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0日,松果生活联合西安SKP在西安SKP十层的Rendez-Vous举办了一场名为“‘张骞出使西域’之于当下的启示”的沙龙,活动特邀中乌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王建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自媒体“考古系大师姐”主理人于春以及三联·中读内容总监俞力莎(担任本次活动主持人),带大家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汉代,共同讲述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种种。
本期推送,我们撷取王建新和于春老师的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王建新
中乌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十几年来致力于月氏文化研究,足迹从我国西北的天山山脉一路延伸到乌兹别克斯坦,其成果也成为国际月氏领域研究中响亮的“中国声音”。
🐎

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王建新老师分享的主题是“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围绕这个话题,王老师从“张骞出使西域之前的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流”和“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两方面进行阐述,松果君撷取现场部分内容,以Q&A(问答)形式,与小松鼠们分享。
Q:张骞出使西域之前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
A:1927~1949年期间,在俄罗斯戈尔诺阿尔泰省丘雷什曼河及其支流巴什考斯河之间的巴泽雷克谷地,由前苏联考古学家鲁坚科等人主持发掘了一批大型墓葬,被称为巴泽雷克冢墓。这批墓葬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前3世纪。在巴泽雷克墓地的随葬品中,以草原游牧文化为主要特征,还有许多具有古代波斯文化特征的文物,同时也出土了一些来自中国内地的文物。这些中国文物包括:来自长江流域楚国的织锦、铜镜和漆器。
巴泽雷克墓地的发现表明,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和包括丝绸在内的贸易就已存在。
除了民间的交通和贸易之外,由国家建设和管理的从欧洲经西亚到中亚的交通路网开始形成。
公元前6世纪中叶,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鲁士二世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波斯第一帝国。到了大流士一世时期,波斯帝国的疆域向东扩展到锡尔河和印度河一线,设立了20个行省,并修建了各行省与帝国首都之间的道路路网和驿站。
公元前330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开始东征,摧毁了强盛一时的波斯第一帝国,开始了近200年的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大帝进一步完善了欧洲、北非、西亚和中亚的陆路交通路网,并且开通了欧洲通往印度河流域的海路交通。
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欧洲通往西亚、中亚和南亚、北非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Q: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何处、何时出发?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出发的具体时间,《史记》、《汉书》等文献并无明确记载。但《史记·大宛列传》说,张骞这次出使经过了十三年。他回到长安的机会是因为匈奴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被再次抓到匈奴的张骞才得以趁匈奴内乱逃脱。可知死去的这位单于是军臣单于,他死于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冬,张骞可能要到第二年(公元前125年)春天才逃脱。这样前推十三年,张骞出发的时间大致应该是公元前138年左右。
张骞从什么地方出发的呢?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汉武帝刚即位不久,朝政还受到窦太后的控制,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常在甘泉宫派出使节和接见外国宾客。张骞级别虽然不高,但所负使命重要,汉武帝应该在处理重大朝政的未央宫前殿正式派遣张骞出使并授节。因此,张骞第一次出使的出发地应该是西汉首都长安城。
Q:张骞在匈奴的生活是怎样的?
A:张骞一行百余人从汉陇西郡出境后,进入当时匈奴控制的区域,大致应该是在河西走廊东部,被匈奴抓住,送往单于庭。这时大月氏人还活动在伊犁河流域。张骞在匈奴生活了十年,并娶妻生子,但仍不忘使命。
在匈奴放松警惕后,张骞趁机逃脱,继续前往大月氏。这时大月氏人已再次西迁至中亚阿姆河以北。
Q:张骞经大宛、康居到大月氏、大夏和返回长安的过程。
A:张骞前往大月氏公开经过的第一个国家是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交界处的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他向大宛国王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并请求大宛国王派人送他去大月氏。在此之前,张骞经过的区域可能还处于匈奴的控制之下,张骞不敢暴露身份。大宛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西域的记述基本来自张骞所述,称为《大宛列传》。张骞到达大宛的路线应该没有经过当时已被乌孙占据的伊犁河流域,很可能走的是塔里木盆地北缘天山南麓的路线,经今吉尔吉斯斯坦到达费尔干纳盆地。
大宛国王派人将张骞送到康居。康居的统治者是游牧人群,主要活动在今哈萨克斯坦西南部和乌兹别克斯坦北部的锡尔河流域。同时,康居还统治了五个从事农业的城邦小国,应该主要分布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锡尔河以南、西天山以北的区域。康居再派人将张骞送至大月氏。
张骞到达大月氏后,月氏人已经远离匈奴,不愿意再与匈奴作战。张骞停留了一年多,最终也未能说服月氏人。在此期间,张骞还去了阿姆河以南的大夏(巴克特里亚),还在大夏看到了来自四川的筇竹和蜀布。
张骞返回时,害怕再次被匈奴抓住,选择了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北麓的路线,打算经今青海湟水流域古代羌人集聚区羌中返回长安。可能是由于当时匈奴已与羌人结盟,张骞再次被匈奴抓获,又在匈奴呆了一年多。恰逢匈奴军臣单于死亡,其弟左谷蠡王自立为单于,匈奴陷于内乱,张骞等人才趁机逃脱返回长安。
于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自媒体“考古系大师姐”主理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考古、西藏考古和公共考古。长期致力于考古科普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主持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考古系大师姐”账号,推送上千条,粉丝三十余万。
