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玩图文消息版权已交由版权机构代理
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等未经授权复制、抄袭或抓取,违者必究
笔 墨 乾 坤
《万岁通天帖》特展
📍 沈阳|辽宁省博物馆
《国家宝藏》第五期,辽宁省博物馆带来了三件国宝,其中一件,是唐摹《万岁通天帖》
我们已经知道,当今世上,王羲之真迹已无存,那么,哪一件最接近其真迹?《万岁通天帖》,当之无愧。
《万岁通天帖》又名《唐摹王氏一门书翰》卷,为王羲之、王献之及其族人墨迹的唐摹本,共七人十帖。因为武则天命人摹搨,又成于公元697年(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故又名《万岁通天帖》。
它是国家一级文物,被禁止出国(境)展览,上一次公开展出是什么时候?很难确切记起,但距今起码已有十年
今年,辽博终于特别展出《万岁通天帖》。2018年2月13日-3月4日,展期仅三周,目前还余11天,是真正的不容错过。

展柜前人头攒动
今日,能亲眼得见《万岁通天帖》,是一种眼福。
从学术意义上来说,它最接近王羲之真迹,为后人研究东晋书法提供了可靠依据,并能从中看出自晋以下南朝书风的衔接延续,以及在王氏门中书法承传的紧密关系。
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就曾在《国宝沉浮录》中,对《万岁通天帖》给出了至高的评价——“下真迹一等”
“传世王氏父子书无真迹,凭唐《万岁通天帖》摹本想见大概。因钩摹本有高下之分,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世传王氏摹本虽间或一见,当推《万岁通天帖》为冠,所谓下真迹一等,可以当之无愧,也是历来为众所公认的事实。
唐 摹王羲之一门书翰 卷(又名 万岁通天帖)
辽宁省博物馆藏
其中,王羲之的《姨母帖》《初月帖》更是精中之精——存世屈指可数的王羲之唐摹本中,首推这两件。
在早年由辽宁美术馆出版的《辽宁省博物馆藏书画著录》中,对这两帖摹本之精到,有详细描述。
“王羲之行草书《姨母帖》,笔势遒劲,行笔峭劲秀丽,古朴中孕育俊健婉美,字体端庄凝重,略有隶书笔意,既有法度,且典雅活泼。其中结字与新体有别,写法近似东晋普遍流行的飞扬纵肆的笔势与字形,属于晋代旧派书法体系,是迄今流传下来的王氏早期墨迹珍品。”
王羲之 姨母帖
文字: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大意: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突然遭遇姨母哀事,心中被哀伤摧迫,悲痛之情难自禁。奈何、奈何。因为(哀痛伤感)反复涌现,凄惨之情充塞(胸间),以至于语无伦次。王羲之顿首再顿首。
局  部
“王羲之草书《初月帖》,字体长形妍美,极近北朝质朴风规。论其笔法已具今草气魄,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此帖可能晚于《十七帖》,疑是在吴兴以后所书。”
“从内容和书法精到推测,已是人书俱老,书法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谓难能可贵。”
王羲之 初月帖
文字: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大意: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期一直想写这封信,但因没有邮差,没法寄信(所以耽搁到现在)。昨天到达这里,加之收到上月十六日的来信,即使相隔遥远,但也十分感激。近来还好吧?我却突然生病,身体十分差。刚刚踏上路程,身心憔悴,就写到这里吧。王羲之。正月十二日。
局  部
年前,展玩特别推送了今年上半年日本正在同步举办的“王羲之与日本书法”特展,四件精美唐摹本均有展出。(👈点此了解详情)如果希望在短期内对王羲之书法形成一定概念,中日两场大展均不可错过。
