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网飞推出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拍摄的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Pretend It's a City),片中老纽约客弗兰·勒博维茨脱口秀式的花样吐槽金句频出,收获了不少好评。
纽约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在弗兰口中,“没人受得了纽约的物价,但八百万人还在这儿活着(No one can afford to live in New York. Yet, eight million people do)”;
纽约的地铁常年臭气熏天,最臭的就是乘客本客;每天都有很大概率在过马路时被车撞死;时代广场是最糟的街区,为了避免从中穿过,她宁愿绕一大圈路……
纽约的城市改造,也是弗兰吐槽的火力集中点,广场上莫名其妙的盆花,地铁里不知所以的艺术画……
一座城市,究竟怎么改造才能真的让人满意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另一座大都市——巴黎的改造史。 
01、现代性?还是历史感?
1851年12月2日,拿破仑的侄子波拿巴发动政变,建立起法兰西第二帝国。
这个时期的巴黎,只能说是一座一贫如洗,疲惫而老旧的城市,街道狭窄又弯曲。
《香水》剧照
为了改善巴黎的面貌,也为了方便控制群众,波拿巴让塞纳省行政长官奥斯曼来改造巴黎。
奥斯曼大刀阔斧,不仅改造了巴黎的城市面貌,还对城市的辅助系统进行了修缮和扩建,为巴黎遗留下了一副完整的现代都市骨骼。
同时,还兴建了很多公共建筑,塑造出今天巴黎独特的城市氛围。
1855年巴黎修建的世博会展览馆
奥斯曼巴黎城市改造的效果无疑是惊人的,今天,巴黎能拥有宽敞的香榭丽舍大道和两旁的奢侈名品店,都是奥斯曼的功劳。
但是,虽然奥斯曼让巴黎成为了一座现代性的大都会,当时还是有极大部分的人对奥斯曼不满。
因为奥斯曼拆毁了一座历史的旧巴黎,让很多旧区深巷中的故事成为了历史的回响。
《爱在日落黄昏时》剧照
对于改造之后的巴黎,雨果说,“巴黎只是个概念”,这个城市已经变成了一堆“利佛里大街(Rue de Rivoli),而我向来憎恶利佛里大街。”
一直到今天,巴黎大改造,都还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事情,追寻现代性和保存历史这两者是否可以兼而得之?
巴黎圣母院
到底是现代性的城市更加有秩序,还是有历史厚重感的城市更加有韵味?
在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看来,人们对于社会的理解,不应该简单地只看社会经济效益或者理性化的社会构成,而是应该注重内在的精神生命,注重作为现代生活体验者的个体的生命体验和道德实践。
格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3月1日是齐美尔先生的诞辰
齐美尔是最早把美学带入社会学视野的学者之一。他曾写道:“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件艺术品”。
齐美尔是一个现代生活的审美主义者,把美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艺术”的领域扩展到了人类社会。
将美学和社会学进行结合,这在社会学的研究路径中确实独树一帜。
02、城与城,人与城
说到城市的秩序之美,设想一下,在北京,如果长安街不堵车,西直门的立交桥可以直线通过,7-11在大街小巷都能找得到……
这样的城市,对我来说就是拥有秩序之美的。
但是,在一些专家、学者的眼中,城市的秩序,意味着清晰明朗、整齐划一的布局。
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他们认为,一溜齐的招牌、没有遮挡的天际线、风格统一的建筑物才是有秩序的表现。
这两种不同的空间秩序观,其实是对秩序之美的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更加看重空间布局背后对于人的关怀,一种更加强调外在的统一和整齐。
在齐美尔看来,美不仅仅在于事物的客观存在,而在于这种客观存在如何激发起人们内心对于美的一种主观感受。
所以,社会作为一件艺术品,不应该仅仅只是把外在的形式塑造地多么炫目从而增加其价值,而是应该更加看重其自成一体的风格,还有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品质和历史厚度。
美国城市问题研究权威乔尔·科特金(Joel Kotkin)在2005年出版的《全球城市史》(The City: A Global History)一书里指出一座活力充沛的城市,必须具备三个特性——安全、繁荣和神韵。
对于科特金来说,城市不仅仅只是“生活的机器”,而且还同时折射出这个地区的神韵、安全感还有生机等内在的品质。
《午夜巴黎》剧照
所谓神韵,泛指“神圣”传统,亦即在中古时期城市所拥有的宗教信仰,而在现代世俗社会,则可引申为一个城市的共识价值及精神面貌。
每一座独特的城市,都有属于这一座城市独特的信念,或源于传统,或源于宗教,亦可源于本土生活价值和人文精神;
《午夜巴塞罗那》剧照
除了用以取得市民认同,亦激发持续不断的文化创造,在文学、艺术、文化各个领域,推陈出新,发展出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
一个真正有魅力的城市,一定是有独特性格和韵感的城市。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就需要找到这座城市的性格,主动发掘和塑造城市的面貌,城市才可以有效的运作,散发其应有的活力。
《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剧照
社会学强调人的效应,正是居于其间的人塑造了城市,而不是城市塑造了人。
03、空间秩序与集体记忆
张爱玲在小说《倾城之恋》里,描绘白流苏坐船靠岸时第一眼望到的香港,“是一个视觉夸张的城市,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刺激的颜色窜上落下,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
在文学家的笔下,城市的混杂之美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
不断的传承和延续,成为了香港这座城市永不磨灭的文化传统,并凝练成居于其间的普通居民们的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
所谓“集体记忆”,首先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提出。
