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寄生虫》相当无感,看到一半的时候甚至差点睡着了……可能是作为亚洲人,对狸猫换太子的戏码不觉得新鲜?人物刻画略显扁平,开头猜他是什么样,最后果然变成什么样。
老外倒是对这部电影评价极高。之前路过纽约IFC看见排出一整条街的长队,这样的盛景只有SOHO的比萨店和Sample Sale才有一拼,看了眼才知道是《寄生虫》的点映;获得奥斯卡后几个美国老师都表示“哇实至名归那部电影就是好NB”,fine。
审美偏好没问题,允许我不喜欢,也要允许人家喜欢嘛。但之后相伴而来的某些评论真是让我忍不住又要化身话痨了。
在言之凿凿说奥斯卡全靠公关之前,还是先搞清楚怎么公关才好。有篇推送里“区区小奖奥斯卡”的描述真是令人吐血三升,抱着奥斯卡算逑的态度这辈子都无法获奖。想获得奥斯卡奖的大前提,就是必须非常重视这个奖
今年靠着《小丑》拿下最佳男主的Joaquin Phoenix,这次的获奖演说中有这么一段:
I have been a scoundrel all my life, I’ve been selfish. I’ve been cruel at times, hard to work with, and I’m grateful that so many of you in this room have given me a second chance.
我这辈子一直是个无赖,我曾经很自私,有时候非常残忍,难以和他人合作。然而坐在这里的你们中有很多人给了我第二次机会,这让我感激不已。
听起来真的蛮谦卑,可倒退回2012年完全是另一种画风。当时Joaquin Phoenix主演的《The Master》离奥斯卡仅差分毫,他却啪一掌自己给打开了——
……"It's a carrot, but it's the worst-tasting carrot I've ever tasted in my whole life. I don't want this carrot. It's totally subjective. Pitting people against each other ... It's the stupidest thing in the whole world."
……(奥斯卡)是根胡萝卜,且是我这辈子吃过最难吃的胡萝卜,我根本不想要这根萝卜。这个奖非常主观,让人们互相争斗……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愚蠢的事情。
都这么说了,再给你小金人这不是犯贱吗?Joaquin Phoenix最终只拿了个最佳男主的提名并未获奖;而本来呼声超级高的《The Master》也被Harvey Weinstein(是的就是那个臭名昭著的好莱坞大亨)临时撤宣传,愣是改推了《乌云下的幸福线》
在不在乎是一回事,看着别的电影尤其是大家都觉得远不如的拿奖是另一回事。今年Joaquin Phoenix学乖了,整季保持谦卑,果然获得了自己早该获得的奥斯卡。
类似的话Woody Allen也说过。
The whole concept of awards is silly. I cannot abide by the judgment of other people, because if you accept it when they say you deserve an award, then you have to accept it when they say you don't.
这件事就很蠢。我不想听从他人的判断,因为如果人家说你好,你接受了;下次他们说你不好,你也得接受。
我怀抱着阴谋论查了一下,果然1977年的《Anne Hall》后Woody Allen就再也没有拿过最佳导演奖……六提零中嗯。不过《Anne Hall》的确很出挑,所以这事也说不清算不算打击报复。好在老头子是真的不在乎奥斯卡,比起去颁奖典礼,在纽约上东区的酒吧里吹萨克斯才是正经事)
光说还不够,行动上同样得表现出来,比如刷个脸熟。有件事我是最近才知道的——原来很多奥斯卡评委并没有看完全部的电影啊……这都行?既然如此,想办法让自己的电影从几百部备选中脱颖而出就很重要,比如提升知名度。
参加各大影展、上电视节目、在大小影院里增加投放、社交媒体造势……最终的目的是“女人你终于引起了我的注意”。如果大家都在谈论一部电影,那评委们多半会好好看的。
当年和李安《断背山》一起竞争最佳影片的《撞车》,出品方Lionsgate在影院下档后,还愿意砸钱做了16万张DVD到处送人,当然包括奥斯卡评委们。这种“恳请大家多看一眼”的诚恳态度显然有效,虽说当年获奖不全是因为这,但绝对有加分作用。
拿这次《寄生虫》的宣传为例,据说我看见的那个IFC点映场,奉俊昊和宋康昊本人都特地来站台;完全不会说英语的导演还上了Jimmy Fallon秀,努力宣传自己的电影。

