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磊看市
上一篇跟大家说要写一下中国经济的一些问题,今天简单的说说。
首先说一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然后再说一下解决方法。至于大家能在这里面看出来什么风险,或找到什么投资机会,这就需要各自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了。
纵观全球大国百年崛起之路,从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等,从中都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那就是这些国家都实施了市场经济,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后来的苏联没有实施这一最基本的制度逻辑,所以苏联的崛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可以说只是一个瞬间。
也可以这样说,只要一个国家,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崛起,就算未来遇到战争、经济危机、产业停滞、老龄化等等问题,这个国家依然会拥有不断的自我更新和改造能力,从而跟得上世界的步伐。我上面提到的这些国家,都经历过各种问题,包括战争等等,但目前依然都是很强的经济体。
当然,要成为跨周期的经济强国,仅仅市场经济这一个条件是不够的,其中还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附带条件,其一是在社会改造方面国内通过了自主性改革,而不是殖民或被迫性质的改革;其二是国内有足够规模的流动性人口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下面我跟大家详细解释这些问题。
荷兰、西班牙等就不用说了,尤其是荷兰,把商业资本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第一个证券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也都是通过自主性改革和对外扩张之后,成为了海洋霸主。英国和法国,是通过了不同形式的自主革命,外加资本主义殖民,德国和美国是内部工业革命,日本是明治维新。
为什么要强调自主性呢,这就好比一个人,如果他自己没有内心深处的触动和改变,仅仅是因为被外来压力迫使作出的改变,那是没有信仰和长久性支撑的,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的。所以尽管很多殖民地都采取了市场经济等制度,以及完成了各种独立,但问题在于,这些殖民地国家的改革,依然是依靠殖民者完成的,并受制于“宗主国”的政治影响,而非席卷全社会的自主性社会变革,所以都存在各种羁绊,难以真正崛起。
具体的例子有南亚、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国家。你比如菲律宾,西班牙统治时期的马尼拉,跟巴塞罗那齐名,后来还经过了美国的殖民改造,全民英语是亚洲最标准的,人口过亿,又是东亚贸易的主航道,但就连打击毒贩,都得看美国什么态度,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实在令人唏嘘。跟完成自主性改革,用铁腕手段处理腐败和民族问题等,被美国骂做强人独裁政治的新加坡比起来,菲律宾的问题就是没有自主性。
中国有两个自主性的行为,一个是从辛亥革命、抗战到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虽然一些时候会借助外力,但总体来说都是自我主导的,为了摆脱苏联,直接干了一架;另一个就是改革开放。这两个事件才称得上真正动员了全民行动的足以改变国民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是发自国民内心的改变。
所以要探讨中国经济,我们首先得把三个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很多人觉得中国最大的不确定性,是制度改革等问题,而我个人觉得这方面目前看并不是最重要的风险,要听西方人瞎BB,中国就成不了今天的中国。中国目前最重大的风险和挑战,是经济根基问题,也就是内部是否真正的走向市场经济的问题。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四十年了,市场经济还存在挑战呢,那就要说到,我们的市场经济,其实是一种历史问题的修复,而还没有彻底意识到市场经济的核心所在。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在怀疑和攻击民营企业的存在,甚至高喊“私企已完成历史使命,应该离场”,而说这些话的人,依然还是媒体的座上宾,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我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我们要寻找的,不是强盛二十年、三十年的经济模式,也不是像苏联一样只强盛五十年的模式,而是要强盛一百年、两百年的经济模式。
到底是什么在影响我们寻找更好的经济模式呢?我们挑一些比较简单的来说。
中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挨过饿,闹过饥荒,甚至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几乎大部分都挨过饿,所以大家都有阴影,以至于现在每天都在强调粮食安全,以至于对进口保持警惕,其实大家想想,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以及缺少耕地的国家,你进口粮食,就相当于在进口淡水和土地,中国要保持工业优势和城镇化率,反过来就得占用更多耕地,比如上海引进了特斯拉工厂,那如果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是不是应该放弃引进特斯拉,而将土地用来种粮食呢?
要我看,粮食的自足率超过80%就已经很安全了,我们现在大米、小麦和玉米的自足率是98%,中国最主要的粮食进口是大豆,自足率不到15%,但大家知道吗?日本的大豆自给率仅为7%。中国猪肉自足率95%,日本肉类的自足率仅为9%。难道日本就不担心粮食安全吗?
