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8日,三联生活周刊·松果生活联合北京SKP举办了一场名为“2020,去火星寻找生命“的主题沙龙,活动特邀北京天文馆名誉馆长朱进、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刘茜以及《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苗千,共同讲述关于火星的种种。
本期推送,我们选取了刘茜和朱进的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文章较长,建议转存阅读。
刘茜
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科普作家和科普影片编导。撰写各类科普图书、文章和科教片剧本,作品曾获图书界和科技电影界多种奖项。
火星在古代的名字叫荧惑。荧代表红色,惑则因为火星的运行方式让人捉摸不透、充满疑惑。
那时人们对行星运动不是非常了解,便赋予了火星许多神秘色彩。所以古时候常说的荧惑守心,一般就是有大凶的兆头。
其实上一次的荧惑守心就发生在20164月,距离下一次大概还有40年到80年的时间。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我们对守心范围的界定有多严格,严格的话,大概80年左右会发生下一次的荧惑守心。
说到火星,其实在它各个方面跟地球很相似,所以我们也说它是地球的兄弟。那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呢?看起来个头大的地球像是哥哥,但实际上先诞生的却是火星。
因为太阳系行星的诞生,一开始都是从几微米的小尘埃开始,逐渐碰撞生长,变成一厘米的小颗粒,直至突破厘米到公里的极限,慢慢长大。先是生成小的,后才生成大的。火星比地球稍微早了几千万年诞生,所以它是一个小个子的哥哥。
这其实就是它们的生长过程,一开始从非常小的颗粒,生长成一米以上的星子,再变成冥王星大小或火星大小尺度的行星胚胎或原行星。最后几颗行星胚胎或原行星再经过碰撞,形成一颗行星。同时还独占一个轨道,清空周围的空间,这就是一个行星的诞生。
正是鉴于我们对行星生长过程的理解,所以天文学家判定火星比地球诞生得要早。
前几年曾经有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火星表面曾经有大面积的水体。包括在哈佛大学对火星40亿年前的推测里,就有学说称,火星北半球非常低洼的部分,在40亿年前可能曾是一片海洋。但由于磁场和大气的剥离,使得它慢慢从蓝色调走向红色调,成为干燥寒冷不宜居的行星。
寒冷,可能是大家对火星的固有印象之一。但其实有设备探测过,在夏天正午的赤道附近地区,火星的气温可以短暂达到30摄氏度左右。只是当太阳直射点过去之后,这个气温就会迅速下降。也就是说,火星上的同一个地点,一天之内可以经历100多度的温差。
虽然在大家印象里火星非常寒冷荒凉,但它依然会存在一段相当短暂的宜人时间。
火星表面的引力大概是地球表面的38%左右,这样的引力决定了它的大气以及大气内有很多奇妙的变化。特殊引力,寒冷气温,再加上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分子,几方面因素叠加,使得火星的大气层比地球厚很多。仅是对流层,火星就能达到60公里的高度,而地球只有12公里。
水,是现在人们对火星非常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如今火星上已经有非常多地质学遗留下来的痕迹证明。如果没有水,火星不可能达到现在的地形地貌。
火星过去有水,现在也有水。南北两极的极冠有水冰,也有干冰。最近还有天文学家在南极极冠附近发现一个反照率异常的地区,猜测可能是有地下水的湖泊。总之,目前并不缺乏火星上有水的证据。
只是,虽然关于火星上有水的说法众多,但目前还没有能够单一符合火星所有地质学的证据出现。科学家们,还在研究之中。
和地球的运行轨道不同,火星的运行轨道形状很扁。如果按照二分二至来划分轨道周期的话,火星的春天要比秋天长出20多天,上半年比下半年多出好几十天,这在地球上是不太可能的。
而也因为季节变化导致的温差,火星上有一种被称为尘暴的现象。在南半球春夏之交,温度升到最高的时候,尘暴就会出现。
为什么偏偏在南半球?还是因为火星的运行轨道很扁。南半球的远日点是冬季,近日点是夏季季节的差异比北半球剧烈。
除了水之外,我们大家也很关心火星表面是否有生命痕迹。生命的痕迹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最早大家都知道火星陨石里有疑似蠕虫的东西,但这还没有立论,仍在争论之中。
另一个方面是火星上的矿物,其中一些矿物有可能是在对生命很友好的环境里形成的。但是它是不是跟地球上的形成过程一样,我们目前还不知道。
最后一个呢,是来自火星落到地球的陨石。中国科学家,中科院的林杨挺领导的团队就在一块火星陨石里发现了碳,并证明它的同位素比例与地球上的有机碳相同,可能来自生物过程。但,这也只是一种可能性。
关于火星是否有生命,科学界也一直在探寻之中。
上图是如今还在火星表面和周围活跃的探测器,天上是6个,地上是2个。
大家可以发现,非常有意思的是,它们之间的发射时间都是相隔两年多。这并不是人为的原因,而是实际上就有客观条件的约束。
