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远方老师:
因为大女儿学医,我在微信里加入了好几个医学院家长群,也因此认识了“熊猫医生”。

他是一位在美国医院工作的华人医生,工作之余经常热心地给我们这些医学生父母答疑解惑。他的分享让我们了解到美国医生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的信息,他热情、风趣,解答问题有智慧、接地气。群里的家长们都称他是“国宝”。
下面这篇文章让我们对这位熊猫医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于想当医生的学生(包括ABC和留学生)有什么建议?”
在文章最后,熊猫医生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我再给你讲个故事吧” 曹雨医生的每段话里都能带出一个小故事。似乎他的脑海里有一个庞大的故事仓库,每一段经历都编写好有序地储存在他的记忆中。"
01
小波折
9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毕业的曹雨(化名)成为了赴美留学潮中的一员。他获得了芝加哥一所大学的奖学金,攻读微生物方面的博士。
年轻的曹雨后转为生物信息技术专业,想着捧着“铁饭碗”就能快速在这个新环境里立足下来。按照他规划的路线,顺利找到了一份在电脑公司朝九晚五的工作。
三年间,这份稳定的工作帮助他一步步朝着“美国梦”走的更近了。只是觉得自己不太适合这个职业,总提不起精神来。
一个朋友无意间告诉了他一个消息:国外毕业的医学院学生也可以报考美国的住院医师。由于当时资讯闭塞,得到这个消息后曹雨立刻查询了周围能找到的所有资料。
像是拨开云雾看到了另一条路径,他心里的小火苗重新被点燃。
他脑海里开始不断出现年幼时那个片段:出生在杭州的小曹雨,小时候和父母生活在杭州近郊的农场里。农场的生活平静又惬意,眼前是星星点点不知名的虫嘶,耳畔有清风拂叶的沙沙声。
2岁的小曹雨活泼可爱,追逐着夏日的蝉鸣自在奔跑。气温骤然上升,蝉鸣声越发的呱噪和急促。小曹雨突然呼吸困难,全身紫青。
父亲见状先是愣住了几秒,手忙脚乱地抱起严重脱水的孩子奔向附近的医院。父亲一路奔跑,一路对着小曹雨不停说话:“没事的,没事的。我们马上就见到医生了。”平时严厉稳重的父亲,额头上挤满了大颗大颗的汗珠,眼角边挂着滚烫的细碎泪痕。
刚好赶上周末医生都在院里开会。医生们见状立刻放下手里的工作进行抢救。坐在门外等待的父亲盯着墙上哒哒转动的时钟,被前所未有的恐惧笼罩着。好在经过全力抢救,医生们把奄奄一息的小曹雨救了回来。
小曹雨的突发疾病给这个家庭画上了一抹浓重的暗灰色。直到一家人从农场搬回杭州市区生活,父母仍旧对这件事记忆犹新,总是对着小曹雨感叹:“还好当年那几名医生救了你,要不然你就没命了!”
而对于年幼的曹雨来说,这段记忆其实是模糊的,似乎更像是一抹明亮的翠绿色。是医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这群人是伟大的,是崇高的,是仁爱的
从懂事以来,曹雨就决定要当一名医生!
一种无形的动力不断推动着他,白天工作完,晚上就开始自学住院医师的考试。学到凌晨2点钟也不觉得苦闷,只是觉得时间怎么这么短暂?
由于公司离家里距离不远,趁着中午午休的时间他还能回家吃个午餐,顺带学习一会儿。 太太说他:“一天不学习好像丢了魂儿。”
来美前浙大英文班打下的英文功底,这时候派上了用场。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曹雨高分通过了Step 1 and Step 2的考试。(美国医学院学生在毕业之前会通过Step1和Step2,然后进入住院医培训阶段,并在期间完成Step3,最终取得在美国独立行医资格。)
曹雨拿到了12个面试的机会,成为了空中飞人,从南到北在美国各个医院参加面试。
“对了,有个小插曲!”他回忆说。“我有一次准备赶下午6:30pm的飞机去波士顿面试。4:50pm左右公司的计算机系统出问题了,那天刚好我值班。快速查看问题后发现不是我能解决的部分,需要另一个专业的程序员才能处理。” 曹雨告知老板情况后,还是毅然决然地驾车前往机场了。
同事见状开玩笑地说:“看来你不太需要这个工作了嘛。”这时候也管不了这么多了,只有曹雨心里明白,他要去面试,要当一名医生!