那我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天天要让中国买美国的大豆,而选择禁止高科技出口,制裁华为呢?如果粮食安全对中国那么重要,美国应该像禁止高科技出口一样,禁止美国粮食出口给中国啊,为啥还天天要求中国进口其粮食呢?其实中国现在贸易最安全的领域就是粮食,有至少四五个国家排队给中国卖粮食,巴西为了给中国卖粮食,连原始森林都砍了,俄罗斯好久不种的耕地,也开始种了。

这类问题现在依然是政治问题,所以谁要是鼓励多进口粮食,各种阴谋论、转基因恐惧症等就会出来,然后还会被骂鼓励粮食进口的人是历史的罪人。就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挨饿实在太久了,对现代农业十分无知,对粮食安全有特殊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使得很多政策不得不出现扭曲。

其实同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问题,也发生在诸多国家,你比如美国为什么要在军事领域保持绝对的优势,宁愿在教育医疗上少投入,也要在军费上保持巨大优势,原因就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被苏联给吓的,很多人觉得冷战美国赢了,但冷战最开始的二十多年里,苏联先于美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枚洲际核导弹等,对美国民众造成的心理阴阳,一直挥之不去。
美国还热衷于拯救经济,2008年大规模救市,把诸多重要企业收归国有,其原因就是美国一百多年来经常发生各种经济危机(历史上美国银行业经常出问题,此前已经做过分析),一段时间还得求着摩根等财团帮忙救市,把美国政府也给弄怕了,所以美国一旦有危机,就立马救市(包括立法、发债、拨款、限制做空等等),比其他发达国家积极多了,这一点可能跟大家想的不一样,觉得美国好像不会干预经济。
你看欧洲,欧债危机那么严重,甚至可能引发政治问题,欧洲央行还是没有开启印钞机,为什么,因为欧洲央行的前身是德国央行,当年德国马克的贬值,直接导致了希特勒的上台,所以欧洲最怕的就是通胀问题,所以现在的欧洲央行,依然非常重视控制通胀,就算出现危机,也对印钞救市特别谨慎。也就是说,美国人怕失去军事领域绝对优势、怕金融危机等,欧洲人最怕通胀。这就类似于中国人最怕挨饿。所以各自都会因此而产生扭曲的政策。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中国为什么现在还得天天强调改革开放,就是因为我们害怕回到改革开放以前的日子,所以得天天强调。可以预期,未来几十年,中国依然会不断的强调改革开放,就像我们强调粮食安全一样。中国人对挨饿的记忆,对计划经济的记忆,依然十分深刻和忌惮,所以得不断得强调。
大部分国家,也都存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状况。中国屡次强调改革开放,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的市场经济确实还不够强大。
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中国未来最大的风险,依然是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的问题,这里面最不确定的就是处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关系的问题。
当然,处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问题,我的意见跟大部分学者是不同的,我认为国有企业是非常有必要存在的,只不过需要严格的条件来约束。这可能不符合很多纯市场派的观点,但听我慢慢说。
中国的现代商业形态,以及商业方面的沉淀,跟西方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因为西方的商业,是两百多年的积累和与政治历史的交织,各种财团早已渗入到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政府只不过是商业竞争中的一个服务机构,如果中国的国有企业完全退出,那么中国民营企业在面对生死攸关的竞争问题时,调动政治、外交、军事等资源的能力完全不是西方企业的对手,国有企业的存在,是给民营企业的国际化争取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里我们不讨论华为等的特殊案例,因为华为的国际化时间还太短了,西方企业的发展是数百年的历史。
所以中国国企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这种存在,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则,现在中国市场经济最大的风险就在于,国企没有边界,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其实中国经济就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计划经济,因为国企几乎可以决定大部分金融市场资源和主要商品的流向和竞争水平,也就可以决定市场价格,从而主导资源的分配,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计划经济,直接威胁市场主导资源分配的大战略。
而这种变相的计划经济,一般情况下无法识别,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误导性,从而对中国经济造成一种更加长远的伤害。这种伤害在高速发展期体现不出来,但一旦经济发展停滞,民营企业空间受限,失业率立马就会反弹,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及一系列社会问题。
