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读书多少,不少人喜欢自诩自己为“读书人“。有人读书为了多挣钱,有人读书为了探真理,还有人读书只为知道字有几个写法。在今天的文章里,我给大家介绍几个和书有关的英文单词,这几个单词,好比孔乙己喜欢卖弄的冷知识,雅思托福用不到,四六级考试更无关,没什么用,只为好玩,博君一笑。
1. “书非借而不读也”
读书人有真假之分,真读书人如大师陈寅恪,假读书人就像我这样的,遇好书喜不自禁,急忙掏钱把它请回家,然后把书放在宽大的橡木书柜中,看着它舒舒服服地或躺或卧,我就心满意足地走开了。这种行为,古人讽之为“书非借而不读”(袁枚《黄生借书说》),但英国人用什么样的词或表达来描述呢?
第一个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奇怪的英文词,“tsundoku”。这个单词说的就是“读书不多、攒书成山”的行为。“tsundoku”源于日文字“積んどく”,"doku"是“读书”的意思,“tsun”是“把东西堆起来后离开”的意思,合起来大概就是“把书堆起来之后,背离了读书的初衷”。英国人素来信奉“拿来主义”的实用精神,直接把日本字的读音拿过去,生生造了个英文单词出来。
除了“tsundoku”,英国人还顺手拿来另外的一个词,“tsumudoku”。这个词和“tsundoku”恰好相反,是那种把书堆成山,然后一本一本读完。在中文里,这种行为叫“汗牛充栋,皓首穷经”吧。
2. “焚书坑儒”
唐代诗人章碣有一首叫《焚书坑》的诗: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中国人应该没人不知道这诗是在说什么,不过,如果要是把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样的事情介绍给外国人,除了“burned books and buried scholars”这样比较简单直接的翻译外,还有更地道的表达吗?
历史上做出“焚书坑儒”这种事情的,不止秦始皇一人。罗马帝国的一个皇帝在攻陷巴比伦之后,把人家图书馆全部焚毁。因此,有一个更加地道的英文单词,说的就是“焚书”这件事,这个词就是“libricide”。
这个词由两部分组成:“libri”和“cide”。前面的部分就是表示“book”,后面的“cide”是“killing”的意思。两部分组合起来,就是:杀死图书。
除了”libricide“,还有一个源于希腊文的单词,看起来更高大上一点:”bibioclasm“。当中国某些皇帝大兴文字狱,总会有几本书成为禁书,不准人民传阅,这种行为就叫“biblioclasm”。
3. 倒背如流
我们会称赞那些把书烂熟于胸的人把书”倒背如流“。早年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书里说陈寅恪晚年因白内障而失明,老先生做学问时就不得不让学生帮忙查阅一些资料或核对一些史料。学生有查阅不到的地方,陈寅恪经常盲着双眼让学生到第几排书架的第几本书的第几页的第几行去找,每次都能被陈寅恪说中。这样的学者,通常被称为拥有”照相机式的记忆“。据说,民国时期只有两个人有这样的本事:老一辈的陈寅恪和少一辈的钱钟书。
英文里有一个单词,说的就是这样的人:”bibilognost“。写论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bibilography“(文献)这个词。”bibilognost“也是由两部分构成:”biblio“和源于希腊文(γνώστης)的”gnost“(意为”无所不知“)。这个词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对书里的任何细节无所不知的人“。
4. ”晓霞死了“
据说,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故事发展到他笔下最讨人喜欢的人物“田晓霞”必须得死的时候,在写完田晓霞因采访抗洪而牺牲的一段后,作家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对前来看望的朋友说:“晓霞死了”。
你陷入一本书中,当你喜欢的主人公因情节发展必须得死,你也会陷入到莫名的悲伤情绪里。招人喜欢而不得不死的文学形象很多,比如《穆斯林葬礼》里的“梁新月”或《悲惨世界》里的“芳汀”。
悲剧的本质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既不是一个在道德上公正上绝对完美的人物,也不是由于邪恶性与败坏而陷入灾难的人物,而是因为差错而受折磨”。这句话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悲剧的原因在于一个接连一个的差错。
现在正式给大家介绍“hamartia”这个词。“hamatia”指的就是形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第一个差错,正是因为这个差错,悲剧人物才有后面一个又一个差错,最后导致了人物命运无法逆转的悲剧。
5. 床上读书
读正经书的时候,我们该正襟危坐;而阅读闲书的时候,最好的姿势大概是躺在床上。
英文里有一个非常奇葩的词“librocubilcultarist”,专指躺在床上读书的人。"libr"是拉丁文词根,就是“书”的意思,而“cubiculum”就是床的意思。这个词在英美几乎没人用,因此大家不必记它。
----------
英国范儿的英语课
英语以及英美文化的点滴知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