02
故事大王
在新泽西州做了3年的住院医师后,曹雨医生决定搬回曾居住过的阿拉巴马州南部某小城做内科医生。
讲到没有选择大城市而留在小城执业,曹雨医生滔滔不绝地分享了他的看法。无论是从房价、地税、私立学校的学费、医生的工作机会、收入和出行情况来看,小城生活都让他和家人过得轻松和惬意许多。
例如曾在新泽西居住时,太太上班的单程出行时间就要1-1.5小时,每天来回就是2-3个小时左右。曹雨医生话锋一转:“当然了,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我知道我们这里就有一个年轻的医生搬去了大城市。因为她单身,到了大城市有更多机会找到伴侣。”
曹雨医生居住的小城有30几万人口,其中华人有2500人左右。有3个华人教会和3个华人超市。曹雨医生笑笑:“我们小城华人很少,一旦遇到就特别亲切。在加油站能遇到个华人,两眼都泪汪汪了。”
曹雨医生目前是亨茨维尔医院(全美前十大公立医院之一)的一名内科医生。
出于医生的职业习惯,他尽可能用准确的数字来描述自己知道的情况:“我们医院有1000张床位,800名医生。重症监护室有120个房间,240台呼吸机。医院中有7-8个华人医生,有一个急症科医生是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华人,会讲中文。还有一个医生和我背景比较相似,是国内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后在美国执业。”
留美的大部分华人,总是相互无法避免的聊上几句工作里受过的排挤,还有生活里难以排解的格格不入。曹雨医生反倒一派轻松:“嗯,我觉得基本上和当地医生没有什么隔阂了。我们在做住院医生的时候已经训练过了,对美国的医疗系统非常熟悉。另外就是医生之间相互尊重,大家都知道能取得医生执照出来执业已经不容易了。”
穿上白袍,热爱历史的他还是一位风趣幽默的故事大王。
曹雨医生来美国留学之前已经读了三大本美国历史书。他笑着说:“我自己很喜欢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我可能比美国当地人还了解吧。”这一点给他增加了很大的信心,让他从未在陌生土地上感觉到过胆怯和生涩。
会说故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抓住对方的兴趣关联点;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要有起承转合;当然还要有故事本身的意义。
美国的医生除了治病救人,还要关心患者的情绪。如果医生有扎实的人文底蕴,那么一下就能拉近和病人之间的距离,这种友好关系对于病人配合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曹雨医生遇到过一位白人病患,发现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湛蓝,又是居住在美国南部。他马上和患者聊了起来:“你是切罗基族人的后裔吧?”(Cherokee,切罗基人属于易洛魁族系的北美印第安民族。原居住于大湖区周围,被德拉瓦人和易洛魁人击败後,迁移南方。)
患者回答:“医生,你讲的真对。我的家族就是印第安人切罗基族的后裔。” 曹雨医生问:“你知道为什么你长得更像白人吗?”对方惊奇地回答:“我不知道呀,为什么?” 
曹雨医生推了推眼镜说:“在众多印第安部落里,当时切罗基族部落的酋长思想开放而且前卫。他认为白人的文明是先进的,无法去抗衡,只需要去融入。所以酋长和族人都会把女儿嫁给白人。”
对方听得津津有味,似乎忘记自己是来看病的,只顾着点头。贾奕医生补充:“好莱坞的女星Megan Fox就是切罗基族后裔。”
这位患者想想自己的这些特征,白皮肤高鼻梁水蓝色的眼睛,果然能和这段历史对上号。之后除了看诊,还成了曹雨医生的粉丝。
阿拉巴马州二战前经济主要依赖农业,二战后渐趋多元化,尤其是军事设施建设和军工业发展带动了整体经济,是美国重要的军工基地之一。曹雨医生病患中有一位步履蹒跚的92岁老人。简单交谈后,他和老人聊起了这段历史:“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科技系统和装备处于世界领先状态。战败后,这批研发飞弹的科学家都跑到了我们现在这个城市。选择移居到这个小城的原因也是像德国的村庄。”
老人颇有兴致地交谈着,像是遇到了一位老友。曹雨医生说:“一开始这批科学家来美国还没有得到肯定,直到冷战时期帮助美国完成了登月计划,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我有很多病人都是当时这批科学家的后裔,您是Von Braun小组的其中一位科学家吧?”(冯·布劳恩,德国/美国火箭专家,二十世纪航太事业的先驱之一。)老人睁大眼睛,缓缓点了点头。他的家人也很欣慰还有人记得这段历史。
03
穿白袍的战士
当年决定不做电脑程序员转行当医生时,就背负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要坚持自己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要对病患全心全意的付出。曹雨医生肯定地说:“我的病人们都很单纯,完完全全信任我。我要做的就是尽全力帮助他们。在我从医的十几年间,好多个瞬间都让我记忆犹新。”
在做住院医师时他遇到过一位老年病人。无论从谈吐还是衣着,都能看出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陪同老人来医院的两个孩子也像是中产阶层。在房间里的谈话过程中,虽然没有用言语表达出来,但是对他这个新手医师的质疑和不屑都印在了子女的眼神里。
在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团队全力抢救,但最终老人心肺功能衰竭,还是离开了。全程的救治家属都看在眼里,将心比心,他们用简单而真切的拥抱对医生们表达了感激。
还有一次,外院的一位主治医生,要求把他的一位女病人送到曹雨医生的医院做手术。
那晚正在值班的曹雨医生了解到,女病人在外院做完子宫切除手术后感染。她肚子里的脓肿需要本院放射科医生进行引流后,再马上送回外院。
看着虚弱的女病人,脸色苍白,血压持续下降,曹雨医生脑海里突然闪过父亲那句话:“不是医生全力抢救,你早就没命了!”救死扶伤的使命感早就深深地扎在了他的心底。他当机立断告知医护人员:“这个病人坚决不能送回外院了,送回去就没命了!”