那么中国的国有企业应该怎么发展呢,我的建议是,国有企业首先应该更偏重于确定性很强的行业,以及面向国际市场,比如传统能源、军事、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装备制造等,由于这些行业的确定性强,周期一般都非常长,对于变革的要求没那么高,国有企业具备规划、协调、稳定服务等优势。
同时,国有企业必须更加倾向于国际市场,因为中国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支撑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成熟配套系统,比如货币结算、媒体公关、法律体系等,这些都掌握在美国手里,国有企业在海外有一定的后勤保障优势,由于是企业行为,其意义远大于领事馆等,跟市场的接触更为广泛,等到很多民营企业走向国际的时候,海外国有企业可以起到很多辅助合作等的作用。
国际市场,如果国有企业不去占领,那就会有其他国家的企业所占领,所以中国的国有企业,立足国际市场是最合理的。但国内市场,如果国有企业不去介入,民营企业就会迅速发展,最终创造的就业和收益依然是中国的。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策略。
所以我最不赞成的就是国有企业在国内无边界发展,这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所在。大家知道,美国虽然经常救市,但很快就会退出市场竞争,但一旦美国的企业在海外受到压力,政府立马出面,利用各种手段帮企业争取利益。
中国很多时候恰恰相反,对协助企业在海外的竞争非常谨慎,担心其他国家说三道四,这一点就经常被美国利用,而在国内则允许国企肆无忌惮的发展,更多的金融、政治资源倾向于国企,这导致只要国内市场有更高的利润,国企就迅速介入。房地产利润高,就进军房地产,互联网赚钱快,就进军互联网,金融赚钱多,就进军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获得了国家支持,国企就赶紧进军这些行业。
如果按照当前的趋势发展下去,为了更多利润,以及拿到更多金融等资源,只要有利润的行业,以及政府支持的行业,国企都会染指,根本没有什么约束条件。
现在国有企业最大的一个道德优越感在于,逐步将部分收益划归社保基金,这看上去很好,但问题在于,经济运行需要更合理的顶层架构设计,需要考虑的是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而不是满足权宜之计。
其实国有企业的利润,大部分是从国内市场赚来的,如果这部分利润,是由民营企业赚得,那么民营企业所解决的就业更多,效率更高,中国经济的活力更足。
这就好比你要做一个选择,你是用更多的社保去养活一个人,还是用一个就业机会去养活一个人的问题。国企的逻辑是,我去赚钱,赚完钱把利润交给国家,国家再通过社保福利体系发给民众;而民营企业的逻辑是,我去赚钱,去雇人,让雇来的人自己赚钱,不仅自己养活自己,还缴纳社保资金给国家。
很多人可能又要说了,国企不是也招工吗?其实国企确实待遇很好,长期招工,而且还招了不少,但问题是,国企能不能解决全部的就业,中国的养老金亏空能不能全部依靠国企利润来填补,如果能,那是不是又回到了一个问题,社会就业和养老问题国企都能解决,中国还要民营企业干什么,中国为什么还要实施市场经济?
国有企业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看,还存在监督失衡的问题,也就是说,一旦国有企业犯错,出现了伤害中国经济和消费者的事情,其实消费者很难有维护权利的能力,政府往往难以识别,国有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政府利益和信用的代表,制衡机制是失衡的。如果民营企业出现问题,政府和消费者是站在一起的,这导致民营企业伤害消费者的成本更高,更容易被发现,所以民营企业反而更容易被有效监督。整个商业生态是良性的。
这个问题里面,我没有具体提到数据的对比,比如国有企业规模、营业总额、利润,以及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的招工对比等等,因为这不是数据的问题,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理解一个经济体要持续发展,最终要靠什么的问题。
如果简单的看数据,中国烟草每年给中国缴纳1万亿以上的利税,这都变成了社会福利,是不是就应该鼓励中国烟草大幅扩张,让其在央视打广告,刺激大家多抽烟呢?另外,谁都知道民营企业解决了90%的社会就业,但谁也都知道中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
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呢,我刚才讲了,这里再强调一遍,如果国企的主要战场是海外,是国际市场,那么国有企业虽然解决的国内就业不多,但意义很大,同样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就好比警察重要,还是军队重要的问题,警察天天就在你身边,很重要,类似于民营经济,而军队有威慑性,使得没有国家敢侵略,但民众一般看不到军队,国有企业应该扮演军队的角色,而不是警察。
国有企业应该把国内竞争性市场让出来,留给解决了大部分就业的民营企业,这样中国既能拥有一个具有战略安全的国际市场,还能拥有一个更加活跃的国内市场。
