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玩图文消息版权已交由版权机构代理
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等未经授权复制、抄袭或抓取,违者必究
「颜真卿
超越王羲之的名笔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上周末,展玩发布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颜真卿《祭姪文稿》将于2019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的消息,目前阅读已近10W(👉还没看的请猛击此处)
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的《祭姪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朱关田先生在《颜真卿书法评传》中谈到:
“颜真卿此文,正义凛凛,并不是一般祭悼的文章,所以有不忍卒读之感。其书法尤为奇绝,论者以为《兰亭》之后,惟此为高,故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
这是颜真卿为了祭奠侄子颜季明而作的祭文草稿,共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
颜真卿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之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但最终双双惨死——战事稍平后颜真卿曾派人寻找家人尸骨,却只找回杲卿的一只脚,和季明的头骨
那一战,“颜氏一门死于刀锯者三十余人,其状惨绝人寰”
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了祭文,情绪起伏完全跃然纸上。
就像有位读者留言写的,我们“平常总是看惯了颜体的端庄整齐,这件悲怆又满是涂改的’天下第二行书’,真让人心酸不已。”
唐 颜真卿 祭姪文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卷 纸本 纵:29.2公分 横:59.6公分
← 左 右 滑 动 观 赏 →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颜真卿 祭姪文稿 局部
有读者问,《祭姪文稿》“天下第二行书”的说法究竟从何而来?
答案就在卷后。
元人鲜于枢在此卷后题跋中写道:“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
《祭姪文稿》的绝妙之处在于——它“不是在创作之前构思好的,而是随着创作冲动的推动下不断地拓展深化而产生于挥运之中的’无法之法’,是霎那间的灵感所展示的‘无法之法’,是自发的情感流动所激发出的灵光。”这是唐云先生的评价。
鲜于枢题跋
作为有唐一代著名的忠臣书家,颜真卿的书迹具有文物、文献和书法艺术三重价值。《祭姪文稿》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书法史上,像这样经过推敲修改的草稿,原样流传后世的,极为少见。包括《祭姪文稿》在内的颜真卿“三稿”(另有《告伯父文稿》《争座位稿》),都是流传至今的珍贵遗迹。
那么,如何读懂《祭姪文稿》?
当然,即便不懂文本本身,而只是想纯粹地欣赏和感受书法之精妙,完全没有问题。但符号式地看待名家和名作,用“凑热闹”的心态去赶一场展览,一定不是展玩推广展览的初心
那一刻,颜真卿究竟经历了什么?落笔时,他是如何想的,又为何涂改?
今天,展玩特别推荐日本学者舟桥明男、池田哲也1977年发表于《书论》杂志的一文——《〈祭姪文稿〉的推敲过程》,两位作者根据颜真卿删改涂写的痕迹,极尽所能地还原了其推敲与书写的过程——“弄清各修改处原来的文字、推测它的修改过程,论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书写动机。”
这种“还原“当然无法百分百符合历史真相,这篇文章中的细节也存在小部分争议,但对于祭姪文稿》这样一件作品而言,这样对文本逐字逐句的考察分析,无疑将带我们最大程度地走近作品,走近历史,并读懂颜真卿。
也许,这也正是认识颜真卿书法特质的一个线索
(下面的文章是我们一字一字敲出来的,或存在差错,以原文为准)