而辽博除展出《万岁通天帖》外,还正在展出其馆藏明清书法,共八十余件,大家云集,非常值得一观。展览也将于3月4日闭展,展玩搜集了展件清单详见文末
看展前,先来了解《万岁通天帖》中究竟包括哪七个人,哪十个帖。
唐 摹王羲之一门书翰 卷
(又名 万岁通天帖)
⤵️ 请 侧 转 手 机 观 看 ⤵️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书;
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书;
第三帖,王荟《疖肿帖》,行草书;
第四帖,王荟《郭桂阳帖》,行草书;
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书;
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行楷;
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行楷;
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书;
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书;
第十帖,王志《两气帖》,行书。
从武则天说起
如今有眼福得见《万岁通天帖》,得感谢武则天
武则天热爱书法,是王羲之不折不扣的狂热粉丝,登基后就一直在四处搜求王羲之家族的法书墨迹。彼时,王羲之墨迹已经非常稀少。
凤阁侍郎王方庆向武则天奏明,自己是王羲之十世孙,原有王羲之真迹四十余纸,已献给了唐太宗。
现在,自己手中仅余十卷,愿意献给武则天——这里面,包含了王羲之及几十位擅书祖上的作品。
武则天惊喜万分,郑重在武成殿召集群臣,共赏真迹,并命人将这件重要的事记载下来。
王方庆小楷标题
“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军羲之书”
令王方庆都没想到的是,武则天并未将这些墨宝据为己有。
万岁通天二年,武则天命内府弘文馆善于摹搨的人,以这些墨迹为底本,用上等的黄蜡纸双钩填墨,复制了摹本。
而原件被加以装裱锦褙,重新赐还给了王方庆。
《国家宝藏》还原了当年情景,“武则天”说:朕就是想看看琅琊王氏百年风骨是否还在。书圣先贤百年不散的神采气韵,它不应该只属于朕,应该属于天下文士、百姓。”
她还嘱咐王方庆,希望王家子孙能将祖先手迹世世代代守护下去。
遗憾的是,王家终是没守住先祖真迹。所幸武则天时期复制的摹本,最终被保存了下来。
“万岁通天二年,四月三日,银青光禄大夫、行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上柱国、琅琊开国男臣王方庆进”
留下来的唐摹本,卷尾可见小楷一行:“万岁通天二年,四月三日,银青光禄大夫、行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上柱国、琅琊开国男臣王方庆进”
卷上还能看到梁武帝时唐怀允、姚怀珍、满鶱、徐僧权四人鉴题;
帖前句首多处都有王方庆用小楷写的祖辈名衔及官位名称,其中写到的臣、天、年、月、日、国等字,用的都是武周时期新体
一千多年前的《万岁通天帖》,加之有王氏后人王方庆的题字,还有武则天文字改革时期的文字,愈显珍贵。
帖中鉴题姓名
帖中题名
还有个有趣的细节。
启功先生曾考察推断,像卷中王慈得《柏酒帖》后下方“范武骑”三字,和《快雪时晴帖》偏左下方四字一样,都是对收信人的称呼,就像今天信封外写某处某人收一样。
“古人用素纸卷写信,纸面朝外,随写从右端随卷,卷时仍是字面朝外。写完了,后边留一段余纸裹在外层,题写收信人,因常是托熟人携带,所以不一定写得像今天那么详细。这种写法,一直延续到明代文徵明还留有实物。只是收信人的姓氏为什么在外封上写得那么偏靠下端,以前我总以为《快雪帖》是摹者用四字填纸空处,今见“范武骑”三字也是封题,也较靠下,原封的样子虽仍未见,但可推知这是当时的一种习惯。”
王慈 柏酒帖
“范武骑”
