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玩图文消息版权已交由版权机构代理
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等未经授权复制、抄袭或抓取,违者必究
📢:微信订阅号改版啦,不想错过展玩最新消息,请点击页面左上角蓝色「展玩」二字进入公众号,点击右上角,将展玩「设为星标」⭐️
傅申中国书画鉴定论著全编
书法鉴定 兼怀素《自叙帖》临床诊断
📚上海书画出版社
这是一篇数年前的傅申先生专访。
他在那次访谈中几乎是“语出惊人”:“很多人觉得台北故宫里的都是国宝,其实台北故宫的收藏都是历代皇家积累的,也有很多假画。”
就拿傅申数年几次三番深入研究的台北故宫藏怀素《自叙帖》来说,他最后惊讶地发现,“这件在台北故宫属于限展级,书法界和文化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驰名国际的台北故宫本怀素《自叙帖》墨迹大卷……绝对不是怀素的亲笔真迹!”。
那么,为什么傅申要花如此精力“搞鉴定”?
他在专访中回答:
“因为我自己也是画画的,对笔墨很敏感。我觉得现在的展览就是要告诉观众真相,所以就开始走上鉴定的路子。”

就像傅申先生在刚刚出版的《书法鉴定 兼怀素〈自叙帖〉临床诊断》大陆简体版)所说的,他并非站在“捍卫国宝”的立场,而是纯书法研究的学术讨论。
今天,来回顾这篇专访,再来读这本《书法鉴定 兼怀素〈自叙帖〉临床诊断》,它所揭示的不仅是怀素《自叙帖》的鉴定,还有更多海内外重要书迹的真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过台北的你,不知是否曾留意过桃园机场到达处悬挂的一幅书法,落款:傅申
82岁的傅申先生,是台湾文化界最有份量的一张名片,也是国际上最知名的中国艺术史学者、鉴定家和书画家之一。
从上海浦东南汇郊区、到台北故宫,再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佛利尔美术馆,傅申一生的履历可谓传奇,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今天的人们感慨于世间会否再有徐邦达、谢稚柳这般的书画鉴定大师时,我们也就格外珍惜起这一次,傅申先生的专访。
傅 申
著名中国艺术史学者、鉴定家、书画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37年生于上海,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1968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权威艺术史学者方闻教授,获博士学位。历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美国耶鲁大学副教授、美国佛利尔暨赛克勒美术馆中国馆主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等。
Q
&
A
Q:您最早接受系统艺术教育是在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高等美术学府,许多艺术大师都曾任教于此,能谈谈在那里的记忆吗?
A:我1955年进入台师大美术系,是当时台湾唯一的美术系,黄君璧先生是我的老师。
早在南京中央大学徐悲鸿时代,黄君璧就曾被请去做教授,同时还有张大千和傅抱石。有人因为黄君璧来自广东,就认为他是岭南派,其实不是。明清以来,广东地区富裕起来,收藏家增加,收藏了不少中原地区的画,所以黄君璧有机会临摹仿学这些画,他和岭南派走的路不一样。黄君璧也喜欢模仿明末清初四僧里面的髡残(石溪)和弘仁,他仿得比张大千还要像。
上世纪30年代左右,张大千在日本看到一张黄君璧仿石溪风格的作品,大为惊讶,他觉得自己画不了这么像这么好,回国后专门去广东找作者,于是认识了黄君璧。
黄君璧到台湾后,成为台师大美术系主任,因为是台湾唯一的美术系,所以能够集中当时最好的画家,中西都有。
他请到溥心畬,登门拜访台湾当地的画家林玉山,还有金北楼的传人金勤勃,溥心畬的学生吴咏湘,吴咏湘是吴讷孙(著名华裔作家、学者)的兄弟,吴讷孙笔名鹿桥,《未央歌》的作者。
溥心畬先生是王孙,对钱完全没有概念,每次上课学校都专门派黄包车接送他。夏天,他穿一身白色褂子,天很热,上课时他就把裤腿捞上来,露出毛毛腿,高兴时还会唱一段戏。
那是美术系最好的时代,能够在当时学习很幸运,书法、篆刻方面都是一流的老师。我们不分科系,中西都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决定学国画,因为当时西画看不到原作,印刷品质量也很差,只能在画报里剪些照片搜集起来临摹。1959年师大毕业展,我同时获得绘画、书法、篆刻三项第一名,于是就走上了这条路。