唐 颜真卿 祭姪文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去一字不可辨)爾幽宅。(撫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祭姪文稿》的推敲过程
文/ [日] 舟桥明男 池田哲也 译/刘艺
* 日文原文刊载于《书论》杂志第10号 1977年
  中文版刊载于《中国书法》1986年
经过推敲修改的草稿,原样流传后世的,在书法史上极为少见。不过,颜真卿的“三稿”、(即《祭文稿》、《争座位稿》《告伯父文稿》,译者注),却是传到现代的珍贵遗迹。
这些草稿,文章姑且不论,只就书法来说,可以认为是在不考虑他人的看法与评价的情况下写出的。对这种书法状态,可作如下的解释:由已经形成的Dynamics  ereoty e(动的定型,即由学习而形成的近乎反射的动作状态的神经系统的传导路径),传递Impules(冲动),从而进行筋肉运动,由此产生的力传至笔头,便出现了这一类的作品。
对草稿中推敲之处,探讨它的删削修改过程动机与背景,也许正是认识颜真卿书法特质的一个线索
特别是祭奠颜季明的《祭文稿》,表现了经过长期和平生活的人对战乱的伤感这个主题。颜真卿把感情体现在书法上,他怎样驾驭自己的感情并使之升华,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艺术价值。因此笔者想特别举出推敲修改之处,试作解释,以探索颜真卿当时的感情。
本文打算弄清各修改处原来的文字推测它的修改过程论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书写动机。为此,将修改处按顺序编号,列出原文行数、删改以前及以后的情况,逐个加以考察和分析。
颜真卿 祭姪文稿 局部
一、第二行,从父叔→第十三叔
(箭头以上为原来文字,以下为修改后的文字,下同,译者注)
颜真卿是季明第十三叔,季明共有叔父十七位,有名可考的如下:
曾祖颜昭甫和殷氏女生二男,名元孙和惟贞。季明祖父元孙生七子,其中留下名字的有春卿、杲卿、曜卿、旭卿、茂曾,另有二子夭折,名字无从查考。元孙弟惟贞生十子,留下名字的有阙疑、允南、乔卿、真长、幼舆、真卿、允藏,其他三子不知名字。季明有这十七位叔父,真卿是第十三叔。把“从父叔”改为“第十三叔”,主祭人真卿与被祭人季明之间的关系更加具体,更能唤起亲切感。
季明受父亲杲卿差遣,几次到平原太守颜真卿叔父处进行联络,对他很尊敬。真卿与杲卿志同道合,对侄儿季明也很器重。他大概认为用“第十三叔”,比用淡淡的“从父叔”一词更能表现出与季明的亲密关系。
从父叔→第十三叔
二,第六行,□赞善大夫→赠赞善大夫
真卿对节度使王承业、张通幽窃取杲卿、季明打开土门的功劳义愤填膺,自担任刑部尚书以后就不断上奏此事,为说明真相而努力。终于在公元七五八年五年得皇上承认,因而特别强调了追赠季明官职的“赠”字
 □赞善大夫→赠赞善大夫
三、第七行,夙表幼德→夙标幼德
将夙表幼德的“表”字改用同音的“标”字,可以看出真卿用词的考究。改为“标”字前的字不是“表”字,像是“立人”旁或“三点水”旁的一个字。这个“标”字像是写完再看一遍时改过来的
 夙表幼德→夙标幼德
四、第八行,方凭积善→(抹去)
写完“宗庿(庙)瑚琏,阶庭兰玉”,又蘸墨写了“方凭积善”,接着写了“每慰人心”。这时可能想到,对季明来说,不写“积善”只用“幼德”已足够了,于是用“方凭积善”的句式接着写了“方期戬谷”一句,并把上面的“方凭积善”四字抹掉。在音韵上,“德”、“玉”、“谷”合韵,“琏”“善”“釁”(衅)接续出现,用“心”字换去“善”字也可以。另外,“琏”字“玉”旁有改写的痕迹
 方凭积善→(抹去)
 “琏”字“玉”旁有改写的痕迹
五、第十行,尔父重诚→尔父袚夷→尔父竭诚
这个四字句经过三次推敲修改。“尔父”即季明之父杲卿,在祭文中这是头一次出现。《祭文稿》的主人公是季明,但中心人物则是杲卿
杲卿是颜元孙的次子。元孙进士及第,后来写了一本考进士的参考书《干禄字书》。杲卿有元孙这样的父亲,却具有讽刺意义地未中进士,不得已而出任地方小吏。在范阳任户曹参军时得到安禄山赏识。安禄山大概看了杲卿的忠义心,因而向皇上举荐他任自己的判官。安禄山是由李林甫、杨贵妃引进的,收到玄宗宠爱,在全国十个节度使中兼任平庐、范阳、河东三个节度使,是一个有实力的人物。但他并没有忘记拔擢所信任的部下,把他们配备在重要的岗位上。其中之一是起用杲卿为常山郡太守。安禄山有恩于杲卿,杲卿也有感恩之心。从这一经历来看,用“重诚”一词不妥,于是改为“袚夷”。但用这二字又会把下面要写的打开土门的具体内容一笔代过了。最后真卿改用了强调忠于天子的“竭诚”二字。这里,对两个字的使用相当谨慎。在别处对删去的字只画个圈,原字仍能辨认;这里却用力涂抹,几乎无法认出原字。这恐怕是因为真卿想起杲卿生前的经历,对用什么词来评价他犹豫不决吧!