成为这个病人的主治医生后,曹雨医生随时密切地关注着病人的情况。同时也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和各方的质疑声。外院的年轻外科医生担心遭到牵连而被起诉,多次急切地打来电话抱怨:“曹医生,我理解你治病救人的行为。但是我们还是希望你尽快把病人送回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例行查看完病人的曹雨从病房里走出来,还来不及喘口气。就被通知参加医院的询问会议。几位行政人员紧锁眉头,基本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没必要“冒险”收治外院这个女病人。
曹雨医生拿起一杯速溶咖啡,加了半包糖,用混合棒快速搅拌了几下。他清了清嗓子对这几位行政人员说:“你们都坐下,我给你们讲个故事。”他把病人的危及状况和留在大医院治疗的优势一件件分析完之后,又讲到了作为医者的初心和坚守。
在场的几位行政人员,有的把双手握成拳头,拖着自己的下巴沉默不语。有的长叹一口气,点点头说:“好吧,好吧曹医生,你做你认为对的事情吧。”
一周内,这个病人被抢救了3次。病人的先生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能做的只剩下祈祷。
两周后,这个女病人奇迹般的康复,家人搀扶着从医院大门走了出去。
当年一起抢救这个女病人的护士,至今见到曹雨医生都会很感慨地说:“曹医生,还好你留下了那位女士。”他笑笑回答:“这是上帝的选择。”
04
选择题
对于曹雨医生来说,救助病人是最重要的,同理心是他的人生态度。
一位年迈的老兵过世后,他的遗孀毕恭毕敬地走到医生办公室。老太太头发花白,双手微弱地抖动,递给曹雨医生一个信封。
打开信封,信件里写着:如果老兵的主治医生签字同意,遗孀就可以拿到政府的抚恤金。
这不属于曹雨医生的责任范畴,完全可以轻描淡写的礼貌回绝。他手指来回敲打桌子,再一次认真地读了一遍信函,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还有一位病人出院时想申请一个轮椅,需要主治医生填写一张表格。表格的内容繁琐,具体到病人的每个细节。严格来说是由病人的家庭医生来负责办理。看着刚出院的老人,没有什么力气再来回折腾办理手续了。曹雨医生深吸一口气,快速提笔填写起了表格。
除了柔软,还要时刻警惕。
遇到有的病人要求开长周期的止痛片,曹雨医生需要通过自己多年的从医经验判断,病人是真的感到痛苦;还是存在“瘾君子”的情况,他要避免他们用药上瘾。
随着从医时间的延长,他慢慢发现作为一名医者除了诊治病人,自己的一个决定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生活。
采访花絮
新冠疫情期间,曹雨医生工作的亨茨维尔医院收治了多位确诊患者。在近2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他需要随时回复医院的讯息,我们的对话因此停顿了四次。
但是每次回复完讯息后,他都能快速地转换回之前的对话。以下是采访中部分对话剪辑:
1.美国医生存在失业的情况吗?
失业的情况是一直存在的,但是医生这个行业比较少,应该是极少的。特别是我们小城市,需要更多的医生。 像我们医院的CEO对我们医生,甚至家属态度都非常友好。老板知道替换一个医生的成本和时间费用是非常高昂的。
2.大量的病患问诊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的确,我们华人医生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各种慕名来咨询和问诊的病人。包括我国内的医生同学都会遇到同样的情况。这也是人之常情,哪家的家人生病了不着急的?我个人觉得作为医生的社会价值还是很大的,很多人需要我们。所以我会尽可能的帮助他们。
3.对于想当医生的年轻学生有什么建议?
这个问题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针对美国本地长大的孩子。学医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可以帮助到很多人和家庭。但是一定要做好准备,从大学踏入医学院开始就是一条漫长的路。
孩子首先要善良,要有大爱之心。在高中的时候,基本上能看出这个孩子是否适合当医生。例如学校里突然有人晕倒,第一个冲过去参与救助的就适合当医生。
如果只是希望找到稳定或者收入高的工作,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医生这条路非常艰苦,没有强大的信念和热爱,恐怕很难坚持下来!
第二个部分是国内的孩子到美国从医,首先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每年大概从内地来的有80-100个孩子能成为住院医,印度有2000-3000个孩子做住院医。如果真的是“精力旺盛”“才智过人”,要“学霸级别”的人物才建议试一试这条路。
我开了7个医学院学生微信群,我的群主名字是熊猫医生。也是希望把我们走过这条路的一些经验和孩子们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在右下角点“在看”并转发
远方老师在美国
分享美国生活亲历和见闻,探讨子女教育话题
交流观点、讨论问题、商务合作,请加微信jzhao19
下面这些原创文章也许你会感兴趣,点击就可以直接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