🐎
追寻张骞足迹的人们
这幅是敦煌初唐时期的洞窟323窟北壁的壁画,描绘了张骞出使大夏国寻找佛像的故事。
画面的右上角,是汉武帝甘泉宫拜金人这幅场景,有榜题,写着“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匈奴,并获得二金(人)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宮。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这个榜题内容,可能来自北齐人魏收所写的《魏书·释老志》:“案汉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讨匈奴,至皋兰,过居延,斩首大获。昆邪王杀休屠王,将其众五万来降。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長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
居于下方的第二幅画面是故事的主体,画中一位帝王骑着高头大马,身后一干侍从僚属。帝王的对面,持笏板跪拜者就是张骞。他们之间的榜题写着:“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我们知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寻找大月氏联合攻打匈奴,第二次是联合乌孙攻打匈奴,但是两次出使都未能完成使命。但是在这幅壁画之中,最后,张骞不辱使命,终于在大夏国找到了佛教寺院、佛塔和佛教僧侣。不过,由于缺乏更多的证据,我们更倾向于认为,《魏书·释老志》和这幅壁画的内容,是佛教徒的附会之作,西汉武帝与佛教尚未结缘。但是,佛教史上还有另外一个关于帝王与金人的故事,即汉代明帝梦金人。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梦一个身材高大、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汉明帝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去西方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洛阳白马寺
终于,在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自此,佛教文化的交流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主角。在著名的唐僧玄奘远赴西天拜佛求经之前300年左右,东晋著名高僧法显已经完成了他的冒险,并写成了流传至今的游记《佛国记》,又称为《法显传》。
法显西行线路图
根据法显法师的游记,我们大致能复原出他的路线。跟张骞比起来,法显法师更具有冒险家的精神。因为他从长安出发西行之时已经65岁,好像比王老师小一岁,但他并没有选择从远路返回,而是踏上了从狮子国前往中国的商船。在那个航海基本靠漂的时代,法显法师花了3年的时间,穿越马六甲海峡,绕道东南亚,终于回到了祖国的边境线。
他抵达的国内第一站是南海,南海是秦置之南海郡,郡治番禺,就是今天的广州。但他并没有上岸,而是跟随商队继续漂行,最后在北中国海的胶东半岛踏上了陆地,这时候他已经78岁高龄了。所以,王老师还大有可为。
法显法师长达13年的求法路途,显然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佛国记》记载的寥寥数字。关于他从海路归国的选择,我得到了两个启示。第一,他并不是唯一一位经海路从南亚次大陆到达中国的僧人。根据《高僧传》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海路来华的外国僧人多达二十五、六位,充分说明了法显法师的海上漂流活动是有前船之鉴的,海路也是当时的佛教徒们熟知的佛教文化传播的通道。第二,法显法师所乘坐的船是“商船”,直接说明了狮子国与南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存在。
16世纪末,汕头南澳1号沉船
虽然我们已经无法复原法显所乘坐的商船的模样,但是最近汕头南澳一号明代沉船的考古发掘,为我们提供了长距离航海商船的参考。
南澳一号沉船发现于2007年,经过长期水下考古和研究工作,结合船体结构和出水瓷器的特点,发掘者孙健先生认为南澳一号沉船的时代是16世纪末期,即明代晚期。
报告者认为,出水的船载文物中,以贸易盈利为目的的船货是大宗。其中最主要的是外销瓷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初步揭示了亚洲范围内的岛际贸易形态。另外,出水文物中还有部分当时的违禁物品,包括圆形铜板、铜质线圈、铁锅等。看来,古今无异啊。
当然,丝绸之路上也并不全是文化、财富这些美好的回忆,也曾经充满了暴力和阴谋。回到明帝梦金人的东汉,班超就曾经在西域导演了一幕幕刺激的剧目。《后汉书·班梁列传第三十七》记载班超的梦想是“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弃笔从戎,横行西域。
东汉,班超的行动路线
敦煌祁连之间,不仅是汉唐王朝的必争之地,在高原民族最为强盛的吐蕃时期,塔里木盆地、敦煌所在的沙洲、天山南麓地区都沦为了吐蕃属地。因为现在的藏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我曾经以为,吐蕃占领敦煌的目的是为了佛教。但是通过10年的调查,我们发现吐蕃时期的佛教遗存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藏东、川西以青海玉树为中心的区域内,高原腹地仅有极少数吐蕃佛教遗存。那么,吐蕃武力占领敦煌和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呢?
黑山岭古绿松石遗址
2017年以来,我们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与新疆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在新疆哈密的黑山岭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中国西部最早的也是最大的一个古代绿松石矿,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大规模采矿活动。
紧接着,我们又在敦煌莫高窟附近的大山中,找到了古玉矿遗址;通过对敦煌附近的遗址出土的绿松石成品进行成分检测,发现它们是来自黑山岭的绿松石。此时的敦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佛教文化中心,而是一个宝玉石采矿、加工、贸易的中心;不仅是一个戈壁上的绿洲,而是一个自然资源富集之地。
资源,如果我们从这两字出发去探讨古代人群的移动,包括战争、贸易、文化交流,或许,能够得到更多的关于今天的启示。
现场花絮

编辑 ✎ 傻狍子
图片 ✎ 文字配图为嘉宾提供
 在浩瀚的微信宇宙里,一眼找到我们!👀
✨ 发现更多关于好生活的灵感 ✨
关 / 注 / 松 / 果          拯 / 救 / 无 / 聊
人文 · 艺术 · 生活
 Learn More 
 Contact us 
商业合作/投稿发送邮件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松果生活APP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