 尔父重诚→尔父袚夷→尔父竭诚
六、第十二行,恐→(抹去)
开土门之策是真卿提出的,但最先举事的是杲卿,在这里写“恐”字可能是想写与事经过有关的话。也许真卿又想到,自己提议与否并不重要,打开土门是杲卿与自己共同作战的功劳,在两人之间作联络的是季明和庐逖。于是抹掉“恐”字,接着写“俾尔传言”
也许在真卿看来,土门关事件将流传青史。对这件事无论怎么写也是和从兄的关系问题,是自家人的事。要准确详细地记述事实经过,文章就会拉长,显得松懈。真卿大概是想一口气说完土门之事所以在这里不写“恐如何如何更好
* 展玩注:《祭姪文稿》中一次提到常山,两次提到土门。“常山”即当时的常山郡,为颜杲卿任太守所在;“土门”即土门关,是颜杲卿大挫叛军的军事要地,后来也在此地因没有得到支援而被安禄山杀害。(根据胡湛《颜真卿〈祭姪稿〉与土门》)
 恐→(抹去)
七、第十四行,贼臣拥众不救贼臣拥救→贼臣不救
最初写了“贼臣拥众”,接着可能要写“不救仁兄”之类的话,但写到“不救”已感到累赘。于是首先圈去“拥众”使“不救”突出出来,成为“贼臣不救”,但仍感到犹豫,便将上边的“贼臣”二字划掉,移到“不救”下边,成了“不救贼臣”(即不救杲卿的贼臣,指王承业)。然而,“凶威大蹙”,不救贼臣”在意思上跳动太大,不够协调。于是把“贼臣拥众不救”六字一起圈掉,从第二个“贼臣”以下重写
在此处必须写上王承业不可饶恕的罪行(杲卿自常山遣使向王承业告急,但王却拥兵不救。)于是真卿在“贼臣”下再次写了“拥”字,但这和开始时的感情一样,成了原地兜圈子。因而又涂掉“拥”字改为“不”字,定下了“贼臣不救”的写法。这个简单的断语,较有力地批判了王承业的行为
但是,这样写在文意上是不完整的。由于打开土门而使敌人“凶威大蹙”,但叛军安禄山的力量再次加强,常山便陷于危殆。希望王承业救援,他却背叛不救。大概真卿想改成这样的话,但修改过程中遗漏了“贼臣拥众”这句,从意思上看,“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显得跳动过大。这样的跳跃在定稿时可能会有所修改。然而从音韵上看,“蹙”、“逼”、“复”、“毒”、“赎”合韵,在“凶威大蹙”和“贼臣不救”之间若再加进两个四字句,则后一个四字句仍须合韵。可以这样推测,真卿大概认为文句跳跃过大虽然不好,但这种“短路”却使情绪的表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贼臣拥众不救贼臣拥救→贼臣不救
颜真卿为什么在这里多次犹豫和修改?恐怕与陶醉于前句“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激扬节奏有关。“爰开土门,土门既开”连用两个“土门”,在修辞上是成功的;从两个“土门”的字形、线条的明显变化来看,在书法的表现手法上也不重复雷同。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土门”有着不同的情况。上一个“土门”是指从叛军手里夺回打开的,下一个“土门”是指官军把守的。真卿对这两个“土门”所寄与的感情也不一样,这可以从字形和线条的变化上看出来。本文感情变化的转折点就在这两个“土门”之间。使人感觉不出的转折,是由每隔一字出现的“开”、“门”、“门”、“开”的四个“门”字头完成的。
 爰开土门 土门既开
同样的词汇或句子在一篇祭文里重复使用是不理想的,这篇祭文就两次出现“呜呼哀哉”一语。写到第十八行“呜呼哀哉”,祭文已大体写完。可是颜真卿接着又写了自己的事,到最后一行再写一个“呜呼哀哉”。在两个“呜呼哀哉”之间可以看出作者感情有很大起伏。