张大千、黄君璧、溥心畬(左一、三、四)
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

1950年台湾师院第一届艺术系全体师生欢送专科毕业同学纪念合影
Q:您说过一生遇到了许多贵人,去台北故宫就是叶公超先生(著名外交家,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推荐的吧。
A:叶公超先生英文很好,台大请他去讲课,400人的教室坐满站满,蒋介石担心他讲话过于批评政府,就不让他教课。他就和陈子和成立了“华阳艺苑”,时常一起画画,我们青年人也常去。叶公超擅画兰花竹子,但不擅画石头这些,我就帮他画。
刚毕业时,我留在台北教中学,叶公超和我说“傅申你来台中”。可当时台北故宫还没有建好,藏品都在台中一个山洞里面,只有一个小小陈列室,台北是全台湾的文化艺术中心,我想留在台北,他很不高兴。1965年,我念了文化研究所,台北故宫博物院也造好了,叶公超就说“你去!”
1961年,傅申与父亲傅瑞熙,母亲许平,妹妹傅台的合照
进台北故宫,必须有两位故宫管理委员会委员同时推荐,除了叶公超先生,另外一位是陈雪屏先生,你们可能不熟悉,就是余英时(著名历史学家)的岳丈,他同时推荐了我和江兆申。当时台北故宫书画部就两个办公室,我跟江兆申一个办公室,就坐面对面,被称为“故宫二申”。
我在台北故宫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展览,但当时对藏品了解不够,所以每天的功课就是从库房里推出一车藏品自己看,每天看,看了三年还没看完,如鱼得水,机缘真是太好了。现在看画太不容易了,每次只能看几张,还要审批很多道。但台北故宫的藏品还是有限,北京故宫和上海博物馆书画的数量加起来,要远远超过台北故宫。
后来方闻先生(国际著名美术史家)来台北故宫看画,我陪他一道,他说“傅申你到美国来吧”,我说“我不来”,其实当时也是从没想过能出国,那时出国要保证金保证人,你不回来保证人还要罚钱,机票也买不起,英语也很烂,所以连出国梦都没有做过。方闻先生走的时候,说“Keep in touch.”(保持联系),我也没和他“touch”过,后来因为我的第一任夫人是美国夏威夷华侨,就莫名其妙去普林斯顿读书了,后来还莫名其妙去了耶鲁大学教书。、