遭遇两次大火
若有机会见到《万岁通天帖》真迹,会发现《万岁通天帖》上有很明显的火烧痕迹。
尤其帖纸边缘,焦灼之色非常明显,甚至有些字迹已经被烧掉半个。
《万岁通天帖》曾遭遇最惊险的两次火灾——一次是明代的真赏斋大火,一次是乾隆年间的乾清宫大火
原本王氏一门的真迹摹本,最终仅余七人十帖。
关于留存部分有两种说法——一说仅存五分之一,一说仅存四分之一。
好在,如今剩余的书心部分保存尚为完好,留存下来已属幸事。
帖中火烧破损局部
追溯至初,《万岁通天帖》曾经历史上许多文人名流收藏,著录详细,流传有序。大致为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收藏、韩庄敏岳飞之孙岳珂、元初大藏家王芝、岳飞五世岳浚、书法家华幼武、华幼武后裔华夏……直至清代入内府收藏。
1922年,溥仪假借赏赐皇弟之名,从宫中运出了大量文物,其中就有《万岁通天帖》。
在《溥仪赏溥杰皇宫中古籍及书画目录》中有详细的日期记载:
“ 十一月初八
赏溥杰
唐摹万岁通天帖(二十六号)
这批国宝随溥儒藏于长春伪满皇宫,直至1945年。
彼时,日本投降,伪满洲也分崩离析,仓皇中溥仪匆匆出逃,留下那批国宝在一栋不起眼的小白楼里。
这些国宝在此后被大肆抢夺洗劫一空,或在争抢中被撕毁,或被倒卖至国外,甚至在长春街头以麻袋论价。《万岁通天帖》一时不知所踪,杳无音信。
曾经的伪满皇宫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文物处将工作重心集中在搜集伪皇宫所散佚出来的书画。时任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的杨仁恺先生也被派往长春。
也正是在那时,《万岁通天帖》终见天日——1954年,时任沈阳军区副政委的周桓在一堆军事地图和档案中发现了《万岁通天帖》。
随后,它被转交到当时的东北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博物馆
王荟 疖肿帖
王荟 翁尊体帖(郭桂阳帖)
王徽之 新月帖
王献之 廿九日帖
王僧虔
太子舍人帖(王琰牒、在职帖)
王慈 柏酒帖
王慈 汝比帖
王志 两气帖
过眼皆是惊叹
除了王氏一门墨迹的唐摹,我们还能看到卷后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经手者、过眼者留下的题跋。
对于这样一件稀世罕物,他们都留了什么言?
张雨认为,《万岁通天帖》的艺术价值远超阁帖。
所谓阁帖,即《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有“丛帖始祖”之誉。但张雨却觉得,和《万岁通天帖》比起来,阁帖也只是“土苴”罢了,“苴”,指鞋里垫的草。
他说,未见过唐摹本的人,都不能说自己懂书法
元 张雨 跋 唐摹万岁通天帖
南宋 岳珂 跋 唐摹万岁通天帖
文徵明写道:“通天抵今八百四十年,而纸墨完好如此。唐人双勾,世不多见,况此又其精妙者,岂易得哉,在今世当为唐法书第一也。”
明 文徵明 跋 唐摹万岁通天帖
明 董其昌 跋 唐摹万岁通天帖
去年嘉德艺术中心的“启功旧藏金石碑帖展”上,启功先生在1986年手装的《万岁通天帖》影印本也刚刚展出过。
其中,墨迹缺失之字,因影印本略缩不能钩补,启功便用小纸双钩,贴于眉端。
他还在一旁记叙了自己1978年秋天在辽宁省博物馆“详观原本”的经历,以及原本和影印本的区别。
1988年,启功还为此作专文《<唐摹万岁通天帖>考》,文中他也谈到:
“《万岁通天帖》不但没有误摹之笔,即原迹纸边破损处,也都钩出,这在《初月帖》中最为明显,如此忠实,更增加了我们对这个摹本的信赖之心。所以朱彝尊说它’钩法精妙,锋神毕备,而用墨浓淡,不露纤痕,正如一笔独写’,确是丝毫都不夸张的。”
启功题签、批校、题跋
唐摹万岁通天帖
1959年文物出版社珂罗版影印本
不过,也有例外。
历史上有两位曾拥有《万岁通天帖》的人对其尽是轻视,一个是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另一个是乾隆