前一个“呜呼哀哉”表现了被抑制的感情缓缓渗出,与此相反,后一个则如激流奔迸,感情一泻而出。“无嗟久客”以下是惯用语,写到这里再没有需要推敲之处,一口气写到底,最后以“尚飨”收尾。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颜真卿是一位重感情的书法家。但他不是简单地听任感情驱使,而是待感情平静下来一气呵成杰作的书法家。在身处逆境或僻居偏壤时,比在繁忙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更适于使感情沉静以创造佳作。(颜真卿写此祭文时任蒲州刺史。)
第十八行:呜呼哀哉
最后一行:呜呼哀哉
八、第十五行,父构陷子死→父陷子死
写完“父构”二字,可能根据“构陷”一词“构”与“陷”同意,又把“构”字改为“陷”字。后面第十一条还要谈到,本篇祭文两次使用“陷”字。杲卿在常山为贼军所陷。后来杲卿长子泉明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常山寻找其弟季明首级,真卿写了“泉明比者,再陷常山”这句话。这个“再陷”是与“父陷”呼应的用语。
 父构陷子死→父陷子死
九、第十八、十九行,天泽→吾承天泽
从“天不悔祸”到第十八行“呜呼哀哉”的二十个字没有修改,一口气写了下来,乘势另起一行写了“天泽”二字,便停住了。估计是想写“天泽吾在”四个字。但无论如何“吾在”二字不能写,如果这样写就显得自己过于幸运了。我觉得“天”字第四画的拖长反映了作者当时的犹豫,但他还是写到“泽”字才停住。
祭文前段到“呜呼哀哉”大致结束了,感情的起伏也到了一个段落。再往下写须另起一行,因而原来的运笔节奏也须改变。尽管如此,真卿仍以原来的节奏写出了“天泽”二字。这大概是由于他平素一直认为自己得到了“天泽”。而这个想法也使他常感负罪和内疚。因此,一面感到幸运一面又感到负罪的矛盾心情,在写“天”字第四画时反映了出来。
 天泽
真卿得“天泽”是很显然的。从兄和战友杲卿被俘后惨遭杀害,在此之前季明被敌人杀死在杲卿面前。他二人做到了与常山城共存亡。与此相反,真卿放弃了平原城,活了下来。自己和杲卿、季明一样,死于安史叛军手下是理所当然的。当时自己也被敌人杀死,才称得上与杲卿并肩战斗。但自己回到了天子身边担任中央政府的刑部尚书,随后迁任蒲州刺史,这与死者比起来真是天上地下。“念尔遘残,百身何赎”,这两句表现了真卿的负罪心情以这种心情重新蘸墨,在“天泽”的前一行“呜呼哀哉”之下补写了“吾承”二字,成为“吾承天泽”一句,这时大概才觉得稳妥了。
 吾承
十、第十九行,移牧河东近关→移牧河关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是一个转得好的句子。蒲州在黄河以东,从肃宗回到长安的角度来看,蒲州处在东方防线上。如果再发生安史之乱这类事件,蒲州一带就是前线。蒲州的重要性只用“河东”二字不能充分表现出来。于是圈去“河东”二字。作为国都以东地区的长官、对“东”字不免有些留恋。但往下看“近关”二字,如将“近”字改为“河”字成为“移牧河关”一句,则更为简洁,也能够表现出自己正在防守着重要的地区。于是提笔圈去“东近”二字,改为“河”字。
 移牧河东近关→移牧河关
十一、第十九 二十行,尔之首榇亦自常山、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携尔首榇,及此同还→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