上世纪60年代修建中的台北故宫

1965年傅申在展览中
Q:您几次讲座的几个主题,重点是您长期研究的几件重要作品,怀素《自叙帖》、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和黄庭坚的《砥柱铭》,都是一直以来争议较大的作品。您的博士论文原先是准备写《富春山居图》吧,后来因为方闻先生的建议才写了黄庭坚。能谈谈您对这几件作品的观点吗?
A:很多人觉得台北故宫里的都是国宝,其实台北故宫的收藏都是历代皇家积累的,也有很多假画。比如说,皇帝生日时,大臣花很多钱买来藏品拍马屁送上去,但他们毕竟不是科班出身,真伪杂陈。台北故宫很多宋元作品,真的少假的多,那么多范宽只有一张是真的。
为什么我搞鉴定,因为我自己也是画画的,对笔墨很敏感。我觉得现在的展览就是要告诉观众真相,所以就开始走上鉴定的路子。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有两卷,我们称为《子明卷》和《无用师卷》,两卷大同小异,但书法很不一样。乾隆皇帝当时认为《子明卷》为真,但其实后来很多学者都认为《无用师卷》才是黄公望真迹。后来,徐复观先生却说要替乾隆皇帝翻案,徐先生不懂书画鉴定,但他学问很好,文章犀利,我就开始和他打笔仗。他后来写了一篇《定案》,我就写了《片面的定案》,但老先生很固执,又写了《定案还是定案》。后来我们在香港一起吃饭,他还送我一套古墨,但关于鉴定的结论还是各执己见的。
这些经历让我学到很多,我觉得做书画鉴定要自己和自己辩论,看对方会怎么攻你,这样才能考虑得更加周全。我做真伪鉴定经常用这个方法。
唐 怀素 自叙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卷 纸本 纵:28.3公分 横:755公分
← 左 右 滑 动 观 赏 →
怀素 自叙帖 局部
Q:前几年您鉴定黄庭坚的《砥柱铭》为真迹,后来在拍卖市场上拍了几个亿天价,为此您也承受了不少非议。
A:对,有人以为我是为拍卖写的,我不可能为了收点钱去写文章,那样不是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嘛,我是为了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
博士毕业时,我收集了很多黄公望的资料,想写黄公望。方闻教授说刚好有位收藏家买来一件黄庭坚的作品,想让我来看看真假,于是就写了黄庭坚。 我对黄庭坚的书法本来就有了解,有当时最有名的几件黄庭坚作品做标准。黄庭坚的字台北也有,不同时期的不一样,后来都被证实为真品,可见一个人是很复杂的,他的艺术风格是在变化的。
很早以前我就在日本看到过《砥柱铭》,当时不能断定真假,我说这件又像又不像,我没有办法解决,所以就当作一件问题作品,留待将来做研究。三十年以后,这件作品卖到台湾来了,收藏家又找我去看,我又去看了一次,还是没办法确定。再后来,有了很好的复制品,我摆在家里几个月从头到尾仔细研究,才确定是真迹。我解决了自己三十多年的问题,才发表了那篇文章。
但可以说《砥柱铭》的字并不是黄庭坚最好的字。不过,同一个人写字总是有好有坏的,同一天写,换一根不好的笔就写得不好,下午困了就写得不好,心情不好也写得也不好。每一件作品代表不同时间的心境跟情绪,程度都不一样,看一个人要看得周全。就像一个运动员最高纪录只有一次,不能永远拿这个最高纪录去衡量。

黄庭坚 《砥柱铭》 局部
Q:您是研究张大千先生的权威,现在对于张大千的评价也比较多元。比如有些名画家认为张大千的笔墨并不是一流的,您怎么客观评价张大千?
A:张大千是最一流的画家,最一流的天分高又勤奋的画家。我说过,张大千造的假画,都是他研究仿古的副产品。他研究八大山人、研究董元巨然、研究敦煌壁画,各个时期都造了不同的假画。1991年,我在美国赛克勒美术馆策划了“血战古人——张大千回顾展”,我的意思是说,张大千造假画,其实是在和古人竞争,看看今天能不能达到古人的程度。
那个展览的第一张画,就跟黄宾虹有关。张大千20几岁的时候,黄宾虹已经比较权威了,黄宾虹有一幅石涛的画,张大千一直想借来看,但黄宾虹不答应。张大千不服气,就临摹了一件石涛手卷,放在自己的老师曾农髯那里。有一次,黄宾虹去曾农髯家看到了这幅画,以为是石涛真迹,爱不释手,就用自己那张真石涛换了这张假石涛。后来,张大千再去黄宾虹家的时候,才告诉黄宾虹说:“这张石涛是假的。”
虽然作假不好,但是张大千是真的天才加真的勤奋,他非常用功,到哪里都带笔墨纸砚,住定旅馆,第一件事是把画室布置好,有朋友来访问,一边谈天一边画。以前有个记者叫“黄天才”,张大千看到这个名字很不爽,送了他一张字“七分人事三分天”。我说张大千自己,则是“十分人事十分天”,最高的天分,加最大的努力。
张大千的企图心特别大,结识五湖四海的人,为出名到上海和北京闯码头。张大千到北方以后认识于非闇,两个人经常喝酒逛花鸟市场,他看于非闇画的工笔花鸟,劝他应该搭配瘦金体。于非闇当时是北京晨报的记者,时有方块文章,有一次他写文章以“南张北溥”来形容溥心畲和张大千,有了这个称号,张大千的地位也不一样了。