很多人可能又会说,国企也想去海外发展,但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想去就能去的啊。这一点我再跟大家讲讲美国。比如美国的很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那是因为美国有诸多的法案,要求这些媒体,主要去针对国际市场,国内少参合,这就使得,这些媒体只能想办法在国际市场立足,如果没有国际影响力,自己就得倒闭破产,所以整个发展就是立足于国际市场。
中国很多国企走不出去,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必要,因为在国内有做不完的项目,赚不完的钱,为什么要去国际市场啊。假设有法案来约束,国企必须以国际市场为主,给国企在国内的发展设置红线,国企就只能把扩张放在国际市场,久而久之,其思维逻辑和竞争模式,就变成国际化的了,自然会有竞争力。
拿媒体来说,现在中国在国际媒体公关影响力方面,比较弱,很多国内的媒体,虽然打着是国际媒体的旗号,但目的依然是为了说服国内民众。一个真正的,能给中国起到国际媒体公关作用的媒体,其定位应该是国际化的,如果粉丝都在国内,广告收入都在国内,这样的媒体根本就没有动力去发展国际影响力,因为没有必要。
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为了责难过去做的是错的,也不是为了否定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已经作出的贡献,这就好比计划生育政策,如果放在当年的历史条件下,也是没有问题的,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全球市场已经开发殆尽,很多国家都陷入了国内消费的停滞和债务化,中国制造业所维系的就业水平,已经到了一个极限。接下来中国必须要寻找新经济、开发国内消费、发展服务业等,以及各种行业的细化和垂直性发展,这种背景下,民营企业的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什么是真正的可持续竞争力,最根本的还是社会激励问题,谁能把国民的斗志和潜力激发得更加充分,谁就有足够的竞争力。弗里德曼说,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不讲节约只讲效果;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不讲节约不讲效果。
防失联加微:kanshi6188,或扫码,有我其他号的不要重复加
真正的市场经济,一定是要让大家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而不是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或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
至于人口问题,以及就业等问题,我这里还有另一种思考。
在这一轮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和常规制造发展领域,中国可以说做到了弯道超车,包括华为等的崛起,也是基于信息技术革命。但同时,美国也抓住了,印度可以说抓住了一点点。而传统的几个工业强国,比如德国和日本,就没有抓住。为什么呢?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日本和德国“自由择业”人口太少了。德国人口总共八千万,真正10岁至60岁的劳动力人口不到五千万,而德国有大众、博世、西门子等等巨头制造业企业,大大小小的制造业已经把德国大部分劳动力都席卷进去了,甚至还吸纳了欧盟内部国家的劳动力人口,更主要的是,跟日本一样,德国劳动力人口还在持续下降。没有那么多人才再去搞互联网了。
日本就更不用说了,其劳动力短缺持续创新高,在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之前,日本是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国家,劳动力人口大部分也是被席卷进入了制造业。说白了,日本和德国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口再去搞新的产业了。
这个时候,中国的人口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过去二十年,中国有三亿人在搞基础设施建设,有两亿人在搞制造业,有一亿人搞互联网,还有数亿人在服务业就业。
假设中国是一个只有两亿人口的国家,想把制造业做到全球第一,然后还能把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还能在互联网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更主要的是,还能保持住服务业超低的价格(在美国等理不起发、叫不起外卖),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美国之所以能保持新经济的活力,其实源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基础非常强大,无论是移民人才,还是本土教育,都有足够的自由择业人口,另一个是美国制造业衰败,让更多的人才流入到了硅谷、新经济领域。可以这么说,如果过去三十年里,美国依然像日本和德国一样倾注大部分资源发展普通制造业,恐怕就没有现在的硅谷。
这就是真正的人口红利,如果给民营经济足够的空间,中国根本不用担心失业问题,因为像中国这样的国家,需要有足够的“自由择业”人口,才能抓住未来的新经济。德国和日本失业率一直在3%以下,但如果要问谁发展得快,谁的经济潜力更大,恐怕更多的人还是会选择失业率一直在5%以上的中国。