“尔之首榇,亦自常山”这个写法,未能反映泉明的功劳,有些不公平。泉明和真卿一样,因“天泽”而生存下来。他的经历是这样:
打开土门后,泉明受其父杲卿差遣,押送敌将首级和俘虏去京城报功。一行首先到达太原,向王承业报告了打开土门的经过。王承业却暗施诡计,篡改向朝廷的奏章,窃取打开土门的功劳,对泉明请求派兵援救常山则置之不理。于是泉明把押送敌虏进京之事委托给贾深,自己急忙返回常山。途中遭到王承业部下袭击,好不容易逃出虎口,暂时棲居太原以东的阳寿。这期间传来季明和杲卿死节的消息。不久泉明被史思明部下俘虏,解往范阳。就在这时,安禄山被次子庆绪杀死。庆绪即位时颁布赦令,泉明被赦。官军于七五七年收复长安,乘胜恢复洛阳,庆绪不战而北遁。史思明见此形势,不得不暂时向朝廷表示恭顺。这时泉明得以生还,寄居真卿家中,深感自己幸运。正因如此,他要为战死的亲人们献身,常山之行就是这种行动。
自安禄山造反以来常山就没有过和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这句是用小字在行间改写的。所谓“再陷常山”,是因为贼军和官军不断地交互占领常山,形成拉锯,颜氏家人要进入常山是很危险的。泉明敢于冒生命危险进入常山,是由于父亲杲卿曾在此地为贼军所陷,自己为救父亲急忙从太原返回,却未能进入常山,深以为憾。真卿大概根据这个情节才使用“再陷”一词来表现泉明进入常山的行动。
泉明自回长安之初就不断打探颜氏亲族的消息,不久进入洛阳寻找杲卿和履谦的尸体,将他们葬于长安。接着他来到日夜想念的故地常山寻找季明的首级。他将三弟首级装入棺木运回蒲州,路上辛辛苦苦走了两三个月。
十二、第二十一及二十二行,方俟远戚,为尔宅兆→方俟远□,□尔幽宅→方俟远日,卜尔幽宅
真卿放弃了防守一年之久的平原城,转赴肃宗的行在凤翔,路上走了半年时,于至德二年(七五七)四月到达。蒙肃宗恩典,拜刑部尚书,两个月后又兼任御史大夫。但因长期转战而罹病,很少视事。四十九岁的颜真卿,在杲卿死后成为颜氏家族的中心,也不断打听杲卿遗族和亲友的下落。乾元元年(七五八)三月改任蒲州刺史后,即将泉明送往洛阳寻找杲卿的遗骸。泉明随后又到常山寻找季明的首级,一路上还找到了流落在河北的二百多名亲友,一同回到了蒲州。为了照料这些人的生活,真卿不得不向刑部尚书李光弼乞求米粮(参见《乞米帖》)。
真卿据泉明所报,得知还有不少亲友生死不明,因而写了“方俟远戚”(把与季明一样死而无葬的亲友集中起来),“为尔宅兆”(为季明及其他人同造一墓)。但因和平还没有恢复。此事何时能够实现无法预料,因而改成了“方俟远日,卜尔幽宅”(在适当的时候,为你占卜,选择墓地)。
 方俟远戚→方俟远□→方俟远日
为尔宅兆→□尔幽宅→卜尔幽宅
以上是对颜真卿《祭姪文稿》推敲过程的探讨,及对形成这个过程的意识活动的推测。在这里好像是看到了作者书写时感情的起伏,以及他追求最适当的措词的经过。研究这个推敲过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颜真卿的个性和情趣。在研究这个过程时,不能不注意到颜真卿家学渊源的背景。他从年轻时起就亲手编写《韵海镜源》,经过多次修改,用了四十年时间编成了三六○卷。由此可见他的治学功力。(他编写《韵海镜源》的原因。大概是由于五世祖颜之推有《切韵》、曾祖父之兄颜师古有《五经正义》及《颜氏字样》、伯父颜元孙有《干禄字书》等著作,颜氏家人一贯有编修辞书的传统。)