“血战古人——张大千回顾展”图录

年轻时的傅申和张大千
Q:这些年大陆很重视海内外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您从台湾到美国,现在和大陆的交流也特别多,能谈谈各地艺术史研究的区别吗?
A:区别很难讲,但是中国人注重笔墨,线条上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特征,就好像你熟悉一个人,接起电话不用问听声音就知道,所以会有徐邦达“徐半尺”的雅号,他看一眼就知道对不对了。书画都是有时代风格的,但时代风格也是由个人风格累积起来的,宋有宋的样子,还有大家引领时代,比如赵孟頫于元,苏轼米芾于宋,颜柳之后还有这么多学习他们的人,我们还是要注重这些。
1977年,我在耶鲁时策划了“中国书学史”国际学术研究会,大陆一直到80年代才有兰亭国际书学研讨会,我来参加,很多人问美国人怎么研究书法,我说,书法的研究以后就靠在座各位了。在国外书法是最难研究的。现在国内生活安定,研究成果很丰富。
绘画方面,西方有些研究方法,也不一定全部适用我们的艺术史。
其实早在民国时期我们的艺术史研究已经起步了,发展也很好,但因为战争被打断。我觉得现在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比如日本,研究环境一直比较稳定,学术几乎没有停顿,我们可以借鉴和改良他们的成果。
Q:去年您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平生第一个个展,在艺术创作上您个人内心比较尊崇的艺术家能谈谈吗?
A:古人说“名下无虚士”,千年来淘汰不掉的名家,必然有他的道理。年轻时候我也不懂《兰亭序》哪里好,都是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学养增加慢慢领会的。
我觉得书法上“南沈北于”都是了不起的,沈尹默和于右任。沈尹默在大陆有一点被埋没,因为写得太传统,大家似乎更喜欢白蕉、潘伯鹰,但没有沈尹默就没有他们。
于右任绝对是近现代代表书家之一,他早年写的对联,气势雄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并不是自己想要做书法家,而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到了台湾以后,他还曾致力于把历代草书标准化,希望大家写字节省时间,便于辨识。
于右任的像原本在台北敦化南路,陈水扁不喜欢他,说要把他的像搬到基隆海边去,让他在那里看大陆,我就发动文艺界签名抗议,后来他的像就一直在国父纪念馆里了。

傅申学艺展

马英九办公室里的傅申作品
Q:听说,马英九先生的办公室里挂着您的三幅作品是吧?
A:对,分别是“养浩然之气”、“众志成城”和马英九家训“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是他任台北市长时就写好的,后来他当选“总统”,也搬到了新办公室。
1998年12月,我和陆蓉之(著名策展人、艺评人)结婚时,随意选了个日子定了一个饭店。那天,马英九刚当选台北市长成功,秘书说,你没有事就去参加傅申和陆蓉之的婚礼吧,于是他就不请自来了。当时台湾文化界人士都在,他一来,新郎就被冷落了。那天,我喝的是葡萄汁,他每桌都敬了酒,走的时候路都走不直了。
傅申夫妇与杨仁恺
本文转载自ART一点
在傅申的鉴定生涯中,最经典、影响力最大的一次,就是关于“天下第一草书”、台北故宫国宝中的国宝——怀素《自叙帖》卷的真伪。
傅申《书法鉴定 兼怀素〈自叙帖〉临床诊断》一书,作为第一部专论书法鉴定的著作,十余年前在台湾初版不久便告售罄
2018年夏天,上海书画出版社“傅申中国书画鉴定论著全编”出版,《书法鉴定 兼怀素〈自叙帖〉临床诊断》被作为“全编”重磅推出的第一本。
限量精装本展玩独家首发并销售。
傅申先生与刚刚出版的《书法鉴定 兼怀素〈自叙帖〉临床诊断》中文简体版
📚 展 玩 甄 选📚
傅申中国书画鉴定论著全编
书法鉴定 兼怀素《自叙帖》临床诊断
精装本
限量400本
[包邮]
(偏远地区、港澳台及海外除外)
三日内出版社直接发货
·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或
点击页面底部左下角 阅读原文购买

摄/李烁
傅申签名本(精装)
限量80本
即将售罄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购买
- 目 录 -
丛书总序 傅申 1
新版序 傅申 4
序 石守谦 5
自序 傅申 6
第一部分 书法鉴定
第一章 书法鉴定简论 
2