很多人可能又要问了,印度等自由择业人口更多,是不是就潜力大呢,我刚才说了,印度确实抓住了互联网信息化革命浪潮的一点点尾巴,那就是做工程师和客服。我这里所提到的自由择业人口,不是说没有工作的人,而是有更好的社会保障,以及有能力选择新的职业的人。一个本应该成为汽车制造工程师的人,却选择去做一个程序员,这才叫自由择业。哪个国家这样的人多,哪个国家就一定更有潜力。
在这方面能跟中国比较的,只有美国,美国虽然人口基数不是很大,但美国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美国本土的概念,美国可以从墨西哥等引进低端劳动力人口,本土人才里面保持有足够的“自由择业”者,抓住更多创新型经济,还可以利用国际分工,做到本土研发,中国制造,印度服务等等,但最后利润还是会有很多汇入美国。
中国的优势在于,无论是非洲的原材料,还是分散在全球的加工厂,最终想要成为一种实体的商品进入到全球市场,都需要中国这个中转站来完成转换和组装,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枢纽。而国内市场本身非常统一和庞大,有足够的“自由择业”者,我碰到了一些华为的工程师,辞职出来做了很多区块链的项目,这就是真正的“自由择业者”优势。往低了说,那些此前修铁路、盖高楼的年轻人,很快也能变成快递员、外卖骑手,甚至还能变成抖音网红。
中国经济,最值得担心的,不是民营企业的裁员和失业问题,恰恰是国有企业人员的失业,国有企业人员一旦失业,很多会丧失生存能力,由于所掌握的技能非常固定,职业习惯跟民营企业差距较大,往往无法再找到更好的竞争性工作岗位,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而在民营企业里面,失业是常态,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每个人都在做第二天就失业的准备,所以其应对策略是不一样的,不会因为失业而出现太大的问题。
大家回想一下,中国经济也都经历了好几波周期了,最大的失业风潮,其实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东北等地的国有企业下岗潮,那才叫社会问题,但谁听说过民营企业裁员潮引发的大规模问题?没有,因为可以自我消化。
所以整体来说,中国的问题,依然是一个如何定位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问题。过去几十年,如果没有国有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没有低成本的人口流动、物流体系和电力等资源,但如果没有民营企业,就没有全国性的就业浪潮,以及制造业、高科技等的全面发展。
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在变,国有企业已经不满足于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愿意更大规模的去做国际市场的攻坚,而是开始用不对称的资本、资源和社会政治影响力,介入到各类新兴经济产业,以及各类服务业,如此发展下去,中国很多的失业将变成永久失业,因为国有企业一旦维持不下去,下岗人员大部分没有生存竞争力,社会需要承担更大的成本和风险,这才是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
而解决这个风险的关键,就是限制国有企业在国内的无边界发展问题,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利用中国越来越健全的基础设施,形成巨大的统一消费市场,这个时候,就算出现了短期的就业困难,民营经济不景气,但只要有一点点新经济苗头出现,中国市场将先于全世界而出现浪潮式发展,所席卷的人口会非常多,那时候反而最缺的就是劳动力。
抓住新一代制造业的,比如华为、大疆、小米等等,也都是民营企业,抓住互联网浪潮的,几乎也都是民营企业,甚至到了最近,关于生命科技,基因、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的,大部分也都是民营企业。而我最担心的是,等到下一轮新经济来临的时候,中国没有足够的自由择业人员。
民营企业随时可以倒闭,随时都会卷土重来,他们没有太多跟市场无关的压力,可以随时裁员,也可以随时招工,民营企业里有无数人在研究新的经济和新的商业,这种力量对于一国经济来说是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而国有企业绝对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如果给于中国市场足够繁荣的民营经济,失业一点都不可怕。
很多人说,经济不景气,政府应该减税等,这都是舍本逐末,我可以大胆的告诉大家,减税没用。今年的1-11月,接近300家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55.7万亿元,大家知道民营企业500强是多少吗?只有28.5万亿。也就是说,中国最强大的500家民营企业,其营业额只有300家国有企业的一半。假设国有企业把营业额降至20万亿之内,给民营企业让出空间,那民营企业所创造出来的就业和税收,恐怕远比现在给民营企业降几千亿的税要划算得多。
最后,还是得感谢中国有14亿人口,给了我们很多犯错,以及弯道超车的机会,否则就像德国和日本一样,尽管制造业十分强大,但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以至于被中国超越之后(GDP),没有人能解释清楚,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这应该就是风险所在。
文/肖磊(如果担心错过重要分析,请关注肖磊看市公众号)

扫图片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收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