颜真卿在书法创作上很重感情。他先使感情沉静下来,待升华的感情如潮涌时,便以这起伏的韵律运笔疾书。当我们看清了他所做的修改都是经过精心推敲时,就可以知道他尽管对亲人的惨死十分悲愤,但仍然沉着冷静,一面回顾往事,一面字斟句酌地写出了这篇祭文。往往是在激动的感情平静下来后,随着这感情的徐徐倾吐而形成文字,因而感人至深。这篇祭文称作“草稿”但绝不是“草笔”之作。真卿以每二字或四字为一个节拍,有节奏地往下书写。字体以行草为主,几乎都是单个的字,没有连绵的写法。偶尔两个字有牵连,也是以这两字为一节拍写出的。笔致有时大胆朴讷,有时纤细绵密。
写到第十八行“呜呼哀哉,使人感到该说的都已说完了,些后在情绪上稍显松弛。运笔节奏则渐入高潮,文字变大,如决堤一般写到最后一行。增删涂抹的速度也加快了,显得有些粗糙。这几行比前十八行情绪更高昂,深沉的感情起伏形成了运笔的韵律,传达到笔尖,最后凝成了飞动的点画线条。
第十八行“呜呼哀哉”
📚 展 玩 本 月 甄 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申中国书画鉴定论著全编
精装本·限量·独家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或
直接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购买
《元代皇室书画收藏史略》
傅申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书法鉴定 兼怀素〈自叙帖〉临床诊断》
傅申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
直接进入展玩甄选
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
📍东京国立博物馆(平城馆)
🕛 2019年1月16日-2月24日
○ 国 立 东 京 博 物 馆 ○
东京台东区上野公园13-9

🔑开馆时间:
9:30~17:00(周一闭馆)

※星期五、星期六及11月2日,21:00闭馆。

※截止到9月的每星期日、节假日,18:00闭馆。

※9月22日、23日,22:00闭馆。
🚇交通信息:
从JR上野车站公园出口、或JR莺谷车站南出口出站后,步行10分钟

从东京Metro地铁的上野车站、根津车站,或京成电铁的京成上野车站下车后,步行15分钟。
🎫门票价格:
成人:620(520)日元/人、大学生:410(310)日元/人

※( )内为20人以上的团体优惠价格。

※特展票价另计。

※残障人士及陪伴者一人免费。入馆时请出示残障证明等。

※中小学生、高中生或未满18周岁以及满70周岁以上者,均可免费参 观综合文化展(常设展),入馆时请出示附有年龄的证件(学生证、健康 保险证、驾驶证等)。

※国际博物馆日(5/18)及敬老日(9月第3个星期一),综合文化展(常设展)免费参观。
🔍
现在,在「知乎」也能找到展玩了
进入知乎首页搜索「展玩」
点击「关注」订阅我们的专栏吧
© 展玩图文消息版权已交由版权机构代理
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等未经授权复制、抄袭或抓取,违者必究
展玩所使用的图片、视频等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
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联系我们以妥善解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