表明已经听到了他们的感受。
6、同理心的代价
同理心是需要代价的:你必须关注并想知道他们的内心里发生了什么。你必须关心和倾听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经历的人。你常常要用问号而不是感叹号来回应。你必须放慢你自己的反应(面对坏的或挑衅的行为,往往会很恼火),好询问这种行为首先来自哪里。这需要情商和耐心。但回报是巨大的。
7、同理心能解除武装
《圣经》里有句名言:"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箴言15:1)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你能承受耐心的代价,同理心就会成为一种保护,它可以阻止强烈的情感破坏关系。如果你用更多的愤怒来回应一个孩子的愤怒,你就更有可能去争斗,并试图让对方屈服。如果你想知道愤怒是从哪里来的,你就有机会在它燃烧之前降低情绪的温度。同理心是一种解除武装的武器,用于在情绪墙被筑得太高之前将其推倒。你可以用它扭转糟糕的情况,利用它来促进成长。同理心还向孩子表明,你可以成为处理强烈情绪的安全空间,为长远发展建立起信任。
心理学家和牧师都受过同理心的训练,所以即使他们周围的人经历了愤怒、悲伤或痛苦等强烈的情绪,他们也要保持同理。企业高管用它来管理好他们的团队,向人展示他们的关心。但对他们来说,就像对父母一样,同理心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权力。毕竟,它仍然只是一个开启对话的观察。你仍然可以管理,你仍然可以设置限制,你仍然可以发号施令。但你会成为一个关注和关心你所照顾的人的心里体验的父母或领导。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箴 22:6
作者:STEVEN KOSTER 牧师,作家
来源:Reframe media
◥ The End ◤
请留言发表您的真知灼见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