哈布瓦赫认为,回忆活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因为绝对私人的回忆,往往因缺乏逻辑和系统而显得模糊混乱,并且通常会因为时间消逝而变得零碎、散乱、淡化。
相反,社会集体记忆却能通过现代城市、建筑物和公共空间来不断更新,得以追溯。从这层意义上讲,公共空间、古旧建筑乃至社会事件等都是集体记忆的载体。
对于大众而言,集体记忆,这个很不生活化的词语,可以成为一股时髦,即是怀旧。怀旧是一种感情,是对过去的眷恋,也是对现实的感怀。
同时,集体记忆也是一种增强集体认同感的象征,对身份的认同因为集体中共同拥有的记忆而更显紧密。
一条满载历史记忆的老街,比国家纪念碑更有意义。老街可以营造出更为贴身的地方感,让当地的居民更能介入空间、环境和文化的营造中,从而凸显出身份意义上的主体性。
《花样年华》剧照
事实上,城市的空间秩序,决定了居于其间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素。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过:“更重要的是建筑家追求一种特殊的品质(special quality),以代表所在地的精神。”
可以说,一栋建筑物倘若缺乏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理想的关怀,没有方便使用的功能在里面,没有美的成分在里面,那只会是一个躯壳,光有簇新的外在,却失去了内在的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
《心房客》剧照
从这层意义说来,建筑空间其实是文化不可磨减的呈现和记录,它不再是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无止尽膨胀,而是对人性关怀这一核心价值的不断诠释。
说到底,当社会作为一件艺术品,其真正内在的核心,还是人,还是对于人的关怀和尊重。
(本文改编自《严飞·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面对社会矛盾和现象,与其视而不见,得过且过,不如从现在开始改变,从社会学入手,了解其背后的本质,找到问题的答案
而绝大多数社会热点议题,我们都能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副教授严飞的社会学节目——《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中听到相关解答。
订阅福利
限时特惠78元  原价98元 
两杯咖啡钱,就可以让你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活动时间:3月2日-3月7日
👇扫描二维码订阅课程
比如离婚这个现象,在我们看来简单,但在社会学家眼里其实很复杂。
它不仅仅涉及个人感情问题,它同样是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的缩影,也是我们反思“理所当然”的生活现象的一个有趣切片。
《婚姻故事》
此外,这门课还解答了层出不穷的热点话题:
人性可以被教育吗?
选择坐在宝马里哭,还是坐在自行车上笑?
为什么我们永远在“剁手”?
为什么我们痴迷于滤镜?
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于抖音?
选择广场舞还是麻将?
当我们谈论“佛系”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
这些话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看似平常,却也可能成为困扰你许久的问题。
但无论是个体生活中面临的困扰,或者是我们面对整个社会时,看到的种种困惑和不解,你都可以跟着社会学家,在社会学里寻找答案;
更重要的,是你能从中得到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那么现在,就一起进入课程,用全新的视角,看穿热点背后的本质,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课程亮点
01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
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剧烈变化的中国社会,社会学视角将带你拨云见日,厘清社会运作的基本逻辑;
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修补和弥合我们社会的裂痕、道德的滑坡、家庭的衰落、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丢失,
从而迎接一个更加有序美好的社会图景
02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当我们了解社会学视角后不应当强求它对每个问题都有实际有效的解决方案。
社会学更应当成为一种智识工具
,提升我们的判断力和审美力,真正从思维底层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让我们的大脑先人一步。
03
人人都可以是社会学家
现今,“情绪先行”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特征,网友们发表评论时使用大量情绪化语言吸引眼球。
而社会学恰恰相反,它用理性作为刀刃切入事件中,运用批判性思维考察事件影响。因此,学习这门节目后你也可以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在朋友圈与人辩论时真正做到“以理服人”,拒绝“人云亦云”。
主讲人简介
严  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清华社会学评论》执行主编。求学于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曾任职于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都市文化与治理,曾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最佳研究生论文奖。
节目大纲
他们都在听
订阅福利
限时特惠78元  原价98元 
两杯咖啡钱,就可以让你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活动时间:3月2日-3月7日
👇扫描二维码订阅课程
▼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