两人都认为这钩摹本没什么价值,还有缺损,便都看不上。
启功先生在文章中特别写了《万岁通天帖》的这两次“受屈”——
“这卷即是项元汴认为‘价浮’的,所以归了项笃寿。事见朱彝尊文。按这卷煊赫法书,可谓无价之宝,而项元汴竟认为不值,足见他并无真识。这是此卷受屈之一;又乾隆时刻《三希堂帖》,以《快雪时晴帖》为尊,信为真迹,而此卷则列於‘唐摹’类中,这是受屈之二。”
如果你还想更深入地了解《万岁通天帖》,可以读读启功先生的《<唐摹万岁通天帖>考》 ,收录在《启功丛稿:论文卷》一书中。
2月24日,辽宁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副研究馆员董宝厚先生也将带来一场讲座:“独一无二——《万岁通天帖》中的国宝密码”。
独一无二
《万岁通天帖》的国宝密码
讲座时间:2018年2月24日(初九)10:00
讲座地点:辽宁省博物馆浑南新馆一楼佩文斋
主讲人:董宝厚
2002年入辽宁省博物馆,从事书画策展、研究等工作。现为辽宁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看《万岁通天帖》的同时,别忘了辽博还有一场“明清书法精品展”在展出中,同样值得一看。
此次展览汇集了明清主要书家的经典书法作品,让观众全面、系统的了解明清书法的发展与状态。
明代书法部分将“吴门书法”“华亭书法”分别作为两个单元并列展出,“吴门”和“华亭”是明代书法发展最重要两个地区,也是明代书法最辉煌的两个时期。
清代书法部分,设计了
“碑派代表人物书法”
这一单元。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碑派代表人物所写的书法就是碑派书法。实际上,在碑派发展前期、中期,碑派代表人物都是从帖学入手,他们的书法实践活动也是没有离开帖学传统范畴。只是他们的审美标准和学书取舍标准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而影响了后期碑派书法。

清代部分,则第一次将“皇族书法”单列出来。辽宁省博物馆藏清代皇族的书画作品数量和质量皆可观,此次选取其中一部分,可从中管窥皇族书法的魅力和特点。
* 具体以展出现场为准
- 部分展品 -
明 文徴明 行书西苑诗卷 1556年

纸本 37×504cm
清 王文治 行书游春词轴
纸本 94×40cm
明 黄道周 行草书七言诗轴
绫本185×33cm
清 何绍基 行书轴
纸本 137×60cm
明 董其昌 楷书自诰身卷 1596年
纸本 26×276cm
参 考 资 料
启功:《<唐摹万岁通天帖>考》
杨仁恺:《国宝沉浮录》
《辽宁省博物馆藏书画著录·书法卷》
辽宁日报:不逊原作的王羲之家族墨宝集成
笔墨乾坤:《万岁通天帖》特展
📍辽宁省博物馆
🕛 2018年2月13日-3月4日
○ 辽宁省博物馆 ○
沈阳市浑南区中心广场东北侧
(浑南区智慧三街157号)

🚇 交通信息:
· 乘坐地铁二号线至白塔河路站,转乘有轨电车一号线至运行中心下车,再南行800到达辽宁省博物馆;
· 乘坐地铁二号线至21世纪大厦站,再换乘有轨电车三号线至和鸿广场站,西行500米即是;
· 乘坐130路或108路公交车至全运五路公交枢纽站,西行300米即是。
🎫 门票价格:
免费开放
🕛 开放时间:
· 4月1日至10月31日9:00—17:00(16:00停止入场)
· 11月1日至3月31日9:30—16:30(15:30停止入场)
* 星期一(国家法定假日除外)闭馆,除夕日闭馆。
© 展玩图文消息版权已交由版权机构代理
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等未经授权复制、抄袭或抓取,违者必究
展玩所使用的图片、视频等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
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联系我们以妥善解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