因为人类向火星发射探测器,并不是直接出发那么简单。上图是洞察号的轨迹,发射之时,地球、太阳以及抵达火星的位置大致需要在一条线上。只有这样的位置,我们才能以目前科技水平能够接受的燃料携带量把探测器送到火星。
而这样的位置,大概每780天出现一次,所以发射窗口也就是每两年多(26个月)一次。最近一次的窗口期是在2020年的7月到8月间,那段时间内全球就有4个火星探测器将要发射升空。
如今人类仍在探查着火星,搜寻它过去现在乃至于未来,生命在火星上的可能性。
朱进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传播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北京天文馆名誉馆长;《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委员。
其实我本身研究的不是火星,我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是太阳系小天体,但与火星也有一些关系。

刘茜刚才提到的陨石,其实在北京天文馆的展厅里,就能看到我们这几年收藏的一些火星陨石。关于火星陨石,之前有推测说火星陨石上可能有生命,但按我的理解,科学界已经否掉了这种说法。
但比较确定的是,对同一块火星陨石研究的时候,人们发现这块石头从火星到地球的过程并没有经过特别高的温度,它的中心甚至没有超过室温。
这其实与我们的想象非常不一样,因为陨石从外掉进地球的时候,只要经过地球大气层,那它表面一定会有经受高温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你去看陨石,表面都会有黑色的熔壳。石头只要经受了高温,内部的排列会变化,形成方向性很强的排列。
但是通过对这块火星陨石的研究却发现,这块石头中心的排列仍是随机的。这说明这块陨石在掉进地球的过程当中,虽然它表面经受非常高的温度,但是它中心温度并不高。

当时这个结果发表在了《Science》杂志上,接着就有媒体的报道说我们都是外星人。什么意思呢?这个发现给了我们一种可能性,生命在不同的行星之间,并不排除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传播。也就是说,我们地球生命最早的起源,有可能是来自其他有生命行星的陨石。
大家都知道,小天体撞击其实会对地球生命带来很大影响,甚至很多生命就此灭绝。但这个陨石的研究说明,石头的内部可能有一些生命形态的存活,而我们最早的生命起源并不排除会通过这种方式诞生。
当然,这篇文章不仅讲了这么一回事,它还通过计算机模拟了一个陨石从火星抵达地球,需要多长时间。
计算的结论得出,一般陨石从火星到地球平均需要是几万年。但如果特别巧,离开火星的方向与速度,以及地球所在的位置也特别合适,它可以只用半年的时间就抵达地球。而我们在地球岩石里发现的微生物的生存时间,很有可能超过半年。虽然这只是文章提出的一个猜想,但却非常有意思。
谈到人们认为火星上有液态水这件事,其实也很好玩。火星的表面有一些斜坡,这些斜坡在夏天的时候,你会看到有类似水流的痕迹。冬天没有,夏天才有,不仅一个地方,而是好多地方都有这样的现象。
根据探测器的光谱显示,有水流痕迹位置的含盐量比其他地方高。一个解释是地球上零度以下水就结冰,但如果水里盐浓度高,那冰点就会降低。比如说特别浓的盐水,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时候它依然可以保持液态。所以大家觉得火星上可能存在着“卤水”。
当然,关于液态水也好,生命痕迹也罢,人类也始终在研究。
到目前为止,地球可能是我们唯一一个知道有生命的地方,但是宇宙里其实像地球这样的天体其实多极了,那么其他地方是不是真的就没有生命了?我们地球是不是宇宙里唯一一个?
以前大家的观点其实比较乐观,天文界普遍的观点觉得肯定有。但是好像最近这半年,又有个别的人对这事比较怀疑很多人开始讨论,地球会不会是宇宙中唯一一个有生命或者是有高等智慧生命的地方?
当然,我个人认为这些观点基本不靠谱。比如火星一旦被证明有液态水了以后,那么火星上还有生命的可能性我认为是变得更大了。
电影《火星救援》
现在还有一些人在认真考虑火星移民的这件事,但我个人观点是如果火星现在有生命的话,那么这种移民是不靠谱的,或者说是非常有问题的。
咱们的银河系里可能就有上万亿个类似地球这样的行星,而放在整个宇宙里,这肯定是很大很大的数字。哪怕我们现在只发现了一个天体上有生命,但是我觉得不能排除生命在宇宙里有可能是一个普遍的存在。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目前去火星其实一定要特别慎重。2020年我们说去火星寻找生命,其实更多的时候我觉得弄个探测器或火星车就够了,但是哪怕这样也得特别小心。外来系统的入侵,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可能是致命的。所以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我是特别不赞成去火星移民
沙 龙 现 场
关 / 注 / 松 / 果          拯 / 救 / 无 / 聊
人文 · 艺术 · 生活
 Contact us 
商业合作/投稿发送邮件
[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