更难得是整个节奏极好,全面展开步步踩准。夏天先拿下戛纳,以此为重点进行推广;在评奖之前已经投放了1000多家北美影院,票房排名非英语片历史第三(第一名是《卧虎藏龙》)。全部操作下来才花了500万美金
左右——性价比很高了,《The Irishman》可是砸了一亿美金呢。

尼尔森公司的调查指出,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能增加平均1810万美金的票房,哪怕是提名也能多赚690万美金,所以Harvey Weinstein才会如此热衷这门生意。
最后是先天优势。都说奥斯卡很讲究政治正确,不好意思是真的。不止一份的公开报道中提到,评选最佳影片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有价值”:就是如果选了它获奖,会对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总之有价值就上价值,没有价值就往合适的价值观上靠,贴合度越高越占便宜。
从这个标准看,《寄生虫》相当讨喜,贫富差距是永不过时的无国界话题。《Jojo Rabbit》和《The Irishman》都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纳粹和黑帮实在年代感太强,放在2020老调重弹没新意;剩下的片子普世价值不足,虽然我很喜欢《Marriage Story》但实在带不动,至于《小妇人》能混到提名就挺迷的……
拿奖跟谈恋爱一样,在对的时间出现很重要。这几年奥斯卡开始疯狂反思自己过于重视白人的问题,《为奴十二年》和《绿皮书》的获奖同时像是种宣言:我们看见你们了!你们很重要!连《黑豹》都能拿提名你说呢。
今年亚裔的风声上来了,《Crazy Rich Asians》那几位主演都混到了不错的商业电影,吴珊卓和刘玉玲在电影圈的表现同样亮眼,于是《寄生虫》再加十分。
911事件后的充满治愈情感的《美丽心灵》,大萧条时期充满力量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都算得上应景之作。我眼里最符合奥斯卡价值观的是《聚焦》——2014年新教宗方济各首次向遭受神职人员侵犯的受害者道歉,2015年《聚焦》拿下最佳影片,2019年宣布取消宗教性侵案件的保密规定——这就是评委们最想看见的事:让一部电影体现出改变世界的力量,虽然未必是最强的那一股,但必须顺应潮流。
另一类广受评委喜爱的故事叫做“为艺术献身”,比如《大艺术家》和《鸟人》。不止主题,看主创人员吃苦受累也是好的。帅哥美女轻轻松松拿奖太没意思了,就是要让演员不断突破自我,吃苦受累又灰头土脸才值得这份荣耀。
所以当年《La La Land》的宣传重点既不在音乐或视觉效果,也没有强调导演和演员的才华,而是让高司令和石头姐忆苦思甜,上节目说自己混好莱坞的艰辛往事——看啊我们都愿意为艺术付出一切!顺便拔高到移民问题,死活要往Trump的政策上靠。可惜这听上去就很牵强,远不如《月光男孩》稳准狠还打一送一。
这有意思吗?一开始我觉得没有,后来想想可能还是有的。
就像最近我对《The Morning Show》
有了新认识一样:之前看的时候只觉得结尾过于梦幻,安妮斯顿演的女主播居然在直播时突然认错,说自己早知道搭档有问题却避而不谈,对不起观众也对不起被侵犯的女孩子。整个中控室还都帮她完成这个疯狂的举动,甚至能把老板关在门外。

当时我在疯狂翻白眼:搞毛啊,真实性和艺术性同时跌落谷底,扣一星。现在突然明白和这些事情比起来,厘清大是大非才是真正的重点
我们的人生很长,有得是时间与机会来遇到一部又一部精彩的影视作品,对美的追求本该无止境,每个人也有自己眼里的哈姆雷特。
但有些故事需要被全世界看到,有些道理需要大家都明白——传播速度越快越好,影响范围越大越好。
奥斯卡大概很想展示这样的superpower吧。
奥斯卡再怎么跟评委喝咖啡买影院疯狂轮播360度花式公关,还是有个底线的。可以理解为一群平均分90(且标准差很小)的学生争相拍马屁的游戏,最后选做班长的未必是最高分,但绝对还是学霸啦。所以只能说“啊XX电影不是我的菜”,“相比之下不算最出色的,“主题占了便宜”,非要按头烂片或是平平无奇就过了……不可能的。
话说最近被安利看了《Dark Water》,没有很好看!而且很想吐槽,等月末好好说。
最后照例祝安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