第二章 鉴定心理略论
一、从视觉判断谈“颠倒之见” 17
二、浅谈作伪心理 19
三、鉴定心理散论 20
第三章 法书的复本与伪迹
一、关于方法和术语的一般论述 26
二、简短的历史总结 29
三、“勾摹本”与“写本”的区别 29
四、复本与鉴定个案研究 44
五、鉴定个案增补例 73
六、小结 83
第四章 鉴定的实践与难易
一、难易的关系 84
二、基准作之建立 84
三、标尺之建立 85
四、知真知伪 86
五、培养对古书画色泽的正确认识 86
第五章 刑事鉴识学中对笔迹及印章的鉴定
一、笔迹鉴定 91
二、印章鉴定 92
第六章 书法鉴定的科技化及其限制
附:科技鉴定西洋画成果的借鉴 96

余论:论贼毫与摹本的区别 98
第二部分 怀素《自叙帖》临床诊断
——辨“文彭摹本说”及其断代
开宗明义
 106

研究简史及书迹名词
一、研究简史回顾 108
二、书迹名词的厘清 110
诊断一 台北故宫墨迹本是否为“摹本”
一、从纸质上诊断台北故宫墨迹本是否为摹本? 113
二、从台北故宫墨迹本的书迹来诊断是否为“摹本”? 113
三、检验前人对台北故宫墨迹本诸说 122
四、小结 124
诊断二 检验李郁周“映摹说”
一、论刻拓本的证据限度 128
二、李郁周“映摹说” 138
三、小结 144
诊断三 检验宋明人跋及赵鼎印之真伪
一、检验邵周、苏耆、李建中题记是否为摹本 145
二、检验宋明人跋是否为摹本 148
三、检验赵鼎等印 167
四、小结 175
诊断四 检验台北故宫墨迹本破纸补字及其证据价值
 176

诊断五 检验台北故宫墨迹本的递藏论“文彭摹本说”
一、台北故宫墨迹本递藏小史 190
二、台北故宫墨迹本递藏简明年表 194
三、检验递藏史中的李氏“迷宫” 195
四、小结 197
诊断六 检验“文彭摹本说”
一、水镜堂本与台北故宫墨迹本的关系 198
二、“文彭摹本说”的证据 199
三、从文彭的书迹来看 206
四、故宫文彭《临自叙帖》的现身说法 214
五、小结:台北故宫墨迹本《自叙帖》绝非“文彭摹本” 216
结论一 台北故宫“墨迹本”为“水镜堂刻本”的母本
一、从两本的点画形似来论 217
二、从两本的技术层面来论 218
三、从实物证据的破洞与纸幅长短来论 219
四、小结 220
结论二 台北故宫“墨迹本”非“文彭摹本”及其断代
一、台北故宫墨迹本非“文彭摹本” 223
二、台北故宫墨迹本的断代 225
三、台北故宫墨迹本待作的真伪及断代的科学验证 228
四、台北故宫墨迹本的科技复检报告 230
余论
一、刻本与母本的优劣比较 241
二、为“文彭说”释疑:重建水镜堂刻本摹刻过程中对原迹行款章法的因应调整 257
三、对怀素作品之我见 263
四、方法的检讨与学习 268
后记 271
论文
沈铭彝本《自叙帖》密码
——解台北故宫墨迹本即水镜堂母本之疑 274
确证台北故宫本《自叙帖》为北宋映写本
——从“流日半卷本”论《自叙帖》非怀素亲笔 295
《台北故宫本〈自叙帖〉为北宋映写本》后续讨论 342
本书相关书评
承前启后之作 白谦慎 350
斫轮老手·金针度人 何怀硕 353
眼学津梁 薛永年 355
“后大师时代”的鉴定学 林霄 358
参考书目
附录
附录一 台北故宫墨迹本《自叙帖》与水镜堂刻本对照图版 366
附录二 台北故宫墨迹本《自叙帖》原寸图版 403
关于这本书的更多内容

您可以翻阅展玩此前的更多推送
🔍
现在,在「知乎」也能找到展玩了
进入知乎首页搜索「展玩」
点击「关注」订阅我们的专栏吧
© 展玩图文消息版权已交由版权机构代理
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等未经授权复制、抄袭或抓取,违者必究
展玩所使用的图片、视频等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
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联系我们以妥善解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